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修身经》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济世——修身之用(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修身经》 作者:曾国祥

第28章 济世——修身之用(3)

  【译文】圣人奖赏一个人天下都得到抚慰,惩处一个人天下都得到鞭笞。本应不废除左右的言路,来阻塞兼听的管道;也不应全信左右的话语,而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决策。因此,是用刑还是行赏都应归于忠厚这一至高原则,是任用还是舍弃都应出自公明这一至高道德。

  【简析】赏与刑,为政的两手,不得不用。有的人赏刑叵测,有的人赏刑唯亲,曾国藩却主张唯归忠厚,唯本公明,实乃君子风度。

  礼治天下

  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声无形之际,常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孟子日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①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治哉?

  【注释】①貊:(mo)我国古代东北部一个民族。

  【译文】持身敬慎,临事庄重,在无声无息当中,常保持懔然不可侵犯的气象,那么别人就知道敬畏。孟子说君子将仁慈存在心里,将礼节存在心里,守住这两点,即便是蛮貊的领地都能通行,又有什么样的兵勇不可管理指挥呢?

  【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礼不仅是修德之要,也是治世之则。正因为礼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纳入礼治,就合乎道德,就井然有序,就老者安,少者怀,各得其所。

  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大于礼。

  【译文】圣明的君王处理物我之间的关系,在内心没有比仁德更为重要的理念,对外来说就没有比礼制更为重要的作为了。

  【简析】仁与礼,一里一表,礼依托于仁这个根本,仁借助于礼这个载体,两相结合,便能使天下大治。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日经分、纶合、详思、约守。操斯八术以往,其无所失矣。

  【译文】为政的道理,在于网罗人才和处理事务两个方面并重。网罗人才不外乎四件事:广取人才、谨慎选用、勤加教训、严加约束。处理事务不外乎四个法:条分缕析、互相关联、仔细思考、遵守原则。做到这八个方面之后,就没有什么闪失了。

  【简析】得人、治事的八术就是一系列规则,这一系列规则就是礼。

  庄生有言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行周于鲁,犹推舟于陆也。古今之异,犹援狙①之异于周公也。

  【注释】①援狙:(yuanju),即猿猴。

  【译文】庄子曾经说过,礼义法度这些东西,是顺应时代而变化的。将周地可行的礼法移到鲁地,好比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与今之间的差别,好比猿猴与周公之间差别一样。

  【简析】道家讲变化,儒家也讲变化。礼,在各个朝代、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变化,死守一礼,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礼变”思想。有人认为今天还要像古人那样重视礼,没有必要。这是一个误会。今天的法律法纪、乡规民约、礼仪礼节,都是礼,哪里少得一项呢?只是赋予了时代烙印罢了。

  简要者,事虽千端万绪,而其要处不过一二语可了。如人身虽大,而脉络针穴不过数处,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句,凡御众之道,教下之法,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人不信不从矣。

  【译文】简明扼要的表现是,事情即使千头万绪,可是它的紧要处不过一两句话就能点明。譬如人的躯体虽然很大,但经脉穴位重要的不过才几处;万卷书籍虽然很多,而内容提要不过几句。凡是领导群众的原则,教育百姓的方法,容易的人们就易于掌握,简明的人们就易于遵从,稍微繁杂艰难的人们就不相信不遵从了。

  【简析】礼的变化走向是由繁趋简,晚清的礼与周代之礼,不知要简化多少成。观看当今又进一步简化了不少。简不是灭,礼在几百年之后还是要的,但繁文缛节的礼肯定延续不下去,终究要删减掉。

  凡行之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吝随之。

  【译文】大凡办事过了头,不要说是不义的事,即使非常好的举动,充满道德的事情,稍微过头了’,悔恨就会跟着而来。

  【简析】礼亦不可过,过则吝随,所以要把握好度。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

  【译文】凡与人交往周旋,若是没有真意,就不足以感人;但只有真意却没有文饰来配合,真意也就没有依托来表现,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我生平不讲文饰,因而到处行不通,近来深刻领悟到了过去的不是。

  【简析】礼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形式(并非形式主义),因而它要有一定的文饰。待人要诚,这无须说;其诚意借礼而托,礼又有文以饰,因而文可以表现人们内心的诚。

  法治天下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乱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译文】放牧好马,除掉害马就是了;放牧好羊,除掉乱群的坏羊就是了。

  要管理好人群,怎么能够不这样呢?

  【简析】历代君王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但国家之大,人口之众,常有德不能化,礼不能节的害马、坏羊,就须以法治之。

  爱禾者必去稗,爱贤者必去邪,爱民者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

  【译文】爱惜禾苗必定要除去稗子,爱惜人才必定要除去奸邪,爱护百姓必定要除去害民的官吏,统率军队必定要除去危害军队的将领,这是确凿不移的真理。

  【简析】爱禾者必去稗是一个比喻,被喻者是爱贤、爱民、治军者必去邪、去害、去蠹,否则,贤无以举,民无以安,军无以率。

  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思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说过所谓循吏,是指立定法规畅通命令,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门崇尚慈惠,或者将和煦温暖仁慈的人看作循吏,这是失去循吏的本义。思考作为将帅的原则,也是把立定法规畅通命令、军容整齐严肃作为首先要做的事,不认为和煦慈爱为可贵。

  【简析】法治,看起来与仁治相对立,但法只刑害群之马,保护的则是绝大多数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是为了更好地仁治。如专尚慈惠、贵以煦妪、实行小仁,则要伤大仁了。

  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若非严刑峻法,痛加诛戮,必无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销其逆乱之萌,臣之愚见,欲纯有重典以锄强暴。

  【译文】当今乡间一些无赖的人,喧闹而不安分……在群众中制造谣言,煽动蛊惑人心,白天竟然抢劫,毫不顾忌、畏惧。如果不施严峻的刑法,狠狠地加以诛杀,必然无法打击他们胡作非为的阴谋,而铲除他们叛逆作乱的苗头。我的不成熟想法,是想要净用严格的法制来除掉地方上的强悍凶暴之徒。

  【简析】这是咸丰三年曾国藩的《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中的一段话。曾国藩虽不是法家,但很重视法的作用。在他初办团练时,深感无赖之民嚣张至极,非严刑峻法不足以镇其暴,因此启用重典,取得了“打黑除恶”的效果。

  戮其尤凶横者,而其党始稍戢①,诛其尤害民者,而良民始稍息。但求于孱孱之百姓少得安恬,即吾身得武健严酷之名,或有损于阴骘②慈祥之说,亦不敢辞。

  【注释】①戢:(ji)收敛。②骘:(zhi)定,安排。

  【译文】杀掉那些特别凶恶横蛮的,他的党羽便会稍稍收敛,处决那些特别危害民众的,良民才能得到稍稍安息。只求孱弱的老百姓稍微得到一点安宁,即便我一人得个严酷好刑的名声,或者招来有损于阴德与慈祥的指责,也不敢推辞。

  【简析】面对凶横者,曾国藩大开杀戒,一方面取得了其党稍戢、良民稍息的积极效果,一方面又落得了“曾剃头”的罪名。但他宁愿挨骂,也得以法惩匪。这在当时当地,当为必须之举,而且非曾国藩莫属。

  用法从严,非漫无条律一师屠伯之为,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译文】执法从严,也不是漫无条律而专学屠伯的行为,重要的是以精微的思想来推行我们这件庄严威厉的大事,期望达到被杀的人没有怨言,活着的人知道警惕,而后才心里安宁。

  【简析】曾国藩在用重典时,还是细心规划了许多条律的,力求达到死者无怨,生者知警的效果,因为他必竟是儒者用法,其本在仁。

  若一案到署,不讯不结,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为宽和,实糊涂耳懒惰耳,纵奸恶以害善良耳。

  【译文】若是一个案子到官署,不审讯不了结,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义上是宽和,实则糊涂懒惰,是纵容奸恶来残害善良。

  【简析】几年以后,曾国藩身为两江总督,他便要求州县长官行法不得糊涂、懒惰,否则就会纵奸恶、害善良,远离仁政了。

  苟尽心于民事,是非不得不剖辨,谳①结不得不迅速。既求迅速,不得不刑恶人以伸善人之气。非虑也,除莠以爱苗也,惩恶所以安良也。

  【注释】①谳:( yan)审判定罪。

  【译文】倘若尽心办理民事,是非就不得不剖析辨别,官司结案不得不迅速。既然要求迅速结案,就不得不惩办恶人,来伸张善人的正气。这不是残虐,除掉莠草是为了爱护禾苗,惩办恶人是为了安顿良民。

  【简析】曾国藩重申惩恶是为了安良,统一了这个法治理念,在他所辖范围内,法治就成了仁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译文】立个法规不难,难的是切实依照法规办事,希望以后能实实在在坚持不懈地执行。

  【简析】法治能够实实行之,常常行之,法治就成了法制了。

  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译文】应放宽的是利益和名誉,应严格的是礼法和正义。如果四方都顾及全了,而手下又有强兵,就没有不能相处的悍将了。

  【简析】当宽处宽,当严处严。一个在位者做到了利益不伸手,名誉不伸手,礼法严守,义理严守,身正不怕影子斜,还有什么可惧的呢?

  以身事国

  自以菲材久窃高位,兢兢栗栗,唯是不贪安逸,不图丰豫,以是报国家之厚恩,即以是稍息祖宗之余泽。

  【译文】我自认为是块菲薄的材料却长久地占据着高位,因而战战兢兢,只有不贪安逸,不图丰裕,用这点来报答国家的厚恩,也用来稍稍延长祖宗的余泽。

  【简析】曾国藩牢记,汉文之不胜,自以为菲材而居高位,这不是客套话,有兢兢粟栗为证;国报皇恩,家息余泽更不是应酬语,有不贪安逸、不图丰裕可佐。

  吾兄弟惟有强作达观,保惜身体,以担国事,以慰家人,别无他策。

  【译文】我们兄弟只有勉强表示通达乐观,保护爱惜好身体,来担任国家重任,抚慰家里老小,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简析】在致沅弟的信中,将修德养身作为担国事,慰家人之策,他心中的一根弦始终都在绷着。

  不如兄弟尽力王事,各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终不失为上策。

  【译文】不如兄弟都尽力在国事上,各自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终究不失为上策。

  【简析】有朝廷一再召唤,曾国藩思考再三,终劝沅弟复出,尽力王事,甚至死而后己。可见老来事国之志还是不改。

  造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戊午①复出,誓不返顾。

  【注释】①戊午:咸丰八年,1858年。

  【译文】开创的事业过大,本就以不顾生死自命,怎能再问毁誉呢?当初怀揣拙诚的心进入,而如今却怀揣取巧的心退出,用忠义规劝别人,却苟且偷安来保全自身,即便是灵魂深处也抱有羞愧,所以咸丰八年复出时,发誓不曰头。

  【简析】曾国藩自己就有归而复出的经历,咸丰八年写给好友郭嵩焘的信中,以自己的感受劝郭,愿同尽力王事,不要落得巧退、苟全的羞名。

  虹贯荆卿①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宏②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累③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者,良有以也。

  【注释】①荆卿:姓荆名轲,?一前227年,卫国人,被燕太子丹尊之为上卿,人称荆卿,为燕出使秦国,刺秦王未遂被杀。②苌宏:周景王、周敬王时史官,在晋卿内讧中受牵连而遭杀害。③屈累:名平,字原,前340-前278年,楚国人,曾任楚怀王左徒、左闾大夫,后遭谗毁而被放逐,投汨罗江自尽。

  战国时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有《离骚》等作品留世。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国祥作品集
曾国藩修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