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思想概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思想概论》 作者:史向军

第3章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依据。

  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和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处于准备时期,怎样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这是时代向革命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时的主要任务是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做好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他们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总结了西欧各国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无产阶级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阶级斗争日趋尖锐,革命浪潮逐渐高涨。此时无产阶级革命已由准备时期进入直接实践时期。如何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这是时代向革命者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列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他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仍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当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矛盾复杂的大国,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而又激烈尖锐的矛盾,成了世界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自从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你争我夺的一块肥肉,帝国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革命不可避免。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如何正确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如何科学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怎样进行革命?怎样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而又特殊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时代提出的艰巨而又崇高的历史任务。

  所有这些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毛泽东思想是在正确回答了时代提出来的新课题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思想理论渊源

  作为科学思想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其产生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思想条件,必定有它的理论渊源和思想文化渊源。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

  1.理论渊源

  第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前提的。先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后才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人选择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这一重大抉择是在五四时期作出的。

  辛亥革命后,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革命。只有通过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才能补上这一课,造就新国民,建立真共和。由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并迁往北京)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1919年以前,新文化运动尽管在内容上没有超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进行的战争。参战的西方国家,撕下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面纱,拼死地厮杀,造成亿万人民的灾难和数以千万计的人员伤亡。血淋淋的事实使中国人不再迷恋于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会议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会议从反面教育中国人民,使一部分先进分子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世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使处于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新曙光与希望。

  仅仅具备客观的社会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共产主义者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而这个条件当时也已经具备了。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指导青年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时,“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也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把《新青年》杂志办成中国当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阵地。

  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最早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出现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五四运动前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发生较大影响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长沙的《湘江评论》;四川成都的《星期日》;湖北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杭州的《浙江新潮》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进步社团也从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新民学会、互助社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发展到三四百个。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等。这些社团及其创办的刊物,时间有长有短,性质各不相同。但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科学理论,它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的东方大国中传播和运用,不可能不遇到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时中国的主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三次论争。这就是:“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和“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这三次论争的规模都不大,但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影响却不小。这些论争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助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三次论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这样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准备好了舞台。

  从以上历史进程可以明显看出,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自然也谈不上毛泽东思想。

  第二,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是毛泽东能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的一个根本条件。

  毛泽东一生始终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列著作。他读马列著作的特点是:有重点地读,认真反复地读,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地读。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1919年底,他第二次到北京,又读到一些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1920年,他读了中文本的《共产党宣言》,并读了考茨基等人撰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26年,他已经阅读过列宁《国家与革命》的部分章节。1932年4月,红军打下福建漳州,弄到一些马列著作,其中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他对这几本书爱不释手,一直带在身边。长征途中,他丢弃了好些衣物,但《反杜林论》等马列著作始终带在身边,甚至患病的时候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的书。

  到达陕北后,为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继续前进,也为了从理论上清算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毛泽东充分利用相对安定的环境,广泛搜集马列主义的书籍,以极大的精力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当时毛泽东阅读、圈画并作了批注的马列著作,现在保留下来的有《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等。

  毛泽东不仅自己发愤攻读马列著作,还鼓励有学习能力的干部认真学习。住在陕北杨家岭的那段时间里,他每星期三晚上召开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参加的哲学座谈会,推动干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干部学哲学的热潮初步形成以后,毛泽东又提出成立新哲学会,倡议召开新哲学年会,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经毛泽东批阅的马列著作,现在已知的有两本,一本是《国家与革命》,一本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是为了革命的需要重新阅读的。

  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这是与毛泽东精通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分不开的。同样,对毛泽东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周恩来、刘少奇等人,也是精通了马克思主义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依据的。

  毛泽东思想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些重要理论内容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的,例如,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依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论、关于暴力夺取政权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恩格斯在论述思想文化发展时指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它的根源都深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但任何一种新学说的产生,又“必须首先从已有思想材料出发”。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成型的思想都有源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当然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的范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最直接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理论创造中,把植根和产生在欧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毛泽东思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没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2.思想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改造和吸收了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合理成分,从而使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传统相融合的过程。

  中国封建时代,一方面统治阶级中普遍存在着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了“民本”思想。近代以来,“民本”思想被赋予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特色。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作用的原理为依据,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全面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并用之于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实践中。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但其中也吸收了《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杰出军事著作中的许多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资料。孙武有一名言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引用它来说明:军事工作者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通晓这两方面的情形,才能掌握战争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战胜敌人。

  毛泽东经常引用中国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和文艺、历史著作中的成语、典故、谚语、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奥的哲理,引用《资治通鉴》所载魏徵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引用朱熹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说明对敌斗争中要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引用《礼记·中庸》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来说明不论做什么事,有准备就能做成,没有准备就会失败,等等。

  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于欧洲,其形式和语言都带有欧洲特色。毛泽东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用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古代成语典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使它生动形象、亲切易懂。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能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喜爱,为他们所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社会条件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决不是偶然的,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主要是: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封建的买办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要实现这种大革命,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理论,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即使有了一时的革命运动,也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无一不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历史证明,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必须由先进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出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四、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思想,必须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领导中国人民投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建国后,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既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等革命的敌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复的较量,也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多次错综复杂的斗争;既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失误的教训。所有这些,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认识来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就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www.xiabook.com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史向军作品集
毛泽东思想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