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中古史(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14章 中古史(1)

  对于比较单一、平静的世界上古时代而言,世界中古时代的人类历史就显得尤为复杂了。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战争的扩大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古时期千变万化的历史舞台,也成就了其璀璨的文化。所以,在中古史的讲述上,我们也已无法仅仅依据文化圈的人文概念和地理及民族的自然分布,按照从中古东亚、中古东南亚、中古南亚、中古中亚到西亚、中古东南欧、中古东欧、中古西欧再到中古非洲和美洲这样传统的划分方法来对其进行说明,而是依据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讲。但由于现在研究界对世界中古史还没有统一的时间分期,我们也只好采取世界史研究领域比较普遍的看法,即从公元5世纪“中古史的开端”

  讲到公元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前”,具体说来,就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端,至公元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前为终结。

  对于世界历史来说,公元476年和公元1640年无疑是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年代:公元476年,当盛极一时的西罗马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许多蛮族便开始踏上了征程,他们的入侵不仅扰乱了欧亚大陆几个主要的大国,而且促使欧亚社会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整合也是箭在弦上;而公元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更是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形式发生转型,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得到了可能,世界范围的贸易圈逐步建立起来,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一体。因而可以说,真正的“世界史”开始起步了。

  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涉及的是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战争形势,希望能够对中古史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伊朗玛兹达克人民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公元491~公元529年的伊朗玛兹达克运动,是伊朗萨珊王朝中期,由琐罗亚斯德教高级僧侣查拉杜士特·胡拉干最初发起的一次具有宗教色彩的反对封建贵族的人民起义运动,它的领导者是玛兹达克。

  玛兹达克(?~529年)原是祆教(亦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的僧侣,创立新教并前往各地传教,成为独立的教派宗师。他主张社会财产、土地和水源应平等分配,国家应该设立基金以供应全社会共同使用,将一夫多妻制废除,并号召信徒为权益而斗争。玛兹达克的主张打击了贵族和祆教僧侣的势力,虽然受到了贵族和僧侣的排挤和反对,但农民和奴隶却全力地拥护他。

  虽然伊朗贵族势力视玛兹达克为眼中钉、肉中刺,但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国王卡瓦德一世由于害怕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曾和玛兹达克交往并应允他的斗争活动。491年,玛兹达克教派在首都首先发动了起义。但卡瓦德国王没有想到的是玛兹达克发动的起义迅速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以及部分奴隶的积极响应,此起义形成浩荡之势,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公元496年,大贵族与祆教高级僧侣终因不满于国王的“不作为”而发动政变,卡瓦德被废,王位由其弟扎马什普继承。

  卡瓦德在三年后靠外国势力恢复王位,晚年,向贵族及祆教僧侣妥协,于公元529年召开神学会议。在会议上,库斯鲁联络贵族、祆教僧侣把到会的玛兹达克及其教派其他首领数百人全部杀害。

  玛兹达克被害后,玛兹达克教派以邪教的名义被取缔,起义者8万余人遭屠杀。

  玛兹达克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伊朗的封建贵族和僧侣势力受到了重击。

  谁是拜占庭帝国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贝利萨留(约505~565年)是拜占庭帝国统帅,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他生于色雷斯,早年曾经做过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卫,527年率军参加对波斯的战争。530年任德拉总督的他在十年间连续率军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镇压尼卡起义、解救被围皇帝、入侵北非、出征东哥特王国、攻入意大利南部、占领罗马、攻陷东哥特,战功卓着。

  贝利萨留的妻子安东妮娜与皇后提娥多拉原是马戏演员旧相识,交情甚深,于是贝利萨留凭着这种关系成为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卫和宠臣。公元527年,他率军参加对波斯的战争,公元529年任禁卫军长官,次年出任德拉总督,采用骑兵伏击战术,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名声大振;公元532年镇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解救被困的皇帝,又立新功;公元533~公元534年,奉命率步兵1万、骑兵6000入侵北非,消灭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并俘其国王,凯旋归都,被授予执政官称号。

  公元535年,为了完成查士丁尼攻占东哥特王国以收复意大利本土的使命,贝利萨留再次率军远征。这一年的冬季,他的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还未来得及北上就又被召去非洲镇压了一次叛乱。公元536年,贝利萨留率军攻入意大利南部,后北上攻占罗马,于公元540年攻陷东哥特都城拉文纳,俘东哥特王维蒂吉斯。

  公元559年由于匈奴人的入侵,他再次得到皇帝重用,率军击退匈奴人。自古红颜薄命、英雄气短,贝利萨留后因被指控参与谋反,于公元562年锒铛入狱,次年获释后不久便去世了。

  身为“常胜将军”,他不仅在军事上注意改进军队的战术与装备,还以善于使用骑兵着称。他所建立的新型骑兵,当时就被称为“铁甲军”,后来一直成为扞卫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的骨干力量。“常胜将军”贝利萨留戎马一生,英勇善战,为拜占庭帝国立下赫赫战功。

  拜占庭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蓝绿阵营”?

  东罗马王朝的拜占庭时期,定期举行赛车会,并且形成了特殊的组织——吉莫,它依驾车人的服色分作蓝党(以东正教徒为主)与绿党(以一性派教徒为主)两个党派。

  所以拜占庭时期存在过“蓝绿阵营”。

  蓝绿两党政治观点与宗教观点存在分歧,因而经常发生斗争,这就给了统治者可乘之机,正好可以利用吉莫间的敌对关系对其进行操纵。

  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因对上层官吏的横暴与苛税深感不满,要求罢免特里博尼安与卡帕多西亚的约翰两个暴吏,并且释放两党被囚禁的成员。在合理要求遭到拒绝之后,群众带着极大的愤慨,捣毁监狱,焚烧官邸,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尼卡起义是公元532年1月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爆发的一场平民起义。“尼卡”原为希腊语,意思是胜利,因此,此次起义也因为参加者高呼“尼卡”而被历史铭记为“君士坦丁堡尼卡起义”。

  起义军所放的大火持续了3天,焚毁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许多的公共建筑物,并一度殃及皇宫。查士丁尼一世见事态扩大,迅速撤换两个宠臣,并亲赴赛车场企图说服起义者,却没有任何效果,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一贯训练有素的政府军也在节节败退,全城除皇宫外均被起义者控制。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查士丁尼一世开始显露出政治家一贯的丑恶嘴脸,改施阴谋,一面派贝利萨留组织蛮族的雇佣军进行回击,一面派人收买蓝党。

  起义进行到如火如荼的第八天,蓝党却突然倒戈,起义军顿时阵脚大乱,之后的平息中,起义群众约3万余人遭蛮族雇佣军屠杀,绿党领袖希巴提乌斯也被处死,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谁征服了东哥特王国?

  公元535年,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了征服东哥特王国,发动了一场历时近20年的战争,史称哥特战争。553年,塔吉纳一役东哥特军大败,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受伤致死,554年,查士丁尼征服了东哥特帝国。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即位东罗马帝国皇帝,他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就是完成旧罗马帝国大统一的局面。当时,对于查士丁尼的复辟计划来说,最大威胁来自于东方新兴起的萨珊波斯帝国,为解此后顾之忧,查士丁尼于532年和波斯王科斯洛兹订立了“永久和约”,之后,便开始了他的霸权政治征途。

  拜占廷将军贝利萨留于公元535年受命,率军占领东哥特王国的西西里岛。公元536年,贝利萨留及其军队在意大利半岛登陆,智取那不勒斯,同年12月攻陷罗马。

  怯懦无能的国王狄奥达特被东哥特人废黜,将军维蒂吉斯被推选为王。一年后,维蒂吉斯倾全国兵力包围罗马城,连续发动猛攻,公元537至公元538年,贝利萨留率部困守危城达一年之久,待查士丁尼一世所派援军到达后方解围。

  公元540年贝利萨留大败东哥特人,不甘受奴役的东哥特人,在新任国王托提拉带领下奋起反抗侵略者。由于此时贝利萨留已离开意大利,加之拜占廷雇佣军士气低落,纪律松弛,公元542年,东哥特军在佛罗伦萨附近击败拜占廷军,公元543年直指南部重镇那不勒斯,并于公元546年收复罗马,重新控制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并派舰队进取西西里、科西嘉与撒丁岛等地。

  公元552年,查士丁尼一世再次组织精锐部队途径纳尔塞斯并于北部进入半岛。

  一年之后,塔吉纳一役东哥特军战败,托提拉受伤致死,泰亚斯带领东哥特人坚持抵抗,最终于公元554年灭亡。

  拜占廷为何兴起了一场历时百余年的圣像破坏运动?

  公元726年,拜占廷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宣布反对圣像崇拜,企图以此收回教会的地产,从而改善帝国财政状况,达到抵制外族入侵的目的,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的运动便应运而生。

  公元730年1月,拜占廷皇帝立奥召集御前会议,以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为条件,要求僧侣及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当时主张与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而当时的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民众则坚持圣像崇拜,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

  运动开始后,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由于教会和修院不满于他们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教俗旧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以海岛为依托,发动了反政府的叛乱,但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公元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也加入到运动中来;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与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

  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年),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公元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大量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两派斗争更加激化。公元787年,伊琳娜女皇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公元813年,利奥五世继位,圣像破坏运动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及前一阶段。公元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结。

  谁是日本的“武则天”?

  日本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是日本最早的女帝,也是东亚最早的女性君主,她的名字是额田部皇女,据说她也是最早使用“天皇”号的日本君主。她被称为日本的“武则天”。

  推古天皇是第29代钦明天皇之女,生于钦明天皇15年(公元554年),卒于推古天皇36年3月7日(公元628年4月15日)。母亲是大臣苏我稻目之女苏我坚盐媛,第31代用明天皇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兄、第32代崇峻天皇是推古天皇的异母弟、苏我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舅。

  钦明天皇32年(公元571年),额田部皇女成为异母兄渟中仓太珠敷皇子(第30代敏达天皇)的妃,576年成为敏达天皇皇后。用明天皇2年4月(公元587年)病逝后,拥立崇峻天皇的苏我马子在战争中打败拥立穴穗部皇子的物部守屋,于是,皇太后(额田部皇女)下诏,泊濑部皇子(崇峻天皇)即位。但是,在祟峻5年11月(公元592年),崇峻天皇泊濑部皇子被苏我马子指使的刺客暗杀。12月,苏我马子拥立上上代的皇后额田部皇女于丰浦宫即位,当时额田部皇女39岁,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女帝(神功皇后、饭丰皇女在此之前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掌权者,但没有正式即位)。即位之初,立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朝政。

  推古天皇在位的36年间,以圣德太子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政制改革,她在位的前期和后期,曾数次发兵征战朝鲜半岛新罗。

  日本最高荣誉首领为何称为“天皇”?

  “天皇”一词在“推古改革”时被日本推古王朝正式采用,用以代替以前的“大王”,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此日本最高荣誉首领被称为“天皇”。

  公元562年,大和政权在朝鲜半岛的据点任那被新罗所灭,朝鲜半岛的失利,打击了当时的日本朝廷重臣大伴氏的威信,而主持军事的物部氏和主持财政的苏我氏则更加得势。公元587年,在用明天皇(公元585~587年)死后,苏我马子迅速消灭其政敌物部氏,把持朝政,操纵皇位继承事务。公元592年,苏我马子拥立外甥女额田部皇女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即推古天皇(公元592~628年)。次年,又任命推古天皇的外甥圣德太子摄政。

  为了维护天皇的权威与统治,圣德太子首先制定了不能世袭的冠位制度,即“冠位十二阶”。冠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职权,也没有人数限制,朝廷根据个人的才干与功绩来授予头衔,而不必考虑出身门第,此举广纳天下人才,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势利。604年,圣德太子颁布了用汉文书写的《十七条宪法》。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内容大多来自儒家思想,以劝善弃恶的训诫和说教为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和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利,消除人民的反抗。

  而此时,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也已经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为了学习更多中国的先进思想与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607年,恢复了中断100多年的中日邦交,同时还派遣留学生与留学僧到中国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推广下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形成了一种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飞鸟文化。

  在圣德太子摄政的三十年间,推古王朝开始正式采用了“天皇”一词代替以前的“大王”称号,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其实行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对日本社会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