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附录(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

第23章 附录(1)

  周鸿祎批注“遗失的乔布斯访谈”

  访谈内容摘自一段16年前遗失的、72分钟长的乔布斯电视采访。1995年接受采访时,乔布斯正在经营自己创办的NeXT公司。18个月后苹果收购了NeXT,又过了半年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当年这段节目只用了一小段采访,之后采访母带在从伦敦运往美国的途中丢失。直到乔布斯逝世后不久,导演终于在车库发现了这样一份拷贝,这段珍贵的访谈内容才得以公布于世。

  会制造噪声的团队,才会磨出美丽的石头

  每次(新产品计划)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很棒的想法,团队对他们的想法深信不疑。这一刻,我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一幕。

  街上有个丧偶的男人,他已经80岁了。我记得他花钱请我帮他除草。有一天他说:到我的车库来,我有东西给你看。他拉出老旧的磨石机,架子上只有一个马达、咖啡罐和连接两者的皮带。

  我们到后院捡了一些石头,一些普通、不起眼的石头,然后把石头丢进罐里,倒点水,加点粗砂粉,把罐子盖起来。他打开马达说:“明天再来看看。”

  我第二天回来,打开罐子拿出的是令人惊艳、美极了的石头!本来只是寻常不过的石头,经由互相摩擦、互相砥砺,发出些许噪声,结果变成了美丽光滑的石头,这件事我一直记在脑海里。在我心里,这个比喻最能代表一个为理想奋斗的团队。集合一群才华横溢的伙伴,让他们互相碰撞、争执,甚至大吵,这会制造一些噪声,但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让对方变得更棒,也让点子变得更棒,最后就会产出这些美丽的石头。

  之后我加入惠普的一个团队。我12岁时曾致电惠普的比尔·休利特(惠普创始人),这又透露出我的年龄了。当时电话簿上没有隐藏的号码,所以我打开电话簿查他的名字。他接电话时我说:“你好,我叫史帝夫·乔布斯。你不认识我,我今年12岁,我在制作频率计数器,需要一些零件。”

  他就这样跟我谈了20分钟,我有生之年不会忘记这件事,他不只给我零件,还给我工作。

  那年夏天12岁的我在惠普工作,这对我影响很大,惠普是我在那个年纪见过的唯一公司。这次经历形成了我对公司的概念,也让我认识到他们是如何善待员工的。

  当时人们还不了解胆固醇,他们每天早上10点会推出一大车的甜甜圈和咖啡,每个人都会在休息时吃甜甜圈配咖啡。很显然,惠普当时已经意识到,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员工。

  批注:这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很和谐,大家相敬如宾,说话客客气气。但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大家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委曲求全,很多想法不愿意讲出来。好的想法是需要争论的,就像石头需要经过摩擦、磨砺、打磨,最后才能变得美丽光滑。这个比喻既是说团队也是说合作伙伴,他们都会有碰撞、争论、大吵。

  360也有这种气氛,我也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风格。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并接受这种磨砺的过程,这应该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文化。在美国有像乔布斯这样二次创业的成功者,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走向衰落,就是因为大家都很客气,不再有争论,领导层根本听不到大家不同的意见。

  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

  我很早便在苹果观察到一件事,我常常想到,但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人生中大多数事情,平庸与顶尖的差距通常只是2∶1,假如在纽约搭出租车,与一般的司机比,最棒的司机也许能让你快30%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普通汽车和顶尖汽车的差异有多少?也许20%吧。顶级CD播放机和一般CD播放机的差别?我不知道,也许20%吧。因此,2∶1在人生中已经是极大差异。但是,就软件而言,平庸和顶尖的差异可能达50∶1,甚至是100∶1,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少见,我很幸运能把我的人生倾注在这样的领域里。

  因此我大部分的成功来自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级、C级人才,而是真正的A级人才。

  你可能千辛万苦才找到5个人,而他们真的喜欢一起工作,他们以前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从此,他们就不想再和次级人才共事了,这变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他们只想聘请更多顶尖人才。

  假如你找到真的很棒的人才,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很棒,你不需要悉心呵护他们自尊心。真正重要的是工作表现,这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工作表现。

  我想,你能替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他们哪里还不够好,而且要说得非常清楚,解释为什么,然后把他们拉回正轨。

  你必须用不会让他们觉得你质疑他们能力的方式说,但是你也不能留给他们太多空间,解释为什么东西做得不够好。这很难,所以我一向用最直接的方法。那些跟和我共事过的人,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对他们有益,有些人的确很痛恨这种方法。

  我有时会骂某人的工作成果像大便,但一般只会指出他们离够好还差得很远。

  若问麦金托什团队成员,很多人会说他们从不曾如此卖命过,有些会说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不过所有人都会说,这肯定是他们人生中最强大也最珍贵的经验。

  批注:平时我会花很多时间跟团队去争论,去讨论。团队做得不好,我会比较直率地告诉他们,这是我的个人风格。我的一些观点跟乔布斯是一样的,我看不上的人,我就不会跟他合作。我跟你合作证明我很看重你,但是我既然跟你合作,我就要不断地去挑战你,要帮你发现问题,希望你能改进。我觉得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是不怕挑战的。应该把这种挑战转换成对自己的磨砺,竞争对手是最好的磨刀石。

  但是可能在美国文化里大家的沟通更流畅。在中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做法,有人可能会觉得我比较简单粗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总被不断地挑战,面子上受不了。很多有能力的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不够强大,有时候不一定能接受这种挑战。

  乔布斯跟我想说的一样,就是你不需要什么自尊心,真正重要的是工作表现。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容易说,却难做。我有时候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自尊心。A级人才,很容易获得一些阶段性的成功,所以可能会变得更自负。另外,中国人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当面的冲突,这种冲突过大或者过于频繁,很多人确实从面子上接受不了,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作为领导者,乔布斯肯定是很挑剔的,其实我对360公司的产品也是这样。通过挑剔,通过不断挑战,确实可能产生很好的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会让大家觉得很痛苦。这也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

  有时候大家都认为公司规模做大了,我应该更像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那样,说话有分寸,有礼貌,对团队应该多激励。其实我也很想激励团队,但是这点上我非常认同乔布斯,他认为结果是最好的激励。所以我也跟团队讲,你们是要结果快乐还是过程快乐?如果要结果快乐,过程可能很痛苦;如果我们过程很快乐,大家发现问题都三缄其口,结果可能就不一定快乐。也有很多人不认同我的说法,他们认为结果快乐也不一定要过程痛苦。但是我总觉得如果没有内部的挑战,没有反复的磨砺,最后你的产品到市场中去,未必能胜过别人。

  真正的魔法,是用5000个点子磨出一款产品

  我离开后,对苹果最具伤害性的一件事是斯卡利(苹果前首席执行官)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认为只要有很棒的想法,事情就有了九成。你只要告诉其他人,这里有个好点子,他们就会回到办公室,让想法成真。

  问题是,好想法要变成好产品,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你不断改善原来那个“很棒的想法”时,概念还会不断成长。结果通常跟你开始想的不一样,因为你越深入细节,你了解得越多。

  你也会发现,你必须做出难以两全的取舍,才能达到目标:有些功能就是不适合电子产品做,有些功能就是不适合用塑胶、玻璃材料做,或是工厂就是做不到。

  设计一款产品,你脑海中可能要记住超过5000件事,把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经过运作,达到你要的效果。每天你都会发现新东西,这同时代表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让最终的组合有一点点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流程”,也是真正的魔法所在。

  批注: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我有个很棒的点子告诉别人,别人去做就成功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要把一个想法变成产品,中间需要大量的辛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反复。

  很多公司都会产生幻想,包括我在内。我幻想着,我有这么多员工,我只要不断地告诉他们好的想法,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好的产品。但这只是幻想,好的产品是持续不断地打磨出来的。

  我是中国最早做搜索的人之一,搜索对我来说并不是新东西。我帮雅虎也做过很好很快的搜索。做搜索的这个点子可能人人都知道,行业里也有无数的人预言该如何去做。但是真正要做搜索的时候,你会发现不能只有一个想法,还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比如我们要找与众不同的地方,要考虑在产品体验上怎么颠覆对手,在推广方式上怎么颠覆对手,在商业模式上怎么颠覆对手。这不能只靠一个点子,需要不断地调整、尝试,不断地试错和更正。

  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往往有个误区,总以为有一个想法就能成功。很多人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把自己当成诸葛亮,不出茅庐,也知天下事,以为自己在屋里看看书,看看行业评论,想出一个点子,只要再拿到一笔钱就能够一举成名。这都是一种误导,一个好的想法就算方向对了,也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经常有人写信给我,说他有一个点子可以教会我怎么击败谷歌,怎么击败百度,怎么击败腾讯。这种信我都不会去看了,因为我觉得他们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光有一个点子是没有意义的。

  上次有一个年轻人写信给我出了一个点子,说刷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实当时我们行业里已经有好几家公司在做刷屏了,所以我们当时也已经在谈投资类似的公司。结果当这个年轻人知道我们投资了这家公司之后,他来找我们要钱,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点子……其实我觉得这件事并不可笑,但我恰恰觉得这种想法会把人给害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行业里经常会宣传一些文章,一个点子就能拯救一个企业,这就把人导向了错误的方向。我觉得很多点子刚开始都是二流的点子,要有一流的人才不断地打磨,才能最后实现转换。所以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公司,做成功的时候,和创始人最开始的点子已相差很远。

  我们最早做360安全卫士的时候,有一个点子就是查杀流氓软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去做这件事时,你就知道要历经多少艰辛。当时,360变成了公敌,因为捅破了行业的潜规则,被人不断地骂,被人耻笑。

  团队内部有些人也不认同,投资人也觉得奇怪。即使360取得了一定的用户量,还有很多人觉得你把流氓软件杀完了,你不就没有市场了吗?但是我们从杀流氓软件转换成杀木马,再转换成免费杀毒。免费杀毒也不赚钱,再转换成去做浏览器,再做网址站,再做导航。这和乔布斯说的很像,需要不断改善原来那个很棒的想法,不断地成长。

  我觉得乔布斯确实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所以他说的这些话跟我们很容易产生共鸣。看乔布斯的文章,没有企业运作经验的人会一头雾水,甚至会误读。这就像你没有练过武功,给你一本《九阳真经》,你读起来可能会走火入魔。但是你如果本身有一定的功力,你再看它就会感觉字字珠玑。

  做出好产品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很会管理流程

  1984年我们从惠普聘请了一批人(设计图形界面电脑),我记得和一些人大吵过一架。他们认为最酷的用户界面,是在屏幕底部加上软体键盘,他们没有等比例间距字体的概念,也没有滑鼠的概念。

  他们对我大吼大叫,说鼠标要花5年来设计,成本高达300美元。最后我受够了,就去外面找到大卫·凯利设计,结果90天内就有了成本15美元的滑鼠,而且功能可靠。

  我发现苹果缺少这种人才,能多面向掌握这个想法的人才。的确要有一个核心团队,但由惠普人马组成的团队显然不行。这和专业的黑暗面无关,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方向(指惠普团队无法多面向思考),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便想复制最初的成功。许多人认为当初成功的过程,一定有其奇妙之处,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把当年的成功经验变成制度。

  不久人们便感到困惑,为什么制度本身变成了答案?这就是IBM失败的原因。IBM拥有最好的制度管理人员,但他们忘了设计流程的目的是找到最棒的答案。

  苹果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人很会管理流程,却不知道如何找到答案。最好的人才能找到最棒的答案,但他们是最难管理的人,你不得不容忍他们。

  会找答案--这就是好产品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管理流程而在于答案本身。

  批注:乔布斯比较反对大公司的烦琐流程,我也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我觉得所有的管理流程,实际上都是为公司的业务服务的。如果我们抛弃了业务的目标,变成了为管理而管理,天天在那儿搞架构,搞流程。但一旦脱离了产品,实际上就脱离了市场,脱离了用户需求。这种公司基本上就是靠惯性在发展,它很快就会被市场颠覆。

  但是随着公司的壮大,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公司小的时候不需要流程,公司大了没有流程确实管不了。然后我们就请一些专业的管理人才进来,建立管理流程。流程建立之后,一方面让你觉得公司易于管理了,但另一方面给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又增加了麻烦。

  A级人才是为了理想,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情的。这样的人是不需要管理的,也不需要流程去约束,这样他们才能做出伟大的产品。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很少。公司大了,你需要的人多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用很多平庸的人。用普通人你就需要一个管理流程,就要把有些东西给模式化流程化。但这种管理一定会带来一个平庸的公司,这就是管理上的一个悖论。

  所以我认为至少要像开设经济特区一样,在一块特殊区域,放弃流程,聚集一帮很特别的人才,把眼睛聚焦到产品之上。360就有这样一些很小的小组,都是由我亲自领导,直接向我报告。我与其说像他们的领导,不如说更像他们的教练。我希望用这种小团队、目标明确、快速推进的方法,产生一些新的、有创新力的产品。

  我们不羞于窃取伟大的想法

  你问我对产品的直觉从哪里来?终究可以归结为品位,这是品位的问题。重点是让自己接触人类的精华,努力将之融入你在做的事情里。我的意思是,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偷窃”,而我们不羞于窃取伟大的想法。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鸿祎作品集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