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7章 英名不朽风范长存(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作者:陈锋 王翰

第47章 英名不朽风范长存(1)

  ——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于大中祥符八年考取进士,开始了游宦生涯。宋仁宗庆历五年,他出任参知政事,以天下为己任,领导进行了一次影响较大的庆历革新运动,旋又肩负防御西夏的重任,扭转了不利局势。范仲淹为政清明,不畏权贵,虽多次受挫,仍百折不挠。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世人咏叹不止。毛泽东对范的文章尤为欣赏。

  【毛泽东评点范仲淹】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指韩琦)范(指范仲淹)并称,清曾(指曾国藩)左(指左宗棠)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摘自毛泽东的《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1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五代纲维横决,风俗之坏极矣,冯道其代表也。宋兴稍一振,然犹未也。逮范文正出,砥砺廉节,民黎始守纲常戒于不轨。其至也,朱程礼义之士兴,天下风俗,鸣帽嚷《汉焉。

  ——摘自毛泽东的《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摘》第592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范文正世家子,父丧,幼随母适朱,故名朱悦。初不自知其为范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激而泣。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尝见金不取,管宁之亚也。公盖苏州人,子尧夫,仁侠似之,尝遇故旧于金,见窘于资,指赠以麦云。

  ——摘自毛泽东的《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3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要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指《苏幕遮·碧云天》和另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摘自毛泽东1957年8月1日对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页。

  【范仲淹小传】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为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祖籍陕西怪(今陕西彬县),后迁江南定居,成了苏州吴县人。父亲范墉,博学多才,但官运并不亨通,只做了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便去世了,此时,范仲淹才两岁。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只好带着两岁的范仲淹远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瀚,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独自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思慕已久的应天府书院,拜在名儒戚同文门下。戚同文无意仕进,不积私财,不营居室,终身教授,常常告诫学生“人当以行义为贵”。戚同文言传身教,对后来范仲淹节俭奉公、居职清廉的政风有很大影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经过八载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赴京赶考,终获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不久,范仲淹出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专管狱讼。广德是个地僻人穷的山区,官吏多横行不法,民间讼狱甚多。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将那些陈年积案一一加以清理,审查复核。但广德太守刚愎自用,致使冤声遍地。范仲淹不畏权势,根据事实,援引法律,经常与太守争论,对太守徇情委屈之案,必定要加以昭雪纠正。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调任亳州节度推官。亳州通判杨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多兴利除弊,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对杨深为敬重,两人成为至交。在亳州,范仲淹正式恢复范姓,并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又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西溪是苏北海边小镇,人穷地僻,范仲淹却不以为然。他发现泰州和附近的楚州(今江苏淮安)、通州(今江苏南通)经常受到海潮的侵袭,当地老百姓纷纷携家外逃。范仲淹决定修堤救民。尽管修堤不是他职权之内的事,但他还是越职向江淮漕运张伦上书。张伦十分赞成,并举荐范仲淹为兴化(今福建莆田北)县令,全面负责修治海堤。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秋,范仲淹率领通、楚、泰、海(今连云港西南)四川民工四万余人,正式开始动工。但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暴风雪,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此时反对之声骤起,不少人认为“堤不可复”。但也有些官员力主范仲淹之议,于是决定继续开支修堤。而恰在此时,范仲淹的老母去世,他不得不离职居家守丧。但范仲淹人在家中,心系海堤,他不断写信给张伦,申明筑堤利害。终于,在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春,一道长达一百五十余里的海堤竣工,横亘于黄海滩头。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都感激范仲淹,都把这道海堤称作“范公堤”。

  范仲淹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丁忧期间,当时应天知府晏殊很赏识范仲淹,让他主持府学。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并且颇有法度,使应天府学“四方从学者辐辏”见《宋史·范仲淹传》。,以至于“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所教也。”见《范文正公文集》附《言行录》。他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总是解囊相助,资助其完成学业。而自己家人衣履不整,孩子们外出不得不轮流更换一件像样的衣服。

  在丁忧期间,范仲淹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向朝廷上了一份长达万言的建议书。他建议朝廷能选择贤明之人做州郡长官,举荐有成绩的人担任县令,排除社会上游闲懒惰势力,淘汰冗员,消除过度奢侈,严格选举制度,培养将帅以加强边防。他还提出一条十八字方针:“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这里包含了他整顿吏治,加强国力的改革思想。他的建议深得当时朝中执政者的重视。

  天圣六年,时任副相的晏殊举荐范仲淹为秘书阁校理。范仲淹入朝以后,勇于直谏,议论风发。当时仁宗皇帝年已二十岁,但朝中军政大事,却凭刘太后一手处置。满朝文武屈于太后的虎威,不敢有异议。范仲淹闻知后,立即上书批评这种现象,要求太后还政于仁宗。晏殊闻知范仲淹此举,大为恐慌,他赶忙把范仲淹叫去,指责他轻狂无知,将祸及举荐者。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可当仁不让,“我正因为受了您的举荐,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晏殊无言以对。范仲淹因触怒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通判,秘阁的僚友为他饯行:“范君此行,是极为光耀啊!”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谏官)。这时,干旱和蝗灾正蔓延山东半岛与淮河、长江流域。灾情越来越重。范仲淹上书要求采取措施拯救,仁宗一时尚无反映。范仲淹冒着杀头的危险当面质问仁宗:“如果宫中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样?江淮等地百姓吃不上饭,怎么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呢?”仁宗顿时醒悟,派范仲淹前往江淮安抚灾民。范仲淹一到灾区,便不顾旅途辛劳,立即开仓赈粮,治病救人,很快取得成效。救灾任务完成后,他还特意将当地饥民吃的一种名叫“乌味草”的野草带回京师,呈献仁宗,并传示六宫贵戚,劝诫他们不要奢侈浪费。又呈上《救弊十事》疏,针砭时弊。不久,范仲淹的建议部分被朝廷采纳,收到了很好效果。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他因参劾宰相吕夷简获罪,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

  过了几年,他又由睦州转知苏州。范仲淹在苏州又积极治理苏州水患,兴办学校。景潭年(公元1095年)范仲淹以苏州治水有功,召还京。拜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并获天章阁侍制的荣衔。范仲淹一回京师,吕夷简便派人警告他不要对军国大事妄加指点。或许此时范仲淹应该吸取上次被贬的教训,但范仲淹毫无畏惧,他宁可舍官弃命,也不姑息奸恶。吕夷简知道范仲淹难对付,不久,便让他去做开封知府,使范仲淹缠身于繁琐事务之中,无暇他顾。但吕夷简万万没有想到范仲淹决事如神,仅几个月,素称难治的开封府肃然称治。当时开封城中流传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锋 王翰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