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和珅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6章 实力决胜——做官还凭真实力(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珅全传》 作者:凡禹 和琳

第36章 实力决胜——做官还凭真实力(1)

  军国大事谋略家

  和珅在乾隆朝后期当政二十多年,深得乾隆帝重用和赏识。乾隆帝虽然处处维护和珅,毕竟是开创了“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而不是一个昏君。所以,和珅尽管在当政时期贪污受贿,但是不可能一无是处,也绝非不识军国大事的人;否则,不用等嘉庆,就是乾隆也不答应。

  由于和珅是被嘉庆帝赐死的,所以官方可能把对和珅有力的证据都消灭了。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官方记载及民间传说大都对和珅不利。但从仅存的官方资料中,我们也可看出乾隆朝的数次重大用兵,和珅要么亲临前线作为督军,要么负责整个用兵的后勤供应,即便他不亲自参与其中,他也会给乾隆帝出谋划策,为军事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珅在对内的与各少数民族关系和外交事务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不仅如此,和珅在一些经济事务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清史列传》记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京师米价昂贵,各铺户囤积居奇”。竞相涨价,市民特别是贫民叫苦连天。和珅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立即奏请乾隆下旨,令各粮商存货不得超过五十石,否则问罪,市场秩序很快趋于好转。和珅还主张把查出的六万多石粮食或减价出售,或设粥厂赈济百姓,因此曾引起商人和王公大臣的群起反对,据说只有刘墉支持和珅,而京城百姓则拍手称快,甚至有人称和珅为“和青天”。

  和珅当政的二十多年中,为了革除弊政,对清朝前期制定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做了一系列的变更和革新,这事具有积极历史意义的。在这一点上,和珅可谓是一位军国大事的谋略家。不可否认,他的诸多更改大多是为了自己更加专权,这就为清朝的由盛而衰奠定了基础。

  和珅在军机处任职20余年,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军机处做了大量的调整,等到后来和珅倒台,早已将很多政策融入其中,难以分辨了。

  洪亮吉就曾经说过:“十余年来,其更变成例,汲行一已私人,犹未尝平心而论,内阁、六部各衙门,何为国家之成法,何为和珅所更张,谁为国家自用之人,谁为和珅所引进,以及随同受贿舞弊之人,皇上纵极仁慈,纵欲宽胁从,又因人数其广,不能一切屏除。”

  嘉庆赐死和珅后,虽然有心彻查他的党羽,但终因人数过多,法不责众,只好作罢。和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首先因为他改变了过去军机处章京人数均有定额的做法,而是规定,“其挑补俱由军机大臣自取,并不带领引见”,这样一来,军机处的人事任免权就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和珅手中。从此可以不经过皇帝就可以决定人选。这有利于和珅排挤与自己不和的人。和珅利用这一机会,将军机处中绝大部分不依附于他的人撤职或调出,肆意安插党羽,使偌大一个军机处完全成了和珅的会议室,使他有机会搞“一言堂”。

  和珅还对传统的台谏制度做了变更。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因为制度建设的松散和不健全,主要还是由官员进行“人治”。而弹性极大的“人治”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才设立了所谓的“谏官”制度。谏官起源于汉朝的“御史台”,所以又称“台谏”之官。谏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和操守,有权利直接向皇帝上书报告官员的行为或弹劾官员,而且可以仅凭“风闻”即可采取行动,意在引起皇帝的重视。

  这一职位大多选用清正耿直之士来担任。而和珅以年青官员办事不如老年官员持重,多非无稽之谈为由,规定谏官只能任用六十岁以上的官员。其实他这是一种变相的削权,试想人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纪,既没有年轻人的锐气,也早已半截黄土盖身,离告老还乡的日子不远了,谁还肯为了得罪其他官员而毁掉自己的晚年?所以,自从执行这个规定后,台谏官员大多缄口无言,对那些不轨行为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形同虚设。

  在军事方面,和珅也手握重权,他除了担任正蓝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蓝旗的副都统、都统之外,还曾兼任过兵部尚书,掌握过整个国家的兵权。乾隆后期,甘肃农民起义,和珅曾做为钦差大臣前去督军,后来台湾起义,又是和珅向乾隆举荐福康安任主帅征讨台湾,而且整个用兵的粮饷、后勤也多是由和珅安排的。

  和珅在制度上变更最为重要的是议罪银制度的设立。这项制度由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左右开始设立,一直延续到乾隆逝世才告终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二十年。议罪银由和珅在军机处内部设立的密记处加以管理,收取的银两绝大部分不归入国库,如果官员犯了过失淌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也就是官员交纳银两以代罪的制度。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皇帝需要银两了,可以很容易地寻找原由,叫官员出钱。因为议罪银采取的是“自愿”交纳的形式,有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为了日后减少麻烦,未雨绸缪,常常不等怪霏就先交上银两,而且从重交纳,以博取皇上欢心,据记载只议罪银一项,乾隆每年的收入就可达三十万两左右。

  和珅在制度上所做的一系列变革,在嘉庆亲政后随着他的倒台大多被废除,但是,毕竟对乾隆统治后期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官员贪污成性等等社会的混乱局面。

  皇帝的理财高手

  乾隆之所以特别宠信和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和珅善于敛财。他总是运用各种方式,为乾隆聚敛财富供他挥霍和制造大场面,尤其是皇族的盛大节日,耗费总是大得惊人。因此,乾隆是无法离开给他搜刮财富的和珅的。

  乾隆统治时期,清朝社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库也不再捉襟见肘。乾隆因此有些沾沾自喜,对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满意,时不时喜欢听大臣们称颂一番。况且过惯了富贵日子的乾隆,很难一下子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个善于理财又能广开财路的人。和珅恰巧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出现立即就成为乾隆的心腹,被乾隆视做国之栋梁。

  和珅的信条就是,他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只要能使皇帝高兴,他就会扑上去做。哪管他正确与否、是否对人民有利。

  为了满足乾隆的奢侈排场的需求,他的广开财路,其实就是巧立名目,利用权力命令官员和商人将财富进贡到乾隆和他那里而已。但是,为了保证不让皇帝背上“乱收费”的黑锅,这些钱都要名正言顺,让乾隆用得心安理得。为此,他打着“皇恩浩荡”的旗号,让各地官员以向皇帝谢恩的名义“自愿”进贡,以示忠心。他的这个理由既充分也无懈可击,下面的官员谁敢不听?如果不贡献财物,岂不是皇帝的恩泽没有惠及到你,而你也无法向皇帝表达忠心了?因此,这个大旗一竖起来,无论是朝中的官员,还是各地的地方官都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贡献朝廷,让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乾隆见全国各地的官员纷纷向自己表达忠心并对皇恩感恩戴德,心中的那份自豪感越发膨胀,对和珅更是言听计从。

  和珅还利用官员犯了贪污等罪名后,实行抄家罚没,或者代以“议罪银”,让罪行不是很大的官员向内廷交纳数千两至数万两的银子,作为一种赎罪的表现。按乾隆帝的说法是: “以督抚等禄入丰腴,而所获之咎,尚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罚”。这些罚没的钱财85%上缴内务府,供皇帝及其内廷使用,只有少量上缴户部或用于国家财政,这就为皇帝找到了名正言顺的财源。

  再者就是加强税收管理。和珅为了弄到银两,雷厉风行地清理各盐区拖欠税课,加强各税关征税力度,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快点儿见到钱,但毕竟为政府做了好事,算是为皇帝办事的时候顺便为人民做了善事。他还长期把持京师税务局——崇文门监督一职的权力,亲自抓京师税收,并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甚至在崇文门按照进京官员的品级大小进行收费,幸亏有乾隆帝的袒护,否则差点被别人告倒。

  另外,和珅还对工程用款精打细算,尽量节省。乾隆中后期的工程大都由和珅参与财务监督,和珅对工程款的使用精打细算,常常为减少花费而费尽心思,他经手的工程大多比预算花费少许多,如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青石路,和珅就向乾隆建议尽量利用旧材料,因此节省了不少银子。乾隆因此夸他肯为国家着想,并将剩余的银两大部分划归自己的内务府,少部分赏赐和珅,和珅因此更加被乾隆看重,将一切维修重建事宜交由和珅全权处理。

  皇帝除了处理国家大事,他也有私事要办。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有些是公事,如架桥修路等,有些是私事,如个人出游、皇族生日摆宴等。公事由户部出钱,私事则是内务府出钱。皇帝的个人开支,费用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而乾隆又喜欢把私事搞得很隆重,这样一来,内务府就渐渐入不敷出了。内务府的钱不够花,于是只好向户部尚书“借”一点,虽说户部不得不答应,但次数多了,毕竟皇帝面子上不好看。

  正是由于和珅天资聪颖,善于理财,才使乾隆的内务府“扭亏为盈”,所以,和珅受到乾隆帝的异常信任,后来干脆把军政大权也放心地交给和打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和善于理财的本领得到了乾隆、嘉庆帝的认可,成为大清国不可替代的理财高手。

  出色的“民族事务家”

  和珅除了善于理财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民族事务家和翻译家,他从小精通汉、满、蒙、藏五种语言,这为他圆满处理各民族事务提供了方便。

  整个清朝时期同国内各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的交往都非常频繁,国家对外交人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而中国传统化的训练对这方面人材的培养,无疑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珅凭借着他的语言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乾隆时期最为出色的民族事务家。

  西藏自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后,就一直和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西藏地区佛教鼎盛,藏民都信奉佛教的分支喇嘛教,宗教领袖同时也是西藏的政治领袖。明朝万历年间,喇嘛教领袖南嘉措被尊为达赖喇嘛,这是中央政府承认的第一位西藏本土的首领。雍正年间,西藏内部为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而出现了两个达赖六世,准噶尔部的头目策旺阿拉布坦趁机攻入拉萨,囚禁了达赖六世。清政府派兵前往救援,经过一系列征伐,驱逐了准噶尔兵,重新拥立青海所立的达赖六世登上宝座,举行了隆重的宝床大典。从此,西藏在清政府的管理下,安定了下来。

  乾隆四十五年,西藏六世班禅飞马急送一封书信给朝廷。信是用藏文写成的,朝中无人能识。和珅趁机向乾隆表明自己的能力,他拿起书信朗声念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之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嘛等诵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觐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大皇帝膝前,以达敝意。”读罢,垂手肃立一旁,举目四望,心中不免得意洋洋。

  乾隆向来喜欢这种场面上的事,听罢更是欢喜非常。于是命和珅拟诏,和珅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定了诏书。诏书中说:“昔据章加呼图克图奏称:‘班禅额尔德尼因庚子年为大皇帝七十万寿,欲来称祝’,朕本欲见班禅额尔德尼,因道路遥远,或身子尚生,不便令活佛远涉。今活佛亲自修书,致达尊愿,实属吉祥之事,特允所请,是年朕万寿月,即驰热河,外藩毕集,班禅额尔德尼及若于彼时到热河,最为便宜。”

  另外,乾隆为了显示自己对班禅此行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展现大清帝国的强大,特命在热河为班禅择地建庙。乾隆之所以这么安排,因为早在康熙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陛见的时候,康熙就曾在热河特意为他建造黄寺,以供停驻下榻之用。所以乾隆此举是遵循先例而为。

  和珅这一次表现得极为出色,乾隆就把为班禅建造庙宇的事交给他全权处理。自康熙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面圣之后,还没有哪一位西藏的领袖走出过雪域高原。这次六世班禅进京,乾隆自然极为重视,所以为班禅建造的庙宇一定要富丽堂皇,体现出皇恩浩荡。和珅知道这件事有关国体,不敢丝毫懈怠。于是他亲往热河,勘测地形,反复修改图纸,并特意强调体现出西藏本地特色。

  不久,和珅就把设计好的图样呈进到北京,请乾隆御览,乾隆大悦,命加紧督造。庙按原有名称称为“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东乘三庙东侧建造,计划共占地三万七千九百平方米。整个建筑建造在山麓之上,寺院分为前中后三个组成部分,前部建有碑亭,后部建琉璃万寿塔,依循山势,逐次升高,庙的前部建筑由五孔石桥、石狮子、山门、碑亭、琉璃牌坊组成。周围建有围墙环绕,左右建有东西掖门,上面按照中式宫城的格局建有楼台。整座庙坐北面南,正中的大红台与东红台、吉祥法喜殿相毗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辉煌庄严的感觉。

  为了支持这一建筑尽早完工,乾隆对和珅表示财力、人才悉听他调用。历时不到一年,“须弥福寿之庙”建成开光,和珅因督造有功获得封赏。

  通过这件事,和珅展示出了他出色的语言天赋和对外事务的能力,被乾隆任命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理藩院首长尚书历来由满族王公担任,实际地位高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首长。和珅担当此职后,多次帮助乾隆帝处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问题,并负责接待过六世班禅到内地觐见乾隆帝等事务。

  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时期是世界大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国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一个国家的进展再也不可能脱离世界独立发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乾隆时期,各国经济交往增多,各国的使节也纷纷进入京城,希望向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清政府的外交事宜。他曾先后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逻罗、缅甸、琉球和南掌等国的使臣,尤其乾隆时英国同清政府之间的外交事务,几乎是交由和珅全权处理的,他凭借机智与语言天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事务,并给各国使者传达乾隆帝的谕旨。

  另外,早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他陪同乾隆帝到东北拜谒祖陵时,就以吏部侍郎申身份与朝鲜使臣李澈接触过。李澈还做了相关记载:“皇帝乘马执鞭过臣等所坐处,间不过五、六步,顾谓侍臣曰:‘彼是朝鲜使臣乎?’有一衣黄者对曰:‘然矣’。衣黄者闻是吏部侍郎和珅云。皇帝遽曰:‘通官前来’。则衣黄侍臣谓通官曰:‘使臣何为起对?皇帝笑曰:‘朝鲜礼法’,例如此矣。”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凡禹 和琳作品集
和珅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