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互联网方法论(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

第21章 互联网方法论(4)

  每个人都有一种思维定式,以为自己懂的人人都懂,自己会的人人都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有一次参加一个会,旁边有位女士打开笔记本电脑,桌面是360安全桌面。我一看她用的是360的产品,就问她有啥问题需要我帮忙的。她回答说电脑桌面上文件太多,找起来麻烦。我说,360安全桌面就有“桌面整理”这个功能啊。我在她电脑上一点,360安全桌面把她桌面上的文件分类得井井有条。她很惊讶,我就问她:您从来就没点击过这个?她说,因为不熟悉,所以从来不点击。

  产品经理可能觉得很奇怪:不对呀,人都是好奇的,按理说出现个新按钮啥的,都要去点击看一下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看问题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都是带有个人情绪的。你喜不喜欢一个东西,都是你自己的好恶情绪在起作用。但是,你喜欢不代表用户喜欢,你的需求不代表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建议要学会摆脱本位主义,少从个人角度思考,多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今天360推出了随身Wi-Fi,有不少技术达人说:这算什么,笔记本电脑上一设置不就行了吗?其实你只要往周围一看,经常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的公司白领,对于一些基本的网络设置都很生疏,更别说设置Wi-Fi共享了。再想一想那些只拿电脑玩儿游戏、看电影的一般用户。产品经理该犯的错我都犯过了,我曾经很固执,但我也善于总结,同时靠自己的悟性,屡败屡战。

  日本企业,像丰田这样的公司,奉行“现场力”的文化。我觉得做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有现场力,产品经理要有“柔性的头脑”和“坚强的腿脚”,要接触用户,在第一线才能保持手感和接地气。接地气的一个方法,就是多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出发,时刻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

  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不愉快的用户体验,在没有方法突破的时候,能不能想方设法进行微小改进让用户更满意?比如,有些产品说明书写得跟天书一样,用户得先对说明书进行研究,研究了也不一定能懂怎么操作,不得不打电话找厂商的客服。那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改进?

  强需求与弱需求

  当你做一款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个新的领域时,你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找到用户的那个需求点,这个东西对用户是“可以有”,还是“必须有”。这就是强需求和弱需求。

  如果是弱需求,产品将来推广起来非常难;如果是强需求,是用户拦不住的需求,这个需求就会很容易成功。

  有几种东西的吸引力很大,可以说是强需求。一种是看电影,特别是爱情动作片,对男性朋友来说绝对是强需求。网上有很多不法分子把木马伪装成爱情动作片,强需求的用户还是忍不住点击下载。360会立即警告你:有病毒!不能下!但这些用户会听360的吗?他们直接把360给关掉。这就是典型的强需求。后来,我们开发了“看片保护”模式,保证用户既可以看片又不中毒。

  像QQ,是即时通信工具,没有了QQ就没法聊天,跟朋友们失去了联系。像搜索,没有了搜索,什么都找不到,世界一片空白。这都是强需求。安全也是一种强需求。没有安全,你每天上网就会很难受,你电脑上会有那么多流氓插件,那么多弹窗广告,首页就会被人劫持,或者电脑很慢。这些都是强需求。

  但还有很多需求,如果没有我生活中根本不少什么,如果你给我装上了,我也会用。更多的产品是这种弱需求,拉动力非常有限。弱需求如果靠自然增长,增长速度一定会非常慢。

  强需求产品可以自我发展成强大的渠道,而弱需求产品独立做很难,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渠道。比如腾讯的新闻门户,如果没有强大的客户端把它拉起来,如果不弹新闻窗,流量上不一定能超过新浪。这就是说,有时候弱需求的产品,并不是说不是好产品,而是对渠道的依赖比较大。

  这也是我反复解释的,很多模式腾讯做能做成功,创业者做就做不成功。方兴东方博士是博客之父,他第一个把博客带到中国,“博客”这个名字是他给起的。但他的博客中国,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盈利上,都无法和QQ空间相比。

  能满足强需求,一款产品才会有用户。有用户,用户不断地提要求,产品不断地改进用户体验,最后才能成功。如果我们只是玩命地打造界面,调整颜色,最后产品还是不成功,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抓住用户本质的东西,即强烈的需求。所有离开用户需求的用户体验改进都是耍流氓。

  在中国,腾讯等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刚开始做的产品你可能感觉一点都不酷,认为不如谷歌,不如脸谱网。但它们货真价实,真正了解中国这些最小白的用户的需求,而且成功地把握住了他们的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成功了。成功以后,它们有资金,有流量,可以慢慢地做一些更酷的产品,也可以慢慢地改善不足。

  像小白一样思考

  我们平时经常说“我认为”、“我觉得”,因为每个人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都带有个人情绪,喜欢一样东西有个人的好恶在里面。但是,你也要注意,在做产品的时候,你喜欢不代表用户喜欢,你的需求不代表用户的需求,所以你真的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无论是马化腾、张小龙,都说要像小白一样思考。这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有时候我们公司的高管也会一不注意就陷入个人角度,大家为了一个方案争得不可开交。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1992年的时候我做了一款产品,想当然地做了一款加密的电子邮件。到今天这功能也没能流行起来,因为解密起来非常费劲,普通用户又不是要贩毒,根本不需要这种加密功能。所以我做了很多失败的产品,产品经理该犯的错我都犯过了。从1990年到现在,我是靠漫长的积累过来的。

  行业专家容易有行业误区,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太熟悉了,审美疲劳了,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但如果你是一个小白用户,没有耐心,很暴躁,好像在餐馆吃饭时在菜里发现苍蝇,你恨不得马上跳起来。而行业里,用户用你的产品出错了,你会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程序出错了吗,你再重装一遍不就得了。

  大家买车的时候对车不了解,就会听着推销员天花乱坠,你可能就不关心这部车的某个螺丝是怎么做的,可是到自己做产品的时候,你巴不得把你的技术细节都展现给用户,也不管用户懂不懂。

  很多人买家电,真正懂家电的技术吗?很多人掏钱买,是因为家电长得好看,或者现场推销员一顿天花乱坠的推销。电视机一定有看照片的功能,但你是否把SD卡(存储卡)往里插了呢?你如果插了一次,就会知道这个功能不是给人设计的。

  我有时候会说,很多功能做得像找抽型。说你没做吧,你做了,说你做了吧,用户用起来很难用。但是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产品都是你做的,你知道细节,你知道流程,你绝对不会骂,你会觉得自己的产品做得多好,但用户却不会用。难道我们要再出一本书“21天学会使用什么”吗?难道要靠办培训再产生一个产业吗?

  今天在公司,可能我是最容易进入小白模式的人,因为我经常刷微博看别人怎么骂我们的产品。当别人骂你的时候,你看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微博上有很多水军是一眼能够看出来的,但很多人的评论还是有帮助的。

  大多数人听不进去难听的话,但用户吐槽的过程却是你真正和用户打交道的时候,这时你会发现很有用的东西。

  我们曾经出了一个乌龙事件,我们的产品做了一个“查找大文件”功能,帮助你的电脑查出占空间的大文件,然后删除。很不幸,这个功能一发布,很多浏览器用户就投诉说,浏览器崩溃了,因为他们把浏览器文件删掉了。在公司内部,在我们测试的时候,谁也出不了这样的事,因为做这个功能的人绝对不会把浏览器文件删掉,他知道这个文件不能删除。但这个知道是默认的,因为你是360的人。而用户查出来,发现这个文件很大的时候,他不会去删吗?

  所以我很关注用户骂我们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开会就先讨论这些,事实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因为你能从用户的吐槽中看到产品最真实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了解用户的心理,甚至能够把很多用户隐含的需求挖掘出来。

  但有太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比如有一家公司找我来谈合作,说做了一个软件,功能是类似到邻居家串门,看到邻居的鞋很好看,一拍就可以在网上买了。我说不用那么麻烦,直接问他在哪儿买的不就可以了,所以这样的产品连第一关都过不了。

  了解用户需求没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天天和用户打交道,和用户打交道多了,就会慢慢理解小白用户的想法。

  做产品要有一颗粗糙的心

  做产品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没有上来就能做出完美产品的产品经理。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但近两年无线互联网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落伍了。我又开始观察我周围的人怎么用手机,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的。没有比这更快的方法,这就和练武功一样,不可能取巧。很多人认为,我第一款产品做得很成功,那第二款产品应该更省力,是这样吗?其实做产品和生孩子是一个道理,第一个孩子需要怀胎10月,第二个依然需要10个月的时间。用户永远是对的,我们不能对用户发脾气,所以做产品必定是个痛苦的过程,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放下你的自尊。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初出茅庐的时候你要自尊干什么?那自尊是假的,当你做出真正的好产品的时候,当你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会尊重你。放下身段,倾听用户的需求,甚至倾听用户的羞辱,当年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就是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最好的产品是优美的,是优雅的,能解决用户的问题,但是一定不完美。苹果的产品还有很多缺点,但是有一点或者几点能够对用户形成强大的诱惑,能够让用户感动,这就够了。所以,没有缺点的产品是不存在的。很多设计师做事要求完美;我做产品要求做到极致,而不是完美,完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这种开放的胸怀,能够听到别人骂。

  有时候竞争对手会雇水军来骂我,虽然很难听,但我会咬着牙跟团队说想想产品有什么改进的,让他们骂不出。很多设计师出身的产品经理有一颗玻璃心,被老板一批评就蔫了,被同行一挑战就说“我不跟你讨论了,你不懂”。

  我觉得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结果负责,心要粗糙一点,要迟钝一点,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要能够经受这种失败,因为好的产品,是经过不断失败、不断打磨才出来的。好的体验绝对不会一次到位,要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去改进。

  我们今天谈论苹果时,谈论成功公司的产品时,一定不要照着今天的成功去模仿,一定看它刚起步的时候产品的原型多么粗糙。读读《乔布斯传》,看看苹果的真实历史,就能知道第一代iPod有多粗糙,就能了解第一代苹果手机跟摩托罗拉合作不成功的例子。

  所以每一款产品最后能成功,都不是一招制敌,更不是一炮而红,而是至少经过了三年五年不断的打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尝试。产品经理没有坚韧不拔的心态很难成功。做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做艺术品。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因为艺术品是给少数人看的,可以孤芳自赏,而产品最终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它再是艺术品,也要获得大众的认同。所以,我们需要做很多跟大众沟通、跟传统市场抗争、跟竞争对手竞争的事。

  很多产品经理很不屑干这种事,很难忍受来自市场的各种用户建议、正常的反馈、恶毒的攻击,因为他们没有一颗粗糙的心。所以,要做到没心没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没心没肺的,别人骂我多了,我也就习惯了。

  360如何做产品?

  互联网技术瞬息万变。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拥抱互联网就是花钱买技术,不外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这些概念。但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技术革新都是基于用户体验,所有的高深技术,都应该隐藏在良好的用户体验之下。

  拿“云计算”来做个例子。现在在互联网上,“云计算”这个概念被炒得很热,每隔几年IT行业都要炒出一个新概念。说白了,云计算就是把原来需要在每个人电脑上处理的很多功能放到服务器端去处理,而客户机更多地只起到显示和交互的作用,比如中国移动的“139邮箱”就是一种典型的云计算。我可以用Outlook邮箱把邮件下载到本机处理,而我要是换一台电脑就不能共享数据了;而且Outlook有很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而手机的文字处理能力却非常弱。所以如果我收发邮件、编辑邮件的时候,这些编辑的信息都储存在服务器端,那么我不论走到哪里,用不同的终端都可以访问到我的数据。我觉得在未来,云计算一定会给网民带来很大的意义。第一,在客户端这边,个人电脑不用再那么庞大了。现在虽然很多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云计算把这些复杂的东西放在服务器。过去每个人背一台笔记本,就像背一个小发电机,要使用的时候还要自己发电。云计算就有点像把发电的功能集中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去了,由IDC统一发电,然后再把电输送给用户。用户无论是在线编辑图片还是在线编辑文档,全都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完成。

  第二,云计算还有一个特点是分享和数据的统一。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储存在中央服务器上,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联得上网,无论用手机,还是用电脑或是用什么终端,用户都可以访问这些数据;而且如果用户愿意跟别人分享数据,因为不同用户间的数据都在同一个服务器上,那就会变得很方便和快捷。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鸿祎作品集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