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造反总是有理的(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 作者:胡万宝

第2章 造反总是有理的(1)

  §§§第一节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

  古时候读书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连孔孟这样的贤哲之辈也必须依靠权势这张皮,没有这张皮,自己连一个挂靠的地方也没有。

  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宫(隋朝皇帝临时行宫)宫监(接待办主任)裴寂,没事时一人躲在书房看书,看到孔孟这些贤哲之辈的遭遇不免独自感叹,历史只是换了一张皮,读书人还是读书人,可悲可悲。

  裴寂寒门子弟少时父母早亡,跟随大哥长大,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经费,独自一人走路到隋朝首都洛阳(陕西省西安市),

  裴寂虽然成绩好也只能上庶学,但裴寂很聪明,在学校读书期间,他就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除了功课好之外,更应该表现好,所以一有空闲,便积极的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渐渐地在学校里崭露头角。

  学习好,表现好,学校里面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最欣赏,有各种机会便不遗余力地推荐给他。

  在老师眼中看来,庶学这类三流学校,如果能培养出一个九品县长,那也是老师们值得骄傲的事。裴寂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平时的认真学习,毕业的当年裴寂便顺利地考中了进士,当上公差吃上了皇粮。

  中举后,裴寂给李渊做了几年幕僚写了几年无关痛痒的文章,被安排到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宫负责接待工作。在别人眼中这是高升前锻炼的场所,工作在这里,一来可以打通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这里往来的都是能决定官员升迁的高人,便于跑官,二来这样的工作也告诉周围人,我跟的人就是李渊(太原郡留守,封号唐公),别人也会看着李渊的面子给予照顾。

  但裴寂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份工作,他认为宫监就是一个管衣管饭的差事,但因为是李渊的安排,心中的不满一直不好发作。

  裴寂有一个好朋友——晋阳县县令刘文静,他们曾经都是李渊的幕僚,后来被李渊派到各地做官,因为这个原因两人很熟。

  刘文静和裴寂吃皇粮的方法不同,刘文静父亲是隋朝镖骑将军(军区首长),在征战中以身殉职,被隋朝追赠为上司仪同三司(国家革命英烈)他通过九品中正制进入公差行列。

  今天裴寂突然想起知识分子的事,便找来刘文静,两人登上城楼,望着远处的群山,不免发出万千感慨。

  裴寂出身寒微,对自己现在的身份仍然有些不满足,他时常抱怨自己的老爸怎么就不是一个官。

  刘文静的想法却与他相反,他情愿去做一个地方官。

  在城楼上,两人聊起来,曾经的记忆当然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一聊便谈到了曾经寒窗苦读的日子,回想过去,展望今朝,两人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谈到了应该怎样去品人,特别是年轻人。

  刘文静认为,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前途,首先看其志向,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长大后一定甘于下流。

  听完刘文静的观点,裴寂笑了,但仔细想想连连点头称赞,裴寂自己也总结起来,他认为有以下四条。

  第一,志向,有志向,就不会甘于下流,自觉奋发向上;

  第二,见识,见识来源于认真的学习,学习能够增长人的见识,有见识的人就知道学无止境,不会稍有收获就沾沾自喜;

  第三,情商,情商很重要,为人处事,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谋事的成败;

  第四,毅力,有毅力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

  §§§第二节 其实并不想这样

  封建王朝大规模的进行各种建设,最高兴的当然莫过于各级官吏。因为,上可以克扣下拨的建设资金,下可以趁机偕农民的油,所以,进行建设在各级封建官僚的眼中是一件好事。

  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却是一种难言的痛苦。民虽愚,但并非没有理性计算成本的时候,在他们有限的认识当中,蚁民们觉得忍无可忍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最后的理性。

  从公元611年的春天开始,隋朝各个城市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农民举着“起义”的大旗从各地走来。

  隋朝立国的时候,国家认真实行笼络知识分子的各种制度,起义的农民因为没有知识份子的指挥,朝廷随便设下几堵围墙,便轻松的让愤怒熄了火。

  制度永远是与人性做着博弈。隋朝建国不久,国家笼络知识分子的各种制度因为各种原因开始慢慢失去作用,这便让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他们一旦与不满现实的劳苦大众结合起来,后果相当严重。

  平日里没有多大威胁的农民起义,因为有了知识份子的指挥,开始在隋朝各个城市发动混乱,从公元611年的夏天开始,隋朝政府对局势的控制能力由开始的主动出击变为被动接受。

  公元613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远征高句丽(朝鲜),礼部尚书(国务院内政部长)杨玄感利用国内矛盾,举兵叛乱。这场由高干子弟发动的叛乱,刘文静很不幸卷了进去,被关进了监狱。

  对于造反这样的事,刘文静有着自己清醒的头脑,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参加。而脑子简单的年轻人则不一样,刘文静的女婿参加了,还在里面成了一个骨干,因为此事刘文静郎当入狱。

  狱中的刘文静,恨死自己这位名叫李密的女婿了,每天不好好念读书,热心政治。

  李密这个人大家在脑海中一定要加深一下印像,关于他的事后面还有很多。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女婿犯下的错误,刘文静不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自己阅人无数,女儿的婚姻大事却这样糊涂,在狱中的刘文静时常抱怨。

  谋反这等株连九族的事,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刘文静知道自己出不了监狱这道铁门。九品县令,官俸很少,没有钱上下打点,刘元静只能静静等着,等着时间慢慢耗去,隋炀帝大发慈悲放了自己。

  这样一等,就等了一年,没有得到宣判的刘文静,心里开始不平衡。刘文静知道这样等下去的结果只能坐一辈子牢,想到这些,他有些灰心,与其这样,当初还不如和女婿一起反了,因为横竖都是死。

  没有钱打点上下关系的刘文静,在牢里一晃就到了公元617年,这一年他被转移到了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李渊管辖的监狱。听说这件事后,刘文静长舒了一口气,阴霾许久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他知道,到了太原就是到了自己地老家,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好处理了。

  对于刘文静这样的人,隋炀帝并没有一棒子打死的想法,培养人才不容易,这样的人留着还有用。更何况刘文静没有参加杨玄感的叛乱,隋炀帝下令将刘文静这样的人遣回原籍,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宣布这批人即将平反。

  回到太原后,自由又重新回到了刘文静身边,但这种新鲜感并未让刘文静高兴多久,看着自己寒窗十年奋斗的功名一下子没有了,刘文静心里多少有一点不满和愤怒。为了生活,刘文静不得不投靠李渊,在他幕府中做一个幕僚糊口。

  幕僚与县令,成就感不言而喻。幕僚是李渊为了笼络刘文静这样的读书人开办的慈善机构,而对于刘文静这种宁做鸡头,不为牛后的人而言,这样的结果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失落和压抑。

  在李渊家中,刘文静发现了一个年轻人,就是裴寂曾经向他推荐的李世民,从李世民的谈吐中,刘文静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窥测人是一种本领,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刘文静这一点还是有所锻炼的,在和李世民的交往中,他发现李世民和自己女婿李密是同一类人,有理想有抱负。

  只不过李世民的身上有一种东西自己的女婿没有——务实的精神,相比之下,李密就是一个梦想着一夜之间功成名就的理想青年。。

  看着李世民,刘文静做官的渴望又重新燃了起来,头上顶着乌纱帽时,刘文静不会想着造反的事,现在没有了乌纱帽,刘文静总想着一定要干点事出来。

  如果在太平盛世,李世民也和当时许多高干子弟一样,沿着主辈当官的规律一直走下去:考举人,顺利通过进士考试,如果不行,通过父亲的人脉得到一官半职,讨几房媳妇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如果没有隋末的农民起义,李世民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深藏于图书馆发黄的历史书上多留下几行字:李世民太原郡某某将军,生于多少年,死于多少年。

  §§§第三节问责制问反了李渊

  扛着一把斧头就想在地上敲出一块金来,然后拿着换来的银子买房娶妻,隋朝末年动荡的局势让很多年轻人跃跃欲试。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功利的想法,作为太原郡(陕西省太原市)太守(市长)的儿子,他没有必要这样干,自己等上几年就是一个县令,生活上衣食无忧也不用操心,如何在这场动荡的局势中出人头地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平日里,李世民的时间除去用于学习外,主要精力是花在结交当地的文人名士上。这样,一能增长自己的见识;二来文人的笔,名士的嘴是最好的宣传渠道,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通过与他们交往,能够迅速提升自己在舆论界的知名度。所以结交文人名士是一件有益无害的好事。

  直接促使李世民思想变化的是后面发生的一件事,因为这件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劝说父亲起义,因为在生存和死亡之间,李世民认为活着永远比死去好。

  太原郡北边紧邻着广阔的大草原,东突厥(翰海沙漠郡)生活在这个地方。汉人自己忙于内讧,突厥人认识到这是偕油的最佳时机,而作为隋朝北大门的马邑郡(山西省朔州市),便成了突厥人攻击的第一个目标。

  公元616年8月,东突厥进攻马邑郡,马邑郡太守王仁恭与太原副留守高君雅抵抗失败。

  自己人关着门打,摔坏的东西即使坏掉也永远觉得是在自己手上,不足痛惜。突厥人跑来偕油就不同,这是肥水流了外人田,即使没有什么损失也会痛惜一番。没有打赢突厥的李渊此时就像股市上的股票,波动一番落了下去,从以前只赢不赔的蓝筹股变成了一支垃圾股,持有股票的最高老板隋炀帝当然心里不乐意,追究责任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李世民思想的变化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以前刘文静劝说他起义,他不同意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情形让李世民下定决心一定要起兵。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却不那么认为,造反在他看来不行,自己即使死了也要留一个“忠臣”名声,李渊很看重名誉。

  虽然名誉并不能拿来当饭吃,但李渊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名誉能够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太了解中国的文化了,几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力量往往比法律更有效。

  此外作为一个厌倦打仗的读书人,能够过几天安心日子是他最渴求的,对于李世民的想法,李渊坚定的拒绝了。

  听说太原战败的的事情,李渊身边刘文静这样的人坐不住了。因

  为他们升官的希望会随着李渊价值的变小而泡汤。在李渊还没有被隋炀帝问责之前,劝说李渊起义是自己以后增值最好的办法。

  刘文静裴寂及其亲信们加入到李世民劝说的阵营中,在舆论上给李渊造成很大的压力。

  究竟反还是不反,李渊艰难地做着选择。反了,如果没有成功,自己经营一世的形象就会付之东流,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反贼,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反,就只有死路一条。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胡万宝作品集
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