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盖世良将迟暮苍凉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作者:陈锋 王翰

第15章 盖世良将迟暮苍凉

  ——赵国名将廉颇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在赵惠文王至悼襄王期间,主持赵国军事,多次击败秦军,并与赵国上卿蔺相如演出了“将相和”的千古佳剧。后被秦将白起使离间计,罢免帅职,导致长平惨败。廉颇弃赵奔魏,后客死楚国。毛泽东亦称他是“新进”之人。

  【毛泽东评点廉颇】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论辨类”中《为君难论》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

  【廉颇小传】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著名将领,生卒年不详。史书记载,其活动年代主要是赵惠文王至赵悼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二九八年至公元前二四四年之间。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被拜为上卿,年纪当已不轻,至少有三、四十岁。赵悼襄王即位是在公元前二四四年,这一年廉颇被黜不用,后奔魏,又为楚将,卒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这样算起来,廉颇死时,该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廉颇的军事活动时期,正是齐、楚、燕、赵、魏、韩、秦七国称雄的兼并时期。那时,战争烽火燃遍全中国,演出了多幕威武雄壮的“戏剧”,产生了众多的军事家,而长期任赵国大将军和相国的廉颇,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赵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各一部分,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是历代的军事要地。战国中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不断向邻国蚕食,击败了各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几次攻势,正一步步向东推进。它时常向邻近的赵国扩张势力,加剧了秦、赵两国间的矛盾和斗争。公元前三○六年,秦昭襄王即位,在安定了国内之后,便派兵进攻赵国。当时统率赵国军队的正是大将廉颇,他骁勇善战,几次打败了秦军的进攻。秦昭襄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于公元前二八五年约定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省中阳县西)会谈讲和。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又领兵打败齐国,夺取了阳晋(今山东省郢城县西)。从此,廉颇勇敢善战的声名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在赵惠文王到赵悼襄王之间几十年的期间里,主持赵国的军事,使赵国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地位,受到周围几个诸侯国的尊重。

  公元前二八三年,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企图强夺赵国的世间稀有的宝玉——和氏璧,赵国由于启用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出使秦国,揭露了秦王的诡计,在十分艰险的条件下,从秦王的“虎口”中,夺回了这块稀世至宝,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典故——“完璧归赵”。

  秦王在“和氏璧”这件事上败给了赵国,于是就派使者邀请赵王到西河渑池举行友好会见,妄图找茬。赵王惧怕秦国,不敢前往。蔺相如、廉颇两人商量道:“大王应该去。如果大王不去,就太显得咱们赵国胆小怕事了!那样岂不更叫秦国看笑话,逞威风?”于是,赵王被两人劝服,决定带着蔺相如去参加渑池之会。廉颇将他们送到赵国的边境上,与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礼仪,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准许众大臣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的非分企图。”赵王听了,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渑池之会,秦王果然几次用言语羞辱赵王,但每次都被蔺相如驳了回去,讨了个没趣。廉颇又大规模地屯兵于秦赵边境上,秦国始终不敢对赵王怎么样。

  由于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勇敢,在渑池之会上挫败了秦王对赵王的污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因此,他被任命为赵国的上卿,位居于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有意见,不满意地说:“我是赵的大将,攻城野战,功劳很大,而蔺相如靠一张嘴,职位就比我高,真不公道。他的出身那么卑微,我实在不甘心屈居于他的后面。要是让我碰到他,我一定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了这些话之后,就一直回避和廉颇相会。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也常常推托有病不去,以免和廉颇发生冲突。久而久之,手下人都议论蔺相如“胆小怕事”。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出门,老远看见廉颇过来,就叫车夫调转车子,到小巷里躲避一下,等廉颇的车过去了,才继续赶路。他手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他说:“我们来服侍你,正是因为佩服你的正直和勇敢,不畏强暴。现在你地位居廉颇之上,他说了你那些难听的话,你却步步退让,这种胆小的行为,一个普通人也会感到羞耻,更不用说你身为卿相了。如果以后你还是这样,就让我们离开你回家去吧!”蔺相如挽留他们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躲避廉将军吗?你们知道,秦王的威势那么大,天下诸侯都怕他,可是我却敢在秦的朝廷上责骂他。尽管我很无能,但也不会害怕廉将军啊!这是因为我知道,秦国现在不敢轻易出兵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发生冲突,不管谁胜谁败,都不利于赵国,只有被抱有野心的秦国钻空子。我忍辱让步,就是以国家的安全为重。”手下人听了,都很敬重他。蔺相如说的这番话,使廉颇认识到自己实在不对,他就解了上衣,背负荆条,叫一个宾客领他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廉颇见到蔺相如,跪倒在地,真诚地承认错误。他诚恳地说:“我是个没有见识的人,没有像你那样把国家的事情看得这么重,把个人私事看得那么轻,我以前那样对待你,真是太无知了,你能宽恕我吗?”蔺相如赶忙上前把廉颇扶起来,也诚恳地说:“我们都是国家大臣,应以国是为重。个人间的误解算不了什么大事,将军还谈什么宽恕不宽恕。”从此两人关系变好了,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秦国得知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睦,长期不敢轻易侵犯赵国。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七九年),廉颇东征攻打齐国,击破齐国大军。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七六年),廉颇又奉命进攻齐国,赵军打得齐军如鸟兽散,占领了几邑(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七五年),廉颇带兵攻打魏国,占领了房陵(今河南省安阳市南)、安阳,又得胜而归。

  公元前二六九年,秦、韩两国联军以胡阳为统帅,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西)。赵惠文王召见廉颇、乐乘、赵奢众将商讨救援事宜。赵王先问廉颇,廉颇回答说:“邯郸距阏与,路途遥远,地形险恶、道路狭窄,怕是难得救援。”赵王又问乐乘,得到同样的回答。但当赵奢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他却给了不一样的回答:“要说路途遥远,地形险阻,打个比喻,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惟有勇敢的一方可以取胜。”赵王便命赵奢做将军,带兵救阏与。赵奢运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法在阏与城下打败了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等了。

  公元前二六五年,赵惠文王卒,其子孝成王立。公元前二六○年,秦、赵双方对峙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当时,蔺相如病情很严重,赵奢也死了,廉颇统帅赵军,坚持固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不应战。秦军屡攻不下,就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单怕赵括担任大将军,那样就糟了。”赵王轻信了谣言,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廉颇。蔺相如听了,长叹道:“大王听了赵括的虚名而用他,与粘住弦柱而去弹瑟有什么两样呢?赵括那点纸上谈兵的伎俩,怎么能跟他父亲比呢?”但是此时,赵王已听不进去任何劝说,仍派赵括为将。

  赵括正是马服君赵奢之子,他自幼熟读兵书,但志大才疏,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他刚替代廉颇,就把原来的一些章程制度改掉,把原来的一些各司其职的军吏撤换。秦将白起见状窃喜,便调遣军队出其意料地出击赵军,随后又故意败走,却派军队断绝赵军粮道,将赵军截为二段,赵军顿时军心大乱。相持四十多天,赵括率轻骑出击,被秦军用箭射死。赵军见失去主帅,几十万士卒一齐投降秦军。不久,秦将白起下令将赵军全部坑杀。第二年,秦军又围邯郸,僵持大约有一年时间,后得楚、魏诸侯派兵援救,才得以解围。这时赵王才后悔了,又起用廉颇为将。

  邯郸之围解除五年之后,燕国大将栗腹向燕王进言:“赵国的青壮年人全死在长平了,下一代还未长大,现在去攻赵,定能获胜。”于是,燕国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率军迎击燕军。在廉颇统率下的赵军,英勇奋战,在浅(今河北省柏乡县北)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杀死了栗腹,包围了燕国国都。燕国最后只好割地求和。于是赵王拿尉丈(战国邑名,今址不详)邑赏廉颇,并封廉颇做信平君,让他代理赵国相国。

  当初廉颇在长平被撤掉将军之职回来,失去权势的时候,他的门客都纷纷走光了。等到赵王重新任命他做了将军,那些门客又一个个地回来。廉颇说:“我失势,你们就弃我而去,我得势,你们又奔我而来。这样做,仁义何在?你们不如都走吧!”门客听了,大不以为然,说:“唉!您的观点怎么还这么落后呀!天下的人相交早就像市场上做买卖那样了,您得势时我们来捧场,您失势时我们不混饭,这笔买卖公平得很,您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六年之后,廉颇又受命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繁阳(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北)。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听信了奸言,剥夺了廉颇的兵权。廉颇在愤怒之下,赶走了替代他的将领乐乘,自己也逃到魏国的都城大梁。

  廉颇在大梁有一段时间了,但魏王并不重用他。赵国这时屡遭秦国侵略,悼襄王想要廉颇回来,这也正是廉颇的心愿。赵王派了一个使者去大梁探望廉颇,想看看廉颇还能不能带兵打仗。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用金帛贿赂使者,叫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不知情,见使者来了,就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挂甲胄,骑上战马操练了一回,表示身体还不错。哪知使者回去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年老,但是饭量还不错,就是陪我坐了一会儿,却拉了三次屎。”赵王一听,十分婉惜,就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后来廉颇一度被楚王召用,做了楚将,但并没有建树什么功勋。晚年,廉颇时常叹息:“我还是想回赵国效力呀!”最后,廉颇客死在楚国的寿春。

  【作者点评】

  毛泽东主席的那句批注,虽不是专评廉颇的,但他显然肯定了廉颇由“新进”成长为一名“良将”的历史过程,肯定了廉颇的军事才能与存在价值。

  毛主席曾说:“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从他读史、用史、论史的批注来看,他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决不是要人们食古不化,回到历史的后院,而是要人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对现实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战国时代的国家概念,同秦、汉大一统后的国家概念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同今天的国家概念更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战国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国作为一个大局和整体与个人的关系,仍然表现为国与家、公与私的关系。

  战国时代,赵是一个四面受敌的国家,秦、韩、魏、燕加上北方的匈奴,环伺在它的周围。特别是日益强大的秦国,时刻都想把它吞并,它是赵最危险的敌人。为了求得生存,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斗争,这就需要有一批勇于且擅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尊严的人。廉颇的价值也正在于: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驰骋沙场,体现了他为国效劳、壮心不已的高贵品质。

  事实证明,勇猛善战是廉颇最大的特点,他不愧为一代盖世良将,前后四十多年,为确保赵国的生存与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廉颇不仅是一员骁勇善战的武将,而且还是一名有智慧有谋略的战略家。渑池之会前,他对赵王所说的话及他为赵王赴会所做的军事上的安排,是他基于对国家的存亡命运全面而深入的考虑而提出的切合实际又大胆果决的方案,这不仅需要有“勇”,更需要有“谋”。

  在我们所熟知的“将相和”这段历史故事中,廉颇开始表现得不太光彩。他远不如蔺相如眼光深远,襟怀宽大,显得自负、跋扈,不过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负荆请罪”所体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和勇于认错的精神也着实可贵。但后来,悼襄王任命乐乘代替他为大将军时,他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急躁的一面,结果与乐乘都离开了赵国,不欢而散。一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廉颇主观上报国心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战国末年赵国国运细如游丝之时,廉颇出走异国,客观上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很不应该。

  阏与之战,赵奢的确显示出了高于廉颇的智谋。但其后的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指挥同样显示出了“名将风度”。可是,廉颇的沉着、冷静在糊涂的赵孝成王那里不及秦国的谣言来得有力,最后,赵卒四十余万被坑于长平,也反衬了廉颇的将才。但赵国的败势却是挽回不了了。

  廉颇的晚年很不得意。在巧舌如簧、唯利是图的门客面前,他显得直率、刻板、不知变通,一名倔犟武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客居他乡时,廉颇思国心切,雄心不衰,可惜小人从中作梗,使他无缘一了为国效力的夙愿,只得郁郁而终。英雄暮年的苍凉悲壮,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朱歌姝)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锋 王翰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