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如果你在就好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那些城Where I've been (1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如果你在就好了》 作者:蔻蔻梁

第19章 那些城Where I've been (13)

  慢慢地,那些叫我惊讶的垃圾从我视线里隐去。其实这里和任何一个街区都是一样的。路边开着小小的商店,卖各种日用品:暖瓶,床单,扫帚,CD……流行音乐从商店里传出来,混在四周的嘈杂里,像一个扒开人群看马戏的小孩。两个在商店里打理货品的年轻人留着时髦的短发,用发胶抓得根根直立。把屁股包裹得紧紧的裤子也显示出他们比起他们的邻居更关注时髦,更不一样。这样的年轻人几乎是每个古老的街区的一个标准配置,作为时间还在往前走的证据。

  商店旁边有小小的咖啡座,和埃及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咖啡座那样,同样把桌椅放在店外。店外道路被挖开,泥泞,起伏,四周堆满垃圾,能够称之为“平整”的地方无非也就是放置座椅这长不过三四米,宽不到1米的一块小小区域。工作过后的人照样坐在这里,把桌椅擦得干干净净的,放上两个小玻璃杯,里面是很甜很甜的茶或者咖啡。再闲暇一点的,抽两口水烟。他们脱下了工作时候穿的围兜,头发上都是灰蒙蒙的一层土,看不出来头发本身的颜色,但是围兜下的衣服看起来都很整洁。

  打包好的垃圾鼓鼓地堆在卡车上。一个卖面包的人托着巨大的木板从我面前走过,一种当地的烤馕新鲜出炉,白喧喧地在上面堆成小山。卖面包的人就这样托着它们穿梭在卡车流里,跟毛驴擦肩而过。有时候遇到相熟的司机,就在路中心停下来聊天,后面堵住的车辆也没有不耐烦的样子,只有毛驴得得得得地走着小碎步从旁边的缝隙里蹭过去。

  太阳升得越来越高,气温把整个垃圾城的味道都蒸腾起来。往垃圾城的深处走,处理垃圾的场所越来越少——它们都集中在城门方向。目之所及的更多是平凡人的生活。路两旁有许多已经被手工分拣好的垃圾,装在大型的编织袋里,高高地堆成山。只是我并没有预计会看到这么多的笑脸。

  中午时分,不知道从哪里涌出了一大群孩子。他们穿着统一的,崭新而干净的校服,背着统一而崭新的书包。他们仰着高高兴兴的小脸围住了我们,让我们给他们拍照,摸我们的衣服和书包,勉强用英语问我们一些例如where are you from的句子,得到回答之后就China China地跑开。也有一些性格活泼的,全程跟在我们身边叽叽喳喳,直到受到旁边大人的呵斥为止。唯一一个愤怒的小孩全程冲我们用英语重复着一个词:“滚开!”任何一个向我们示好的孩子都会遭到他的拳头或者推搡,只是他显然也不是这里面的孩子王角色,并没有太多孩子买他的帐。最后他被快乐的孩子远远地隔开,弯腰捡了一块石头向我们扔过来,一个大人冲过来吼了他两声,他抓起地上的书包就跑了。

  见孩子们和我们相处,有些大人也开始与我们聊天。他们向我解释他们的工作:他们去把垃圾捡回来,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类别卖给相关的行业。

  事实上他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业链条”: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有不同分工。最早的时候,这些分工只在家庭里进行,例如父亲负责在外面收集垃圾,母亲和女儿负责垃圾运回后的分类工作,儿子也许专门联系对外销售。后来,一些扎巴里开始摆脱家庭式作坊的方式,互相联合成立了小型的垃圾回收公司。我们离开的时候,在摩卡图山地区正式注册的垃圾回收公司已经有接近20家。每家的规模都不大,只有10来个人。这种方式是扎巴里人自己摸索出来的,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在垃圾回收方面还纷纷模仿了这种方式。

  扎巴里人收入不高。一个开运垃圾卡车的司机工资大约人民币700元,在回收公司里工作的妇女一个月工资更低,只有大约180元。从2002年起,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因为埃及政府决定将逐步把全国的垃圾回收业务承包给外国公司。两家西班牙公司已开始接管开罗东部和西部的垃圾清理业务,科威特和德国的公司也正在向苏伊士城和塞得港的垃圾回收行业进军,法国公司看中的是亚历山大市。

  这些专业军队介入之后,每个开罗市民要每月要向他们支付至少4埃及磅的垃圾清理费。费用不多,但是居民也强烈反对——毕竟,扎巴里人做这事儿可是免费的。而一些知识分子指出,这些国外的垃圾回收公司对待垃圾基本只是填埋,至多百分之二十的垃圾能够得到回收循环利用。这样,要占领大量的土地和金钱,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扎巴里人虽然贫穷,却也不愿意被外国公司招安。他们派出代表和政府摊牌,并且参加开罗南部地区垃圾清理承包合同的竞标。

  我在垃圾城里待了很久。恐慌,厌恶,同情,悲悯,这些情绪迅速从我身上流淌过去以后,剩下的只有平静。我看着生活的另外一个棱面以它本身的秩序展开。就凭着这几个小时的入侵——是的,我认为自己是在入侵——我无权判断他们的笑容是源自快乐,也无从判断他们的眼泪是源自悲伤。

  一个老人出现在我面前,他穿着西裤,短袖的衬衣整齐地束在裤腰里。他戴着眼镜,拄着拐杖,头发一丝不苟。他身后是一个仓库,打包好的垃圾整整齐齐地堆放在里面。他无声地看着我们这一群人,站得笔直。

  走到街道的另外一头时我抬头看了看太阳。在楼与楼之间,一个箱子被高高地悬挂起来,远离地面。箱子被各种捡来的垃圾装饰得花里胡哨。有饮料罐子的铝箔纸,有包装纸,有各种瓶子和绳子。在这些花哨的东西中间,一个简陋的十字架安放在中间。它不发一言,在蓝天下,看着芸芸众生,日复一日,努力生活。

  Tips

  1. 开罗垃圾城并非景点,无任何交通可达,除非自驾。

  2. 当地人阿亮警告我们说,城里并不安全,袭击游客的事情偶尔有发生。

  3. 未经允许请不要随便冲着人拍照,以免引发没必要的冲突。

  4. 如果仅仅为了满足好奇,不建议前往。

  _ 以色列 \/ ISRAEL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以色列是我这次环球之旅的最后一站,行程将至尾声,人也已经乏了。我时常对你说,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看看到底在外行走多久之后会想回家。总是在旅途中碰到一些已经旅行了数个月甚至一两年的行者,跟他们相比,原来我的确不是飞鸟而仅仅是风筝,那条线,一直在你手上。

  离家80天,已经盼望回家。以色列的哭墙上写满历史,苦路13站的沿途已经满是阿拉伯人的摊档。有一天我坐在死海的水里漂浮着,一面在想:“啊,原来照片里的一切都是真的!”一面在想,这样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在就好了。

  汽车疾行。车窗的右边是一望无际的犹地亚沙漠,左边是蓝得吓人的死海。沙漠上平顶山起伏,寸草不生;死海却平静如镜,连一丝细小的水纹都没有。再远处的山,因为死海常年的蒸腾作用,在水雾里影影绰绰的,很不具像。昨天傍晚在死海里拣了好多看起来半透明,凝脂状的石头。刚见到的时候真激动,玛瑙啊,这可是玛瑙啊!我闷头捡了好多“玛瑙”,想起十多年前弯腰在新疆和田河里找玉,这种捡破烂的习惯,似乎从来都没有改过。

  当然不是玛瑙。晚上我把那些玛瑙放在洗手盆里泡着,急吼吼地上网去查,原来只是黄蜡石。还是带一块回来给你放在桌上玩儿吧,不过此时此刻它已经不知所踪了。

  漫长的行驶,车窗外是睡着了的景色,天真的荒了,地也真的老了,看起来一点生命的痕迹都没有。

  很难想象,在那寸草不生的嶙峋山顶上,就是西律王当年奢华的行宫。

  满目的景色都是枯燥的,比干燥更干燥的土黄,没有半点过渡和起伏蓝色。闭上眼睛小憩半小时,醒来之后似乎还原地不动。窗外的死海已经让所有的生命都死过一次了,它本身却还要再死一次——关于死海快要枯竭的学说让科学家们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地要保存这片奇特的水域。黄土上有漫长的引水渠,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科学家们希望把海水引入死海,拯救垂死的它。但是不同比重的海水应该如何混合才不至于引发地壳变动,又是科学家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那些黄土上蜿蜒着的水道依然以一种发问的姿态,不带任何希望地仰望着以色列的天空。水道里蓝色的海水看起来也是静止不流动的状态,这样绝对静止的状态让车厢里的我产出莫名的焦躁和不安。

  我不停地喝水。水分就像只是仅仅暂时从我的身体里借了个道,然后迅速地被太阳蒸发了。干燥而炎热。

  终于来到山脚下。左边是一条蛇形道,窄小而扭曲的土路一直通向山顶。以色列人多数沿着这样的小路走上城堡,以肉体的磨炼完成一次精神的朝拜。外国游客有专门的游客中心,可以坐着缆车直达。

  我尚不知道马萨达的故事。在令人烦躁的炎热里,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开着冷气的游客大厅。

  缆车一路向上,颓垣败瓦在眼前铺开。和所有的“遗迹”一样,我们只能从它占地的尺寸和地基的规模上想象它在2000年前的盛况。远处是光秃秃的山,绵延成片。一面巨大的以色列国旗迎着山上的大风,被绷得凌厉无比,招展中发出啪啪的脆响。废墟上盘旋着几只墨黑的乌鸦,哇哇叫着,偶尔停在枯树或者石头上,犀利地,像审视一些什么一样看着不多的游人。据说2000年前这里青草遍地,森林密布,所以才成了西律王的夏宫。这里当年吸收了希腊的风格,在外围建筑了1500米的双层高墙,上面建有38个10米高的碉堡。除此之外,还有一排排巨大的仓库,储存了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这一切,都只能靠想象力还原了。

  行走在遗迹里,仔细看,还能看到还有铺设细致的引水渠以及罗马浴室,浴室里有大理石的石墩,规模颇大。据说当年城堡里有12个蓄水池,附近有山泉,有瀑布,为了满足贵族的享乐,甚至还有蒸汽浴室。

  然而这里之所以能成为犹太人的圣地,却并不在于它曾经有多么奢华或者壮观,而在于当年与罗马人的最后一役。

  导游带我们穿行在废墟里,一路娓娓道来。石墙上都画着黑线,黑线以上部分是后人新建的,黑线下是2000年前的石头,它们见证了公元73年,马萨达那一夜的鲜血。

  当年,罗马王朝和犹太教徒进行了长达7年的战争。犹太人且战且退,全部都退到城堡里。兵临城下,四面楚歌。城下的罗马人超过一万人,而坚守马萨达的犹太人,连女人和儿童在内,不过967人。

  公元73年4月15日,罗马人点燃柴火,准备最后攻城掠地。马萨达要塞里的犹太人领袖发表了最著名的演说。那一段悲壮却凛然的演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停止抗争的人。天亮时我们将不再抵抗,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打败他们,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去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但是不要烧掉粮食,让它告诉敌人:我们之死不是因为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犹太人导游诵读到这一句,眼眶已经尽红。山风凛冽,吹得人鼻子一酸。

  我们走到一个小的广场,这里就是当年犹太人集体自杀的地方——或者准确地说不能称之为自杀,因为这有悖于他们的宗教。当年,为了不违背教义,也不沦为奴隶,他们抽签选出10名勇士作为执行者。所有的人平静地躺在地上,母亲抱着孩子,接受自己亲密的同族、战友,刺向自己的仁慈的一剑。这一剑成全了他们的自由。

  然后,剩下的10人再抽签,一人处死剩余的9名同袍,最后自尽。于是,所有对教义的违背之罪,他一人担当。

  次日罗马人长驱直入,发现,比拼死抵抗更可怕的,是凌晨血腥的宁静。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攻克的是一座死城,里面有960具尸体。其中有2名大人和5名小孩幸存,把这个血泪写出来的马萨达故事流传了整个犹太人的历史。

  自此,马萨达成为了犹太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场所。每一个以色列士兵在新兵训练时都必须在这里发誓:马萨达将永不陷落!

  在那个曾经被鲜血染红了的广场边上有个小小的石室,很小,只能放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里面有一个人,背对着所有的一切,沉浸在他手下抄写的洁净圣经里。

  据说犹太人的洁净圣经必须由修习圣经多年的修士亲手抄写。在抄写之前,必须依律完成犹太人的大洁与小洁方能动笔。每次抄到“上帝”一词之前,则必须离开抄写室,再依律完成自洁和祷告,才能写下这个词语。所以,一部洁净圣经需要一个修士数年时间才能抄写完毕,也因此价值不菲。

  因为这里是马萨达,是犹太人的圣地,于是,在这里完成的洁净圣经也就因而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太阳升到了最高处,它沉默无语,威力巨大。有一只鹰高高地盘旋在蓝天之下,黄土以上。原来,这里就是马萨达。蛇形道上偶尔还能见人拾阶而上,我开始明白他们的虔诚。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蔻蔻梁作品集
辞职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