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互联网方法论(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

第18章 互联网方法论(1)

  在进行微创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老想着做平台。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大的平台化思维做,因为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平台就接受你的产品。

  什么是微创新?

  中国以及全世界已经进入体验主义网络时代,或者说是体验经济时代。对消费者来说,体验是选择产品、选择公司最重要的依据。所以我把创新和体验结合起来,就变成了我一直鼓吹的一个新的概念--微创新。怎么定义微创新呢?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行业巨头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处着眼切入市场,通过快速地、持续地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达到颠覆市场格局的目标,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叫微创新。

  我试图颠覆创新的定义。原来,我们一谈创新,就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首先,创新就是说我们申请了多少专利,但今天申请专利再多也只取决于你的律师,取决于你对专利的了解,很多新兴的东西并不是依靠专利做起来的;其次,很多人一谈创新往往会谈像国外企业一样看有多少个创新研究院,有多少高新技术人才。

  我认为这样的创新概念既不适合一般的初创企业,也不适合实力一般的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更不适合飞速变化的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里,用户并不真正关心你背后的搜索算法,更不关心你的算法用的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技术。用户用你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在问:你给我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让我觉得舒服的点在哪儿?让我觉得好用的地方在哪儿?所以,一切从用户出发的这种创新,我都把它归结为微创新。网上有人曲解这个意思,说微创新就是抄袭,就是做一点一滴很小的改动,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我讲的微创新一直强调从用户出发,做用户可以感知的东西。你觉得苹果的iPod、iPhone还有iPad有什么高、精、尖的技术突破吗?其实没有,但苹果把现有的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呈现在用户面前,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视窗系统的全新体验。靠这个占领市场后,苹果就快速推新版本,每一个新版都有新的用户体验。所以说,苹果是利用做互联网软件的方式做硬件。

  互联网产品,不管是客户端还是Web(网络)应用,要赢得用户,首先要找到典型用户群,提供好的用户体验。要提供好的用户体验,就得找到能打动用户心扉的那一点。这并不是说打动就能打动的,有一下子蒙对的,那是运气;有试错试出来的,那就变成了经验。

  有两点很关键:第一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我把这两点称为互联网上的“微创新”规律。当年我们千辛万苦地做奇虎社区搜索,花了牛劲儿做了很大一个东西,但打动不了用户,结果就靠广告、靠推销、靠渠道生拉硬推。一旦不推广了,用户访问量曲线掉头就冲下去了。我们很不经意地做出的360,却正好打动了用户心里的那一个点,一下子就普及起来了。所以,我在公司经常讲,做产品,一定要找到那个点。

  很多人说,腾讯QQ是靠社会关系把用户黏在那里的,但手机号码具有社会关系的黏性,手机用户不是一狠心就转网了吗?其实,QQ本身就有很多微创新,比如QQ文件传输速度比MSN(微软的即时通信软件)快,这就打动了用户的心。这一点小小的创新,让QQ不再只是一个聊天娱乐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办公工具,一下子就把很多坐办公室的人变成了QQ的用户。

  360安全卫士从查杀流氓软件开始,也是一直在做微创新工作。查杀流氓软件就是微创新,传统安全厂商怕得罪人,不敢干,没有钱赚,不愿意干,袖手旁观看360的笑话,结果360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后来,360开始给用户电脑打补丁,这也是一个微创新。别人嘲笑我们,觉得打补丁真是不一般的傻帽儿,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人家都不屑于干。我们不怕别人笑话,觉得打补丁、补漏洞能让用户的电脑更安全,那360就去干,不管有没有钱赚,有没有利可图。

  那个时候,360的团队也有人想不通。我跟他们说:“一件小事,你把它做到世界第一,做到极致,就是一件大事。相反,你觉得自己牛,能写100万行代码,做出来一个大产品,技术含量高,但用户用不了,不愿意用,这种产品又有什么价值?”

  360免费杀毒刚出来的时候,传统安全厂商还是嘲笑我们:看看360杀毒,只有三个按钮,太简单,不专业。现在你再看,打补丁、补漏洞成了安全软件的标配,杀毒软件也纷纷效仿360杀毒的三个按钮。

  包括体检、开机加速,你要是打开360安全卫士,每一个功能都是微创新。360就是靠这样一个一个的微创新发展起来的。要做出微创新,就要像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模仿可以照猫画虎,但肯定抓不住用户体验的精髓。

  其实,只要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新就会源源不断,像泉水一样奔涌出来。

  小处着眼

  我们在一个行业干久了,就会很武断地认为应该教育用户,有些技术应该灌输给用户。但一个小白用户,去一个饭馆吃饭,或者到4S店(汽车特许经营店)买车,到京东上买一台电视,他们的决策真的是很理性的吗?其实不是,他们其实是非常感性的,他们喜欢一个东西,完全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专业人员”认为很重要的事,消费者没有感觉。比如,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产品的大改版,做了一个后台改进,但消费者没有感觉到,我认为这就不是创新。

  相反,你无意中做了很小的事,但消费者觉得对他影响特别大,这个创新就很大。如果你能影响到千千万万的消费者,那件所谓的小事就不再小。举个例子,微博很流行,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独到的技术?实际上,微博之前博客早已存在,但是我相信没几个人能坚持写博客。你不可能每天都写2000字,所以你就一个月写一次,一年写一次了。

  其实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之上做了一项微创新,缩短了字数。140个字,会发短信就会发微博。它降低了所有人的门槛。今天很多人都很浮躁,大家都在网上看标题,所以140个字满足了快速阅读的需求。它还对新闻和资讯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因为它让很多人进来了,很多人在写微博,看微博,对传统媒体,对传统门户,对新浪自己都是一种颠覆。

  如果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觉得太可笑了,能写140个字,我还能写1.4万字呢。但这个小小的改变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完全不一样的市场效果。所以,微创新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出发。很多公司特别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公司,干的很多事情都会慢慢地从自己出发,总觉得自己做一款产品用户就该用,很少想想用户怎么看。

  在面对很多强大对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所谓大事,对手也想到了,因为对手往往比你强,最后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小的体验,所以从小的体验出发才有可能颠覆对手。

  小步快跑

  在产品的开发周期上,一个原则叫小步快跑。最近有本书叫《精益创业》,说的就是这方面内容,这非常符合我们的互联网文化。过去我们总想着有个伟大的想法,在屋里弄一帮人,闭关三年,横空出世。等你做出来了,就算产品符合当年的需要,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市场早就不一样了。再说万一你没赌对呢?所以现在互联网讲究的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去尝试一个粗糙的东西,快速拿到市场上去试,市场好就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不好就赶快换方向。

  现在我们很多的创新,很多不起眼的小功能都是不断改进做起来的。所以当你想到一个主意时,速度是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得特别完美,而是尽快把产品做出来。不管产品做得多粗糙,只要有核心功能,就要尽快把它放出去,让用户去用,让用户去骂。你要经常看看用户有什么反馈,亲自在论坛上回帖,亲自与用户用QQ交流,在微博上盯用户的反应。这是每一款产品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果我们做一个新功能,是否受欢迎我们不知道,反正领导说了,这个东西要能支持1亿用户。为了1亿用户我们先采购5000台服务器,然后又雇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花了一年搭出来一个能支持1亿用户的平台,但最后用户不买账。

  我们自己也有过这种惨痛教训,后来再做新功能时,我说先别跟我谈1亿用户,你先让100个用户来试试,看看反应。如果100个用户使用反馈很好,那我们再多买两台服务器,看1万个用户行不行。如果1万个用户反馈情况不错,那我们可以批量采购服务器了。所以按照这个小步快跑的微创新理论,很多企业的研发方法、产品发布方法和迭代更新的速度都会有所改变。

  关于产品,我提两个数字概念。第一,产品刚出来的时候最不重要,哪怕第一天有1000个用户,第二天有2000个用户,第三天有3000个用户,第四天有5000个用户,这就是一条健康的曲线。但是如果我们花了很多钱做推广,结果第一天有1万个用户,第二天还是1万个用户,接着第三天8000,第四天5000。大家会更加喜欢哪条曲线?肯定是第一条增长曲线。所以,做产品不要在乎绝对数,而是要关注相对的增长趋势。第二个数字,就是产品有很多环节,如果满分是1分,但每个环节我们都只做到0.8。你以为产品出来就是0.8分?错了,是0.8乘以0.8乘以0.8,总分是0.51。功能越多,数字就越小,产品失败得就越快。所以,功能更贵精,不贵多,要在每一个点上做到极致。

  不要平台化思维

  微创新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聚焦,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大公司是不容易聚焦的,比如360现在有6000多人,企业变大了,有一定实力了,需要同时做好多业务。相反,小公司更容易聚焦,更容易微创新,因为小公司没办法,不想聚焦也不行。创业只有两三个人,十几条枪,所以只能干一件事,甚至只能做一个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把这个功能做到极致,无意识中进行了微创新。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做生活搜索,做成了吗?没有。微创新不在乎做很多功能,而是一定要找一个点,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才能形成突破,就是所谓“压强原则”。

  有头大象,我们怎么也推不动它,但如果你把力量变成一把锥子,很有可能就把它刺痛了。很多人说,未来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我觉得再伟大的目标,也要从小的引爆点开始突破。

  在进行微创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老想着做平台。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大的平台化思维做,因为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平台就接受你的产品。说服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不需要你吹嘘的十大功能,只需要一个突破点就可以了。

  大公司最喜欢平台战略,但往往因为不聚焦,从而丢失用户。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现在微软连诺基亚这个百年品牌都要抛弃了。大家想一想,这几年诺基亚还有做得对的地方吗?面对苹果和安卓手机的挑战,诺基亚公司从微软请了一个高管当首席执行官,还请著名的咨询公司给它做宏观的战略。他们采用平台化战略,收购了一堆公司,把这个战略分解成KPI(关键绩效指标)让员工执行。这个战略看起来没有错误,但是它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什么都照顾到了。

  诺基亚唯一没做的,就是给用户解决问题。举个例子,你用诺基亚装过软件吗?那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体验,它要求你知道什么是软件签名,即使知道了,你还是很难找到下载来的软件。而且,下载速度特别慢,浏览器做得还特别烂。中国有13亿人口,我觉得12.9亿不会从诺基亚上下载程序。今天,所有的手机操作系统几乎都是跪求开发者来为自己开发软件,因为用户之所以决定购买安卓手机还是iPhone手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手机上能安装哪些好玩儿的东西。所以,对操作系统来说,开发者非常重要。但当年在诺基亚的操作系统上,开发者申请一个账号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四处求人,花半年时间才能被认证。这些体验没有人去改善,只单纯规划一个所谓宏观平台,这完全是南辕北辙。

  互联网里的平台都不是做出来的,都是积累起来的,是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开始都是从一个点做起。如果在2006年360按照安全平台的思维去做,肯定早就死掉了,因为要成为一个平台,要做的东西太多。按照平台思维去做,你可能做不出来,可能需要的时间很长,可能到最后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突破点。

  如果你今天手里有1亿人,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就像腾讯有用户,插根扁担都开花,而其他人种树苗怎么浇水都不行,因为没有土壤。所以当你有了足够的用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最关键的是在你没有用户的时候,用什么微创新的点切入。

  所以很多企业是被平台战略害死的,因为平台战略给领导做报告特别好听,特别宏大,特别符合中国人的概念。但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买账,消费者不会因为360通过了一个无线平台战略,开了一个无线平台战略发布会,就选择你的商品。消费者永远会问你一个问题:我上你的网站,装你的软件,你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口碑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衡量什么算微创新,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用户会不会用最屌丝的语言在用户间流传。今天微信很成功。在一开始没有太多人用的时候,它是怎么通过微创新来突破的呢?它做了一个功能叫“摇一摇”。今天用这个功能的人并不多,但这个功能当时在很多用户中为微信创造了口碑。很多人会神秘地对同事说:有一个叫微信的东西,你也装一个,摇一下就能摇出妹子来。它实际上成功地在用户中形成了口碑,完成了第一波用户的积累。所以当你做一种微创新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用户在网上会怎么说。

  大家用的很多视频播放器都有一个功能特别受欢迎,叫雷达功能。比如我正在车站等车,等得很无聊,看见有位同学拿着手机正在看一部片子。我跟他也不认识,很想问他借一下,但他又不给我看。我摸出手机雷达一下,就可以扫描他在手机上正在看什么片子,我找他求个种子,然后就把它下载下来了。这个功能高端用户都不知道。我知道雷达功能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的技术大牛告诉我的,是我身边的年轻人告诉我的。所以我发现给用户带来强烈体验的东西一定能形成口碑,口碑形成是检验产品的一个标志。

  创新需要土壤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鸿祎作品集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