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道士派的儒学”(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 作者:胡适

第9章 “道士派的儒学”(1)

  本章所谓“道士派的儒学”,乃指一切灾异派的《春秋》学,《洪范?五行传》派的《洪范》学、占候派的《易》学,及其他有同等性质的儒家。这一派的思想本当不起“哲学”两字,但有两层原因,不能不略讲这些学派。

  第一,这一派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很占势力,许多迷信,都借它做护身符,许多思想,都受它的束缚羁绊。如日食的迷信,求雨的迷信,不但存在民间,甚至见于政令。

  又如《易》学,魏晋人推翻了汉人的“道士易”,到了邵雍以后,又生一种变相的“道士易”;到了清朝,那些汉学家想要推翻宋人的“道士易”,不料又恢复了汉人的“道士易”(如惠栋、张惠言的《易汉学》)。这是第一个不能不讲这一派的原因。

  第二,东汉、魏晋人的哲学思想,全是这一派道士儒学的反动。不知汉朝的儒学退化到怎样下流的地步,便不能了解王充、王弼一班人的真正价值。若要证明魏晋哲学是中国思想的光明时代,先须懂得魏晋以前的一个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黑暗时代。这是我讲这一章的第二个原因。

  儒家对于“道士派”的关系,也起得很早。孔子是一个老实人,所以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话,全和他有病不肯祷神,及“不语怪力乱神”的行为是一致的。

  他的《春秋》所记灾异,依我看来,不过是因为“灾”是关于民生的大事,“异”是不常见的事,故值得一记,未必有天人感应,上天谴告人君的寓意。《公羊》《穀梁》两传解说灾异各条,除一二条外(如宣十五年“冬蝝生”一条),都不曾说是上天谴告人君,也不曾说是人事的感应。但是荀卿说子思、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篇》)。秦始皇封禅泰山,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议封禅仪节,虽然不中始皇的意,却不是反对封禅的。可见子思以下的儒家已渐渐的趋于“道士派”。

  那时的君主又极力提倡道士派。燕昭王、齐威宣王使人入海求神仙,秦始皇功业更盛,长生不死的妄想也更利害。汉高祖本是一个没有学术的无赖,所以一面用太牢祭孔子,一面又立了许多淫祠(见《郊祀志》)。

  文帝信公孙臣的土德说,新垣平的望气说,那时的儒生如贾谊之流,也倡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数用五”种种道士的话。到了武帝,迷信鬼神、仙人、方士、封禅、祠灶、祠后土、祠太一,做种种极可笑的事。方士中,如少翁封文成将军,栾太封五利将军,一月中,得四个将军印。封乐通侯“赐列侯甲第、童千人,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十万斤。……天子亲如五利之第……”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掔(古腕字),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郊祀志》)五利将军、乐通侯、天道将军、栾大的信士弟子刘彻,就是那个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尊儒术的汉武帝。有了这样的皇帝来提倡儒术,儒术自然不能不穿上一件天道将军的“羽衣”,方才可以立得住脚。

  所以武帝叫那班儒生博士议封禅的典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天子欲仿黄帝以接神人……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辩明封禅事,又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聘。上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于是上尽罢诸儒弗用。”可怜他们白白地费了“数年”工夫去学射牛,究竟还不配参预那“比德于九皇”的封禅大典!(以上所引书皆见《汉书·郊祀志》)以上所说,乃是儒学渐渐同化于“道士派”的略史。以下再说“道士派的儒学”。

  一、道士派的《春秋》学

  《汉书·五行志》说:“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仲舒本传也说他“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我们闭了眼睛还可想见那位“一代儒宗”叫人闭了南门,禁人举火,他自己站在北门城楼上指挥用水洒人的妙景(此用颜师古注语意)。上章已说过董仲舒论“天人相与之际”的学说了。

  他论《春秋》灾异之变的根本学说是: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老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对策》一及三)这种说话,依我看来,全不是《春秋》记灾异的本意。孔子若真是“不语怪力乱神”,又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决不致有这种思想。况且孔子的天道观念多属于自然的。

  《论语》里还偶然有主宰的天的观念(如“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之类。)《易?系辞》的天便完全是自然的天。似乎不致有这种完全“谆谆然命之”的天。细看《春秋》所记灾异,都不过因为是“灾”、是“异”,故不能不记,并无他意。例如,隐三年日有食之。《公羊传》曰,“何以书?记异也。”五年螟。《公羊传》曰,“何以书?记灾也。”又如桓三年一面记“日有食之既”,一面又记“有年”。可见记灾异与记“有年”同为史家本分的事,并无深意。

  又如宣十五年书“初税亩”,又书“冬蝝生”(“蝝”是蝗虫子。)《公羊》、《穀梁》两传都以为是税亩的天灾(《穀梁》此条语意不大明白)。但次年即大书“冬大有年”。又可见书“蝝生”与书“大有年”同为史事,并无天人感应之理。《汉书》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一个“始”字明说他始创这种灾异感应之说,并非《春秋》的原意了。

  我以为董仲舒所以造出这种学说的理由,只因为他有一个“屈君而伸天”的观念(说详上章),要想用灾异的话来做一种裁制君权的利器。那是有深意的主张。再不然,便是因为他本是有道士气的人,心中迷信天变阴阳之事,故附会《春秋》以成此说。这是无深意的主张。

  无论怎样,董仲舒创出了这灾异派的《春秋》学。这一派的根本方法(逻辑)也要算他所说的为最明白。他说:

  《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议高庙高园便殿灾”,见《五行志》)这是一切灾异家的逻辑。其实只是一种极浮浅的“历史的援例法”。

  所重的只在“同比”“伦类”的现象。

  例如《春秋》定二年,两观灾,天意要鲁侯去“僭礼之臣”,哀三年,桓宫、釐宮灾,“天意若曰,燔贵而去不义”;哀公不能懂得,故四年亳社又灾。凡此皆天意欲鲁国“去乱臣而用圣人”。这都是历史上的例。今武帝时辽东高庙灾,后来高园便殿又灾,是与《春秋》所书为“同比”,由此类推,可见天意要武帝“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

  ……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便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此天意也。”(《五行志》上)这种论理,全是援例类推之法,一切灾异家,无论《春秋》派、《洪范》派,所用的都是这种论理(参看《五行志》)。

  附会《春秋》的灾异家,董仲舒之外,如他的弟子眭孟、吕步舒皆是;还有刘向治《榖梁春秋》,刘歆治《左氏传》,两人又皆傅会《洪范》,另见下节。

  二、道士派的《洪范》学《洪范》一篇,《左传》引三次,皆称《商书》《襄三》《文五》《成六》。《墨子·兼爱》下引作《周诗》,《吕氏春秋》引两次,称《鸿范》(《君守》《贵公》);《荀子》引两次,称《书》(《修身》《天论》)。汉以前人所引《洪范》的话,不过这几处,却没有一处引到五行之说的;所引的大都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等格言。

  又《孔丛子》论《书》说:“《洪范》可以观度。”又说:“吾于《洪范》见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恶而质人之美也。”若他所说是今本的《洪范》,这话便毫无意义。

  因此,我疑心《洪范》原本不过是一些道德常识的格言,并无那些道士派的话头。更可疑的是《汉书·五行志》把《洪范》篇首自“惟十有三祀”起,至“彝伦攸叙”一段特别提出,以为是武王问《雒书》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又把“初一曰五行”至“次九曰响用五福,畏用六极”,六十五字特别提出,说是“《雒》书本文”。

  《五行志》所引是刘歆的话,刘歆是古代第一个造假书的老手。我疑心《洪范》原文已被后来的阴阳家添入许多道士的话语,又被刘歆傅会作《雒书》说“八卦九章相为经纬”,从此《洪范》更成了道士的书了。这是说《洪范》本文。汉代出了一部《洪范?五行传》为《洪范》逐章作传,每章说灾异的感应。例如:

  《经》曰,火曰炎上。《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

  《经》曰,貌曰恭。《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妖服,有龟孽,有鸡祸,有下体生上之痾,有青眚青祥,唯全沴木。

  《洪范?五行传》不知是谁做的,相传是伏生所作,似乎太早了一些。武帝时有夏侯始昌预算到柏梁台要有火灾,后来果然应了。夏侯始昌传他的族子胜,胜依据《洪范?五行传》预言霍光废立之谋,因此大见信用。这一派遂渐渐传播,与《春秋》派并立。后来刘向眼见他刘家的权势要被王家夺去了,于是用他从前铸假黄金,(向信“神仙使鬼物为黄金之术”,为宣帝炼金不验下狱,系当死得免。)教人诈上变事(向后使其外亲上变事,事发下狱,坐免为庶人。)的作伪手段。先傅会《穀梁春秋》,说灾异之故,后来又变计用《洪范》作根据,“集合上古以来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

  《洪范》一派,由经到传,由传到传论,遂为灾异学的大成。后来谷永、孔光、刘歆诸人都属于这一派。

  刘向虽曾经两次以作伪下狱,却居然在历史上博得一个正人忠臣之名。后来他儿子刘歆的作伪手段更高了,居然做了王莽的开国国师。这都是《洪范》派的大人物!(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虽然也有过当之处,但他的大意却不错,可供学者参看。)三、道士派的《易》学《汉书·儒林传》说: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史记》作“庄”)。及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史记》作“仲”)、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扬何齐,即墨子·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田何的弟子丁宽传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腠,独传喜”。这可见田何一派的《易》学乃是《丁宽传》所说“言训故,举大谊”的《易》学。

  到了孟喜(当昭帝、宣帝时),方才把“候阴阳灾变的易家并入田王孙一派。后来孟喜传焦延寿,延寿用易推算奸邪盗贼,著有《易林》六十四卦,各有六十四题,总四千零九十六题,每题有辞,如今世之签诗筊辞。

  如《观》之《贲》云:

  “东行无门,西出华山。道塞畏难,游子为患。”

  又如《贲》之《明夷》云:

  “作室山根,人以为安一夕巅颠,破我壶飱。”

  延寿又有分卦直日之法,以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各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以其日占其善恶。

  后来宋人邵雍的《先天卦气图》,即用此法,但去乾、坤、坎、离四卦与焦氏不同。延寿传京房,用此法更精明,推说灾异更为灵验,元帝大信用他。后因与石显、五鹿、充宗等有仇,竟死在他们手里。道士派的《易》学,到京房可算大成。后来《易》家所谓“世应、飞伏、六位、十甲、五星、四气、六亲、九族、福德、形杀”,皆起于京房。现代的时宪书上所载种种禁忌,宜不宜,及天恩天德等名目,大都起于他。他又自称“道人”,可见“道士”

  一派的正式成立远在张道陵之前。

  四、道士派的《诗》学

  孔子是一个有文学眼光的人,故他选那部《诗经》替人类保存了三百篇极古的绝妙文学。这部书有无上的文学价值,没有一毫别的用意。不料后来的腐儒以为孔子所删存的诗一定是有腐儒酸气的。所以他们假造《诗序》,把那些绝妙的情诗艳歌都解作道学先生的寓言。

  如《周南》各篇本多是痴男怨女、征夫思妇的情诗,那些腐儒却要说是后妃之德,文王之化。如《关睢》一篇,本写男女爱情,从极无可奈何的单相思到团圆。

  所以孔子说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腐儒偏要说是“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慎固幽深,若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王化成。”

  所以《诗》学到了汉朝,可算得遭了一大劫。后来宋儒无论如何总跳不出这个“后妃之德,文王之化”的圈子。

  但是这是文学史上的问题(耶教之《旧约》中多纯粹文学的篇章,也被后人解为宗教神话的寓言)。文学变成了道学,却还没变成“道士派”。不料后来有“齐诗”一派,居然把《诗经》也做成道士派的根据。

  这一派《诗》学的道士可用翼奉做代表。翼奉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萧、匡也用《诗》论政治得失)。翼奉说“《易》有阴阳,《春秋》有灾异,《诗》有五际”。又说“臣窃学齐《诗》,闻五际之要。”我们究竟不知道他的“五际”是什么东西,大概就是他的“五性”。五性是肝性静、心性躁、脾性力、肺性坚、肾性智(晋约诰)。他说:

  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观情以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

  他不但把诗和律历联合起来,还把律历学的诗当作一种政治的秘术。他说:

  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知下之术,在于六情十二律而已。

  他把六情十二律分表如下:

  北方之情好好行贪狼,申子主之。

  东方之情怒怒行阴贼,亥卯主之。

  南方之情恶恶行廉贞,寅午主之。

  西方之情喜喜行宽大,己酉主之。

  上方之情乐乐行奸邪,辰未主之。

  下方之情哀哀行公正,戌丑主之。

  他用这法,看人来的时辰是什么,是邪还是正,便可定来人的邪正。如平昌侯去见他,三次都是“正辰加邪时”,便可断定他是一个“邪人”。

  这种议论固是荒谬绝伦。但是这种荒谬绝伦的议论在当时居然受经学大师的推荐,得天子的敬礼。元帝还正正经经的同他讨论“善日邪时”,与“邪日善时”的区别,只此一端,便可见当时思想黑暗的程度了。

  五、扬雄

  我说这一章,以董钟舒起,以扬雄作结。扬雄一生别无特长,只会模仿古人。他作赋模仿司马相如,作骚体模仿屈原,作《法言》模仿《论语》,作《太玄》模仿《易》。其他著作如《训纂》《州箴》,无一不是模仿。他是王莽时代的人,认得几个怪字,做的文章都是王莽体。“王莽体”就是古圣人体。刘歆说他的《太玄》只配拿来盖酱瓶,刘歆一生只有这句话还中听。

  《太玄》的“玄”字,即是道家所说的“道”字,只是《易》所说的“道”字。所以他说: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

  这不是“道”吗?又说:

  玄者,用之至也。见而知之者,智也。视而爱之者,仁也。断而决之者,勇也。

  这是生吞活剥《易?系辞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一段。

  《太玄》本身只是新室皇帝时代的新卜书,与王莽、刘歆所造的那些三代古文同一性质。全书分八十一“首”,每首四“重”,每重或为一,或为一一,或为一一一。最上一重名“方”,次名“州”,次名“部”,次名“家”。凡家每首一变,三首复如旧。如凡部三首一变,九首复如旧,如。凡州九首一变,二十七首复如旧。如。凡方二十七首一变,八十一首复如旧。如。最没道理的是每首有四重,却有九爻,此名为“赞”。赞与每首的“重”与“画”绝无关系。

  只此一事可现《太玄》是《易林》一类的签诗筊辞,并不是精心结构的哲学。《太玄》也依卦气分日用事,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共七百二十九赞。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胡适作品集
胡适论人生:立场自由人生人生大策略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胡适诗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白话文学史看破不说破禅学指归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胡适说:哲学与理想中国古代哲学史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胡适说:社会与文明胡适留学日记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胡适文集(选)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胡适说:读书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