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最后的远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7节:第十五章(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最后的远行》 作者:高建群

第67节:第十五章(4)

T.xt`小~说~天~堂

  说起这桩事情,李文化说他知道。

  李文化是知道!他受了张干大的影响,在那六六镇调解所里,也是整日手不释卷,捧张《参考》来读。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身外事,也整日在脑子里盘算着,为这事高兴,为那事忧愁,好像这全世界的柴米油盐,居家过日子,都得由他安排似的。陕北的人心性高,环境使然,天性使然,不这样他就难活,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李文化说,那是一个美国人造出的理论。这美国人闲得无聊,将我们的老先人留下的一条谜语,往电子计算机里一放,电钮一开,那谜底就出来了。谜底是啥?和咱们刚才知道的那个谜底,一样!

  张家山听了,还是解不下,摸摸脑袋,要李文化细说。

  "谁叫我叫个李文化呢!"见张干大诚恳请教,李文化也就不再谦虚,反正山路迢遥,正好拉话。

  李文化说道:"咱们那老先人的那个谜语,叫《桃花源记》。他把女人那东西,比作桃花源。张干大你试试往驴背上瞅瞅,再低头想想,是不是还真有点像。那老先人说,他多想躲在这桃花源里,一辈子也不出来,春天的时候赏桃花,秋天的时候吃果子,多逍遥自在,遇到乱世,就躲在那里面不出来,像我们陕北人躲在崖窑里一样。他是能行,比?多了两个耳朵,找到那地方了,你们旁的人,馋死你们,你们找不着!那地方在哪里呢?老先生是个大文化,不像咱们粗人,说些'八百里秦川'、'和尚洗头'之类的粗话,老先生说,那地方不知道深浅,不知道远近,过了桃花林,爬过茅草坡,顺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逆流而上,就找到那里了。"

  李文化说罢,嫌不解馋,清清嗓子,又一字一顿,背诵出老先生那一段文字来。直叫个平日好为人师的张家山,听了个目瞪口呆,不得不赞叹这李文化的博闻强记。

  李文化背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何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秦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李文化学那些村学先生,摇头晃脑,拿腔捏调,将这篇古旧文字,滔滔如泻地背出。乡下人将这种只详大意,不通文字,仿佛鹦鹉学舌一般的背法,叫念"口歌"。

  见李文化口袋里倒核桃一般,滔滔不绝,张家山在一旁叹道:"想不到这半脑子李文化,别的眼不通,这一眼倒是通的。而且通得如此顺畅。看来人来到这世上,既带有一张口,就会有一口吃食。可惜这李文化,生在这穷乡僻壤,又少了教养,整日又得为这衣食忙碌,要不,难保将来不会是个著书立说、为官为宦的人上之人!"

  这样的嗟叹一番后,又说道?:"一眼一通百眼通!看来六六镇民事调解所,有了接班人了。李文化终有一日,额头上那只眼睛开了,会成为一个人物的!"

  张家山叹息的途中,那李文化,已经将老先生的那《桃花源记》背完。背完以后,又将那"桃木林,中无杂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可通人"之类,按自己的理解,复述一遍,继而循循善诱,问张家山,看他现在解下这个故事没有。


ww w . xia oshu otxt.NE 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高建群作品集
最后的民间愁容骑士伊犁马最后的远行最后一个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