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小说 > 《异域孤军沉浮记》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抗争(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异域孤军沉浮记》 作者:曹学思;屈庆伟

第19章 抗争(4)

  缅军俘虏中的最高长官是上校团长波吞温。钱运周、蒙宝业想将其秘密处死,被李国辉劝止。钱运周不解:“为什么不宰了这条狗?”李国辉道:“正因为他是一条狗,才把他放了。这条狗对我们很有用处。等着吧,他回去后不久,我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接着,叹了一口气道,“国有佞臣,谋臣不用,实敌国之福也。”

  军人将波吞温押了过来,李国辉忙亲解其缚,请其上座。波吞温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好似大病一场,见此情景,不免受宠若惊。“这几天,上校受委屈了。其实,我李某人很敬重上校的人格。上校英明神武,您指挥的部队给我军造成重创,让我们闻风丧胆,李某实在是佩服之至。希望您回去后,多为我部美言几句,我们有很多事情还需要您大力协助。”,被李国辉拱到了云端里,不仅没有了生命危险,而且还会被释放,波吞温竟然又恢复了神气:“败军之将,怎敢言勇?不过承蒙将军放我回去,我一定竭尽全力,为贵部效命!”“好,既然如此,李某先行谢过。来人,把武器还给上校;牵一匹马来,为上校送行。”

  波吞温神气活现地骑马离开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李国辉对众人道:“这样的贱人、废物,在对手中越多,对我们越有利。我想,我们的未来可能就落在这样的狗身上。”

  上校团长波吞温“风光、体面”地回到了自己的部队,这让人们很惊讶。据他说,他被俘后,虽遭严刑拷打,但宁死不屈,义不变节,就连敌人头领李国辉都对自己敬佩之至,甚至还向自己请教过一些军事方面的问题;后来他夺取武器,杀死了十几个敌人,趁机逃脱了。在隐去、篡改了部分情节后,波吞温上校不但未辱没国防军尊严,赫然还是个英雄。听了他的汇报,波昂基司令员微微一笑。

  政府军战败的消息在缅甸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地震。

  拥有飞机大炮重型装备的一万多名国家正规军,居然被区区两三千人的汉人残军打败了!这不啻一个晴天霹雳。军事上的惨败深深刺伤了这个刚刚独立的年轻共和国的民族自尊心。报纸将国防军战败之日称为“国耻日”;仰光学生上街游行,要求政府罢免国防部长;市民爱国热情高涨,新闻媒体推波助澜,反对派乘机跳出来对政府施压,要求吴努内阁集体辞职,一时间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这是缅甸独立后出现的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吴努政府决定化压力为动力,于是和群众联合起来,在全国发动了一场问责作战失职人员的运动。“民族英雄”、“一代名将”军团司令波昂基将军难辞其咎,荣誉的桂冠被愤怒的民众狠狠地踏进了垃圾堆里,他的无能和愚蠢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人们从将军现在的光环层层剥皮,逆推至历史的源头,才发现将军的经历真是不同寻常:“民族英雄”、“一代名将”,“国家栋梁”,“清廉的父母官”原来是阴险家,官痞,种猪,贪污犯,吝啬鬼,马屁精,小偷。蛤蟆要回首,曾经是蝌蚪,人们对不断曝光的层层真相嗟呀不已,很难想象政府对这种人竟如此重用。

  上校团长波吞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揭露波昂基将军的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敌人李国辉送去了“意外的收获”。因为密切,所以熟悉;因为熟悉,所以知情;因为知情,所以举报;因为举报,所以立功。波吞温的仕途并没像他先前设想的那样,在胜利后一帆风顺,而是意外地在战败后平步青云。不久,他就因功升为少将师长,以前被残军俘虏的日子也被羡慕的人们涂上了神秘的光环。

  在“私生子”兼学生波吞温的积极努力下,“亲爹”兼老师的“老屁眼子”(波吞温对波昂基的昵称)波昂基将军被抄家,计有财产如下:豪华住宅46套,金银、珠宝12箱,缅币3000万,香料800斤,情妇(在编)78人……一时举国哗然,人神共愤。

  与此同时,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因剧烈动荡,境内大量地主、富农、旧军政人员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不满意的、怀疑的老百姓,通过云南、广西的国境线逃离中国大陆,涌入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一次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据台湾学者保守估计,人数高达几百万之多。这些汉人难民滞留金三角,成为残军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他们走投无路,听说李国辉打了这样一个胜仗,纷纷来投。于是李国辉的部队,在是年底迅速扩大到了九千人。对此,缅甸政府与李国辉心照不宣,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人在金三角站住了脚,残军的神话震动了全世界。三千名汉人士兵上演了二十世纪战争史上的“辉煌”一幕,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以前不知为谁打仗的国民党军队,在没有退路也没有生路的窘境中,殊死顽抗,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们为自己而战,为生存而战,英勇无畏,而且将战争打出了艺术境界,有声有色,气壮山河。他们的战术隐蔽和机动性几乎无懈可击,堪与古希腊特洛伊之战、马拉松会战以及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例媲美。

  粉碎政府军围剿的李国辉庄严宣告:我们(孤军)是借土养命,将来还是要返回大陆的,可是缅甸政府连这点宽容都不给,我们只好背水一战……李国辉讲的话句句都是实情,残军当时的处境也可以理解,但在道理上却是无论如何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为正义而战,而是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凶悍入侵弱小邻国,这就使得他们的军事胜利因为缺少道义内含而黯然失色。

  历史已经沉淀,硝烟已经散尽。令人最为惊叹的不是三千国民党残军如何抱着必死之心,向数倍于己的缅军主力发起孤注一掷的最后反攻,也不是胜利的结局,而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支与国内战场天壤之别的军队。

  就是这样一支几千人的国民党部队,数月之前在大陆,还被解放军打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他们逃的逃,垮的垮,好像根本不会打仗一样。不会走山路,不会打夜战,不能灵活机动,不能吃苦,没有斗志。坐在汽车轮子上的第八兵团六万大军,蒙自一战,竟被解放军两个师击败,元江追击,再遭没顶之灾,可谓狼狈之至。李国辉所在的第8军237师在滇南元江河谷被解放军追击时,前面有一支解放军小部队阻击,237师调集全部重炮狂轰,发动多次连、营、团规模的集团冲锋,数小时竟不能冲破防线,直至阻击的解放军绝大部分战死(仅余一人,重伤),但追击的解放军大部队也赶到了。这支负责阻击任务的部队是解放军十三军38师113团5连3排,只有31个人。而现在,在一境之隔的金三角,面对优势的缅甸政府军,这支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军队,好像突然会打仗了,变得异常勇敢,也不怕苦怕死了;而且不仅会打阵地仗,还会打游击仗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些人得了灵感,个个面貌一新,把战争打得有声有色,打出一种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境界来。据说当时曾在八军军部任参谋的钱运周,拿出******的《论持久战》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向李国辉、谭忠介绍,研究****战法,并在战斗中进行运用。

  【小李将军时代】

  国民党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震动了缅甸、泰国、老挝,也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爆发,共产党政权对西方人还是个谜,****军队在大陆横扫国民党八百万军队,如秋风卷落叶,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几无还手之力,数年间土崩瓦解,这已让许多外国人看不明白。现在这股国民党残兵败将,怎么跨过国境线,就像变了一个人?两三千人的散兵游勇,竟然把一个主权国家打败了,打得缅甸政府出面签约,这真是更大的天下奇闻!

  一批黄头发、黑头发的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奔向金三角采访。但是他们全都被汹涌怒吼的萨尔温江迎面挡住了。他们看见这支汉人部队控制着所有渡口,江对岸的士兵头戴钢盔,身穿美式野战服,手持卡宾枪,将记者一律拒于江岸以西。记者万般无奈,于是前往泰国的夜柿,要求进入大其力采访残军;有的干脆扮成边民乔装打扮后找到残军了解战事;有的以华侨寻找中国亲人的身份挖空心思打听消息。顷刻间《国民党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李国辉将军是个战神》、《残军的敢死队全歼缅军炮团》等等报道,在《曼谷日报》、《新加坡早报》等各大媒体刊登出来。于是关于汉人残军的神话就如风一样刮遍全世界,将人们的眼球都吸引到了金三角。

  荣誉、鲜花、掌声、惊叹、猜疑一起向李国辉涌来。李国辉高兴人们胡乱猜测。当你被猜测得比你的实际身份要高许多,比你的实际水平要高许多的时候,一笑置之似乎确实是明智之举。

  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汉人入侵事件中,掸邦孟萨的土司刀栋西是一位直接受害者。他是第十代世袭土司,他的家族几百年来都是孟萨这片土地至高无上的主人和统治者。上溯至东吁王朝,他的祖先就是皇帝御封的大土司,世代相传,成为皇权在这片原始土地上的象征和延续。19世纪50年代,毗邻金三角的中国云南边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司制度被废除,部落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公有制社会,再后来走向市场经济。但在掸邦,虽然皇权已经崩溃,但是土司制度并没有动摇,古老的土地依然维系着古老的权威。

  金三角所在地掸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以今日掸邦一带为中心的古掸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今日东枝为中心的行政区域。掸邦是缅甸联邦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邦区。掸族是主体民族,人口有近250万人,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62%居住在掸邦。除主体民族掸族外,在掸邦尚有缅、克钦(即景颇)、佤、拉祜、哈尼(在缅甸称高或依高)、傈僳、苗、果敢等20多种民族,他们的人数分别为上千人至数万人。此外,在掸邦各地还有不少华侨、印侨和巴侨。

  掸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国古代称其为“掸”、“金齿”、“银齿”、“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缅甸掸族和我国的傣族历史渊源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掸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数目字和许多生活用语与云南方言及闽粤方言接近。掸族有自己的文字,掸文是从梵文和缅文的字母转化来的一种简单拼音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很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掸语通用于整个掸邦和缅北地区,与我国的傣族语言相通。掸族多信奉小乘佛教,95%是佛教徒。掸邦境内佛寺庙宇遍及各村寨。寺庙、佛塔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节日及佛事活动都和缅族及我国傣族相似。

  由于掸邦在地理上同我国云南省相毗连,掸族与我国的傣族又是同源异流的民族,因而历来同我国有很密切的关系。英国殖民者并吞缅甸前,掸邦土司一方面向缅甸国王纳贡称臣,同时也向中国皇帝进贡并接受其册封。元、明、清三代在现今缅北的木邦、摩密、蛮莫、孟养等缅甸地方土司,均归云南布政司管辖。明末桂王永历帝逃入缅甸时,曾以掸邦为基地与清政府作战。随永历帝逃入掸邦的部分汉人后来与掸人通婚,并定居掸邦。现今的掸族还分为普通掸族与中国掸族(即汉摆夷)两大类。后者不仅人数居多,文化较高,而且有中国汉族的血缘关系。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掸族很多生活习惯乃至服饰都与汉族相似。掸傣关系极为密切,双方结亲者甚多,他们跨国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亲串戚,亲如一家。

  掸邦在经济上也同中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即“蜀身毒道”,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古老的蜀身毒道的路线,与今天的川滇公路、川缅公路、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不少路段完全重合在一起。从古到今两国边民的商业往来,边民互市,源远流长,始终没有间断过。

  二战前云南商人每年运大批布匹、食盐、铁器等日用品,交换掸邦的白银、药材等土产。中国的矿工和建筑工人在开发掸邦资源上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南渡矿场(老银厂)即为旅缅的中国人参加创建的,二次大战前该矿场工人就有半数以上是中国人。云南每年往掸邦谋生的季节工人约有七八万人之多。1938年8月滇缅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中国同缅甸掸邦之间往返更密切。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转战于缅北掸邦一带,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后“中国远征军”返国,其中一部分人留在掸邦一带专事买卖。目前,在掸邦境内有华侨七八万人,他们大多数是云南人,在当地多从事商业和建筑事业,这些华侨华人对沟通掸邦城乡物资交流和繁荣城乡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英国占领缅甸前,掸邦实行土司制度,由土司进行统治。土司每年都向缅甸国王进贡。国王虽对掸邦进行统治,实际并不过问其施政情况。公元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宣布掸邦为落后地区,把掸邦与缅甸本部分开,单独加以统治。英国仍保持了掸邦的土司制度,又依其辖区的大小,把土司分为三等,一等称苏布瓦,二等称谬沙,三等称外昆木。当时全掸邦共有35个土邦,分别由35个大小不同的土司统治,他们各自称霸一方,封建割据。

  1948年缅甸独立后,掸邦仍保持了土司制度。《缅甸联邦宪法》规定,掸邦包括英国统治缅甸时所称之“掸联邦”及佤邦的全部疆土。宪法甚至明文规定缅甸联邦国会的掸邦上议员由土司选出。实际上,各土司仍然封建割据,各行其是。但同时,缅甸政府也开始酝酿废除掸邦土司制度。1948年上半年,缅甸政府组织了掸邦调查委员会,赴掸邦地区调查,草拟了改革方案。1950年间,掸邦又发生了农民反对土司的示威事件,缅甸政府就乘机再度提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民主改革”的主张。1952年秋,缅甸政府强使掸邦政府主席、孟密大土司规劝各土司放弃权力,掸邦土司被迫宣布放弃其权力。缅甸政府同时宣布对未交出政权的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在这期间均有些土司激烈反对。六十年代初,缅甸政府再次宣布“彻底废除土司制”,并在掸邦设立了邦议会及邦政府。

  汉人军队在土司制度的末尾突然闯入,直接践踏了这种古老和脆弱的制度,使刀土司成为国际强权政治在金三角的第一个牺牲品。汉人军队在他的领地“借土养命”,实际上是一种客气的外交辞令,因为他们根本无需征得主人同意,连自己邀请的政府军都败在他们手下,他这小小的掸邦土司又能怎么样?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曹学思;屈庆伟作品集
异域孤军沉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