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互联网方法论(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

第20章 互联网方法论(3)

  但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从众,是和大家想法一致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家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标杆,如果张三李四都做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老师画一个圆,在幼儿园时大家的回答还是五花八门的,但小学二年级以后我们基本都会统一回答那是一个圆。你要说像烧饼,老师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到中学的时候,所有人回答的都是标准答案,中心思想。

  如果我们不能追求一种价值观的多元,不能容忍think different的想法,当与众不同的想法没人赞同时,你会很胆怯,不敢去尝试,很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真正创新。真正创新的人都不会一开始就有鲜花和掌声。相反,他们往往会被看成异类、少数派、怪物,甚至会被看成麻烦制造者。他们说的话不被人理解,做的事不被人理解,但最后他获得世俗的成功,改变了世界,这才是创新的英雄。

  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不能看他的结果,说要模仿他,而是要注意他曾经被多少人不理解。10年前,马云说他看好电子商务,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忽悠。10年之后,每个人都离不开电商。当你今天的想法得不到认同,所有人嘲笑你的时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不断尝试?

  Think different,我理解就是跟别人逆着来。特别我们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要不按照他的节拍跳舞,按照他的节拍跳舞就死定了。你要想办法通过这种体验和商业模式去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360能够走到今天,可能因为我比较“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改变今天中国社会这种一元化的价值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想法,才能鼓励创新的人,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才能勇于创世,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因为创新成功的故事背后有100个不成功的例子,所以中国如果需要真正的创新,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战略必须落地到产品

  在公司内部,我反对做评论家,创业者首先不要做评论家。评论家站在高端,谈产业问题,谈格局,这其实没有意义。很多问题抽象之后,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当面临挑战,面临转型的时候,需要放弃概念上的论证,放弃平台思维,放弃下很大一盘棋的想法,应该将眼光聚焦在用户身上。具体一点,就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要做的东西,或者我已经做的东西,它的用户是什么人?用户在使用我产品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地方我做得不够好,还可以做得更好?凡是有缺陷的地方,都有改善的空间,都代表着创新的机会,都代表着可能存在市场机会。因为战略不管规划得如何宏大,最终要落地,就需要打开市场,而要打开市场,最重要的是打动用户的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气。

  当面临苹果公司挑战的时候,N公司做了很宏大的规划,花了60多亿美元买了一家做地图的公司,买了互联网的公司,构建了很宏伟的格局。到今天他们跟微软公司合作,也有很宏伟的格局。我一直用N公司的产品,但我认为N公司从来没有从用户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去想一想,现在用户用这些手机的时候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认为他们高管也不用苹果公司的手机,所以不知道苹果手机到底为什么赢得了用户的喜爱。

  你真的觉得苹果公司成功是因为在宏观战略上规划得好吗?我不谈战略,也不懂战略,我认为苹果公司也没有战略。如果说有战略的话,所有战略都是用户战略和产品战略,即不断发现用户的需求,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把产品做到极致。

  消费者是不理性的,消费者选择一款产品,抛弃一款产品,不是因为你有好的技术,或者不好的技术,用户都是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为什么我讲微创新?我说的“微”,对于消费者来说,感觉都是微小的点。消费者之所以用你的产品,可能就因为那一个很小的点。消费者不理智,是特别感性的。今天的消费者比以前更感性,产品最后不是拼功能,拼技术,而是拼体验。苹果公司没有手机通信的核心专利,什么CDMA(码分多址,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什么芯片之类,都没有,有的都是外观专利。但是苹果公司席卷了整个无线互联网终端,以往的大公司被打得落花流水。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的话,对于企业意味着什么?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互联网消费者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互联网让信息更加对称。

  用户体验,过去被理解为产品的交互,产品的外观和包装。错了,今天用户体验可能会成为产品制胜的关键。这并不是说企业不要做战略规划,而是说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定得具体到产品。战略不能待在云端,一定要落地,具体到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观。

  互联网产品秘籍

  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但究竟怎样才能打造出一种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一直存在着理解的误区,也困扰着很多创业者。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实践,互联网产品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特点。第一,互联网产品要有一个灵魂,要符合相关领域的游戏规则,能打动用户的心。如果这一点没做好,产品外观做得再华丽、界面再漂亮、后台再强大,也很难成功。打动用户的心,这好像是废话,但也最质朴。很多产品其实不是在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而是在发明或幻想用户需求,甚至逆着用户需求在做。像国内很多社交网站都模仿脸谱网,尽管很像,但都不太成功。而开心网摸对了用户的脉,中国互联网用户上社交网站实际是以开心、娱乐为主旨,简单、容易上手、好玩的小游戏就打动了用户。

  第二,互联网产品需要不断运营、持续打磨。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不是开发出来的。而传统的软硬件产品都有个物化的载体,不可能经常改,比较稳定。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就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桥梁和窗口把服务传递给用户,由于用户的需求不断在变,产品就要随时调整。早些年微软的视窗XP系统比较成功,因为在传统软件时代,用户需求不多,厂商很容易了解;到了互联网时代,闭门造车出来的Vista系统就不可避免地失败,用户需求变化太快了,厂商对此没有把握。

  像谷歌所有的产品,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小的改变,这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产品一定是让人去用的,要不断根据用户反馈去修正。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以用户和市场为中心”,但实际上还是“以公司为中心”。我曾经看过一家大公司的内部报告,说要做一款即时通信产品打败腾讯,说可以为自身带来什么价值,可以整合内部产品等,但从头到尾没有涉及能为用户创造何种价值。这种出发点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

  我认为自己做客户端的资历比马化腾要深,但如果真的做一款即时通信产品,在产品细节和技术上可能比他做得好,但很难比他成功。我们俩的背景不一样,我做传统软件出身,而腾讯的创业团队是从做传呼的润迅出来的,之前就在做服务,这一点给了马化腾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分水岭,马化腾很早就掌握了互联网产品的规律,把它当成服务来做,持续改进。

  无论你的想法高明与否,我认为都不如用户的选择高明。有了任何想法,不要奢望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场,不如先简单地做出一点点,就拿到市场上试,一旦对了就迅速跟进,一旦不对调整的成本也很低。腾讯今天非常成功,它的商业模式难道是马化腾一天想出来的吗?肯定不是,最初就是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打动了用户的交友需求。

  从前面两点可以推出第三个特点,大家都说产品要做到专注和极致。在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对一个点做到极致,否则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都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卖点。

  好的产品:让用户离不开

  我总是在说要做好的产品,所以不断有人问我:究竟什么是好的产品?怎么做好的产品?在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让用户离不开你。

  “离不开”不是“卸不掉”,不是“找不着”,而是用户产生一种没你不行,你不会轻易被替代的依赖感,这就是所谓的用户“黏性”。而带来这种依赖感的就是好的用户体验。

  要有好的用户体验,要首先找到用户的点。用户就像鱼,好的产品就像水,要养鱼先养水。但是养海水还是养淡水,还得看鱼的需要。

  360所有产品的改进,都不是在屋里想出来的,都是从用户的抱怨中来的。有用户向我们投诉:“我用你们浏览器怎么不支持网银?”我们一看,没装网银插件。我们告诉用户“装网银插件去”,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小白用户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弄,上不同的银行,要装七八个软件和驱动。要安装先下载,安装完了还要重启,十分麻烦。安装失败了,用户不知道,他就归咎于你的浏览器太烂。用户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我们微创新的机会。我们跟银行签好协议,让浏览器自动在后台安装。这个体验就非常顺畅,用户在我们浏览器上用网银就跟没感觉一样。如果用户习惯了直接登录网银,那么他再一步步地下载安装还会习惯吗?用户自然而然地就会留下,黏性就是这样产生的。大部分人上网都要用到网银,浏览器的改进恰恰找到了这个点。这个点可能很微小,但是会在某个方面形成压强,形成一个刺激,是用户真正的需要,让他深有体会。怎样才能找到用户的需要?我经常说,一线的客服、运营员工才是创新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接触用户,不放过每一个小抱怨,才能找到真正的点。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轻视用户的困扰,一撇嘴,说“这就一小破事儿”。对企业来说是小破事儿,但对用户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儿。这种所谓破事儿不解决,积累多了,企业就会自以为是、蔑视用户的产品,用户就会一边用一边骂,一边期盼替代品。

  在寻找用户点的时候,我们要抛弃一个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用户,否则你永远不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当年我们做开机小助手的时候,也曾被专业人士鄙视为白痴功能,但是对于一窍不通的小白用户,电脑慢就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用户的需要,下一步就要把这个点做到极致,给他好的体验。如果这个体验能够从微观入手,超出用户预期,你很容易就能做出好的东西。

  如果你够细心,就会看到不少行业都有做得不好之处,若能改善,就是一个竞争机会。但很多厂商认为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他们不知道顾客可能是在忍受你的产品。如果竞争者加以改善,那就会带来口碑。互联网时代,如果产品真的很好,口碑就会飞快传播,市场格局会加速从量变到质变。今天大家离不开苹果,离不开谷歌。用户想到的,你帮他做到,甚至用户没有想到的,你也帮他想到了。按这个思路走下去,总有一天用户也离不开你的产品。

  为什么每次新浪微博的改版都能引起社会话题?为什么前不久微信断网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好的产品会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离不开、舍不得、放不下”。在这个基础上,你才有机会让他们“爱屋及乌”,再给用户推荐一款赚钱的产品,合理合法地从用户那里赚到钱。如果你推荐的产品照样让用户喜欢,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一些企业的老板天天在屋里讨论怎么在用户和赚钱中找到平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公司做什么事永远要先考虑用户体验,先“放水养鱼”。

  好的体验需要处处留心

  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在开产品讨论会的时候才叫改善用户体验,下了班或者其他时候,这事就跟自己没关系了。这种人很难做出优秀的产品。产品体验无处不在,任何事情可能都是产品体验。

  比如坐航空公司的飞机,整个登机过程、机场安检的流程,都是用户体验。或者你不幸摔伤了腿,拄着拐杖去医院。虽然医院设备现代化了,但是传统医院的流程却一成不变。你永远不知道先到哪儿划价,然后再去交费、拍片子,让你拄着拐杖楼上楼下跑很多个来回。这种用户体验就很糟糕。

  在著名的北京西直门的桥上,所有司机都觉得像走入了丛林一样会迷路。中国的路牌总是等你看清楚以后,才发现你上错了道路。而美国的路牌在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就提醒你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体验无处不在,如果你能够处处留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之后,可以再上升一个层次,在抱怨的地方想想如何去改善用户体验。

  你可以把这看成一种头脑体操:如果我是道路设计师,如果我来设计医院,如果我来设计遥控器、手机,我应该怎么做?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对体验的感觉的过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熟悉的领域认真发掘,就会发现处处留心皆体验。这是发现用户感受、培养用户心理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从更广义的角度说,我把产品体验的概念定义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公司的电梯设置,所有人都感觉很慢,那怎么办?已经不能再增加电梯了,也不能换成高速的。最后,一个产品经理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等电梯的位置放置了几面镜子,女同事等电梯的时候可以顺道梳妆一下,男同事可以通过镜子偷看一下女生,消除等待过程中心理上的焦虑。

  其实360产品解决的很多用户需求真的不是我在屋里闭门造车、灵光一闪、运筹帷幄出来的,而是在无数的案例中、实践中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出来的。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即使我已经很有经验了,如果不是让我看到真实的用户,自己对着电脑坐上三天,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要做出好的产品,并不是只靠看几本书,听听我的演讲,看看张小龙的幻灯片,如果那样做产品这个世界就简单了。过去一个好的诗人,不是天天在屋里看《唐诗三百首》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他要有赤子之心,有胸怀,到处采风,游历名山大川,和朋友喝酒,像李白一样,才能有这种灵感。所以很多产品的灵感也是来自产品之外。据说苹果设计师到苹果之前,设计得最酷的产品是马桶,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设计苹果的人是一个设计马桶的人?实际上你们不觉得二者在白色上能给人共同的灵感吗?

  做产品需要“现场力”

  现在的产品经理,如果有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不讲人话”。比如我们的某款产品有个功能,名字叫作“让照片飞起来”。我问产品经理这是什么东西,他说就是可以把手机的照片传到电脑上。我问: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说呢?为什么还得让用户再琢磨一下呢?

  我的观点是,不论产品名称还是功能名称,最好的就是一目了然,让人一眼能看明白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不用动脑子。

ww w . xia oshu otxt.NE 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鸿祎作品集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