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军阀混战始末》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南方阋墙(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军阀混战始末》 作者:王忠和

第12章 南方阋墙(1)

  一 孙中山的武力统一政策

  1 桂粤分道扬镳

  早在吴佩孚驻军衡阳之时,直、桂两系即有联络,约定直系在北方推翻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而桂系消灭孙中山的国民党力量。然后,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和平混一”。皖系自然不能坐视,段祺瑞密令福建的李厚基资助粤军反攻桂系盘踞的广东,唐继尧也出兵广西,围攻陆荣廷。

  粤军首领是陈炯明。

  陈炯明(1878—1933),广东惠州海丰人。清末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此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未中。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北京段祺瑞政府。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

  1920年8月11日,桂系操纵下的军政府下令进攻福建之粤军。粤军在陈炯明的率领下,很快占领了潮汕地区。激战至8月下旬,粤军攻占东江地区所属河源,海陆丰各县,桂军败退。战斗到10月,护法军政府内部魏邦平、李福林部准备与粤军和谈,形势对旧桂系越发不利。

  10月22日,粤军攻占东江地区重镇惠州。次日,护法军政府总裁岑春煊通电辞职,陆荣廷以四总裁名义宣布护法军政府解散。并宣布取消护法,与北京政府南北议和。

  北京政府据此于10月31日宣布南北和平统一完成。

  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

  自福建返粤的陈炯明被推举为广东督军,主持粤省军政。

  陆荣廷通电桂军全部退出广东之后,这位一时间呼风唤雨的广西军阀风光不再。此时,虽然直系战胜皖系暂时将北方收入囊中,但是桂系却一败涂地,直桂两系当初“和平混一”的构想还是不能实现。

  旧桂系退兵回广西后,因广西贫瘠落后,难以解决各部军饷。各实力派首领之政治地位、权力分配亦难以平衡。桂系首领陆荣廷之影响力和控制能力开始下降。旧桂系各派为解决矛盾,开始屯兵粤桂边界,准备重新夺取广东。

  自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以来,桂军虽退回广西,但在粤桂边境,桂粤两军还时有冲突,粤桂首领亦未公开宣布停火,随时有战火重燃的可能。故第二次粤桂战争可视为第一次粤桂战争的延续。

  2 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

  桂系被逐出广东,粤系的陈炯明掌握了名义上的“中华民国”政权。但这时国民党内部关于下一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

  1920年11月22日,孙、唐、伍三人决定回广州重组军政府。

  孙中山认为,将桂系驱逐出广东,不过是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一步。粤军首领陈炯明却主张,先做好地方上的事情,再去管别人的事。这就是西南诸省的“自治”与“联省自治”运动主张的发轫。孙、陈二人因为政治主张的差异,导致越走越远。

  孙中山成立正式中央政府和选举总统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国民党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等人则不以为然: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和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成镜花水月。西南各省,如湖南、云南对孙的举动也都不以为然。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此亦所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人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日,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洪伊的动议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9日,湖南赵恒惕宣布“不承认非法选出的总统”。如果说以前桂系操控下的军政府尚不失为一个西南各省公认的统一政府,现时“中华民国”政府的号令却只局限于广东一省。

  1921年5月5日,孙正式就总统职,当天致电北京徐世昌,劝他自行引退,承认自己为合法总统。自然,徐、孙到底谁合法,也没人过于计较,百姓们还是过他们的日子。可是孙又另外宣言道:“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订省宪法,自选省长。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云云。这使他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正如陈炯明所料,孙中山当选总统和西征、北伐,实乃是一件事情紧紧相扣的三个环节。

  1921年6月13日,桂军沈鸿英部出兵攻入广东。孙中山以陈炯明为总司令,迎战桂军,开始了第二次粤桂战争。桂军陈炳焜部将刘震寰部在开战后不久就投向粤军,粤军借以攻占广西门户梧州。7月初,粤军收复被桂军占领之粤西地区的连县、连山等地,并攻入广西。

  7月9日,因形势不利于旧桂系,旧桂系内部分裂。沈鸿英宣布独立于陆荣廷,自称“救桂军总司令”,宣布广西自治。并与粤军接洽合作。各地桂军纷纷脱离陆荣廷的指挥以谋求自保。旧桂系彻底破裂。

  7月中旬,粤军南下攻击并重创陆荣廷在钦廉地区的嫡系部队。从此陆荣廷的部队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7月16日,陆荣廷通电下野,前往龙州。8月5日,粤军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而进占南宁,接着攻占龙州。陆荣廷取道越南转往上海。后于1928年死于上海,终年71岁。

  粤军遂占领了广西大部,但许多偏远地区和山区仍然被旧桂系部队占领,并不断与粤军发生小规模的战斗。“第二次粤桂战争”仅仅持续一个多月,旧桂系就彻底被击败。并且,粤军进入广西,基本上摧毁了旧桂系的政权。除旧桂系首领陆荣廷被迫流亡之外,不少旧桂系的实力派暂时与粤军合作,并未受到很大损失。这为日后广西陷入割据势力混战而埋下伏笔。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敦促陈炯明出师援鄂,并由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粤桂战争花费巨大,能动用的钱差不多都投进去了。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能筹到200万元,还要等北伐军出发以后才能付出。双方信使,徒劳往返,无济于事。孙中山亲赴南宁,当面向陈炯明晓以大义。结果陈炯明仍然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他说自己并不反对北伐,只是现在兵疲将惫,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远征北方。

  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一面派汪精卫回广州筹饷,一面躬亲督师,溯江北上,向桂林前进。他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遂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

  3 陈炯明不同意北伐

  陈炯明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当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是维新运动所培养出来实行立宪的人才。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策划了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他一度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省,禁烟禁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

  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治、党制,提倡民治。而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幼儿”,革命党人则是保姆,他说: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陈炯明并不赞成孙的此说,他曾经批评道: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与当时北方标榜“和平混一”的同时,西南方面,如川、湘、滇、黔及两广等省却正在热火朝天地大搞“自治”,以及“联省自治”。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既然长期以来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联省自治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十三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国后,经由十一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如江西、安徽及湖北等地。

  北洋政府虽然不主张地方自治,在各省日益高涨的呼声下,不得不于1920年11月17日宣布筹办地方自治。可是在筹办地方自治的方法上,北京政府与地方上却是南辕北辙。因为地方上主张自下而上进行,先制定各省宪法,再民选省长。北京政府的主张却是自上而下,由北京任命一当地人为省长,再行修宪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也不主张地方自治,因为孙的一贯主张也是武力统一,出兵北伐,打倒北洋政府。自然西南各省的自治必然成为北伐的严重阻力。这也是孙中山与陈炯明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

  陈炯明所倾心的是地方自治。他没有孙中山那种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他认为与其倾两粤之精华作孤注一掷,不如脚踏实地整顿好两广,待羽毛丰满再图将来。他的见解很受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同情,胡适就认为陈炯明是真正革命的,章太炎对陈也有极高的评价。陈炯明率粤军赶走陆荣廷后,顺应当时自治的潮流,主张“联省自治”,而反对孙的北伐计划。在他的主导下,广州市正式建市,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推行基层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在经济上,他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营企业等。 在教育上,建立私立学校,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在社会生活上,他主张革除陋俗,禁绝烟赌,尽管其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他还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

  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尤为心驰神往,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

  说起自治,其首创者非湖南莫属。究其最初目的不外是驱逐外省驻军,巩固地方势力;其后各省纷纷仿效,在南方便成了一时的潮流。其实,这也是那个战乱年代,人们为了自救,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办法。年轻时的毛泽东还曾于1920年9月3日在《大公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的文章,摘其要点如下:

  我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我是主张“湖南共和国”的。有甚么理由呢?

  大概从前有一种谬论,就是“在今后世界能够争存的国家,必定是大国家”。这种议论的流毒,扩充帝国主义,压抑自国的小弱民族,在争海外殖民地,使半开化未开化之民族变成完全奴隶,窒其生存向上,而惟使恭顺驯屈于己。最著的例是英,美,德,法,俄,奥,他们幸都收了其实没有成功的成功。还有一个就是中国,连 “其实没有成功的成功”都没收得,收得的是满洲人消灭,蒙人回人藏人奄奄欲死,十八省乱七八糟,造成三个政府,三个国会,二十个以上督军王巡按使王总司令王,老百姓天天被人杀死奸死,财产荡空,外债如麻。号称共和民国,没有几个懂得“甚么是共和”的国民,四万万人至少有三万九千万不晓得写信看报。全国没有一条自主的铁路。不能办邮政,不能驾“洋船”,不能经理食盐。十八省中像湖南四川广东福建浙江湖北一类的省,通变成被征服省,屡践他人的马蹄,受害无极。这些果都是谁之罪呢?我敢说,是帝国之罪,是大国之罪,是“在世界能够争存的国家必定是大国家”一种谬论的罪。根本的说,是人民的罪。

  ……

  中国呢?也醒觉了(除开政客官僚军阀)。九年假共和大战乱的经验,迫人不得不醒觉,知道全国的总建设在一个期内完全无望。最好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二十二行省三特区两藩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国。

  湖南呢?至于我们湖南,尤其三千万人个个应该醒觉了!湖南人没有别的法子,唯一的法子是湖南人自决自治,是湖南人在湖南地域建设一个“湖南共和国”。我曾着实想过,救湖南,救中国,图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均非这样不行。湖南人没有把湖南自建为国的决心和勇气,湖南终究是没办法。

  也可见那时一般民众,或起码是知识分子的心理和看法。

  二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1 其志在于全国

  话说广东尽管成为国民党在南方的根据地,不过也是偏安一省,难成气候。况且陈炯明主政广东,孙中山事事受制于人,决心北伐以实现其统一中国之雄心。孙的计划首先是平定广西,使两广连成一片,以消除北伐后顾之忧。

  桂系荡平之后,孙中山认为形势对己有利,决心北伐,统一中国。10月8日他向广州国会提出北伐案,获得通过,17日孙中山抵达梧州,25日亲自去南宁会晤陈炯明,为了说服陈炯明支持他的计划,他说:“我北伐若是成功,中国统一,我当然不会再回广东。如果不幸失败,我又有何面目再回两广。所以我北伐后,两广一切全权由你主持。”孙还要求陈提供北伐军的枪械及军饷。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北伐,李烈钧部攻打江西,许崇智部出兵湖南。这时老段的智囊徐树铮、张作霖代表也都南来与孙中山共同商讨如何对付直系,这就是孙、段、张的倒直三角联盟。3月上旬,孙派伍朝枢到奉天“报聘”,这位胡帅大张旗鼓地表示欢迎,还允诺将来推翻直系,让孙当大总统,段为副总统。孙与张双方商定奉系、北伐军同时出兵夹击直系。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忠和作品集
军阀混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