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骗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勤经家业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骗婚》 作者:张玉瑛/黄鹏

第4章 勤经家业

  韦万山把近两年粮行、油坊的进出账及利润又都仔细地算了一遍。他发现粮行只卖大米、白面,油坊只卖胡麻香油,利润微薄。街上还有几家粮行竞争,如果照这样下去,恐怕会被挤垮呀!他想来想去:“要想提高利润,不改变现状不行呀!”怎样改变现状?他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每天的中午饭,韦万山都在粮行和刘德一家人吃。有一天,吃中午饭的时候,万山问:“德叔,我最近总在琢磨,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粮油生意更兴隆呢?您在粮行干了二十年了,在这方面有经验。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刘德沉思了片刻说:“万山呀,这个问题我也想过。要使我们的生意兴隆,就要扩大经营范围,改变经营方式。其一,扩大经营,就是增加粮油的品种。如小米、黄米、荞麦面……另外,除了卖胡麻香油,我还可以收购黄豆,榨豆油。新增加的这些品种价钱都比白面、大米、胡麻油便宜,销路肯定好!其二,能不能把种粮食作物改种胡麻,再在胡麻地里套种黄豆油料作物。因为,粮食就地能收购到,而榨油的胡麻,每年都要赶着马车到河滩上,或东山去收购,劳人、费时、成本高、利润薄,不然,那家怎能把油坊卖给我们呢?我想:你家的近十亩地都可以种胡麻。出租的三十几亩地,也可以鼓励佃户种胡麻。当然,除了口粮外。”韦万山听了,喜形于色地说:“德叔,您的建议好啊!我琢磨了好些天,就是想不出好办法。您有这么好的经验,怎么不早说呢?”刘德觉得自己的建议得到了少东家的赏识,心里也特别高兴。就微笑着说:“这么多年了,我只满足现状,按几十年的老办法经营。也是最近看见你每天早早地来了,不仅翻着算去年的账本,还算现在每天的营业额和利润。”你皱着眉头一边算账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照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看你为这个问题忧虑,自己才想到扩大经营……”“德叔,您说现在到河滩上能收购上杂粮吗?”韦万山问。“我想能收购上,只不过价钱可能比秋天贵一点。万山,你如果决定这样做,那事不宜迟,说干就干。因为马上就开始春播了。”刘德说。韦万山坚决地说:“行,就这么办。德叔,您负责收购杂粮的事。我负责春耕改种胡麻的事。”

  第二天,韦万山和刘德就分头行动。韦万山的一句话,自家的几亩地就能决定种胡麻。可是,他要说服那几家佃农改变常规种植,专门种胡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强迫又让佃农自愿地种。韦万山今天走孙家村,明天走王家寨子,挨家挨户地给佃农讲解种植胡麻的好处。韦万山初次和佃户打交道。佃农对他的话半信半疑,缺乏信任。有的答应先种上一亩半亩试试,有的干脆拒绝,还有的说没有胡麻种子。韦万山便在油坊挑选最好的胡麻种子给送去。

  这一天,他来到佃户王贵的家门口,只有面朝东两间低矮的土房。他敲了几次门,也没人应声,就轻轻地推开门进去。他看见王贵耷拉着头,愁眉哭脸地蹲在地上,婆姨坐在炕沿上哭泣。王贵看见东家来了,连忙站起来,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韦万山环视屋子的四周。从西墙根沿南墙到东墙根靠窗户是一条大土炕。炕上仅铺了几块不连贯的,发黄的破芦席。炕角叠着两条露出棉花的破棉被。有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穿着破棉袄,光着屁股,光着脚坐在炕中间。东北墙角是锅台灶,挨着锅台灶的北墙根放着一个大缸和一个小缸。北墙角沿着西墙根有一排高低不同的盛粮食的土站子。王贵拿了一条旧毛巾铺在炕沿边上让韦万山坐。韦万山摆了摆手,说:“不用了,就坐这儿。”他坐在炕沿边上,棉袍子都沾上了土。他关切地询问王贵:“家里出了什么事?”王贵叹了一口气说:“腊月母亲病逝了,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一点口粮、春播的麦种和稻种也卖了,才买了一口薄棺材把母亲埋葬了。可是,现在要春播了,吃没吃的,种没种的。我跑了几天,也没借上麦种。我向财主王有德去借。他却说‘现在借一斗,夏收了还三斗。’就怕这高利贷越滚越多,永远也还不清,就没敢借。可如果实在没办法了,还是得去借呀!”王贵的婆姨气呼呼地说:“王有德和他还是一个远房的叔叔,一个王家,在一个老坟上烧纸。向他借点麦种,还要放高利贷。”这有钱人的心怎么这么黑呀!

  韦万山和气地说:“你们别发愁,春播的种子我给你们。只是别种小麦了,改种胡麻,再套种黄豆。你三亩地,种小麦的是几亩?”王贵担忧地说:“种小麦的是二亩地。如果都种了胡麻,我们吃啥?再说了,胡麻的产量也低呀!”韦万山笑着说:“这你不用担心。胡麻虽然产量低,可是,一斤胡麻是两斤麦子的价钱。夏收后,你用胡麻到我的粮行来换稻子、麦子。一斤胡麻,就给你二斤稻子或麦子。”王贵一听,顿时满面笑容地说:“这行……行……”正这时,门推开了,进来了两个男孩子。大点的男孩六岁左右,穿了一件破棉袄和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裤,光着脚,手里提着一个小布袋。小点的男孩约有四五岁,穿了件破棉袄,光着屁股,光着脚,手里拿着一个旧瓷碗。他们看见屋里有陌生人,就怯生生地跑到妈妈跟前。大点的男孩把手里的布袋子递给妈妈说:“妈,跑了一上午,只有村西头的王奶奶给了半碗黄米。她说她们家也快没粮了。”小点的男孩把瓷碗放在锅台上,跑到妈妈跟前撅着嘴说:“妈妈,快做饭吧。我饿死了。”

  塞北高原的初春,还是寒冷如冬,一阵阵的西北风刮来,冷飕飕得使人直打哆嗦,所以,人们都还穿着冬装。韦万山看见两个孩子的手冻红了,脚冻紫了。小男孩的屁股也冻得像个紫茄子似的。他连忙关切地说:“快让孩子上炕暖暖手脚吧。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连裤子和鞋都不给穿呀?”王贵摇头叹气地说:“唉——没办法呀!”韦万山起身说:“王贵,现在就跟我到粮行里拿春播的种子。”

  王贵跟在他后面。一路上,韦万山一句话也没说。此时,他的心头热辣辣的,纷乱而又烦躁,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从小到大,我看见过许多讨饭的老人,破衣烂衫,骨瘦如柴。看见过许多乞讨的孩子。他们衣不遮体,饿得面黄肌瘦……可曾没想过,他们为什么不呆在‘温暖’的家里?今天,我二十出头了,才第一次走进了佃户的家里。原来他们的家,除了土炕是热的,其他啥都是冰凉的,啥都没有。那几家的佃户的家里和王贵家里一个样。而不同的是,他们还有春播的种子,还有一些能充饥的麸糠,就这些麸糠也是他们平时忍饥挨饿节省的。他们过的那是人的日子吗?也不知他们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尽头?”佃户的穷家和王贵两个要饭孩子冻红的双手、双脚,冻紫的光屁股时时浮在他的眼前。这情景震撼了他的心灵。他的脸绷得紧紧的,两条浓眉紧锁,眉心拧成一个疙瘩。他觉得心头堵得慌,一阵寒风吹来,他深深地吸了几口冷气。他暗下决心:“今年,不管是丰收,还是欠收,我都要给佃户减租不管别人怎么做,反正我要给穷苦的佃农减租。为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却吃不饱,穿不暖呢?不就是他们没有土地吗?这真是‘泥瓦匠住草房,编芦席的睡土炕,种田人没有粮’……”

  他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粮行门口。他一进门,就大声喊:“德叔、德叔……”店员小柱子跑过来说:“刘师傅和小顺子到河滩上收购粮食去了。”于是,他就吩咐小柱子给王贵一亩田的稻种,二亩田的胡麻种和黄豆种子,另外再给一斗大米和一斗麦子。装好以后,王贵一看,这么多,背不动。他又让小柱子到街对面田三爷家借了一头毛驴,驮上给送去。临走,他又把围挡粮食的芦席卷了一张也送给王贵。王贵感激地说:“等今年收了庄稼,我一定还您。”万山说:“不用还了,这都是送给你的。以后再遇到啥难事,尽管来找我。今年让你种胡麻。你先试种一年。以后,你觉得合不来,不愿意种也行。你是种田的把式嘛!比我强。”

  憨厚的庄稼人不会说什么感谢的话,眼圈一红,转身赶着毛驴就走。王贵边走边想:“我这不是在做梦吧?世上还真有这样的好人?听人都说韦万山仁义。今天,听他说的这些暖人心的话,做的这些暖人心的事,果然名不虚传呀!……”王贵回到家里,指着口袋里的粮食,一五一十地告诉婆姨。婆姨说:“东家今天来我们家里,说话和气,坐在我们的土炕上也不嫌弃。看样子,一点架子也没有,他不嫌弃我们穷人,又给了我们种子和口粮,这可是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啊!这大恩大德我们可不能忘呀!”王贵听了,连嗯带点头地说:“快做饭吧,我前心都贴到了后脊梁上。”

  刘德到河滩上去收购杂粮,一走就是一个多月。他在那儿收购了黄豆、扁豆、豌豆……收购了糜子、谷子,就在当地雇人碾了。一车车的豆类和金灿灿的黄米、谷米,源源不断地拉回粮行。韦万山看着一车车的粮食,不由暗自赞叹:“他真能干。风吹日晒的,让他在野外奔波。也只有他,才这样不辞辛苦地为我收购粮食。”刘德回来了,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吃午饭的时候,韦万山动情地说:“德叔,辛苦您了,看,把您都累瘦了。听小顺子说您到河东去收购,过黄河多危险呀!这几天,您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少爷,不是你催着让我快点回来,我还想再多收购几车。现在河水刚解冻,黄河水不大,坐羊皮筏子稳稳当当。再说,河东的粮食每斤比河西便宜二分钱,去掉运费还便宜一分钱呢。”刘德高兴地说。“德叔,我真佩服您做生意精打细算。这次您摸清了情况。等到冬天,黄河封冻了,我们再到河东去收购。那时过黄河又方便又安全。”韦万山恳切说。刘德点点头说:“但愿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贫穷的劳动人民吃不起大米、白面, 只能买小米、黄米、荞麦这些便宜的粗粮充饥。因而万山粮行的生意兴隆,粗粮供不应求。所以韦万山又派人到河滩上收购粗粮。有时,韦万山遇到连粗粮都买不起的乡亲们要求赊账。他就无条件地赊给他们,现在赊一斗,等收了庄稼后仍然还一斗。这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韦万山的粮行不放高利贷,来赊账的人们越来越多。刘德是讨饭逃荒的穷苦人。他赞赏韦万山同情穷人,帮助穷人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提醒韦万山:“再这样赊下去,粮行要垮的。”韦万山神情严肃地说:“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但有时也不能光为了赚钱。在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怎能坐视不救呢?不过,我想他们不是万般无奈也绝不会赊账。在这青黄不接的暮春和初夏时节,许多佃户连麸子、糠都吃光了,只能用野菜充饥。现在离夏收还有一个多月呢,老人和孩子天天吃野菜怎么能熬得住呢?我们盼望着今年有个好收成,只要收成好,他们一定会按时还上的。”他把前些日子去几家佃户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刘德。刘德听了说:“是啊!有些心狠手辣的财主,每年就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放高利贷。有些佃户为了活命,不得不借高利贷。他们就是被这些驴打滚的高利贷盘剥的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呀!”韦万山又接着说:“我们赊账要有原则。像王贵那样揭不开锅的佃户,我们赊给粮。但是,对于那些好吃赖做的人,赌徒、酒鬼……决不赊账。”刘德听了频频点头说:“噢!怪不得账本上记着给王贵的几斗粮食,怎么还注明‘不还’?我正想问你呢,这些天忙得没顾上。”“等秋收完了以后,他有能力还就还,没能力还就算了。德叔,以后遇上丰收的好年景,我们适当地多屯积些粮食,以备灾年之用。”韦万山说。“我们从今年开始,就多收购些粮食,逐年积累。”刘德说。

  刘德打心眼里佩服韦万山的为人处事。他看到少爷善良,心肠好,同情穷苦的人。也不由感从心生:“我能给这样的东家做事,真是三生有幸呀!我一定帮助他把粮行、油坊的生意管理好。”

  秋天格外绚丽。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金黄的稻子像一块块金色的地毯;红红的高梁像一把把火炬;在秋风中,一束束大豆摇响了铜铃。一粒粮,千滴汗,风调雨顺,丰收年。一个个农民的脸上漾溢着笑容在抢收庄稼。韦万山的粮行也忙活起来了。有的佃农来给他还粮,有的佃农用胡麻和大豆来换粮。还有的佃农来卖粮。王贵夏收后,用一斤胡麻换了二斤麦子。秋收后,又用一斤黄豆换了二斤稻子。他算了算,种了二亩胡麻换了十二斗麦子,用大豆又换了八斗稻子。比往年种麦子多收三斗多到四斗。多收的这些粮,就够交二亩地的租子了。王贵乐得嘴都合不拢。其他佃农一看王贵种胡麻得利非浅,都说:“明年,我们也种胡麻。韦万山这年轻人,真是说话算话!”

  由于韦万山春天赊粮救了一些穷人的急。虽然他说借多少,还多少。但是,这些朴实,厚道的穷人知恩图报。秋收后,他们借一二斗的,多还几升,借三四斗的,多还一斗……可韦万山都一一退还。这下,韦万山的名字在望月桥周围家喻户晓。韦万山的粮行名气大了。买粮的人都来他的粮行买。卖粮的人,也都愿意卖给他的粮行。人们张口都亲切地称:“万山粮行,到万山粮行买粮,到万山油坊买油。”万田粮行和油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这就是:“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玉瑛/黄鹏作品集
骗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