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职场加分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15章 职场加分

  每一个职场人,都希望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了这种表现,你就能获得职场加分,有了加分,你就升职有望,加薪有望。

  那么,哪些机会,是你获得加分的机会?

  要想知道哪些事能让你获得加分,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哪些事,不能让你获得加分。

  首先,本职工作,是你的规定动作,也就是你的应得分。本职工作很难让职场人获得加分,更大的可能是减分。

  这就像体育比赛的规定动作,像跳水比赛的规定动作,相对较为简单,失误的可能性极小,几乎所有能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都能拿到基本分。换句话说,如果在规定动作,你拿不到基本分,后来的比赛,你就非常难了。

  假如把本职工作设定为一百分,那么,你能得到这个满分吗?肯定不能。能得九十分以上,已经是相当高分。当然,职场不会精确到一分,而是用一些更为模糊的分数概念,比如优秀、良好、一般、差。能通过本职工作获得优秀的人,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你若得到了差评,那你随时可能被炒鱿鱼。你若得到好评,比如优秀,那是你应尽之责,应该拿到的分数。

  上面提到的四级标准,是职场针对八们确定的,而不是针对二们确定的。对于二们来说,本职工作,两个等级,好和差。除了优秀在好之等级之外,其余所有等级,都是差评。

  本书不针对八,只针对二,因此,与八有关的标准,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对于二们或者期待成为二的职场人来说,你的本职工作如果没做到优秀,你就应该高度警惕,说明你离二越来越远。你若想获得职场加分,一定要把握一个基点,在本职工作获得好评的基础之上。

  既然本职工作不在加分之列,那么,第一个获得加分的机会,就十分明确了:额外工作,是获得加分的最佳机会。

  做不做额外工作,说到底,还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

  可见,获得加分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

  明白了这一点,就更为容易明白哪些机会,能让你获得加分。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与工作态度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能令你获得意外加分。如果一条一条地列出来,或许能够列出几十条。至少这本书中所谈的,全都能令你获得职场加分。为了不使这本书写得太长,也为了不和前面重复,我在这里再试着列举几条,供读者们参照。

  第一节 千万不要当职场懒人

  既然是谈加分,在加分项之前,我们不妨来谈一谈必然减分的职场行为。

  在职场之中,你被减分的第一条,只有一个字:懒。

  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两大方面,一是主观的懒,二是习惯的懒。

  所谓主观的懒,说得通俗一点,是你没有主人公责任感,没有为自己工作的思想认知,觉得职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别人,是为老板,所有单位里的事,无论是你职责之内的事,还是职责之外的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所谓习惯的懒,往往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养成了懒的意识,或者从小就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

  天生的勤快人可能并不多,人的骨子里,是有惰性的。人们也都知道,这种惰性不好,不能带进职场。因此,进入职场后,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掩藏自己的惰性,尽可能表现得积极主动。

  从这种意义上说,通过本职工作判断一个人是懒还是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职工作上,就算是很懒的人,也一定会在表面上做出勤的样子。

  因此,你的上司若是需要判断一个员工是勤是懒,一定不会拿你的本职工作来衡量,而是从其他各个不同的方面,尤其是一些细微末节去得出判断。

  这也就是说,你若真心实意要表现你的积极,就一定要在细微末节上加以注意,一定不要将那条懒的尾巴露了出来。

  与懒有关的,很可能是个人生活方面的一些极其微小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一旦被忽略,极有可能被推演出一个让你绝对想不到的结论。

  现在的空气质量不是太好,遇到夏天,某个人如果两天不洗澡,或者两三天不换衣服,身上就会有一股气味。如果是一个不太讲究个人卫生的人,几天不洗澡是常事,身上衣服上有类似气味,自己闻不出来。但是,出现在职场之中,别人很容易就闻出来了。

  如果说,某位老板因为此事将一个员工开除,确实有点小题大做。然而,这件小事,可能透视的是什么?既是这个员工的卫生习惯,也会影响职场的工作环境。一大堆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需要闻着你身上发出的异味工作,还能工作得好?

  仅此一件事,利用分析推理的办法,能够推导出一些什么?

  如果此人是结过婚的,那么,可能有几种情况。一,他昨晚没有回家,二,他们夫妻关系可能很差,三,他根本就是一个懒惰的人,常常不洗澡不换衣服。

  沿着这三种判断之一,再继续推理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昨晚没回家,那干什么去了?打牌玩了通宵?会情人去了?干别的私活去了?

  在职场,除了常常能遇到这类显示个人管理有问题的细节之外,还有一个细节,同样可以推导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

  有些人在单位上厕所不冲水。

  这种人,同样不能做心理分析,一旦分析,就会出现一个大大的缺陷,而不仅仅是缺点。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个人修养或者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等。如果不是从小没人扭转一个人的这类毛病,此人会如此吗?如果父母对他有重大影响,会不注意到他存在这类弱点,从而引导吗?

  再比如在某些场合大声说话,大声关门,都可能与此类有关。

  当然,这类人,还是少的。但有一种人,不是太少,比如干一些公共工作时,不出力,甚至有意逃避。

  在职场,总免不了有些公共工作,简单点说,比如打扫卫生。像打扫卫生这类事,非常之小,几乎属于举手之劳,可就是有些人,觉得这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不想干,一遇到要干这类工作时,总是找各种借口躲开。

  还有一种情形,常常发生在一些女孩子尤其是漂亮女孩子身上。

  也不知这类女孩怎么养成的习惯,对于某些大家认同的时间之类的概念,不太在意,对于大家共同完成的工作,通常都很马虎。如果一定要追根朔源的话,这种懒,似乎是在学校养成的,或者是其生活环境造成的。

  对于漂亮女孩来说,她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梳妆打扮上面,结果,遇到一些集体活动,她们总是迟到。若是参加一些集体性工作,她们也一定是最懒的。为什么?她们漂亮嘛,怕出汗影响了自己的体味,怕做哪怕一点点工作,使得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或者衣服沾了灰。

  当领导的,往往喜欢带一些漂亮女孩子去参与社交活动。可有一类女孩,领导只要带了一次,就不想再带第二次,什么原因?懒。不是真的身体的懒,而是意识的懒。一般来说,参与这类活动,领导可能需要带一些东西,比如带酒水,带礼物之类。这类人没有习惯替领导服务,只是机械地跟在领导身后。到了活动现场,这类人也丝毫不主动,不会主动给自己的领导以及社交的对象服务,既不倒茶,也不递烟。

  社会上对某类女人称之为花瓶,指的,就是这个类型。

  当然,当这类花瓶的,并不仅仅只是女人,并不仅仅只是漂亮女人,有些男人也是如此。或许,男人不能称之为花瓶,那是否可以称之为花树?

  这样的事,只要发生过一两次,领导不仅不会再带你参加此类活动,甚至对你有了看法,认定你不是一个真正干事的人。

  还有一种懒,领导或者同事,无论对你说什么,要你干什么,你都会极其爽快地答应下来,可答应下来之后,从不付诸行动。领导每一次问起,你就敷衍,说,快了快了。可实际上,说过之后,你再一次忘了。无论一件多么容易的事,举手之劳的事,你总得拖上几天,总得领导反复问过几次之后,你才会去做。

  千万不要以为这类事很小,不值得关注。这类小事,每出现一次,你就会失一次分。因此失分太多的话,其他方面,你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加分了。

  很多人在职场混了一辈子,看上去干得很不错,可就是抓不住机会,却不知道,自己竟然在一个懒字上失分太多。

  第二节 珍惜你被人赏识的机会

  职场中,还有一种失分极其微妙,微妙到被绝大多数人忽略。

  在一个较大的职场,内部间相互调动,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地存在。可就是这种内部调动,若是某些细节把握不好,就会让你在职场失分。这种事很微妙,把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稍不注意,可能失去了一辈子的机会,自己还丝毫不觉。

  前不久,我一个原来的手下调了一个单位,这个手下,是我负责招进来的,当时在我的手下当杂志编辑。后来,我调离了那个杂志,开始搞自己的工作室,对那个杂志的情况,了解不多了。

  有一天,我得到一个消息,她被集团办公室看中,调过去当文员。一个月后,她又回到了原单位,而办公室迅速调了另一个女孩过去,仍然是当文员。某一天,我看到她回到原单位上班,略有些吃惊,问她怎么回事。她告诉我,当初之所以同意去办公室,是因为办公室要办一份内部企业报,调她过去当编辑,并干一些办公室事务。可是,她过去之后才知道,上面改变了主意,那份企业报交给另一个部门办,如此一来,她就脱离了编辑行业,仅仅只负责办公室事务了。若是干办公室事务,她没有兴趣,因此,仍然回到原单位当编辑。

  当文员还是当编辑,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

  凭直观判断,应该影响不大。这两个职位,都属于公司中最基本的单位。如果是早些年,编辑属于社会热门职业,万众瞩目,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那么,当编辑的选择,肯定优于当办公室文员。而今天,网络发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编辑,而纸媒一天天没落,国外甚至有统计说,最不受社会欢迎的职业之一,是当纸媒的编辑记者。仅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这个职业,确实越来越没落,越来越失去光环。

  若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女孩子,能够在一家媒体当编辑,只要抓住机会,逐步完成由普通编辑向高级编辑的递升,至少也是一个稳定而且体面的职业。

  也就是说,假若你的人生规划是八,那么,当编辑,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一定比办公室文员更好。

  还是以前我强调过的,你的人生目标是八,那就属于另一个范畴,不在本书讨论之列。我现在要讨论的是,你若想成为二,那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

  在编辑这个行业,由普通编辑到高级编辑,是完全可能的。但现在的行业前景却会告诉你,哪怕你当了高级编辑,那也只是一个文字匠人。千万别告诉我高级编辑就是成功者,就是社会的二,不是。以前或许可以算是,现在不算。

  相反,办公室文员,发展空间虽然也相对逼仄,却会比编辑这个行业宽一些。

  关键点,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你曾经被职场中某个人赏识过,说明你具备了千里马的潜质。被人欣赏,很可能是人生一次极其重要的机会。这次机会如若未能抓住,下一次机会在哪里,五年之后还是八年之后?真的很难说了。

  难说的还不是五年八年之后,而是你曾经主动放弃的这次机会,是一次特别的机会。除了未来升职加薪的空间之外,还有更深一层原则,你的职场生涯中,出现了一个赏识你的人。

  有一个赏识你的人代表什么?代表职场上有人发现并欣赏你某方面的才能,并且乐于给你机会。你放弃这样的机会,同时也表明,你拒绝了别人的发现和欣赏。

  失去机会没有问题,人生的机会很多,这个失去了,还有那个。如果失去一个欣赏你懂你的人,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人或许会说,职场如果是靠某个人的赏识来达到升职加薪的目标,这个我宁可不要。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搞法,是一种人治的根源。你前面不是讲程序化吗?公司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地方,既然是民主,就应该是严格执行程序,一个人干得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升职,应该由程序来说话,而不是某个人来说话。对于一个人治公司,是没有什么必要留念的,更不应该去将一种人治的行为,当成职场宝典。

  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有人发现你欣赏你,与法治还是人治无关,它是一种客观现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任何程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而转移。

  原因只有一点,任何程序化管理,都是机械的,单调的,甚至是不全面的。程序化所能考察的,都只是共性,不可能有个性。某个人的发现和赏识,恰恰着眼于你的个性,你这个具体的人,是在共性之上,对某个人某方面能力的单独评估。

  也可以说,公司的既定程序,所能衡量的,是一个人的工作业绩,自然也可以通过你的工作业绩,部分体现你的工作能力。而真正能够评估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个人修为的,只可能是人。这种评估,是通过一些极其微小的事情来完成的,这些微小的事情,包括但并不全部是我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难通过一种严格的程序进行检验。

  拒绝他人的赏识,还有一个潜在危机,那个曾经对你某一个方面才能十分赏识的人所看到的,与你自己的期望不一致,但是,你的期望,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人家却发现了连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才能,旁观者清嘛。在你所处的那个职场,很可能还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赏识你或者想赏识你。可是,你曾经拒绝过别人,这个记录,会让那些对你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

  所以说,你失去一次机会不可惜,你失去一个赏识你的人,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每一个职场人,在其一生的职场生涯中,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换部门换岗位换单位。不管是本系统内部调换,还是去新的单位甚至是新的行业,是否也有一个规则?

  我的回答是极其明确的,它确实有规则。

  普通人选择换单位,只有两个标准,一,所换的那个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否我喜欢的。二,新单位的工资收入,是否比现在高。

  我不能说这两个不是评估标准,或者说是错误的评估标准。这两个标准是很现实的,也很实用的。但是,它确实是片面的,尤其在你的能力没有被发现被肯定以及被充分发挥的前提下,这两个标准,对任何一个职场人,其实是没有更深远意义的。

  在这两大标准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更精准的标准,那就是有没有一个真正赏识你的人。

  如果你准备跳槽的新单位,具备三大条件:第一,那个力邀你过去的人,是真正赏识你的人,第二,你将从事的工作,是你所喜欢的,第三,工资收入,比现在高出一个档次。那么,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过去。相反,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你去了新单位,只是一个新人,还要等待有人来赏识你。因为新单位的所有人对你不了解,这一等待赏识的过程,很可能极其漫长。

  千万不要相信你会在很短时间内引起职场注意。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任何单位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你在原单位,也一样可以做到。在原单位之所以未能做到,不在于原单位的领导有眼无珠,没有发现你,只在于你的准备远远不足,还没有达到被发现的程度。

  最危机的一种跳槽,是在原单位有人赏识,而新去的单位,只是貌似被赏识。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他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在原单位,他干得其实并不好,却很受老板赏识,他的工资自己,比同职别的同事高出一倍,约有三十万年薪。而他的工作业绩根本谈不上,几年时间,用了公司不少钱,却未给公司带来一分钱的效益。即使如此,老板仍然用他。因为他有一个特点,思维极其活跃,总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新思路新点子。

  几年之后,老板自然不肯永远地承担这个,考虑给他一个新的职位。很显然,因为他没有做出业绩,这个新职位,一定不是提升,而是平调。而平调的单位,个人收益,相对也低一些。恰好有另一个企业和他接触,同意以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他毫不犹豫地跳槽了。

  新企业的老板是否赏识他?貌似不错。可他去了之后才知道,那种赏识,其实是建立在两个标准之上的,一是他的思维活跃给人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新老板赏识他的角度,和旧老板是一致的。人家之所以肯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还有一个原因,他在原单位有相当不错的位置,这个位置,成了人家考察标准之一,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察标准。

  然而,新老板并不真正了解他这个人,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他的奇思妙想,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而他主要是靠这种奇思妙想得到旧老板赏识的,在管理方面,并没有突出之处,甚至连一般的管理能力都没有。时间很短,他就失去了新老板的信任。

  我为什么要将此特别列为一节来谈?只有一个原因,要信任一个人不容易,要取得一个人的信任,更加不容易。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更应该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圈子里被人赏识,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子,是否被人赏识,那是完全另一回事。你在一个你熟悉别人别人也熟悉你的单位,自我感觉还相当不错,到了一个你既不熟悉别人,别人也不熟悉你的新单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难度之大,你只要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

  所以,我给出的忠告是,在没有找到一个非常了解你并且非常赏识你的上司之前,千万不要考虑跳槽。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你在本单位已经干得非常糟糕,在这个单位,你的人生数值已经是零。既然是零,到一个新单位重新开始,至少有一个好处,你的职场环境没有固定思维。

  换一句话说,如果遇到一个赏识你的人,那么,你一定要加倍珍惜,千万别因为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让这个赏识你的人寒心。

  让一个赏识你的人寒了心,你就不仅在这一个人面前失了分,很可能是在这个职场失了分。这失去的分数,再要挽回,难度就大了。

  第三节 不要轻易说我不会干

  在职场中,常常遇到一种情况,领导让你去干某个职位或者某项工作,你说,我不会干。我不懂。我从来没有干过,怕干不好。

  你这样回答,只有两种可能,一,你不喜欢那个职位,不想去。二,真的是不了解,因此没有信心。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在整本书中讨论已经够多,诸如把职业干成事业就是成功,诸如选择爱好不如选择平台,还有其他一些章节,也都涉及这个话题,此处不再重复。

  本节,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种情况,真的因为不了解而缺乏信心。

  为什么没有信心?道理很简单,对陌生的恐惧。

  这是任何人都有的心理,很正常。

  不说干一项工作,就算是叫你做任何事,因为你没有做过,也会心生疑惧。

  因为不熟悉,没有干过,你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干不好。

  如果真的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从此,你就会绕着这个职位走,碰到它,就会有这种畏惧心理。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干这件事。

  仔细想一想,我们一生,遇到多少这种逃避?非常之多。

  因为这种逃避,你失去了多少机会?

  在当时,你可能并没有太明确的认识,事隔多年,你才会慢慢明白,简单的三个字:我不会,很可能让你和机会失之交臂。

  不要感叹人生机会太少。更多的时候,你自己把机会浪费了。

  我仔细想了想,我这几十年间,因为这种对陌生的恐惧,或者因为过于强调爱好,失去过多少机会?还真不少。

  前面介绍过,为了离开教育系统,我想尽办法。有一次,我差点有机会调进公安厅政治部从事政府公文的写作。同样因为我不会,失去了这次机会。不是我放弃,而是人家没有选我。如果我被选中了,我是一定会去的,最终能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政府公文写作的需要?我现在仍然说不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现在学会写公文了,虽然我不敢说一定写得很好,至少对付这类工作,已经不成问题。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因为我不会做生意,所以我心生恐惧。我认为自己会的是当编辑记者,爱好的也是当编辑记者。所以,我以改派的方式,拒绝了那家房地产公司。

  我后来能不能学会做生意,或者能不能成为一个大房地产商?不知道,我没有试过。但我自认为,这确实是失去的一次机会。

  也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去长江日报找工作,但没有被录用。

  事后想一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没有我自己的原因?肯定有。长江日报后来从我们学校录用了一个本科生的女孩,去当记者。我与她相比,优势明显弱势更明显。她的文章,肯定没我写得好,但仅仅是文学作品,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我和她一样,都属于零。那时,我对新闻作品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她却没有,她毕竟是一张白纸。

  坦率地说,就算当时长江日报录用了我,我想我一定不愿意从事新闻写作,而会努力调到文艺部之类。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没有做过,并且心生抗拒。

  后来,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开始涉足新闻写作。

  最初是到北海的一家小报。到了那家报纸,报社让我当编委,又兼特刊部总编,同时,还派我去采访一些老板或者官员。我没有退路了,不得不涉足新闻写作。即使那时,我仍然强烈排斥写消息,所有的采访,我写的全都是通讯。

  再后来到广州,先在一家杂志社,也是采写通讯,然后到南方都市报,当消费记者。报纸不可能再发一篇又一篇通讯,只能发消息。

  今天,我不敢说我的新闻写得很好,至少,我不怕了。

  然而,在我们的写作队伍中,还有多少人恐惧写新闻,写应用文,写公文?

  不是他们写不好,学不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暗示。

  我在武汉大学作家班读书时的一位学兄,年龄比我大十几岁,是当时我们班上写作水平最高的人。我写了什么作品,第一时间拿给他看,向他求教,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毕业几年后,我到了广州,从别人手里接了一些写作的活,干不完,而他又提前退休了,正闲着。我把他叫到广州,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这是一种类似新闻写作的任务,别人给我们一些故事,我们根据这些故事,写一种既像新闻特写又像传记的文章。我认为,这类文章,对于这位学兄,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件任务让他痛苦不堪。他对我说,这是他自从事写作以来,搞得最痛苦的一次写作。后来我看了他写的东西,确实大出我的预期。

  那时,我简直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老兄如此之高的写作水平,为什么干不了这件事?

  后来我算是想清楚了,他因为没有写过这种类型的文章,心理上有一种畏惧感,排斥感。这种自我暗示,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畏难情绪,因此很难找到写作状态。

  半年后,他对我说,不想窝在家里,还是想出来走走。

  我说,有一家杂志需要记者,主要还是写那种半新闻半小说的文章,你写得了吗?他说,我想试试。

  事实证明,他不仅能写,而且能写得很好。很快,他担任了编辑部主任,两年多后,又担任了执行副总编。

  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

  有很多事,并非你真的不会做,做不好,而是你的自我暗示,给你造成了强烈心理抵触,消除了你的信心。

  自我暗示这种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其之大。

  一个人,如果不断自我暗示,我不会做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得好。那么,这种暗示,可能影响你的整个心理和行动,就算勉强接受,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信心去干,你很可能进入不了状态。

  相反,你如果暗示自己:这件事,我一定能够干好。

  那么,可能是两种结果,一,因为技术难度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克服的,所以,你确实干不好。二,技术上并没有太高的难度,只要你努力,这点难度,很容易被克服。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技术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熟悉和程序的把握技巧,这类工作,只要努力,是一定能够做好的。

  大家可以自我审视一下,你是否有这种自我暗示的时候?你是否认定有些事,你一定干不好?

  你负责谈一项业务,需要你写一份计划书,你能写好吗?需要你草拟一份合同,你能写好吗?更简单一点,马上要向领导汇报你的工作,你能写好工作报告吗?

  对于这一类工作,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不会做,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且不说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怕是写一份求职信,也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最终,他很可能找别人已有的模本抄写一遍。

  不信的话,可以到人才市场去看看,收到一万份求职信,估计也不会超过十种模式。

  领导给你一份工作,通常都会有两种考虑,第一,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第二,你只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项工作,你是能做得好的。而你拒绝领导的安排,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显然,对领导说我不会做,我做不好,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你如果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你就在职场失分了。

  第四节 职场对嫉妒是零容忍

  写这节前,我百度了一下,主要是想知道,学界是否把嫉妒定义为一种天性。我看完了所有的介绍,并没有这样的论点,那也就是说,学者们并不认为嫉妒是人的天性,或者他们也拿不准。

  我之所以想搞明白这一点,是我看来,嫉妒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对于嫉妒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二、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有分析认为,嫉妒源于三种状态,一、同一领域的竞争,二、某种被破坏的优越感,三、猴王心理与报复心理的结合。所谓猴王心理,是指先天具有的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最强的,不容置疑的一号人物。

  可见,所谓的嫉妒,其实是指两种状态,一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对某个人的不满,二是将这种不满心理付诸某种报复性行动。

  也有人说,这种心理状态,只要不付诸报复性行为,就不能算是嫉妒,只能算是羡慕。这话有一定道理。总而言之,嫉妒是一种因为不平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其心理表现,类同于羡慕,而行为方式,却又和羡慕完全相反。

  这种嫉妒心理,在孩子之中,最常见到。之所以孩子中常见,是因为孩子不太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便会将嫉妒表现出来,比如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嫉妒对象,用冷漠来对待别人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报复行动。

  显然,这是一种有害心理,因此,学校也不能容忍这种心理,会想尽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学校采取的措施,主要还在于心理疏导。

  毕竟,心理范畴的疾病,甚至连道德范畴都够不上,法律就更是无能为力。人们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嫉妒进行抑制或者处罚,因此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不到违法违纪的程度,嫉妒是一种无害的东西。

  可很少有人知道,嫉妒是职场杀手。

  你嫉妒自己的同事,对于同事的影响或者损害,其实是很有限的,人家比你做得好,你嫉妒他,人家拿的钱比你多,你嫉妒他,人家得到上司的表扬,你嫉妒他。可这一切,是否影响他继续做得好,是否影响他继续得到上司的表扬和肯定?都不会。相反,你的嫉妒心,还会引起他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会加倍努力,尽一切可能,将你远远抛在身后。

  但是,嫉妒带给你的,却不一定是动力,而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

  有关嫉妒的例子很多,所以不举例。

  为什么说嫉妒是职场杀手?因为你的上司一定会鼓励竞争,却不能容忍嫉妒。嫉妒会破坏团队精神,造成对团队的伤害。没有任何一个上司,会喜欢嫉妒的下属,哪怕你再能做事,也一定会有保留地使用你。

  嫉妒虽然不至于让你被炒鱿鱼,但一定会成为你职场进步的最大障碍,因为嫉妒是职场最大的减分项。

  当然,职场减分项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总结,还有哪些容易让你在职场减分的项目,需要你自己去慢慢总结。

  说过了减分项,下面,我还再来说几个加分项。

  第五节 额外工作能让你获得加分

  很多人只干本职工作,不干份外工作。原因嘛,前面我已经说过,因为他只拿这么多钱,所以只做那么多事,做了份外工作,又没人给他发奖金。还有,工作是为别人干的,是为老板干的,不是为自己干的。干了那些份外工作,尤其是那些极小的份外工作,老板又看不到,白干了。

  份外工作干了,是不是就白干了?

  绝对不是。恰恰相反,你的本职工作干得再好,也就是一百分。可事实上,很多人,是拿不到一百分的,能够拿到六十分就不错了。而你常常干一些份外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得失,那么,你就可能获得额外加分的机会。

  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人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打扫卫生。学校会给学生排出卫生值日表,单位不会。这件事,肯定是年轻人干。现在,干这种事的人少了,条件好了,灰尘少了,一般办公室,几天不打扫,一点灰尘的感觉都没有。

  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她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打扫卫生。

  有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办公室的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不知道,是因为大家视而不见。

  但是,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人是老板。

  老板为什么会知道这件事?原因很简单,当老板的人,肯定不会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有时候,他是因为事情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办公室,有时候,他甚至是有意让自己的上下班时间不规律。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次,老板到得很早。每次,老板很早到的时候,都看到这个年轻人在打扫卫生。

  如果是别人,看见也就看见了。他是老板,他看后,感受就不同。他之所以提前来,也就是想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时间里,观察一下公司的情况。你别看老板平常似乎不太和下面的人接触,其实,公司所有一切,他都用心在看,用心在听,在仔细分析判断。

  一连几个月,老板每次早来,都看到这个人在打扫卫生。

  老板得出一种结论,这个人做事很细致,不讲条件,应该让她去更适合的岗位。于是,把她从业务部门,调到了办公室。

  还有一个例子。

  湖南广电举办第一届金鹰节,眼看开幕式就要开始了,主会场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候,很多人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没有做到位。主席台上,放了很多易拉罐饮料,为出席活动的嘉宾准备的。可是,由于筹备者思考不仔细,留下了一个细节漏洞,坐在台上的人全都身份特殊,他们若是真想喝饮料,就得拿起易拉罐,仰起脖子喝。面对台下众多来宾以及各媒体的摄像机,领导们如此喝饮料,显得有些太不雅。这个细节,自然能有一个办法解决,即在每一罐上面,放一根吸管。领导人若想喝,拉开罐上那个小环,将吸管插进去喝,较好地保持了形象。

  这确实是一个极小的细节,就算没有这个吸管,主席台上的领导人,也不见得就真的出了洋相,他们完全可以忍一忍,不要动那罐饮料。换句话说,若是能加上吸管,自然再好不过。

  因为是一件小事,若是没有任何人提起,就算主要负责人看到了此事,也许马虎了,事后也不会提起。

  可有人注意并且提到了此事,而且不止一个人。许多人先后跑去找局长,提醒说,局长,应该准备些吸管。

  开幕式即将开始,作为局长,需要处理的事非常之多,哪怕他坐在那里不动,脑子里,也在考虑很多更重要的事,不太可能去处理这样的小事。正因为这件事即使不做,也不会对整个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他也就听听,没有表态。

  正因为找他说这件事的人多,他才感到,这成了一个事。

  这个事不是工作中的重大漏洞,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工作观念。

  那些人找他,当然不是要他去干这件事,只是想在他面前表现,你看,我多么仔细,这么小的事,都能想到。

  这是干了份外之事吗?是的。但是,他只是将这个份外之事干了一半,就像那个去市场看土豆价格的人,他没有将一件事全部完成。因此,这样的份外之事,不仅不能使他获得加分,相反,还会减分。

  有一个人,一声不吭,骑着自行车,把吸管买了回来。

  没有人知道,他是自己观察到这一个小小的疏忽,然后自己去干的,还是听到有很多人在议论此事,觉得这些人的办事思路和办事方法有问题,或者他原本就有这种习惯,看到的事,自己默默去做。

  不管他是受哪种心理支配,结果是,他做了。于是,他获得了加分。

  这个人,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

  对我讲这个故事的,正是这位局长。至于买吸管的这位老兄得到上市公司总经理的职位,是否与吸管事件有关,我不得而知。简单地推理,不太可能有关,吸管和上市公司总经理之间,距离太大。但又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我猜测,很可能是吸管事件,让局长关注了这个人,认定此人细节做得好,执行到位,也愿意给这个人某些机会。这些机会,既给了此人以锻炼,同时也让领导更进一步更全面地了解了他的思路、能力和作风,让这个人一步一级台阶地走上来,最终走到了上市公司总经理的职位。

  如果是,那么,他所获得的这个加分,就是巨大的。

  民间还有很多与领导提拔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也都属于这类加分题。

  我就听到过几则传说。

  据说有一次,某位领导到一个地方视察,当地一大堆领导陪同,又是察看,又是介绍,连走边谈。突然,领导提了一个极其特别的问题,问那些陪同的当地领导:“你们这里的经纬度是多少?”

  在场所有领导,全都回答不了。但其中有一个人,级别相对不是那么高,又是学地理的,他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于是,他获得了领导的大好印象分,不久就被提拔了。

  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也无法确证。可份外工作能够获得意外加分,却是事实。

  第六节 细节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本书一开始,我就引用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但在那句话之前,我还加了一句,心态决定细节。

  什么样的心态?这一整本书,都在谈这个话题,现在,到了书的最后,我还是来谈一谈细节。

  很多时候,心态就是为做好细节准备的,心态对了,细节才能做得好。心态不对,思路就一定会错误,错误的思路,自然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细节。

  本节,我多讲几个细节故事。

  我在广州生活时,曾有一段时间每天去同一家小店吃早餐。并非这家店的早餐多么的好口味,也并非其他原因,只因为小店的服务员收银的时候,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打动了我。

  她找零钞的时候,往往拿出所有的零钞,当着食客的面,仔细地翻找。

  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我也曾见过别的服务业收银员拿出一沓零钞翻找的情形,人家翻找的,是最脏的那张钱。女人嘛,既有爱美心理,也受社会宣传的影响,认为钞票上面含有的细菌特别多,越是用得频繁的钞票,所含细菌越多。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过多地经手钞票,一旦拿过钞票,就一定要洗手。以至于一些服务业的收银员,不愿意将那些很脏的钞票留在自己手里。

  这个服务员不同,她所翻找的,不是最脏的那张,而是看上去最新最干净的那张。

  仅仅这么一个细节,让我对这家店,有了一种信任感。

  事实上,与餐饮有关的细节非常之多,只是平常人,很少注意。

  一般的餐厅,通常在每一桌上面摆一束塑料花。普通人以为,这束花是为了美观,一眼望去,每桌的正中竖着一束花,确实比较好看。可实际上,仅这么一个细节,除了美观之外,还有一个大大的实用之处,代表着该桌是否进客以及客人是否买单。服务员通常会在该桌进客之后,将塑料花拿走,代表此桌已经有客。而客人买过单之后,服务员会在第一时间,将塑料花摆上餐台,表明这一桌已经付账了。

  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细节,餐厅就可能出现混乱。人多的时候,哪个客人买单了,哪个客人没买,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客人已经买了单,服务员不知道,拦着问,客人就会反感,不问,又怕是逃单的。用一束塑料花摆上桌,向所有的服务员表明,此桌客人的餐费已经付清。

  有一次,我和一位搞餐饮业的朋友吃饭,聊起这两件事,那位朋友说,其实,餐饮业的小细节非常之多。他举了一个例子,餐桌上的灯光,是极其讲究的。普通人看不出来,但内行一眼就知道,这家的老板,是不是真懂餐饮,标准就在餐桌上面的灯之中。

  一般来说,讲究一些的餐厅,每一桌上面,都是有灯的。那么,这些灯发出的光,到底应该指向哪里?一般人或许以为,将所有一切照明就好了。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些灯光,应该直射桌上的菜品,而不是客人的脸。相对而言,桌上的菜是最亮的,而客人的脸,相对要暗得多。这是因为有些人的吃相可能不雅,若是将灯光聚于其脸,会影响其他人的食欲。将灯光集中于菜品,既显示了餐厅对自己菜品的信心,也将客人的目光引到了焦点之上。

  再讲一个与细节有关的例子。

  前面提到的那位做IT营销的朋友,她去应聘IT业的时候,有一些极其有趣而且细节讲究的例子。

  我在前面介绍过,她几乎没有从业经验,但是看过很多书,知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力争将细节做到完美。当她确定自己要进军IT业时,第一件事,自然是做了必须的功课,将这个行业一些能够得到并且容易掌握的知识,全部啃了一遍。即使如此,她也清楚,对于一个完全的新人来说,要想进入这个行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她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偏偏是中国应用软件界的第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目标有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她却不这样认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极其认真地设计了自己的求职信。为什么要极其认真地设计求职信?道理很简单,她是一个完全的外行,必须藏拙,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藏起来,将自己最优势的一面,告诉别人。

  有关写求职信,是职场新人必须过的第一关,这里面的小技巧非常多,同样,这方面的书籍也很多,在此不过多介绍。

  计划的第二步,是去进行一次面试实习。

  因为她的目标是中国第一,因此,她选择的实习单位,不是这个第一,也不是第三,而是选择了中国第二。

  听她介绍这一点时,我大为好奇,问她:“一般人肯定是先去第一求职,如果不被录用,再去找第二,接下来便是第三第四,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嘛,第一的要求肯定高,越往下要求就会越低。进入一个较低门槛的公司,有了经验之后,再逐渐往上升。你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

  她说:“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去第二,我的目标是第一。如果我直接去第一应试,一旦被淘汰,下一次,就难得有机会了。而我没有丝毫经验,第一次去应考,肯定被淘汰。我选择去第二,自然是要学他们的经验。既然他们是中国最好的两家公司,相信他们考试的一些思路,是一样的。”

  正如她所说,去中国第二的公司考试然后面试,被淘汰了。

  到底怎样被淘汰的?她不知道。回去之后,她就开始总结,研究人家的特点,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其中,她提到了一个细节。她说:“我总结经验的时候,发现自己做错了很多事,其中极其关键的一件事,我没有向面试官要名片。”

  听到这句话时,我没有在意。接下来,她介绍到第二家公司面试。正是那家中国第一的公司,这才是她真正的战斗。

  第一轮笔试,她通过了。第二轮,由未来的主管面试,她同样通过了。第三轮,由主管、人力资源总监和一位副总经理共同面试。副总经理很有经验,看过她的简历之后说:“你的简历做得很好,但是,我有一个疑问,你上面没有提到从业经验。”

  她坦率地说,“没有提到,是因为我没有。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经验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只要你们给我机会,我相信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这样的经验。”

  她面试时的对答,我们不需要细谈。因为有第一次面试经验,她极其仔细地列出了这次面试时,面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且设定了自己的回答。结果并没有出乎她的预料,所有问题,全在她的预案之中。因此,她能顺利通过这次面试,不说百分之百的把握,至少也有八九成的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面试结束,她总结在全国第二的公司面试时的经验,向对方提出要名片。

  这是一个开始被我忽视的细节,现在她第二次提起,我注意到了。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名片?”

  她说,“第一次应聘时,没有要名片,我后悔了好长时间。第二次应聘结束,我第一时间向他们提出请求,要他们的联系方式。”

  随后,她向我解释,第一次应聘,尽管她做足了各种准备,事后检讨,还是有很多准备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向主考官要名片。她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这次应聘会被录取,所以,最终的结果,不会令她意外。只是,她如果要了名片,就可以和主考官打电话,真诚地感谢他们曾经对自己关注,然后虚心地向他们求教,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

  她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立即想到,她真向对方要名片,可能遇到难题。但是,毕竟人家十分真诚,主考官似乎也不好意思完全拒绝,给她名片的可能,比不给的可能更大。换一句话说,招聘公司的相关联系方式是公开的,要招聘公司的联系方式,和要主考官的联系方式,区别并不大,主考官给名片的可能更大一些,再加上个人的真诚,很可能打动主考官。

  我本人也多次主持招聘,我在想,假若有一个人,在被我淘汰之后,仍然打电话给我,问我淘汰他的理由,我并不会拒绝。他如果用恰当的方式,弥补了我当初认定的不足,我很可能再给他一次机会。毕竟,要遇到一个职场有心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后很耐心很谦虚地求教,这是职场有心人的衡量标准之一。可惜的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人,所以,我也就没有实践的机会。

  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极其有心的人,可就算一个有心人,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她也不可能完全做对。事后,她想找面试官请教,可因为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此事无法进行。她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自己哪些做得是对的,哪些做得是错的,然后在应聘中国第一的那家公司时,予以改进。

  她告诉我,除了总结第一次存在的问题之外,她向主考官要名片,还有两重意义。第一,如果这次面试被淘汰,她一定要给三位主考官逐一打电话。向他们请教,自己到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需要怎样改进。

  显然,她并没有从业经验,即使她极其努力地做了这件事,仍然不敢有十足的把握被中国第一的公司录用。因此,她不得不做第二手准备,去中国第三的公司应聘。如果她一定要第三次应聘的话,这三位主考官的意见,对她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外,她还有一重意思,这种意思,让我感到,她做事,真的是深思熟虑,想得比别人深远得多。

  她说,她要名片,还考虑到,如果自己被录用了,她有了这个名片,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三位主考官打电话,表示感谢。

  三位主考官只是在从事他们的工作,对于她这么一个人,是否有印象,有多深的印象?她无法评估。但是,她一旦进入这家公司,这三个人,就是她的顶头上司。她打过电话之后,相信这三个人,对她的印象,会大为改观。这也为她以后在公司的工作环境,创造了条件。

  她说过这话后,我简直想拍案叫绝。这么一个有心人,如果这家公司不招她,那不是她的损失,而是这家公司的损失,而是那三位主考官有眼无珠。

  无论是招人者,还是企业的高层领导,不就是希望发现这样的人吗?这样的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你竟然没有发现,只能说明你不合格吧。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或许希望一个结尾。结尾丝毫不出人意料。公司招了她这么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而且,仅仅半年之后,她就当了主管,带了一个团队。此时,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小有名气,那家排名第二的公司主动找她来了,提出很高的条件,要挖她走。

  第二来挖她,是她向我讲上面那个故事之后的事。我问她,你怎么考虑?她说,我不考虑。我说,如果他们给你的条件比现在高,可以考虑吧。她说,那我也不考虑。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他们是第二,我现在的公司是第一。

  我这时问了一个很八卦的问题。我问:他们知道你曾经是被他们淘汰的吗?

  她摆了摆头,说,我没有问,应该不知道。

  我以为,她会在这家中国第一的公司干很久,可是,没多久,她告诉我,她跳槽了。

  她去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不是中国第二,而是世界第一。

  她去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而且,还不是平级调动,而是当了区域经理,年薪由三十万升到了五十万。

  去那家公司的第一件事,她换车了。

  车是另一个与细节有关的故事。有机会,我希望用小说的方式,把她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相信比这本书更加精彩。因此,这个故事,我也就讲到这里,其他相关细节,不得不略过,也算是提前预告了。

  接下来,我再讲一个与细节有关的故事,一个与我的《二号首长》有关的故事。

  2013年春节过后,因为宣传我的新书《爱情万岁》,我去了一趟北京。我的朋友为我组织了一次聚会,参加这次活动的,主要是一些企业界的朋友,也有一位政界的朋友,是北京某部门的一位处长。

  大家坐上酒桌之后,话题自然就进入二号首长。当时有一个朋友说,我觉得很不理解,你写的唐小舟,每一件事都想得那么仔细,那么具体,秘书真是这样吗?世上有这样的人吗?他们这样干事,不累吗?

  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那些企业界朋友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不可以理解的。

  我不得不说,非常抱歉,我不知道省委书记秘书是怎么工作的,对此,我确实无法了解。我虽然认识几个秘书,都是更低级别领导的秘书,够不上省这一级。我之所以写出唐小舟这么一个人物,关键在于我的认知。我认为,干得最好的人,就是将很多细节想得极其周到的人,不仅是当领导秘书,干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可以说,这是我的一种合理想象。

  听我这样说,那些人更加认定,我所写的唐小舟,离现实生活太远,现实中的首长秘书,绝对不可能像唐小舟那样思考,像唐小舟那样工作。

  我在一旁听了,也有些诚惶诚恐。我写唐小舟那样生活,那样工作,是我根据其工作性质以及职场规律,进行的推理。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首长秘书,就应该是那样工作的,加上目前的社会现实,他可能会遭遇一些特殊的社会事件,因此,在某些人看来,他的经历,比别人更丰富一些。

  没料到,我身的那位处长朋友发话了,他说,是真的,非常真实。

  接下来,他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在从事现任的处长工作之前,是某位部长的秘书。他是这位部长的最后一位秘书,此后,部长就退休了。他接任的时候,前任秘书另有任用,正准备走马上任,所以,他和前任秘书仅仅见了一面,前秘书只是向他交待了一些工作上要注意的事情,没有给他讲任何细节。

  那时,他也没有想太多,觉得秘书嘛,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领导没有叫干的,我不干就是了。

  第一天上班,首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明天,我有一个接待活动,在什么地方,时间是几点到几点,你跟我一起去。

  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什么重要的事。对于首长来说,这个接见可能异常重要,可他是秘书,首长叫他跟着一起去,他跟着就是了。到时候,随时听从首长安排,首长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起自己还需要准备什么。

  正是抱着这种心理,他走回了自己的新办公室,刚刚坐下,来了一个人,是首长的司机。

  司机说,韩哥,我们是不是现在到某地方去一趟?

  他所说的某地方,恰恰是首长第二天接见的地方。

  听了这话,他猛一愣,暗想,有这个必要吗?可是,自己毕竟才第一天当秘书,这位司机,却已经跟了首长好几年,他的经验应该是极其丰富了。尽管对司机的提议不认同,他也没有表示反对。

  于是,他们俩一起去了第二天首长活动的地方。

  司机将车停下,跨下车来,指着地上的某个地方对他说:“韩哥,明天来之后,我会把车停在这里。车门开的时候,首长下车,第一脚,应该是踏在这里。你替首长开门,应该站在这里。”

  这位朋友有些不以为然。会见的地方是一家酒店,属于公共场所,这门前,还不知会停些什么车,你想把车停在这里,就能停在这里?即使如此,他还是认真听了。

  接着,司机说,“韩哥,首长下车后,我估计,对方会有人站在门口迎接,迎接的人,应该站在那个地方。”接下来,他们两人,一人站在首长将可能站的地方,另一人站在迎接者可能站的地方,同时向对方迈步,并且数着步子。最后确定,首长和此人面前并且握手,应该在这个地方。当首长迎向对方的时候,你应该走在首长的什么位置。首长和对方握手时,你应该站在哪里。每一个细节,都由司机设计好了。

  这一次,他有点震惊了。一个司机,你把车开好就成了,还要考虑对方有没有人迎接,需要跨出几步,才能和首长握手,这也太细了吧。这种细致,恐怕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长时间从事这类工作,总结出的经验。正因为有这种经验,才避免了工作时出错。

  此时,他开始认真起来。

  接下来,他们将第二天活动的全部细节,演练了一遍,包括会见结束,首长出来,汽车应该停在什么地方,作为秘书,他应该走在首长身边的什么地方,对方送首长出门时,彼此应该站在什么地方告别,然后站在什么地方替首长开车门等等。

  第二天出席活动,让他目瞪口呆的是,所有一切,全部按照司机前一天的预演进行,简直一丝不差。

  他对我说,正是这次经历,不仅让他明白了秘书应该怎么当,更让他突然之间,一下子长大了,明白了什么是职业人,什么是普通人。

  讲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用到了一个词,醍醐灌顶。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爱情万岁(下)二号首长二号首长2高手过招爱情万岁(上)幕僚职场二规则阳谋高手梁朝伟画传京西胭脂铺决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