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横扫六合功成身退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作者:陈锋 王翰

第12章 横扫六合功成身退

  ——秦国大将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人,秦国著名战将。年轻时,他熟读兵书,投身军营。公元前241年,楚、赵、韩、魏、卫五国合纵攻秦,王翦以“擒贼先擒王”之策智退五国联军。尔后,他率军伐赵,以离间计诱使赵王杀大将李牧,乘势灭赵、燕。不久,其子王贲率军灭魏。不久,王翦继李信失败后亲率六十万大军灭楚亡越,被封武城侯。他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其结局大异于白起。毛泽东称他是秦国“新进”的将才。

  【毛泽东评点王翦】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论辨类”中《为君难论》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

  【王翦小传】

  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文臣武将。王翦即是其中的一位骁将。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他年幼时就喜好兵法,长大后,便毅然投身于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早在秦昭王时期,秦国已着手于统一天下的大业。到秦王嬴政即位后,统一战争更加激烈。秦国频频举兵东向,并取得节节胜利,一些诸侯国望而生畏,“合纵”抗秦之风再次兴起。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两度缔结和约,组成南北合纵联盟,一致对秦。五国推举楚考烈王为纵长,联军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杀向秦国。很快,联军便攻陷了寿陵(今河南洛宁县附近),直逼函谷关。秦将王翦、蒙恬、桓!⒗钚拧⒛谑诽诟髀时五万,大开关门,分头迎击。王翦提出擒贼先擒王之策,认为先灭楚军,其他各国军队必不攻自溃。春申君黄歇从奸细口中探知秦国军队即将集中攻楚,惊慌失措,连夜带领楚军撤退。楚国既已如此,其他各国军队更不敢与秦兵交锋,便一哄而散了。

  此后不久,秦国政局发生了剧烈动荡。当初秦王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朝中大权全由宰相吕不韦操纵。及至嬴政年长,积(láo ǎi)与太后的奸情败露。嬴政便趁机铲除了积迹罢免了吕不韦的相职,将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他重用客卿李斯及尉缭,采纳了他们提出的远交进攻、离间诸侯的建议,兼并战争随之进入白热化阶段。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燕赵之间爆发战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秦国以救燕为名,派大将王翦、桓!⒀疃撕头致柿铰反缶,夹击赵国,包围了赵之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连拔九城。接着,王翦领兵继续进攻赵国的军事重地阏与(今山西和顺、武乡一带)和窖(今山西省辽阳),两城相继沦陷。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地震,伤亡惨重。祸不单行,是年赵国又连遭旱灾,田野无收,百姓饥馑。这正是秦国灭赵的大好时机。王翦受命挂帅出征,他率领上地驻军,进逼井陉;与此同时,秦国大将杨端和领另一路人马北上呼应,赵都邯郸受到直接威胁。形势危急之际,赵王忙遣驻守北方的大将李牧及司马尚率精锐之师急驰前线,保卫京都。李牧是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久经沙场,用兵如神。在其率领下,赵师奋勇抵抗,秦军无法前进,战争陷入僵局。王翦思度:“劲敌当前,不能硬攻。当务之急便是除掉李牧,如此则赵师可破也。”不久,他物色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郭开。郭开是赵王的宠臣,同时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王翦用许多金银珠宝轻而易举地收卖了他。于是,一夜之间大将李牧、司马尚即将兵变的流言漫天飞扬。赵王轻信谣言,十分恐慌,忙派赵葱与赵国将领颜聚接替帅位。大敌压境,国家危在旦夕,赵国君竟还不肯相信朝中大将。李牧悲愤不已,拒绝交出兵权。如此一来,赵王更加确信他将要反叛,便斩其首级,并罢黜了另一将领司马尚。

  王翦见赵国中计,暗喜。他马上集结军队,大举攻赵。失去了良将,赵军如一盘散沙。很快,赵将颜聚阵亡,赵葱被擒杀,全军溃败。次年,王翦率秦军长驱直入赵都邯郸,生擒赵王迁。赵王迁吓得献出赵国地图以换得一条生路。赵公子赵嘉带着一部分人仓皇逃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这时,赵国名存实亡。

  灭赵之后,秦军马不停蹄,又将进攻矛头对准了北方的燕国。燕国既小又弱,是六国中最无实力的一个,在军事上无法与强秦抗衡。燕太子姬丹恐惧,便招募著名刺客荆轲,派他前往咸阳刺杀秦王嬴政。不料,荆轲行刺未成,反而丧命于秦。嬴政受惊受辱之余,暴跳如雷。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他派出更多的军队到前线,令王翦立即攻燕。王翦受命,率军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在易水抵抗的燕赵联军被打得个落花流水,作鸟兽散。王翦率军乘胜追击,第二年冬天,攻陷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姬喜畏惧强秦,不惜杀掉太子姬丹以谢罪,自己则逃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至此,燕国灭亡。

  这样,秦国的正面只剩下一个魏国了。此时,魏国早已衰落,不过在坐以待毙罢了。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奉命,统领十万大军灭魏。他指挥士兵堵截黄河之水,淹没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假投降,被处死,魏国灭亡。

  连灭三晋,赶走燕君后,北方已大致平定。接着,秦王嬴政准备挥师南下,攻取楚国。秦国有一位青年将领,名曰李信,他足智多谋,年轻有为,曾率几千兵士追击燕国太子姬丹,将他逼至衍水中。秦王颇为欣赏李信的才华,临出兵前问他:“寡人今欲攻取荆楚,依将军之见,需派遣多少人马?”李信年轻气盛,夸口道:“二十万足矣!”秦王嬴政又征询老将王翦的意见。王翦身经百战,谙于兵法之道,深知楚国人多地广,攻取不易,带兵该多多益善,便回答:“非六十万不可!”嬴政想:王翦老矣,胆量亦大不如从前,还是李信年轻有为,果敢勇猛。遂以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二十万大军攻楚。王翦见此,十分失望,便推托有病,告老返乡去了。

  李信一入楚,便迅速以雷霆万钧之势对楚军展开了猛烈攻击。出师告捷,楚之平舆(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寝城(今河南沈丘),郢都相继被攻下。但好景不长,当李信率军而进准备与蒙武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会合时,楚国名将项燕乘其不备,率兵从尾部对秦军穷追猛击。秦军大败,两个营寨被攻占,七位大将阵亡。李信溃败而返,被革职查办。秦王嬴政盛怒之余,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王翦之言。于是,他急忙赶至颛阳王府,亲自道歉说:“寡人没用将军之计,李信果然使国家蒙羞。今荆兵日益西进,请将军尽弃前嫌,挂帅出征!”王翦推辞道:“老臣的确病重,不易出征。请大王另择贤者吧!”嬴政说:“将军虽病,难道忍心弃寡人而不顾吗?好了,将军请出征吧!”见秦王再三请求,王翦说:“大王若定要用老臣,非派六十万兵士不可!”嬴政马上答道:“那是当然,一切从将军之计。”

  是年,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二度攻楚。秦王嬴政亲自送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置酒饯行。王翦请求秦王多赐予自己一些良田、美宅及池苑。嬴政笑道:“将军只管出发,凯旋归来,还何愁这些!”王翦却说:“作为大王之将,功劳再高,也不能加封侯爵。所以臣想趁大王还倚重时,请求多些赏赐。这不过是为子孙后代打算罢了!”嬴政听后大笑。王翦既行,到了武关,还不断派遣使节回来向秦王请求继续赏赐良田美宅。有人不解,问:“将军的乞请行为,岂不太过分了!”王翦解释说:“不然。大王生性好疑,从不信任他人。而今为灭楚,调集全国甲士,专委于我。我若不大量请求赏赐,将眷恋子孙家财之情溢于言表,他将疑心我胸怀大志,图谋不轨呀!”听者恍然大悟。

  王翦代替李信,到了前线。楚王听说秦国又增兵而至,且由老将王翦亲自率领,忙尽搜国中之兵,全力以赴,抵抗秦军。但王翦可不是轻敌冒进的李信,他命士卒就地驻扎,固守营寨,坚壁不战,借以麻痹楚军,以逸待劳。楚军数度出阵挑战,王翦固不出战。他态度安闲,每日沐浴,督促改善饮食,与士兵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一年有余,王翦发现士兵中流行一种游戏,即掷石比赛,并且已超过了军中所规定的距离。于是他说:“士卒可以使用了!”

  而楚军见数度挑战,秦军皆无反应,斗志日渐松懈,开始有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主将项燕亦不例外,他见久无战事,便引兵向东转移。时机已到!王翦迅速率秦军主力穷追不舍,对楚军展开大规模的攻势。项燕这才明白王翦久不应战的用意所在,但为时已晚。楚军毫无准备,一时间手忙脚乱,四处逃窜。王翦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县),擒杀楚将项燕。接着,又继续挺进,攻占了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当被俘。一些逃亡的楚国将领在江南拥立楚顷襄王庶子(负当的兄弟)昌平君为楚王。

  但不久,王翦又率领事先已训练好的一支熟悉水战的军队,渡江南下,扫荡了楚国长江以南地区,杀死了昌平君,并降服了南越之君,征服了越国灭亡之后散处各地的部落,使秦国的统治范围扩至东海之滨。

  王翦灭楚亡越,得胜回朝。秦王嬴政果然不食前言,对其大加赏赐。良田美宅、金银珠宝自不待说,还封王翦为武城侯。而王翦亦急流勇退,告老返乡,退居林下,过着悠闲清静的生活。其一生,均保持着赫赫英名。

  【作者点评】

  毛泽东对王翦的评价与前文所提及的对白起的评价同出一语。其具体背景在此就不再赘述。

  毛泽东认为:并非是“新进”之辈就不能用,关键要“看是什么新进”。但李信该归于何种“新进”呢?似乎很难定夺。李信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曾立大功,按理当是一个值得一用的“少年新进”之人,但他又有年轻将领骄傲轻敌的通病,以至秦王嬴政用他攻楚时,他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终不如老将王翦。所以对于帝王君主而言,当战事维系到国家大局时,起用如王翦、白起、廉颇、李牧之类的沙场老将应该更加妥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此语稍嫌夸大。但是老将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用兵老道,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比起年轻将领,取胜的把握的确更大。

  秦国崇尚军功,虎将层出不穷。自常胜将军白起之后,声名最显赫的莫过于王翦了。王翦与白起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同样具有军事才华,是一位料敌应变、用兵如神、屡战屡胜、声震天下的威武将军;他同样功勋显著,曾水淹魏都,生擒赵王,北上逐燕君,南下征楚越,一路征伐,夷平六国。秦王嬴政因而得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朝。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将王翦与白起并列为一传。

  但是王翦的人生结局却与白起迥异。白起遭人诬陷,受人排挤,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而王翦则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保持了一世英名。

  可以说,王翦比白起更为幸运,因为他所侍奉的君主嬴政比白起侍奉的君主秦昭王更加明智。秦昭王与嬴政最初都未采纳他们二人的正确建议,导致秦国战败。但秦昭王知错不改,一意孤行,还强令白起出征;而嬴政则亲自登门道歉,采纳王翦之计,极其恭敬地请他出征。

  更重要的是,王翦除能征善战外,还谙于为臣之道。“伴君如伴虎”,古时候为人臣是颇有讲究的,荀子还特意写了《臣道篇》,讲述了“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白起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君主专制体制中,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轻视官爵就是轻视君权,拒绝居主的恩赐就是抵触居主的权威。白起正好犯忌,他凭自己的意气,屡次拒绝秦昭王的命令,固不出征,置国君的威颜于不顾,这样当然容易惹恼君王。王翦则不然。作为朝中大将,他也曾因意见未被采纳而负气返乡,拒不出征。但当秦王嬴政再三恳请时,他便见好就收,欣然从命了。这样既保持了自己的威严,又取悦了秦王,真可谓一箭双雕。并且在他出征后,曾多次向嬴政索要赏赐,众人不解,直到他解释是为了避免秦王疑心于自己,众人才恍然大悟。而我们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读史至此时,同样有恍然大悟之感。王翦的精明强干的确令人折服。

  王翦精于为臣之道还在于他能够急流勇退。嬴政生性好疑,加之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屡见不鲜,王翦见功成名就,及时告老返乡,隐居林下,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江奇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锋 王翰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