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5章 人生巅峰(1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作者:曾国藩

第45章 人生巅峰(13)

  若为潜藏之计,亦有须熟筹者。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如孔翠洒屏,好自耀其文彩。林文忠晚年在家,好与大吏议论时政,以致与刘玉坡制军不合,复思出山。近徐松龛中丞与地方官不合,复行出山。二人皆有过人之才,又为本籍之官所挤,故不愿久居林下。沅弟虽积劳已久,而才调实未能尽展其长,恐难久甘枯寂。目下李筱荃中丞相待甚好,将来设与地方官不能水乳交融,难保不静极思动,潜久思飞。

  以余饱阅世态、默察时局,则劝沅行者四分,劝沅藏者六分。以久藏之不易,则此事须由沅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兄与澄不克全为代谋也。余前所谓腊月再有确信者大率如此,下二次更当申明之。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注释】

  ①龃龉(jǔ yǔ):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不相投合,抵触。

  【译文】

  澄弟、沅弟左右:

  近来的敌情是张总愚一部还在南阳,赖文光、任柱等部尚在光州、固始一带。

  听说京城的东北、山海关外、奉天等地方马匪十分猖獗,已派文尚书、福将军去剿灭,还没有得手。新近授予徐海道、张树声为直隶按察司,圣上的意思是多调派淮军去保卫京城,局势又该有一些变化了。

  沅弟进退的决定,我先前多次说起过,到十二月底才有准确的消息。近来深思熟虑,劝弟出山的意思不过只占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隐居的意思竟占了十分之六七。

  部中的新规矩很多。我这里比如金陵续保一案和皖南肃清保案全被驳斥,其余小事也总遭到驳斥;而言官对于办事的官员、有功之臣,责备很苛刻,措辞十分严厉,让人寒心。军事方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头绪繁多。西北各省军饷本来就少,转运尤其艰难。处在山西这个地方,而银钱的一分一文都要奏明朝廷,难以放开手脚办事情。如果改调于凋敝残败的省份,那么就是推行的克剥民众、敛取怨恨的政策,恐怕还是无济于事。去年三、四月间,我兄弟正当万分艰苦窘迫时,户部还把江西厘金调拨走,包围金陵的军队几乎瓦解。与共事的人容易发生矛盾,稍微露出声色,大家就批评为居功自傲。做出山的打算,实在是担心、怄气的时候多,舒服的时候少。

  如果做潜藏不出的打算,也要认真筹划。凡才气大的人,都不甘心于寂寞,就像孔雀开屏,喜好自己夸耀色彩。林文忠晚年待在家里,还喜欢与大官议论时政,以致和刘制军玉坡合不来,又想出山。近来徐松龛中丞和地方官员不合,再行出山。这两人都有出众的才华,又被他老家的官员排挤,所以不愿长期隐居。沅弟虽然积久劳顿,但肯定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能难以长期甘于寂寞。目前,李筱泉中丞对沅弟很好,将来假设与地方官不能和睦相处,难以保证不会静极思动、潜久思飞的。

  凭我观察世态的丰富阅历,默默察看时局,则劝沅弟出山的想法占四分,对沅弟隐居的想法占六分。因为长期隐居不容易,那么此事必须由沅弟在心中自己决定。为兄与澄弟不能全部代为做主。我先前所说十二月再有确切的消息大致是这样,下两次更应该作详细说明。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66年1月31日)

  【精华点评】

  当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引领的湘军攻取金陵,建不世之功之后,他们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郭昆焘如此评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其实,矛盾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对着他来的。曾国荃为人“傲”,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功累累之后,与诸将的矛盾愈益深刻。如与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往往“声色俱厉”。诸将极为不满,又碍于曾国藩情面,于是不断出现“告去”的情况。曾国荃还有一点就是比较“贪”。连曾国藩都说过他“老饕名遍天下”,不改掉这个毛病,早晚会生事端。所以曾国藩苦心劝告他:“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劝弟出山不过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竟居十分之六七。”这次,曾国荃总算听进哥哥的劝告,在攻占金陵两个多月以后,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奏请开缺回原籍,带着成箱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经典格言】

  劝弟出山不过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竟居十分之六七。

  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如孔翠洒屏,好自耀其文彩。

  行军要刻刻存爱民之心

  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

  (1862年11月4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家书】

  沅、季弟左右:

  都将军派兵四营来助守,固属可喜,而亦未必可恃。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急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幸四营人数不多,或不致搅动弟处全局。否则彼军另有风气,另有号令,恐非徒无益而反有损,弟宜谨慎用之。

  去年春间,弟不要陈大富一军,又不留成大吉一军,余深喜弟之有识有志也。

  予药银米,余刻刻不忘,弟刻刻宜存节省之意,不必函①函苦催。大约弟设身处地所能办到者,兄亦必能办到;兄所束手不能办者,虽弟设身处地,亦无如何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

  【注释】

  ①函:信函。

  【译文】

  沅弟、季弟左右:

  都将军派四个营的军队来助守,固然可喜,但也未必可靠。凡是在危急时刻,只有自己的人靠得住,而别人都靠不住。靠别人防守,恐怕临战时会先乱;靠别人作战,恐怕会因猛攻快退而溃败。幸而这四个营人数不多,或许不至于扰乱弟弟的全局。不然,这部分军队就会另有一种风气、一种号令,恐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弟弟小心使用这支军队。

  去年春天,弟弟没要陈大富一军,又没有留成大吉一军,我很高兴弟弟的有识之志。

  弹药银米,我时刻不忘,弟弟要时时想着节省,不必每封信都苦苦去催。大约弟弟设身处地所能办到的,我也一定能办到;我所束手无策的事情,即使弟弟设身处地,也没有办法。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1862年11月4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说在危急时刻只有自己的人靠得住这话很是经典。春秋战国时,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当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号角吹响,战鼓雷动,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严肃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要抽出来。”儿子非常高兴,贪婪地推想着箭杆、箭头的样子,耳边仿佛响起嗖嗖地射箭声音,敌方的主帅应声倒下。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无比,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胜利的豪气,完全违背了父亲的叮咛,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嗖地一下拔出箭,想看个究竟。然而他瞬间惊呆了。 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的竟然是一只折断的箭,“我竟然一直带着只断箭打仗”。儿子不禁吓出一身冷汗,仿佛一瞬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倒塌。最后儿子惨死在乱军之中。父亲来到儿子身旁,拣起那只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儿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祖传的箭上,才有了他的骁勇无敌,而当他看到箭是断的时候,就失去了自信,结果惨死乱军中。这是多么可悲的人啊!外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谁知道它下一秒会成什么样子,而危急关头,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际的。在这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成就美好曾国藩手札的人生,也只有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只有自信,人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克服困难和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

  【经典格言】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急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

  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壕打仗

  (1862年11月15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家书】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余言及机势,而弟极言此次审机之难。弟虽不言,而余已深知之。萃忠、侍两酋极悍极多之贼,以求逞于弟军。久病之后,居然坚守无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当弟受伤,血流裹创,忍痛骑马,周巡各营,以安军心,天地鬼神,实鉴此忱。以理势论之,守局应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拼命报国,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约定始终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听之人;顺不顺,一听之天而已。

  审机审势,犹在其后,第一先贵审力。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也。弟当初以孤军进雨花台,于审力工夫微欠。自贼到后,一意苦守,其好处又全在审力二字,更望将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云兵骄必败,老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审力,则所谓骄也;审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谓哀也。

  药二万、银二万,及洋枪一批,日内准交轮舟拖带东下,其余银米子药,苦于逆风,不能到皖,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壕打仗。十月间,吾再添派护军前往助弟。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赶到。昨日风雨,余极忧灼也。

  同治元年九月廿四日

  【译文】

  沅弟左右:

  接到弟的两封来信,因为我说到了机遇和形势,而弟竭力说这次很难把握机会。弟虽然没有说,而我也已深知其中的缘故。忠侍(指李秀成和李世贤)两个敌酋,集中很多很凶悍的敌军,想在弟的部队面前取胜,弟在久病之后居然坚守住了。如果不是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天意的帮助这两样都具备了,就不会有这天。当弟受伤时流血包扎伤口,忍住疼痛,骑马巡视各营垒,以安定军心,天地鬼神都可为弟的忠忱作证。从道理上讲,守局应当可以保全。但是我们兄弟既然发誓拼命报效国家,不管怎样辛苦、怎样有功,坚持始终不提一个字、不夸一句口。知不知,全听于人;顺不顺,全听从于天了。

  掌握时机和审度形势还在其次,第一步是先要审度力量。审度力量,就是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的真功夫。弟开始孤军突入到雨花台,就在审度力量工夫上稍微欠缺。自从敌军来了之后,一意苦守,其好处也全在“审力”两个字上,更希望弟把这两个字坚持做到底。古人说过“骄兵必败”,老子也说过“致远”舰军官合影,右起第三人为英籍

  轮机长“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会审度力量,这就是所谓的骄;审度力量而实力不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哀。

  两万斤火药、两万两银子和一批洋枪,目前准备让轮船拖带东下,其余的银两、大米、子弹、火药因苦于刮逆风,不能够到安徽,希望稳守,不能够急于出壕打仗。十月里,我再添派护军前去帮助你。弟的新兵,十月份也可以赶到。昨天又是刮风下雨,我十分忧虑、焦灼。

  同治元年九月廿四日(1862年11月15日)

  【精华点评】

  “兵骄必败”,军事上许多失利往往由“骄”字而生。《汉书·魏相传》上说:“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多半是利用了强者的大意,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数不胜数。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疑。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关羽镇守荆州,而他在大兵出征之时,掉以轻心,失掉荆州,结果被吴军所抓,兵败麦城,惨遭杀身之祸。

  许多人经受得了失败的打击,却受不了胜利的冲击,取得一点胜利,就忘乎所以,结果由胜转败而留下遗憾。曾国藩深悉骄者必败的道理,他总结说,古今有才华而败者,离不开一个“骄”字;平庸的人败,离不开一个“惰”字。“古来凶德致败不过二端,一为长傲,一为多言。不仅用兵如此,做人、为官、处世,无不如此”。未免轻敌致败,曾国藩坚决反对单兵轻进,他主张合兵一处。因为合兵就像握紧的拳头,势力既强,可战可守,可进可退。而如果分兵,就像五指张开,虽然灵活,但力量分散,易于受伤。为此,他主张在兵力不足时,宁可合兵坚守一处最重要的地方,放弃其他次要的地方。不过,有些将领还是未听曾国藩所劝,轻易出兵,接连有郭松林遇伏使所部损失大半,张树珊、彭毓橘兵败身死的教训。曾国藩“稳守”,不可急于打仗,勿单兵轻进,主张合兵一处的战略,后来被总结为湘军制胜的秘诀。

  【经典格言】

  知不知,一听之人;顺不顺,一听之天而已。

  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

  (1860年8月13日与季弟曾国葆书)

  【家书】

  季弟左右:

  顷接沅弟信,知弟接行知,以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不胜欣慰。官阶初晋,虽不足为吾季荣,惟弟此次出山,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上下大小,无人不翕然悦服。因而凡事皆不拂意,而官阶亦由之而晋,或者前数年抑塞之气,至是将畅然大舒乎?《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若常常履信思顺,如此名位岂可限量。

  吾湖南近日风气蒸蒸日上。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①,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弟与沅弟既在行间,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点名看操等粗浅之事必躬亲之,练胆料敌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品学二者,亦宜以余力自励。目前能做到湖南出色之人,后世即推为天下罕见之人矣。大哥岂不欣然哉。哥做几件衣道贺。

  沅弟以陈米发民夫挑壕,极好极好!此等事,弟等尽可做主,兄不吝也。

  咸丰十年六月廿七日

  【注释】

  ①将略:用兵的谋略。

  【译文】

  季弟左右:

  刚接到沅弟来信,知道弟弟接到以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的任命不胜欣慰。刚刚晋升官衔,虽然不足以作为我们的荣耀,但弟弟此次出仕为官,做事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所处地位可以高也可以低,可上可下,可大可小,朝中官员没有人不佩服的。因此凡事无不如意,而官衔也由此得以晋升。或许前几年抑郁不畅的怨气,至今将畅然舒展了吧?《易经》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弟如能常常想到“顺信”二字,那功名岂可限量?

  近年来,我们湖南风气蒸蒸日上。凡是在军中,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你与沅弟既然在军中,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要务,点名看操等粗浅之事也必须亲自办理,至于磨炼胆略、预料敌情等精微事情也必须苦苦思考。品、学二者,也应自勉自励。目前能成为湖南出色的人,后世即可推为天下罕见的人。大哥我岂不很高兴!我做几件衣服道贺。

  沅弟用积米发放给民夫,用做挖壕(的工钱),很好很好!这类事情,你等尽可以做主,我不会吝惜的。

  咸丰十年六月廿七日(1860年8月13日)

  【精华点评】

  曾国藩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纪泽写绝命信,叮嘱曾家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然而,后来他率领三湘饥寒交迫的农民直捣南京,扑灭了轰轰烈烈、席卷十八省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成功之奥妙,就在与他的用人之道。曾国藩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知道“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是他成为大清朝廷居位最高的汉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国藩作品集
冰鉴曾文正公嘉言钞曾国藩日记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箴言曾国藩家训左手挺经右手冰鉴曾国藩:冰鉴(全文及翻译)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曾国藩家书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