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互联网方法论(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

第22章 互联网方法论(5)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把它灌输给用户吗?我们是要让用户“不明觉厉”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在这个概念的引领下,我们也开发出了相应的产品--360云盘。所以我只需要告诉用户,你把你的文件、照片保存到云盘上,无论是在手机上阅读,还是发邮件,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内容。

  但云计算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传统的杀毒软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到现在还无法解决:第一个是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越来越大,让用户的电脑越来越慢;第二个是病毒库的更新时间问题。

  杀毒软件一定要把病毒和木马的特征搜集到一个黑名单里--这个黑名单实际上就是病毒库--才能查杀病毒和木马。随着病毒和木马不断地变种,这个黑名单越来越长,长到里面有几千万、上亿种;病毒库越来越大,每款杀毒软件都要在用户的电脑里装几十兆甚至上百兆的病毒库。如果把病毒库放在电脑的内存里,那么用户每操作一个文件,都要去跟病毒库做对比,这样用户的机器就会变得越来越慢,内存也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现在很多人装了杀毒软件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机器跑不动了。

  甚至有些人鼓励用户装多套杀毒软件,稍微有点技术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装两套以上的杀毒软件,如果把软件的保护开关都打开,这台电脑肯定是跑不动的。所有的杀毒软件都要装入庞大的病毒库,都要在系统底层设立检查的关口,这个检查一定要做,但是检查多了,再加上重复检查,就会把机器搞得很慢。

  所以,如何在保障用户安全的情况下使用户电脑运行流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用户的痛点,是用户的需求所在,一旦改善,将产生重要的用户体验。

  在云计算的思路下,360做了“云安全”、“云查杀”。所谓“云安全”,就相当于这个黑名单不再放在本地了,我们把它放在服务器端。服务器的存储能力很强,将来即使是一个拥有几十亿个病毒特征的黑名单都可以存得下。把病毒库放在服务器端,用户机器里的东西就很少,而如果要把它下载到用户本地的电脑,那用户就什么都没法干了。过去我们要占用用户大量的时间去做扫描,每个文件都要做对比;而现在我们对每个运行的文件只需提取一个很小的“指纹”,虽然这个运行的文件可能很大,但这个指纹可以很小。我们只要收集一个指纹,然后把指纹发回服务器,跟服务器里存的那些指纹数据做对比,就可以了。这中间唯一的“成本”就是网络传输,但事实上传输的量是很小的。整个对比的过程从用户的电脑搬到了服务器上,服务器可以快速完成对比,然后告诉用户文件是不是有问题。所以,“云安全”首先解决了黑名单庞大导致杀毒软件拖慢用户电脑的问题。

  其次,“云安全”更新更快。过去,病毒库每增加一个新病毒,都要更新用户电脑里的杀毒软件才能生效,但很多用户装了杀毒软件实际上是不更新的。这就跟吃了过期的药一样,不仅不能收到安全的效果,反而可能会有副作用。但是用“云”就不一样了,云只要一更新,用户马上就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数据。用户装在本地的杀毒软件的思路是根据黑名单做比对,所以解决不了未知病毒和木马的问题。比如我今天把一个病毒加到黑名单里了,如果这个病毒“化个装”,我的黑名单可能就识别不出来了,而木马“化装”其实非常容易,网上称它“免杀”或者“加花”,就是加一些花头,加一些花指令,让病毒能够不被杀毒软件认出来。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尽管用户的电脑里装了杀毒软件,但还是有不能杀掉的新病毒。

  这意味着用户防不住病毒,因为很多新病毒在用户的黑名单里根本没有,所以根本杀不出来。

  那云计算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可以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庞大的白名单,也就是说,可以知道用户机器里哪些软件是好的。过去建立白名单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好的软件实在太多了,如果把一个白名单带到用户电脑里去做对比,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只能用云计算的方式放在服务器端。一个病毒来回变种,它甚至可能从云端的黑名单里跳出来,病毒库也查不出来它是病毒,但是用户电脑里装的软件中常见的就那么多,只要把这些常见的软件跟白名单对比一下,就能发现这个软件有没有被病毒感染,基本上也就能够把感染病毒的软件甄别出来了,最后对那些可能有威胁的软件的行为做一些监控,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软件是不是“坏软件”了。

  我们利用云计算的原理,把对文件好坏的甄别都放在服务器端,这样充分利用服务器;而且我们还能追加投入更多的服务器,让服务器的侦测能力随时扩张,处理能力也更强。使用这种云计算,网民在电脑里只需要装一个很小的客户端。客户端只要发现新的威胁,就会与服务器通信,根据服务器的指令把这个文件隔离,直接能判断它是病毒,或者确认它是安全的。

  云计算当然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一定要用户能联网。但是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特别是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基本上都是使用宽带的,而且还是常联状态的;更何况现在的木马也是从网上传播的,而木马也是需要从网上得到各种指令才能去干坏事。所以我们的判断是:第一,绝大多数电脑都会联网;第二,我们现在是用“双核”的做法,就是说除了用“云”,我们也会有一个最经典的、包含本地最活跃的几万种病毒的病毒库,使得在断网的时候,我们在本地也能做查杀。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用户联上网络的时候,他就能用两个引擎来解决问题了。

  我告诉大家的这些技术原理,在360的产品中都是找不到的。这些体现在用户电脑上,就是安全卫士的一键查杀与扫描,上网过程的风险提醒。我们很少告诉用户,我们创新的云查杀使用了基于黑白名单的技术。我们只需要让用户感知,用360上网,够安全,速度够快,体验很爽就足够了。所以,好的技术创新都是基于用户体验的需要。

  如何建立一个“铁打的营盘”?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相信,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又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来执行,前赴后继,改变世界的精神不变,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激励机制永在。所以,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10年以上、8年以上、5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在这一批人里,有我第一次创业时就跟着我一起打拼的;有的在方正时是同事,后来我做3721的时候加入进来;还有的是加入到我在雅虎时的团队,中间离开几年,后来又加入到360来的。看了这个名单,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第二,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谁都不能免俗。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且,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跟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正因为这样,360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22%。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西方证明有效的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第三,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即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打天下还得需要赵云、黄忠、诸葛亮。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我认为还是通过激励制度。比如,在360里面,老员工技术能力强,做事风格踏实,不骄不躁,是新人的榜样。他们不是管理层,走的是技术专家路线,也受新人的尊重。对新人来说,他们也不是单纯的打工者。按照常青树计划,360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维持5%的比例,就意味着需要稀释其他投资人的比例。但我对投资人说:设计这样一个蓄水池,就在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投资人都是熟悉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明白人,没几句话就同意了。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马斯洛说过,人的需求分层次,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需求,西方企业的各种激励制度和管理方式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所以,我在这里讲的建团队、设计激励机制、完成新老交替,以这种方式建立“铁打的营盘”,其实也没啥新鲜的。我建议大家多读、多看,不违背人性,自然在建设团队方面会事半功倍。

  “扁平化”与“小而美”

  在20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工具,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今天连手机都普及了,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互联网也正是因为有了无线互联网之后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世易时移,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会随之而改变。

  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从来没有别人这么做过。按照商学院的教材来做?但历史上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架构已经不适用了,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运作模式都变了,管理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一起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在不断分拆,到现在分成了25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比如在移动端社交产品方面,分为微信项目组和移动QQ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也实现了自己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

  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360也做了一些调整,我们按照每条业务线划分了不同的事业部。我们成立事业部不是把原来的部门换一个名字,以便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职位名称。相反这些是最不重要的。这种组织结构的调整要让部门像一个小的创业公司一样,去独立发展。

  当年公司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听到。现在我们有6000人。我最为担忧和痛恨的便是,360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而且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报上去,如果足够好可以直接获得我或者齐向东的批准。提出创意者可以自己去组建团队。包括我们最近发布的智键,就是公司的一群年轻人在内部的竞赛中提出来的,我觉得非常好,就立即让他们上马去做。

  我也希望在我们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负责人再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区分是无线还是个人电脑,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只要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就支持。

  这样就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大的战略、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公司就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玩儿得转的。再聪明的人,他的带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公司这个产品上去创新、去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加快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真正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和业务负责人。

  如何在这样的时代给员工创造更好的土壤,让大家真的做到创新,敢想,不会被一些定式所束缚,怎样让大家能够学会更好地去做有体验的产品,怎样让大家能够贴近用户,这是调整组织架构的首要考量。

  最后,我重申一遍,在今天这个时代,评价员工、评价团队、评价公司,价值标准永远应该是能不能做出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这也是360最看重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鸿祎作品集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