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华为基本法》启动大讨论,参与人员从高层到中层,进而又扩大到普通员工。而后又由企业内部扩大到员工家庭、合作单位、社会各界。
从1996年开始,任正非要求每年年末中高层干部要聚集在一起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是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然后,其余的人必须给你至少提出一条意见,至少指出一个缺点。其他各部门也要按照这样的程序召开本部门的民主生活会。
新员工一开始上班就听说,部门主管在年终向部门员工发放红包的时候,同时还要送给本部门员工一件“神秘的礼物”。许多新来的人很想马上揭开这个谜。到了年终发红包的时候,部门主管手里拿着红包,笑眯眯地走过来。新员工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只想赶快解开这个“谜”。主管把员工叫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将那件“神秘的礼物”送给员工。接到这个“神秘的礼物”后,员工必然会先是一愣,然后才恍然大悟。临走时,主管拍拍员工的肩膀说:“好好珍惜送给你的‘神秘礼物’!”其实,这个“神秘礼物”就是员工的缺点和改进意见。这种委婉、巧妙的方式,被有意安排在发红包的时候,使员工心理上乐于接受。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勇于否定自己,找出差距。
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早期比较盛行。但是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这种运动应该终结了。对于和平时期发展的华为来说,形成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包括人事制度、营销制度等是关键。去除浓厚的人治色彩,形成有效的民主决策、管理机制将是华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任正非也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开始着手解决。他要使企业生命超越企业家的生命,“任总不在,企业照样正常运转。”
“集中优势兵力”
毛泽东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是他擅长谋略。他为军队作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著名的有“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运动战原则。这符合当时敌强我弱的实情,有助于保存革命实力。任正非长达14年的军队生涯,使他也学会了这种用兵之道。他把这个原则和华为的实际联系起来,发展出“压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数倍的强度配置资源,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重点突破。
这一原则适用于弱者对付强者。弱者力量单薄,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取胜。任正非前44年的生活和华为18年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弱者转变为强者的历史剧。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业时的环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手中掌握着生产要素和资源。民营企业白手起家,资源、技术、资金严重不足,有的只是凭借一身胆量,筚路蓝缕,摸爬滚打,外遭拦路虎,内遇领头狼,它们的生存处处充满着威胁。“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毛泽东为平民找出了一条道路。所以他们很自然地采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迂回,集中优势,一一逼近。这样才能保存实力,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要想在通信行业立足,幼嫩的小树苗和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不可同日而语。任正非坚信只有技术才能立足,于是创造性地利用“压强”原则,进行一一突破。华为集中全部力量专注于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发,形成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
集中优势兵力还表现在华为的“狼性文化”上。在华为,与竞争对手过招的,远不止前沿阵地上的几个冲锋队员,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后援团队,他们有的负责设计技术方案,有的负责拓展外围关系,有的甚至打入了对手内部。一旦前方需要,马上会有人上来增援。
集中所有力量,高度的合作精神推动了华为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说,这种方法已经有点过时了。现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生产方式已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更多地转向了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华为也应该适应这一转变,“脱下旧装,换上新衣”。
“上甘岭”培养干部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久经沙场,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黄继光就是其中一位。培养干部也得上“上甘岭”,只有经受了“战场”的洗礼,才能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
任正非说:“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倡在‘上甘岭’培养各级干部。要把那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脱离低级趣味的员工;对公司忠诚,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敬业精神,视客户为衣食父母的员工;有良好任职能力和高绩效表现的员工;敢到艰苦地区去,敢于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的员工,选拔到公司干部队伍中来,从制度上关心女干部的培养和成长,我们对每一级干部的培养都考虑到女干部的比例。把具有领袖风范、高素质和团队感召力的干部,目标方向清晰、管理结构良好,经实践证明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的干部,培养成为我们的各级接班人。”
任正非在与员工对话时说:“人的一生太顺利也许是灾难,如果注意看,就会发现你受的挫折是福不是祸。所以我和人力资源部不断地讲,录用一个干部最主要的是考虑这个人是不是曾经受过重大挫折,并且已经改进了,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华为有一句名言,叫做“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在1995年市场部集体辞职的时候,任正非就是用“凤凰涅槃”来揭示年轻人必须经过磨难和洗礼,才能走向“新生”。
任正非强调:“凡是没有基层管理经验,没有当过工人的,没有当过基层秘书和普通业务员的一律不能提拔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能。你的学历再高,如果你没有这些实践经历,公司就会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你不可能蒙混过关。”
华为不断地将一批批高层干部下放到市场锻炼,任正非用勾践卧薪尝胆和苏武牧羊的故事来勉励他们。在华为,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更没有“空降兵”。今年你是部门总裁,明年可能就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又可能到海外去开拓新的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的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过山车”式的改造,用最短的时间造就了年轻人的成熟。在1995年市场部的集体辞职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从一个公司的领导位置上一下子被撤下来,担任过话机事业部的总经理,担任过山东办事处主任,4年之后任正非又重新将毛生江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并号召全公司员工向他学习。
任正非认为,干部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通过不断运动来培养干部,他把华为人训练得个个能征善战,不屈不挠,充分发挥“狼性”的魄力。
但是,这种方式不免有些太残忍,稍微脆弱的人还真有点爬不起来。残酷的磨砺让被磨砺者身心疲惫,甚至在精神上过于成熟而开始走向衰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对于干部的升降,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理由,不断地变换,像走马灯似的让人找不着北。客观而言,这不是最佳的选择,很难保证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和稳定性。不稳定,就会造成军心不稳;职业化程度不够,就会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任正非应该试着找一条新路。既能笼络人心、留住人,又能保证高效率,这样的干部队伍才能为华为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自我批判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任正非利用否定,自我批判,不断提升自己和华为,以新形象、新面孔出现。
任正非不在意自己被否定,而是把它当做一种提高。1998年,华为新员工培训基地设在深圳东湖附近的市委党校,任正非在一次视察新员工培训工作情况的时候,刚刚一坐下,就对在场的培训管理人员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比你们水平高?”大家都被这个问题给问愣了,沉寂了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才有人回答说不知道。
任正非自答道:“原因就是我能够从我的每一次经历,不论是成功或是失败中,汲取到比别人多一点点的东西。因为我经历的事情比你们多,而每一次的收获也比你们多,我的水平也就自然会比你们高。”
随着华为进入国际化,任正非逐渐认识到,要融入国际化,就要进入国际主流文化圈。因此,他开始学习英语。在他这个年龄,学英语确实有困难。2002年的时候,总裁办公室内经常会传出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噪音”。外边的人仔细听,才能辨别出办公室里面有人正在朗读英语。任正非的英语发音听起来很不顺耳,但是精神却难能可贵。任正非还告诫他的部下:“几年之后,华为董事会的官方语言一定是英语。”如今,任正非每天早晨从深圳华侨城的住宅小区出发,开车四十分钟,还要在车上坚持学英语。
任正非对企业各级接班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有一条:要具备自我批判精神,在“否定之否定”中创造性地发展。
任正非虽然脾气暴躁,但是他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2000年之后,任正非否定原来的“运动模式”,开始有意识地减小表面的“运动量”。
2000年,任正非大力支持的内部创业动摇了华为的军心。为了挽回损失,任正非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通过宣传鼓动、个别劝说以及物质激励等方法,当时出走的很多人又回到了华为,其中有毛生江、袁曦等原市场部高层,甚至连与华为打过股权官司的黄灿也回到了华为,2006年又迎来了李一男等港湾将士的回归。
任正非在小灵通上的决策失误给了竞争对手重要的发展机会,经过几年的反思,他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2003年,华为悄然“杀入”行将没落的小灵通领域,挽救回了一部分损失。
他告诫华为人说:“现在我们埋头做软件,却没有印度做得好。软件的高水平和低水平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差距,只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差别。到底软件是边做边想边优化呢,还是先把软件研究好了,系统规划好了,文档做出来了,再去写软件?这是两个根本问题。中国人的特点是先上路,边做边想,外国人的特点是先坐下来搞文档和做系统分析,再去做软件。我们不习惯该怎么办?只有自我批判,吸收业界最佳的工作方法。”
任正非别出心裁的还有一招就是把废品做成奖品。2000年9月1日,华为召开研发人员“颁奖大会”。上百名研发骨干一个个被点名走上主席台,台上涨红了脸,台下一片欷歔。这份特殊的奖品中包括几年来在研发过程中,因工作失误、BOM单填写不清、测试不严格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报废品,因不必要的错误导致维修产生的机票、火车票、各种费用单据等。任正非要求他们把这些“奖品”带回家,放在家里客厅显眼的地方,经常看看。
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成为贯穿任正非思想的一条红线。任正非用“否定”创造了“华为特色”,又否定了“华为特色”向国际化接轨,在任正非不断的否定中,华为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持续地接近。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