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升迁就学曾国藩》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出省作战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升迁就学曾国藩》 作者:南浦云

第14章 出省作战 (2)

  在南方有一种榕树,可以长得非常庞大,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从树干上长出无数的气根,这些根扎进土里后,很快长得像树干一样粗壮,气根上又长出枝杈,不断地开枝散叶。最终,这棵由无数气根支撑起来的榕树,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曾国藩,就是这么一棵榕树。不过这时的他刚长出一株“主干”,“气根”还没成形呢。

  正在曾国藩埋头苦练湘军的时候,这一天他的老朋友郭嵩焘忽然来了。

  当然,郭嵩焘并不是来投奔他,只是从衡阳路过,顺便看看他。两人闲聊几句,郭嵩焘自然问起了练兵的情况,于是曾国藩给他大讲自己练兵的成果,郭嵩焘听完连声赞叹,临走时随口问了一句:湘军的水师练得怎么样了?

  一听这话曾国藩直犯迷糊,不知郭嵩焘为什么有此一问?因为湘军根本就没有水师。

  于是郭嵩焘说了:和太平军作战的主要战场都在南方,这里江河纵横,太平军刚起事不久就有了强大的水师,你和他们作战,没有水师战船,怎么打?

  可是曾国藩只是办团练的,没人告诉他有权力办水师呀……郭嵩焘又说了:虽然没有说过你有权办水师,但也没人说你无权办呀!现在咸丰皇帝已经下旨让湖南、湖北、四川三省造船练兵,可是湖南巡抚骆秉章至今还没有行动,既然他不办,正好你来办。

  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郭嵩焘走后,曾国藩又闷头想了好久,越想越觉得办水师很要紧。当晚就写了一个《请筹备战船折》快马送往京城。

  在湖南办水师这事,咸丰皇帝早就说过,可湖南巡抚刚换人不久,骆秉章还没腾出手来。现在曾国藩主动提出由他来办,皇上没理由不答应,很快就准奏了。

  可是办水师需要造船,买炮,需要大笔的经费,怎么办?

  曾国藩正在琢磨,忽然得到一个消息,广东省调往清军江南大营的饷银即将经过湖南,上头让他的乡勇帮着护送一下。

  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吗!

  曾国藩赶紧上奏,请求从这笔军饷里拨一点作为筹建水师的资金。咸丰皇帝考虑了一下,决定拨出四万两银子给曾国藩办水师。

  有了这笔钱,曾国藩赶紧在衡阳设立船厂,后来在湘潭又设了个分厂,日夜赶造战船。先后造成帅船一条,大战船四十条,中等战船五十条,小船一百五十条,每条船上都配有多门火炮,共计有大小火炮五百七十门。另外又把一百二十条民船改造成战船,用来运送柴米油盐各种物资。

  这边赶着造船,另一边曾国藩开始征招水军兵勇,预计先招募五千人,所有乡勇全是他的老乡——湖南湘乡人。按湘军营制,这五千人编成十营,分别由彭玉麟、杨载福、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成名标、诸殿元、邹汉章、龙献深担任管带。其中尤其彭玉麟、杨载福二人日后成了大器。

  彭玉麟是湖南衡阳人,早年父亲被族人欺负死了,所以自幼贫苦异常。小时候倒也读过几天书,可是家里太穷,应付不了科举,只好给一个富商当保安,看仓库,就此学了一手武功,后来看到曾国藩这里高薪招人,就跑过来参军了。

  杨载福是湖南善化人,父亲是绿营的军官,所以杨载福从小就练了一身好武艺,骑射皆精,长大以后自己也当了绿营兵,已经做到千总之职,后来也是看到湘军薪水又高,练兵又勤,觉得很有前途,就离开绿营加入了湘军。

  要说这五千水勇、十员大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全都不喜欢当水师;二是全都不会打水战。

  湖南地方依山靠水,可是当时的湖南人多以水上生涯为苦,不愿意上船混饭吃。不但当兵的不愿意,当官的也不愿意,这十个管带都是曾国藩费了好多口舌一个个去说服,才勉强搞到船上来的。

  2.变着法儿弄军费

  至此,湘军的水、陆两军都已初具雏形,总兵力也已增至一万人左右,其中陆上十三营,水师十营。就在曾国藩为自己的这支团练武装初具规模而高兴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问题:粮饷不够用了。

  从曾国藩带着罗泽南的一千人来到长沙以来,他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始终都靠自筹经费,从没伸手跟朝廷或官府要过一分钱。

  当然,就算老曾想要,官府也不会给他,因为咸丰皇帝早就说过——办团练的经费朝廷一律不管。

  不给经费,让全国各省的那些帮办团练大臣(和曾国藩一样的帮办团练大臣,咸丰皇帝一共先后任命了四十三个)怎么办?

  说实在的,别的团练大臣都有办法,就曾国藩一人没办法。因为别人都是随便把老乡们“团一团”,然后就扔下不管,爱练不练。只有曾国藩把这事儿当了真,招来一万多人,又造船又买炮,又发着高额薪水,天天领着这帮人苦练。

  结果所有团练大臣里就曾国藩一人手里缺钱。

  比如,这一次江西作战,湘军阵亡八十多人,光抚恤金就要五千多两银子,在这方面曾国藩不敢含糊,立刻就把抚恤银子发下去了。紧接着他手下的大将王珍提出要率军去前线“报仇”,想招兵一万人带出去,可曾国藩手里没这么多钱,只答应让王珍带三千人出战,经费不能超过两万两银子,王珍这个年轻人性如烈火,对曾国藩的安排大为不满,跟他大吵了一顿,后来还是湖南巡抚骆秉章亲自出面替他们打了圆场。

  随着湘军兵力越来越多,所需要的粮饷费用越来越高,曾国藩又不是神仙,赤手空拳的让他上哪儿找钱去?

  要说老曾这人还真是个“老天真”,他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叫“劝捐”。就是把有钱人找来,跟他们讲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然后请这些富户捐钱,凭他们的良心,捐一万两不算多,捐一两银子不算少……这哪行!

  富户?再富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钱白送给别人呀!更何况曾国藩只是个“帮办团练”,连个正经官都算不上,又没势力,不能给人家好处,而湘军的军饷又是个“无底洞”,谁知道哪年才能填满?结果曾国藩在衡阳搞了两个多月的“劝捐”,总共只弄到两万两银子左右,还不够湘军一个月的开销。

  一看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变脸了。

  “劝”你们不听,那就没办法了!老曾把本地的富户乡绅通通列了个名单,按各家田地财产的数量分级,然后写上捐款数目,派人上门去一一分派。交足了银子便罢,交不够,立刻把人抓起来,弄到“审案局”里狠狠收拾,看你出不出血!

  这种做法简直和强盗抢劫差不多。偶尔干一下还行,如果在湖南全省甚至在全国推广,那可就有麻烦了。所以曾国藩“硬抢”了一段时间,也不得不停下手来好好想想。

  碰上这种事儿,就又得求助于那套“二十三史”了。

  曾国藩办事,基本上都是从史书上找办法,这次也是很快就找到了办法,那就是“功捐”。

  功捐,就是让有钱人花钱“买功名”。

  在那个年代,读书考功名是最露脸的事儿,凡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个个都想弄个功名,好光宗耀祖,当年曾国藩家里供着他上学,不就是为了让他“光宗耀祖”吗?可是天下读书人数以千万计,真正能考上功名的毕竟是极少数,而很多人出于虚荣心,又非常迫切地想弄个秀才举人什么的装装门面。

  于是曾国藩跑到骆秉章的巡抚衙门弄了几百张“文凭”,开始到处出售,起价八十两银子,“学位”越高价钱越贵。想不到购买者异常踊跃,转眼工夫手里的“假文凭”全卖光了,只好又去长沙弄了一批回来,接着卖。

  眼看“文凭”好卖,曾国藩举一反三,立刻想到:那“官”好不好卖呢?

  在那个年代,全中国人人都以当官为荣,就算得花钱买,而买回来的“官”其实是假的,他们也愿意。

  但这件事曾国藩说了不算,湖南巡抚说了也不算,得请示皇帝。

  要说这位咸丰皇帝,办正事一点都不着调,偏偏办这种“邪事儿”他反应特别快,很快就答应下来,搞了一千张“职衔照”和“监照”交给曾国藩,让他随便去卖。

  其中有“实授官”和“虚衔官”两种,实授官就是真的给你个官做(当然,这种“真官”的要价特别贵,而官位则特别小,都是芝麻级的),虚衔官就是收了银子之后发给人家一套官服了事,这个人可以对外声称自己是个“官”,但想要真正坐衙门,处理公务,那是没门儿。

  这一千张直接由皇帝印发的“假玩意儿”被曾国藩先后卖出去六百张,大赚了一笔,全部用来做军饷。后来眼看湖南的市场“饱和”了,又奏请皇帝答应他到湖北、四川卖这些破玩意儿,皇帝又答应了。

  再后来,这种东西在大清国各省纷纷“卖”了起来,直到战争结束,裁撤湘军时补给湘军一百万两银子的遣散费,这笔银子还是靠卖“假文凭”筹来的。

  湘军初成的时候人马毕竟不多,靠这些乱七八糟的手段就能对付过去。可随着湘军不断扩编,军费成倍增长,很快又没钱可用了。曾国藩又想出办法,在各处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对商人货物收取“厘捐”,虽然收得不多,只有一厘(百分之一),可是见货就收,积少成多,数量也非常巨大。后来随着湘军不断扩张,这个办法又被湘军“带”到其他省份,到处设卡抽厘,“厘捐”成了湘军粮饷的最主要来源。

  之后曾国藩又按着“厘捐”的路数引申出了一种“盐税”,在长江各口岸城市设关卡收取盐税,依口岸位置不同,每斤盐抽税多的十文半,少的八文,得来的钱也作为湘军的饷银。这笔钱归湘军使用了足有七八年,后来仗快打完了,朝廷开始防着湘军了,想办法掐曾国藩的脖子,于是户部衙门出面,把这笔税钱提到中央去了。

  有了这两笔“苛捐”做先导,其他“杂税”也就应运而生了。什么亩捐、抵征、米捐、茶捐……征了个不亦乐乎。

  但就这么拼命弄钱,有时候还是不够用。那就只好跟朝廷要了。

  在后来的十几年,曾国藩为了打仗,先后向朝廷要过丁漕(大清国的农业税)的钱米、海关的关税,还从各省的税收里挪用大笔银两,甚至规定数量,按月提取。

  就这么着,湘军的军饷仍然不够。

  于是曾国藩决定,战死士兵的抚恤要立刻发放,不能拖延,至于兵勇的月工资如果不能按时发放,就先扣着,算是他们“存”在军队里的,等将来退武回乡时一次全额补发。

  这一招很高明,不但把欠饷的事混过去了,还把湘军的兵勇们给拴住了。因为这些人在湘军里混了几年之后,每人都有几十上百两的饷银被“存”在了部队的账上,如果他们开小差逃跑,这笔银子就没了。

  这些乡勇的命才“卖”六十两,现在让他们扔下这上百两银子的“存款”当逃兵?那还不如要他们的命呢。

  结果经常拖欠军饷,对曾国藩来说倒成了一件大好事,湘军建军十几年,拥兵数十万,从来只见过征兵办公室门口排大队,却没听说过有人开小差的。

  以上这些损招儿,曾国藩全是从“二十三史”里学来的。

  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有办法”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读些史书。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浦云作品集
升迁就学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