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民主的奇形怪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比利时:挣黑钱的“啃老族”(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民主的奇形怪状》 作者:陆人

第30章 比利时:挣黑钱的“啃老族”(2)

  我马上把目标转向“大山”,问:“你会告诉你女朋友吗?”

  他一摊手:“我没有女朋友。”

  我说:“如果有的话?”

  他说:“应该会吧,她会理解我的。”

  我不禁问他们:“经过这样一起旅行后,你们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女孩微笑:“不会。”

  被女孩一口pass掉,我都有点替“大山”惋惜,他本人一点不介意的样子。我说:“这种事情在中国很难想象。”

  他说:“这样的事情在老一代比利时人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年轻人中间倒不少见,尤其是一起出去露营的时候。我们俩只把彼此当兄妹看待。”

  我说:“在中国,兄妹之间在成年后也绝不会在一张床上睡觉,中国古代理论上除了夫妻,任何成年男女之间不会有任何身体接触。”——当然现在的中国也不是古代了,但传统还是延续下来了。我说:“你们这样的行为,在中国就算是‘坐怀不乱’的圣人了。”——当然英语没这个词,只能说个大概意思。

  “大山”用完了电脑,他们两人又要去那小床上挤着睡去了。我对他说:“能不能看一下你那本《横穿西伯利亚铁路》?”他马上给我拿过来,然后微笑着道了晚安。

  第二天他们起得晚多了,十点多出门后,我在维基百科上看了看比利时的资料。比利时的名字来源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现在的比利时是很多欧洲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比利时还是传统上“欧洲的战场”,很多巨大惨烈的战役发生在这里——本来它就是欧洲各种势力的中间地带。(后来女孩告诉我她家就离滑铁卢不远,每年还有从各国来的人们在这里举行古装模拟战斗玩。)比利时也是欧洲传统的一个移民国家,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爱往这儿跑。本来是以荷兰语为主,后来法国渐渐占了上风,有趣的是首都布鲁塞尔在北边,属于荷兰语区,后来法语区的人也从南方来首都定居,这些人非富即贵(本来法语在过去的欧洲也是上流社会的语言),带动着大众,因此渐渐地把布鲁塞尔变成了一个讲法语为主的地方——形成了一个语言上的“孤岛”。这就好比如果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有钱人越来越多都去北京,北京人见面从一口“京片子”变成广东“白话”,在中国的北方方言区独树一帜。布鲁塞尔人通常都会说荷兰语和法语。荷兰语和法语的高下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到现在似乎不太重要了,因为人人都开始讲英语,过去因为对彼此语言熟练程度不同造成的优势和劣势,逐渐不成为问题了。——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的入侵。

  多语言国家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可能很难想象。

  中午吃过了饭,我就靠在被子上看这本标价20.99美元的《横穿西伯利亚铁路》,书中记载西伯利亚铁路在1916年最后完成,从彼得堡到海参崴全长9288公里,如果不下火车的话,可以在一周内跑完,但如果沿途各个城市下来看看,就得要一个月时间。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是和沙皇扩张的野心、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无数劳工的血汗和性命以及修建负责人坚强的个人意志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称为现代世界的伟大工程。后来中国境内的“南满铁路”,也是“横穿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印象比较深的是说1934年,在大连和伪满洲国首都“盛京”之间跑的“亚洲快车”,速度就可以达到134公里\/小时,是当时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火车。还有一个情节比较有意思,说是当时贝加尔湖边全是高山,极难施工,这一段只好用渡轮运火车,后来俄国为了日俄战争运送物资之紧急需要,在冬天冰冻的湖面上铺铁轨,可是第一次试验,火车就压破了冰面,沉到水下去了。

  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现在的票价是16000卢布,大概合4000元人民币。乘坐还算舒服,平均时速60公里左右,乘务员多是女性,和中国的火车女服务员一样,有时候会对乘客大吼大叫。我看到书上的贝加尔湖的照片,因为了解了它的数据,更觉壮观之极——贝加尔湖最深处有1620米,储存了地球上1\/5的非冰态的淡水,比北美五大湖加起来的淡水量都大,更是达到俄罗斯总淡水储量的百分之八十。贝加尔湖畔的农村,跟中国东北农村的景象差不多,木头房子,每家用木栏围出一个院子,真不知道在那个地方生活是什么感受,也许感觉彻底地被世界抛弃了。

  也许也不是。书里有的文章写到,坐火车在西伯利亚铁路旅行,有时候觉得一切还都是几十年前的样子——除了当地年轻乘客们在火车上用黑莓手机发短信,牧场上骑着马的牧民彼此之间不再大喊,而是对着脸边的手机轻声细语。贝加尔湖边,应该也是这样吧。

  辛辛苦苦地看了一个下午,总算是把前面讲总体情况的部分看完了。他们晚上十点的火车,八点刚过就回来了,两人兴致很高,笑容比前一天更灿烂一些。“大山”说话语速很快,精力充沛,双目有神,表情中有一种儿童般的单纯。我让他们赶紧去收拾行李吧。自己又坐下再多看一点。过了一会儿“大山”过来了,说他们收拾得差不多了。我这才把书合上递给他,想着他还可以放到背包的最上面。“大山”接过书,坐在桌子边,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圆珠笔就在扉页上“唰唰”地写开了。我有一种预感,对他说:“你不会是要把书留下吧?”他真沉得住气,写完了好几十个字,潇洒地签上名,递给我,才微笑着说:“现在它是你的了。”我说:“你不想把这个带回国,更好地记住在西伯利亚的旅行吗?”他指指脑袋,说:“都在这里面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真心地感谢他了。他说非常感谢我接待他们,书就算是一个小礼物吧,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去西伯利亚看看,这东西也许对我有用。

  也许以后对我真的有用。

  告别的时候,女孩握完手,又有点像是有法国贴面礼的倾向,不过还是停在半路,微笑而别了。

  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Lonely Planet这书。

  Lonely Planet(《孤独的星球》)是一本尽人皆知的介绍世界自助游的书。这套书几乎关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本,而每年都要有所更新,以保证其实用性,而且每一本还有好多种不同语言的版本。我曾经很想买一本《Lonely Planet中国》作为国内旅行之用,因为我相信它比其他关于中国自助游的书更翔实、可靠。可结果到国内书店去找了找,却没有。

  生活就是如此,失望之余也会夹杂惊喜。得益于那些沙发客,我总算逮到机会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这也算是我在接待沙发客过程中的一些意外收获。这本书文字清晰明了,对很多事情的点评也是恰到好处,一不小心,你会以为这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中国通”,有时甚至会认为外国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中国。

  在这本书里不会有某某外国大学的教授说“下一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不会有什么“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广受追捧”之类的呓语。平实是它的一大特色。不仅对外国人,对中国人而言它也是一个很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形象的窗口。

  除了旅游之外,它也会谈到一些中国社会的常见问题,同时还会指导外国人该如何应对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谈到中国高收入的白领,它清楚地指出白领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推荐关于中国的“十部电影”,里面除了《英雄》,其他主要是一些第六代第七代的小成本片子。关于中国历史,尤其是当代史这些稍显沉重的内容,作者的编写也依然不失自己的写作风格,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在中国的酒席上,“如果有人给你夹菜一定要吃,如果吃不了就埋到米饭里”。中国人固然有爱给人布菜这个习惯,但老外也不至于非执行不可。还有比如说,“如果你要给自己倒茶,一定要给邻座的人也倒上”。这倒是没错,我自己都做不到这个。其实,中国人更愿意执行老外的行为准则,在我眼中,现在的中国不是那种有严格礼仪讲究的国度。

  里面的内容很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中听”的,但我相信这也不失为另一面反照我们自身的“镜子”。

w w w.x iaoshu otx 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陆人作品集
民主的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