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2章 善学勤问厚积薄发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 作者:宿春礼

第32章 善学勤问厚积薄发 (1)

  第6章第二节善学勤问厚积薄发 (1)

  读书伊始设定目标

  人生就像一本书,今天,所有渴望成功的人都应积极地、热情打开“人生”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知识,远胜于你读遍至今出版过的所有书的知识。因此,你从“人生”中获得的,将是书本知识的数倍。话虽如此,生活在工作或娱乐喧嚣声中的人们,一天当中,很少有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必然有许多搞学问的人,觉得在那段时间读书,是一种无上的安逸与喜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利用那段仅有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呢?

  首先,最好别再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上。那种书,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者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怠惰而又无知的读者而写的。只要到大一点的书店去环顾一下,就能发现很多这种书。由于这种书既无益也无害,最好不要碰。

  其次,在读书时,要把目的予以浓缩,在未达到目的之前不要接触其他不相干的书。尽可能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专业领域挑出一些特别重要的课题加以研读。先要去网罗一些与中心课题相关的书,除了与这些有关的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管,再依次阅读一些值得信赖的史书、文书、回忆录、文献等,并详加比较。同样是念书,与其同时研究几个主题,倒不如先找出一个主题,做有系统的研究会更有效率。

  在同时看几本书时,也许会遇到内容互相矛盾或相反的情形。那时,最好再找别的书来对照。这么做绝不是误入歧途。如此一来,反而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即使你看了和某件事有关的书,也不容易完全了解事件的内容。但是,同样有关这一主题,如果你除了看那方面的书以外,还去了解时下政治家们和学界的争论,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关于这一主题的立体印象。这方面的思绪也能很顺利地进入脑海。这样得来的知识,将出奇地完整,而且不容易忘记。

  人们走向社会以后,仍然要读很多的书。对于在这一人生阶段的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下列几项条款:

  踏上社会后,与其看书,倒不如借着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来收集信息,增长自己的见识。

  切勿再看无益的书。

  集中于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

  若能切实遵守上述几点,则一天只要读30分钟的书就足够了。

  治学读书讲究层次

  读书有多种方法、多种层次。采取何种方法,则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浏览:即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翻阅大量书籍,了解概貌,是读书的初级层次。它能扩大阅读者的知识的横向接触面,可掌握新近的信息。通过浏览,可筛选知识,捕捉自己所需的资料信息。也可通过随便翻翻式的阅读,调节脑力、增益情趣。

  通读:为读书的第二层次。通读,是对全书的概览,以较少的时间,进行扫描式的阅读,以对全书的框架、主要观点、重点章节有个总体了解。一般读小说,是采取通读的方式。

  精读:这是读书的第三层次。即对自己需要加深了解的章节精研细读。对精读的部分有时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并做笔记,力求将它变成自己的血肉。

  研读:是读书的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在这一阶段,将精读部分与以往获得的知识,或同类书籍进行比较研究,带着质疑的眼光品味书籍,进行评论,提出新的见解。这种阅读更具创造性。能达到这一层次,就算读出味道、取到真经了。

  读书方法多管齐下,由低层次逐步迈入高层次,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的知识量比较宽泛,并在某一领域钻研较深,达到创新的目的。

  许多成功者创造的方法,我们或可直接“拿来”,或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改进和创造。如数学家华罗庚将书由厚变薄看做阅读能力提高标志的“厚薄法”;理学家朱熹读书的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法”;儒学家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步法”;学者陈善的“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的“出入法”;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独立思考法;韩愈的“提要钩立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哲学家狄慈根的“重复法”等等。

  史学家陈垣谈读书时,提倡读几本烂熟于心的“拿手书”,好似建立了几块治学的“根据地”。他自己就有一些经常翻阅的“拿手书”,对这些书他都熟读,有的内容还能背下来。

  作家秦牧提倡读书将牛嚼和鲸吞结合起来,即每天吞食几万字的文章、书籍,再像牛的“反刍”,反复多次、细嚼慢咽。王汶石创造了对代表作要三遍读的读书法。即第一遍通读,尽享作品之美,让自己沉醉其间;第二遍,是“大拆卸”,仔细考查每一部分的特色、优劣及写作技巧;第三遍又是通读,获得对写作技巧的完整印象。

  著名学者朱光潜实践的边读书边写作法,夏丐尊认为“由精读一篇向四面八方发展”的读书法,李平心的随时“聚宝”勤作研究的方法,都是一种创造。

  知识的学习、积累需要毕生的精力,它是勤勉与方法的结合。我们需要花扎实、持恒的功夫,而不能耍“小聪明”。我们要甘愿做个“书呆子”。只有先做“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结果什么都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晋?陆机语)。知识智慧,即是美玉和珍珠,人有它的装点和支撑,才倍添光辉,无限秀媚。采掘知识之珠,雕凿智慧之玉,正是我们终生的追求。这样,才会有立足社会,奉献他人、营造文明的根基,才能活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方法合理水到渠成

  日常的读书学习中,也许我们并不缺少恒心和毅力,常常学而忘食。但是时间久了,却依然没有太大进步,认识上却更加混沌了。这时,就要注意了,这也许就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要适用科学方法读书学习,方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下面就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循序渐进

  宋朝大学者朱熹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在他看来,读书有一定的计划,从基本的书读起,由浅入深,读懂一本再读一本,切不可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人们往往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使自己不能扎扎实实地读好一本书。巴甫洛夫告诫青年说:“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呢?首先,要培养循序渐进的习惯。读书时,要防止和克服急躁情绪,要静下心来。一本书读完后,想一想是不是读懂了,如果没懂,就不要放下。刚开始这样做时,可能有点不习惯。因为人们读过一遍的东西,再读第二遍时兴趣就会减弱,注意力就会下降。这时,要用意志来强制自己耐心地再三再四地坚持读下去。积以时日,终成习惯,将获益匪浅。

  其次,要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没有计划地乱读书,会打乱知识的程序,东一〖HT5,6〗钅〖KG-*3〗郎〖HT〗头西一棒子,一会儿深,一会儿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要把学习计划订好,读书前要选定学习的方向,看自己学哪门。如果你确定学习中文,那么,最好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一下,按中文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订计划,明确哪些是基础课程,哪些是必读书籍,哪些是参考资料,应该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计划要做到长远打算和短期安排相结合,订出每天、每月、每年的学习内容和措施,一边实施,一边检查,一边调整,促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向知识高峰迈进。

  最后,还要及时填补基础知识的漏洞。由于贪多求快是人们常犯的毛病,所以在我们知识的基础上,常常会留下这样那样的漏洞。这些漏洞不填补起来,会使整个知识基础不牢固,影响将来知识结构的形成。

  2习惯用笔

  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只有用笔记下来,才能永远不忘。会用笔,是有文化的人的特长。充分发挥这个特长,是自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古今中外学者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经验。

  用笔,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划重点、加注释、写摘要、列提纲、做札记(包括心得、体会、感想、意见、疑问等)等都可以,没有固定的格式。

  以自学数学为例。一般说,可采用一种书为主要读书,三两种同类书作参考。深浅要适当。太浅,则获益不多;太深,啃不动,会事倍功半。重要的定义、定理都要写下来,特别是推导和论证过程必须要详细写出来。书通常写得很精练,有时省略。但学的时候却要一步一步仔细推演,特别是遇到“显而易见”、“读者自证”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

  记笔记不能机械照抄,要完全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消化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可以几本书参照着看,互相比较推敲,难题有时会迎刃而解。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放一放,把疑点记下来,暂时跳过去,往下进行,以后再回过来研究。这个办法古人叫做“阙疑”,这是不得已才使用的办法。

  记笔记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但这是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有了笔记,即使学习中断了很多年,一看到自己写的笔记,有关的记忆就会很快重现出来,借助笔记的帮助,可以尽快地从中断的地方接着往下学,无需再走回头路了。

  如果不记笔记,即使当时学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消逝,记忆逐渐淡薄,最后几乎是忘得一干二净。用到这些知识时,除了重新翻书而外,别无他法。而书中所载,这时候看起来也多半是似曾相识,难以一下子理解,要想弄明白,还得重头开始。

  3多问为什么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又由于因果关系的多样性、可重复性,我们就必须寻找有效的、可靠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

  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运用于学习,可帮助我们建立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们在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有关寻求地理现象的原因,如“河流泛滥”是一种地理现象,而不同的河流泛滥的原因不尽相同,就要根据各自河流的不同特点,寻求其原因。再如地球自转是一个客观规律,由此能产生另外哪些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反过来,这些现象、特征、规律又加深了我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只是装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既无疑,又不问,学习如一潭死水。这样只能扼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俗话也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一些科学领域重大的发明和突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炼。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宿春礼作品集
销售口才的锤炼每天一个惊悚故事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每天一个推理故事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卡耐基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销售人脉的累积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千古谚语大观随机应变的口才艺术开启中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