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民主的奇形怪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美国:读家庭学校一样能参加高考、获奖学金(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民主的奇形怪状》 作者:陆人

第31章 美国:读家庭学校一样能参加高考、获奖学金(1)

  一个来自烟台的二十五岁美国小伙子给我描述了一幅美国小镇生活的美好画面,在此我希望能把我感受到的意境充分地传递出来。

  他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人,现在在山东烟台的一所大学教英语。他的照片看上去有点纨绔子弟的样子,到欧洲旅游,照片上笑得很享受、很开心。但是见到本人有些反差,他看上去应该是实际年龄减去十岁,很像一个中学生,个子也不高,娃娃脸。他脸型有一点亚洲人的样子,他白天出去玩的时候提着一个旧的布购物袋,穿的衣服也风尘仆仆,晚上回来站在外面等我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估计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他有时候还有点拘谨(这可真不是美国人应该有的样子),不过,说到开心的时候,他的笑让我认识到,这的确是一个美国式的笑,一种毫无保留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他之所以会呈现出上面的形态,也许,你看完我对他的描述就会明了,因为他是一个美国的——小镇青年。

  二十六个小时的火车硬座让他见到我时显得疲惫不堪,表情有点苦涩,进了屋后,暖和了一会儿,才像半干的叶子吸足了水一样,舒展开了。他背的东西不多,包外面还带着一个小吉他,他告诉我说那叫“乌克丽丽”,是一种夏威夷乐器。其实就是缩小版的吉他,只有四根弦。我看这老外旅行在外也不改闲情逸致,除了书以外,还不嫌累赘地带一些自己平时玩的东西。他说他其实也正在学。

  他在烟台教了两年的英语,2012年就准备回国了,所以趁着寒假出来玩一下。不过他回国也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去到美国的一些落后地区教孩子们。这听上去像支援非洲,我问:“美国也有这样的地方?”他说:“有的,美国也有些地方的教育条件很差,并且那里的人们也没有重视教育的意识。”

  我问:“那是有工资的吗?”

  他说:“有。”

  他家在美国中部的俄克拉荷马州,他说一般人们知道俄克拉荷马有三个事情,一是好些年前有一次炸弹爆炸,二是龙卷风,三是NBA的俄克拉荷马雷霆队。这三个我都知道,而且我还看过一个美国老电影,印象非常深,戏里面的主角说自己是俄克拉荷马人,我想他自己也没看过。

  他家所在的一个小镇,名叫Stillwater,翻译过来说好听点是“静水”,说不好听是“死水”。这个小镇相当于我们的“大学城”,全城有四五万居民,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和其他好几所大学都在这儿,学生人数可能比居民都多,一到寒暑假城里就空空荡荡的了,居民们也主要以为学校服务为主。我们坐下喝了点热水,他说他有一个大家庭,然后从包里拿过来两张打印出来的照片给我看,说这是他全家。

  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照片。背景是整洁精致的洋房,坐在草地上的全家七八个人全都笑得十分开心,那种笑里一点杂质都没有,没有一个人有想要收敛的意思。这种照片直接加上框就可以当广告用了,很漂亮。他给我介绍,他有几个兄弟,几个妹妹,他父母还收养了两个非洲小孩。很有意思的是,在前一张上,两个黑人小孩是那种非洲黑人式的皱眉紧张的苦脸,四年后,白人孩子们都长高壮实了许多,黑人小孩也变成了美国黑人式的放松和自信的笑脸。

  对这个我很感兴趣,问他:“你们家已经有这么多小孩了,父母为什么还要收养非洲孩子呢?”

  他说:“也许是觉得孩子好玩吧,我父母知道非洲有些孩子很可怜,就想收养几个。”

  我问:“你们兄弟姐妹都同意吗?”

  他说:“同意的,当时我们开家庭会议,父母告诉我们如果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就不收养,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我每次想到这个场景还是觉得有一种感动。)

  我说:“从照片上看,这两个黑人孩子变化很大。”

  他说:“是啊,他们刚来的时候很害怕别人的爱,躲着人。后来就适应了。”他说这两个黑人孩子的母亲死了,父亲也不知去向,事实上就是他和他妈去利比里亚把这两个孩子接回来的。我知道他们家都信教,就问:“是宗教的原因,还是出于慈善?”

  他说:“也许都有吧,不过,我们都觉得家里再多两个兄弟也很好玩。”

  我说:“看来你父母都是很善良的人。”

  他笑着说:“是的,他们都是很和蔼的。”

  从一些美国电影里我看到美国家庭兄弟姐妹间总是打打闹闹的,有时还争宠排挤,看来现实情况并不总是那样,这就是中部小镇的生活吗?

  他给我介绍,他们家离城里大概有两英里路,住在一所大房子里,占地七英亩,屋后有一片树林,甚至有属于他们的一个小湖。当年买下这所房子的时候,可能花了不到十万美元。他们家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他们的孩子都是home—school,就是说孩子们都不去学校,父母就在家里自己教。说到这个我更感兴趣了,因为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情形。首先,高考怎么办呢?

  他说:“美国的高考只考两门课:英语和数学。我爸爸本身是一个教师,母亲能教数学,但很多时候孩子们是自己学习的。”他参加了高考,成绩不坏,还拿到了奖学金。

  “那么不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会不会失去与人交流的能力呢?”

  他说:“我们倒真的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有那么多的朋友,可是也不少,所以从社会性来说,我们也不比别的孩子差多少。”

  我问:“当你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与别人不太一样?”

  他说:“好像也没多少区别。”

  我马上又自己补充说:“本来每一个美国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他笑着说:“是啊。”

  这样的“家庭学校”是不是为了省钱呢?不过我马上又把自己否定了,我说:“美国的学校应该都是免费的吧?”

  他说:“是,学校里课本都是免费的,在家学习的话父母反倒要自己掏钱买这些书。”

  我追问:“那这么做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父母觉得学校里的教育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他说:“可能是父母觉得自己教孩子会让孩子对某些特定方面有更丰富的学习。”

  “可是,在学校毕竟有老师管着,小孩不会放任自流,学得也能努力一点吧?”

  对于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家庭学校’也有管理,母亲也有要求的。”

  他又补充说:“‘家庭学校’在美国不多,但也不是很少见,如果一个人说他是‘家庭学校’出身的,一般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且在一些地方还有‘家庭学校’的组织,不同的父母相互补充,教的课能更丰富一些。首先是‘家庭学校’在俄克拉荷马州并不违法,政府对父母的教学资质也没有要求,在有些州可能对父母的资格有些规定,并且要求孩子定期参加考试,确保‘家庭学校’真的是在教孩子。因为的确也有些人是什么也不教的。”

  我想,“家庭学校”在美国之所以有可能存在,首先在于美国的高考只考英语和数学,如果像中国一样科目众多,把学生考个七荤八素,这个也是一般家庭应付不了的。从这一点来说,包括美国的学校教育在内,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东西会少一点,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发展兴趣,塑造人格,以致学科知识可能会不如中国学生这么多。比如我跟他谈到一些地理知识,一些天气知识,他好像也不是很清楚,我估计他父母没怎么教他地理课。不过,这个到了大学完全可以补上。他说美国的大学可以任意选专业,任意换专业,据他所知,中国的大学,想要换专业是不容易的。确实如此。

  说到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出来了,我说:“主要是你母亲教你们对吧,母亲也不上班,全家七八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养活一大家子人,这在中国不可思议啊。”

  他想了半天,好像以前这对他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他说:“我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有一段时间确实做了一份兼职,帮一个公司修吸尘器之类的电器,可是也再没有其他收入了。”

  我没问他父亲年收入多少,估计也就是五万美元吧,可是,竟养了这么多人。他说他家的确也不是有钱人,兄弟姐妹们穿的衣服都是买二手的,平时生活也很节俭,很少去外面吃饭,连当初买房的钱都是问姥姥借的。当然了,吃饭从来不是问题,而且他们兄弟们后来上大学,都拿到了奖学金,也打工挣钱,所以基本上不用家里钱了。

  我想,一年三十多万人民币,在中国应该是能养不少人,这是一个相对币值和绝对币值的问题。可是,如果在中国拿月薪五千元,也不少了吧,敢做养好几个孩子的梦吗?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美国的普通人,比中国的普通人,收入高得多得多。

  他有一个兄弟读完中学以后,就不想再学习了,也不考大学,就直接工作。在美国考大学太容易了,基本上只要你想上就能上,所以,上不上大学不是能力问题,只是选择问题。我看他们家的照片,每个兄弟都笑得一样开心,找不出那个只上了中学的家伙。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陆人作品集
民主的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