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和珅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珅全传》 作者:凡禹 和琳

第8章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3)

  福康安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他的老部下李天培是他一手培养出来,并做到了湖北按察使的职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李天培从湖北进京述职,他想趁机给自己的老上级福康安带些礼物,于是精心挑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料。由于路上要走水路,他就使用了朝廷专门用来调运官粮进京的漕船,按规定绝对不允许“公船私用”。可李天培以为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就跟着上路了。

  天不作美,李天培私自给漕运“加塞”,致使航道充盈难行。恰巧和珅的弟弟和琳当时是湖广道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官员,他很快发现了李天培的行为,一时间难以定夺。为什么呢?因为认真追究起来,这是假公济私的大罪,按照大清律,难免要牵扯到福康安,如果福康安不知情还好说,如果知情,二人都要被严惩;但是当时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况且李天培假公济私并为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在蔚然成风的假公济私行为中,私自托运这点儿木料也不算什么,是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的。

  和琳的不敢因此事而弹劾李天培,害怕得罪背后的福康安,以后难免官场难混;但若要装作不知道而被别人发现,向皇帝告发,自己也难以承担罪责。

  和琳犹豫不决,就向在朝中的兄长和珅商量。和珅一听大喜,他善于把握皇帝的心思,知道乾隆最近有意整顿吏治。福康安又和自己向来不睦,此事证据确凿,正是打草惊蛇、打击福康安的绝佳机会,而且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再说,只要弹劾李天培假公济私一案即可,对福康安只字不提。只要钦差大臣继续追查,早晚牵连到了福康安,但那和自己的弟弟无关,真正棘手的是查案的人。

  于是,和珅授意和琳利用御史的身份向乾隆帝上奏折,只需弹劾李天培私自动用漕运船只,假公济私即可,不要提及福康安。

  乾隆接到奏折,大为震怒,就命令阿桂彻查此事。事情本来就很简单:李天培用漕运的官船私自托运木料,木料的主人却是两广总督福康安。福康安当时正在安南征战,京城的宅院正在翻修,需要上好的木材,而湖北汉口一带,一直是木材汇集之地。于是福康安书信委托老部下代为置办,并北运抵京。李天培知道这些钱只能自己出,而且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但碍于情面,无法推脱,又不想花费自己太多银两。于是就将置办好的木料一起装上朝廷在湖广的漕运粮船,把这批木料运到了京城,以省运费。这种假公济私的行径被御史和琳发现,这才有了弹劾李天培一事。

  阿桂作为主管此事的钦差大臣,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感觉十分棘手。他心中十分清楚,这是和珅在向福康安示威。阿桂觉得不宜把此事扩大化,有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禀奏皇帝:“李天培擅用官船,理应受罚,但河道拥塞、航道迟滞,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买木材是福康安委托,但是私自动用官船是李天培的个人决定,福康安并不知情,臣以为应该治李天培的罪,但此事与福康安无关。”

  和珅一听,知道这是阿桂为福康安求情。连忙上奏:“李天培假公济私,实属大罪,皇上应该严加惩治,否则就是纵容,难免有其他官员仿效。”乾隆心中也有心整饬吏治,加上对和珅向来欣赏,决心要把李天培这件案子办成铁案,以儆效尤。

  于是,他下圣旨严惩,着令重新判决:“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致使航道阻塞,后果严重,革除一切职务,发配伊犁;福康安对部下约束不严,纵容部下,难辞其咎,念其作战有功,判决革职留任,扣罚总督养廉银三年,俸禄十年。”

  此外,阿桂作为钦差大臣,有意包庇,其责难逃。乾隆下旨申斥阿桂:“朕命你去办案,意在让你秉公办案。谁知你却一味包庇福康安,分明是亵渎大清例律!”这样,阿桂因拟罪过轻,同样也受到了乾隆的处罚。

  福康安在外作战,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却因一件自己都不明白就里的小事,就被罚没十年“工资”,心中很是郁闷。他回京后才知道是和珅在背后使坏。福康安才知道了和珅的手段,此后再也不敢对这个年轻人大意了。

  和珅知道,福康安为人正直,战功显赫,不似李侍尧之流那般的品行恶劣、贪婪无度,给他一个教训也就行了。大家同朝为官,最好还是化敌为友,过于锋芒毕露,反对自己不利。此后,和珅在朝中有意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得罪正受宠的和珅,相对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甘肃贪官查贪官

  和珅本人是个大贪官,但是他惩治起别的贪官来却毫不含糊,也颇有手段。

  乾隆四十六年,钦差大臣阿桂、和珅奉命在甘肃督军,天长日久,官兵军饷难以为继,况且粮草将尽,一时难以征集。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早有贻误战机之嫌,这次害怕皇上怪罪。自作聪明主动要求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廉俸银”四万两白银充作军饷,以解燃眉之急。

  王廷赞本以为会得到乾隆的嘉奖,谁知弄巧成拙。乾隆向来对贪污之风深恶痛绝,这次见王廷赞如此急于邀功,加上甘肃并非富庶之地,怎会有这么多银两;加上他曾经上报甘肃连续大旱,请求朝廷拨款救灾,而和珅却同时上奏甘肃连降大雨。乾隆知道其中必定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密令和珅打探虚实。

  和珅虽然对军事不在行,查办贪官还是有一手的。和珅多年浸淫官场,知道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只有自下而上才好查。他首先吩咐家奴刘全等人,化装成外地商人,打听甘肃是否最近连续干旱。调查发现,甘肃这些年来风调雨顺,从来没有旱情。同时打听到,甘肃规定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本应捐粮四十三石,折合成银子就是四十七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八两,所以每人得缴纳银子五十五两,这些银子名义上用于赈灾,既然没有灾情,去向自然不言自明。

  和珅十分震惊,整个甘肃的官员竟然能够把这么一件大事掩盖得毫不透风,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要是这个案子办得漂亮,那可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案,自己恐怕就更有资本在皇上面前邀功得宠了。想到这里,和珅来了精神,他抓住线索,深入调查,发现了巨大的官场黑幕。

  原来,甘肃从七年前开始上报朝廷称:甘肃地区连年大旱,请求捐监。乾隆帝当即责令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负责捐收粮事宜。甘肃官员王亶望、勒尔谨、王廷赞等人早就已经暗中勾结,监生交来的钱粮全部被私吞。此后,甘肃官员每年都谎报旱灾,私吞银两无数。这些人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个个升迁。如今,王亶望已经升为浙江巡抚,王廷赞则成为新一任甘肃布政使,他们官官相卫,竟然将此事捂得密不透风。

  老天有心要厚待和珅,给了和珅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过,由于此事牵涉的人过多,必须小心行事。

  和珅一边写奏急报皇上,一边制定自己的计划。首先要清查甘肃各地的监粮账目,甘肃捐监多年,国库内自然应该储存监粮;虽然并无灾情,但历年赈灾也需要有账目记录,否则无法向朝廷交代。只要清查存粮是否和账目对上就可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清查存粮并非易事。此前,乾隆也曾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核查官粮。官场里都是见面笑哈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些所谓的核查大多是走过场。甘肃官员为了蒙混过关,将粮仓做了手脚,下面是空的,上层铺上一层木板,然后用粮食铺满,京官不明就里,还京复命时竟然奏称“仓粮系属实贮”。甘肃官员还假惺惺的上奏说粮仓不够用,需加盖二十六处仓房,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和珅知道,清查仓粮需要布政使的配合,由于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前去热河觐见乾隆帝,于是和珅召见了兰州知府蒋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国库存粮。

  蒋全迪当然知道和珅此次核查非同小可,有意拖延时间,谁知和珅早有准备,他以皇上有令,自己马上要还京为由,要求第二天就去核查。蒋全迪不知是计,答应下来。

  到了晚上,和珅悄悄来到阿桂军营中。以要办案为名向他借得亲兵一百名,以供调用。第二天,和珅带着亲兵,到粮仓和蒋全迪见了面。蒋全迪一见和珅身后的一群士兵,心里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已至此只得下令开了仓门,一百名士兵立即涌入粮仓各处。和珅命令跟随的士兵,一个个仔细检查。士兵们很快就回报了和珅早就知道的结果——粮仓是空的。蒋全迪猝不及防,当场瘫软在地。

  和珅二话不说将他带回营地连夜盘问。蒋全迪哪里受过这等折磨?很快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招了,至此,案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原来,甘肃捐监、冒领赈灾款都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了贪钱想出来的。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江苏巡抚王师为官清廉,谁知却生了个贪财的儿子。王亶望靠捐钱入官场,他善钻营取巧,很快提拔为甘肃宁夏知府,后来又成为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视财如命,甘肃有没有那么多油水,怎么办?只有赈灾才能获得敛财的机会。他就勾结陕甘总督勒尔谨,一起谎报甘肃灾情,并假意让亲信蒋全迪作为兰州知府,授意各州县收来的捐监粮食都交蒋全迪处理。蒋全迪变本加厉,要求各级官员将粮食直接折成白银上缴。然后全部以赈灾的名义做假账开销,到乾隆四十二年,已经开销监粮六百余万石用来“赈灾”。乾隆不知道实情,只是看到一次次的奏报,还以为王亶望真的赈灾有功,升其为浙江巡抚。

  监粮折银是不符合捐监规定的,新任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立即上报总督勒尔谨,勒尔谨本来就是参与者,怎会处理?他还说服王廷赞参与进来,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难以收拾。和珅本以为自己那些勾当就已经够贪心的了,没想到甘肃官员的行为令他大开眼界,惊讶不已。他更加下定决心要把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捐监本是一个省的大事,要想瞒住,肯定涉及面极广。蒋全迪供认,甘肃全省官员至少有一百多人牵扯其中,实在是个惊天大案。经过数天的审讯,和珅终于查明了甘肃捐监冒赈的账目明细,又收集了必要的证据,马上告别阿桂,押解蒋全迪到热河面圣。路上他把案情做了大概说明,呈了一份折子给乾隆帝。

  乾隆帝接到和珅的奏折,大为震惊,几乎不敢相信。和珅一到热河,乾隆就急忙召见,问他有没有真凭实据?和珅胸有成竹,将实情一一道出:甘肃多年来无旱情,甘肃国库不仅没有贮存监粮,就连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都是亏空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带头欺蒙圣上,贪污银两,不仅如此,他们还私分朝廷拨款;而所谓的监粮根本就是有名无实!”

  乾隆帝出离愤怒,感觉自己受了欺骗,火冒三丈,腾地站起来:“勒尔谨竟然如此大胆!这么重大的事情,勒尔谨怎么能瞒过他人,甘肃全省的官员全都是贪官吗?”和珅说:“皇上莫动龙颜,甘肃冒赈一案牵连甚广,只怕大小官员都有参与。奴才已经将蒋全迪捉拿归案,这些都是他亲口供述的。另外,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正在热河觐见,可以将他拿下审问,事情自然可以大白于天下。”

  乾隆一时间难以回过神来,口中不自觉地自言自语:“别人贪污,朕还可以相信,但这个王廷赞,朕一向知道他为官清廉,怎么会做出这等事情!王廷赞曾做过安定县知县,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政绩卓著,名声很好。他怎么能贪污?”

  和珅知道,说了这么多乾隆都难以相信,只因缺少证据。于是对乾隆帝说:“皇上,根据兰州知府的招供,王廷赞直接经手办理的监粮,大约就有五百多万石。兰州战事,王廷赞自愿捐出四万两银子作为军饷,以他的俸禄,不吃不喝也难以积攒这么多。”

  乾隆觉得和珅对此案已经有所了解,于是就命和珅全权负责审理此案,和珅信誓旦旦应承下来。由于和珅准备充分,对甘肃冒赈案已经调查得十分清楚,所以审理十分顺利,王廷赞很快招供。远在兰州的阿桂也把进一步清查的结果写成奏折,急报乾隆帝。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至今,甘肃共有二十七万多人报捐监生,甘肃省收取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赈灾钱粮折合白银将近三百万两。受到牵连的甘肃官员达一百一十二名,贪污数量在一千两银子以上的县官六十三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县承二人。按大清律,贪污白银千两以上的官员即为死罪。

  乾隆帝气的浑身发抖,他向来标榜清廉。如今发生这样群体性的贪污案,可谓旷古未有。乾隆帝当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蒋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恶极,立即处死;勒尔谨听任下属王亶望犯罪,且参与其中,念其曾经有功,赐其自尽;王廷赞发现前任官员的问题后,不但不弹劾,反而效仿贪污,判决绞监候!其他涉案官员,刑部根据大清律,拟定判决。”口气这等严厉,谁都看得出来,乾隆帝这次下决心大开杀戒了。

  刑部尚书德福却十分为难。上奏说:“按照大清律,贪污千两以上就要判处死刑,总不能把这六十多位官员都杀了吧?”虽然法不责众,乾隆帝也铁了心要惩治一番:“受牵连的一百一十二位官员,抄没家产。其中,贪污白银二万两以上者,情节严重,斩立决;贪污白银二万两以下者,斩监候;贪污一万两以下者,刑部视情况酌情处理。”

  最终,涉案的官员中:贪污两万两以上被处死二十二人;贪污一万两以上处斩监候十五人;贪污万两以下、千两以上的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州、县主官被送上断头台或入狱,一百余名贪官家产被抄。

  和珅这次去甘肃总算没有空手而回,还因为清查冒赈案立了大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乾隆帝任命和珅兼任兵部尚书;十二月,任命和珅兼职管理户部三库,有了这么大的政绩,和珅的仕途更是顺风顺水了。

www.xiAoshuotx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凡禹 和琳作品集
和珅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