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你在为谁而活》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属品(人与现实)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你在为谁而活》 作者:李子勋

第8章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属品(人与现实)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属品,正如离婚是妇女得到解放的标志一样。

  就像善极是恶,极端的道德社会其实也是恶。它把所有的人都逼迫进不道德的范畴,人人都觉得自己有罪。

  对婚外情的处理应该表达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坦诚与善意。那些起劲地攻击婚外情的道学家,不少是内心最不干净的人。

  为越界打一支预防针

  我和先生长期两地分居,无法排遣的寂寞使我特别想拥有一个异性朋友,可以聊天,可以谈情,不越界。但我很怕自己把握不好这个度,也害怕他人目光中的道德评判。

  人们总是生活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冲突中,生活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永远是矛盾对立的,只有接纳这种对立性,你才能找到内心的秩序和平和。如果你找一个异性朋友是为了“ 排遣寂寞,渴望情感和抚慰”,那么,你必定要越界,因为你没有抵御越界的心理能力。一旦越界,你一定会悔恨和痛苦,因为你的内心也没有接纳和认同越界的能力。

  在这种情形下,我觉得你要先“ 摆平”自己。一是不再有那么多的寂寞需要排遣;二是不再对“ 道德审判以及他人目光”敏感。做到这些,你才会有自己的交往原则,如交往的方式、深度、频率等,才真正能做到不越界。更重要的是要宽待自己和他人,宽容的内心不再是是非的审判台,只有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充实感。在这样的心态下,交往中的“ 边缘情感”,说是亦非,不会给你的内心带来麻烦。

  有分寸地把握这样的婚外友情,的确很难。如果你不自欺欺人的话,和喜欢的男士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恋爱,虽非身体的彼此抚慰,也要算精神的彼此愉悦。男人是喜欢冒险的生物,与他喜欢的女士交往,初期通常会用亲密幻想来维系交往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会维持3 个月以上。3 个月左右,男人要么真情毕露,要么自行退后。那时的你就要面对如何回避亲密,还要保持喜欢这个难题。

  客观地说,你做不到,因为你内心压抑的情欲会在这种二人关系中被引发,欲望终会战胜理性。因为你还是个人,不是神。从人性角度出发,你应该顺其自然,因为婚姻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如果真像你说的是要找聊天的朋友,那你最好找个同性恋者,要么就找一个你对他的躯体样貌不喜欢的男人。更好的做法是交个网上朋友,永不见面,也就避免了越界,并且你还可以把他想象成任何你喜欢的男人。

  婚外情感需求

  虽然与老公相爱多年,感情很好,但我内心还是希望能保持与异性朋友的来往。这点不仅是源于我好交友的性格,也是因为我很喜欢那种与异性朋友沟通相处的感觉。这个想法有错吗?为了不影响婚姻,我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其实,只要是对这个世界还有感觉的人,就一定知道情感需求的多样性才是生命的本质。你一辈子只可能在形式上爱一个人,但在内心的情感层面或精神层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就生命的时间序列来说,爱包含着母爱、父爱、手足之爱、同伴之爱和对隐秘内心偶像的梦幻爱情,然后是有给予和获得的真实的情爱,其中你能选择、品尝、体验各种爱和性的感觉,形成一种稳定的与异性间的愉悦感,之后是夫妻之爱、对子女的爱。这些情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种现实存在,只是身体与精神需要的等级不同。

  已婚女子需要有异性朋友是一个不模糊的模糊问题。首先,我们的社会还有一种不平等的道德与伦理压力,使女性在精神上的自由度要比男人小;其次,家庭事务、教养孩子的羁绊使她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空间、时间上比较狭窄。婚后女性的大多数情感需求是通过自我压抑或情绪投射来形成平衡的。

  人们肯定会说,婚后女性保持情感的专一性可以使婚姻更牢固。但心理学可能认为,女子的情感专一是婚姻不稳定的第一原因,因为过多地关注、依赖和约束对男人的激情有极强的杀伤力。男人天性喜欢情感丰富的女子,对这样的女子有一种男性的占有欲与控制欲,这样的欲望是男人情爱的动力。一旦女人的这种情感丰富被男人改造成为情感专一,她对男人就失去了诱惑力。男人对自己的家会不那么珍惜,这是一种可悲的悖论情景。

  同样,情感专一是一种控制,要求男人全方位满足女人的各类情感需求,既像父亲又像儿子,有时是丈夫有时是情人,这样的男人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男人。女人毕竟不只是一种家庭“动物”,她还生活在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中,而人与人的交往本身会伴随着许多情感的交流。心理学支持人们从环境中获取一些美好的情感,把这样的情感称为社会的支持系统。

  婚后的女子需要哪一类的异性朋友?广义地说,异性朋友是那些在相同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中的男性。女性的自身个性与社会等级决定了她们与异性朋友的交往带有随意性、公开性、泛性( 非专一)。交往中的情感在内心层面可以是爱情,在行为层面主要是友情。异性朋友有情感层次的差别,有的只是一般的异性友情,有的可以是一种异性知己。异性知己虽然不如异性情人那般亲密,但已包含着一些不能言明的爱慕和愉悦,包含着彼此的欣赏、无条件地接纳和共情,在情感上即便没有爱的实质,也会潜藏着爱的意味。

  这样的一些不能实现的爱意被压抑和攒集起来,使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在与丈夫的性爱中更加敏感可爱,易于激发兴奋和获得更好的体验。

  正如一个艺术家,必须广采博览、兼收并蓄,获取各种艺术素养,才能在所从事的专业中出类拔萃。

  婚后女子的异性朋友大多受生活环境、社会阶层的限制,受文化层次的影响,但如果发展到异性知己就可能不再受文化和空间的影响。当今的一些婚后的女子,喜欢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去实现安全又绮丽的情感梦幻,对现实中的异性情感更多地说“ 不”。究其原因,问题不在女人。女性在异性情感中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被爱与被欣赏的感觉,而非肌肤的接触。而爱女人是男人与女性交往的原始动力,这使他们难以容忍只有亲密却没有亲昵的关系。所以,当女性与异性朋友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

  心理学认为,女性能稳定地维持与异性朋友间的情感关系需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她是一个性格独立、内心爱和性的活力比较充沛的人。这样的女子不容易被诱惑、催眠,无论在任何情境下,她都知道她在做什么,她该维护的利益是什么。

  第二,与异性情感中存在着一种空间隔离。朝夕相处的关系不利于婚外情感中的理性色彩,晕头转向在所难免,这是男女情感交往的大忌。

  第三.她所在的婚姻关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能改变的情感缺陷,婚外的异性情感成为婚姻的一种补偿。在得不到足够的婚内情爱的滋润调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婚外情感可以保持女性生命的活力、容颜的年轻和女性的魅力,以此减轻婚内的冲突、压抑和焦虑,使她能用平和宽容的、不苛求的心态来面对她所爱的家庭。最大的获利者,还是婚姻。

  爱情可以很多元?

  我和丈夫生活了5年,感情平稳,但似乎没有了恋爱时的激情。前些日子我遇到了一个令我一见钟情的男人,他落魄而潇洒。我的内心全被搅乱了,很痛苦。都说爱情是专一的,我是怎么了?

  在夏末秋初时分读着你的信,感觉你纷乱的内心就像清风吹过的桉树林中那阳光洒落映照出的一地斑驳的叶影。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情感历程,无论你走了多久、多远,也无论有多少段爱曾经伴随过你,也许要到生命的最后你才能知道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去爱谁。读你的信仿佛看到弗朗西斯卡站在《廊桥遗梦》的麦迪逊镇九十二号公路的交叉路口,“ 透过迷茫的风雨看着罗伯特·金凯的后车灯在隐隐闪亮,痛苦的心在作一种选择……”情感是女人生命中的活力和动力,哪怕只是在内心爱上这个或爱上那个,都会快乐得对自己和未来着迷。同时面对两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并非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这样的好运气。假如可能,最高的期望是让自己克隆成两个人,去完成两种美丽的人生。

  给你的第一个提示:只要你的内心是和谐的.每种爱和情感都应找到各自在你心中的位置。

  几千年来的文化似乎一直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对的,有些东西是错的,有些东西要固守,有些东西要摒弃。但生活是存在性的,现实中的事情常常既是这样,又是那样,好和坏分不太清楚。在情感世界中更是这样,你甚至不知道你感觉到的爱是否真实。当你不顾一切地要与谁厮守终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爱上的只是一个幻影,那个你想厮守的人早已物是人非。

  第二个提示:爱上别人说明你的情感需要更新。

  丈夫与那个男人是你情感需要的正反两面,看看哪种情感对你相对重要一些,赋予相对重要的那份情感以优先权,你要用心去维护;相对不重要的那份情感可以作为你心中的秘密,在你需要的时候才去想它或体验它。排出这样的等级,尽管两份爱还自由地存在着,但你已经知道什么事在什么时候你应该做,什么事在什么时候你不能随心所欲。

  选择爱的最好的办法是时间,因为爱在每个人心中的动能是不一致的。

  有的人是要用生命去爱,有的人需要用大脑去爱,更多的人只需要用身体去爱。而你和那个男人还只是一种感觉,类似一种亦真亦幻的虚拟梦境。

  在很多时候,当你内心迫切需要爱的时候,爱就会在你身边被你投射和创造出来。爱只是一场自编自演的内心游戏,只有你一个人被感动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第三个提示:你倾心于那个男人好似“ 酒不醉人人自醉”。

  相对来说,你对丈夫的情感已经内化为你自我的一个部分,他生命中的许多特质和内涵已经被你熟悉和接纳,你已经可以预期你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而那个男人对你来讲还是一个谜,他对你的吸引力恰巧是这种未知,也许你想得到的只是谜底。如果时光倒流,你在5 年前同时遇到了丈夫和这个男人,你猜你会爱上谁?

  用心理学的眼光看,那时你的情感水平更易接纳的还是你的丈夫,只是在彼此5 年的适应与互助中,你的情感已经成长到有较大的包容性。但年的婚姻也悄悄地压抑了你的许多情欲需求,所以你无意识地渴望情感的反叛。当然,潇洒落寞的男人对幸福生活中的女子有杀伤力,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想去拯救他人。

  第四个提示:你对别人动情,真正的动机也许只是为了拯救你的婚姻。

  偷偷地爱上一个谜一样的男人,类似早年要摆脱父母依恋的一种青春期反叛,成长与更新是不可阻挡的。躁动也好,冲突也罢,痛苦的后果应该是你情感力量的进一步完善。正如阵雨过后的山林,你的身心会变得更加清新宜人,那时的你,谁说不是更美丽的。

  与感情依赖症说再见

  老公有第三者很多年了,我挽留不住他,离婚了,从此世界一片暗淡。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重新开始生活。我对任何事都不再感兴趣,只是想他。我该如何脱离对他的情感依赖?

  是的,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男女之间的爱情说有即有,说无亦无,很像是白居易笔下的一首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感受、享乐正是这种如花似雾的情景,回首时分却如南柯一梦。

  一个人从与自己紧密相依的关系中脱离出来,一定会体验到一些由情感分离引发的痛苦、焦虑、缺损感、不真实、不适应等情绪。一般的人情感分离时有些不愉快,但由于内心接受这种分离,或者虽有不情愿却是自己的选择,不愉快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像是一片乌云卷过,阳光会很快地透射出来。但对有情感依赖的人,任何情感分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犹如遇到突如其来的龙卷风,一切自我、自尊、满足感、愉悦感都荡然无存,生活被长久地笼罩在沉沉阴霾中,除非有另一份情感尽快替补进来,不然,再也难见晴天艳阳。

  有情感依赖的女人,潜意识里对情感就像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婴儿,离开母亲( 爱她的人) 她就会饥渴而死。这样的人,在社会层面可以发展得很好、很杰出、很优秀,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人际关系能力,但总是在爱情上出错,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或纠缠在不该纠缠的情感中,让她的亲人朋友们痛心疾首。

  精神分析认为,这类女性可能早年在与母亲的关系中体验到一种矛盾情景,被爱的同时也体验到被伤害。于是,她慢慢地放弃了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成长需要,把母亲的要求内化给自己,以绝对服从来与母亲结成一种紧密关系。但无论她和母亲保持如何紧密的联结,她仍旧整天生活在恐惧被母亲( 情感) 遗弃的焦虑中。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年的一段经历被潜藏在深层意识里,当和一个人结成亲密关系时,那些内心印痕被活化,使她感觉到爱情给她极度快乐的同时也给她带来极度的苦恼。她看起来防御性很强,其实外强中干,极容易坠入情网。一爱就不顾一切,总是全情投入,让爱她的人对她爱恨交加。

  有情感依赖的女人,对情爱中的不协调极其敏感,往往夸大情感中的问题,捕风捉影,一点儿小事就会闹得风声鹤唳,让一个原本好端端地爱着她的男人变得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即便是一个强者,谁也不能挫败她,但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的永远是弱者,爱情是她永远的痛。

  你的身心正是处在这样的分离状态,其心理特点为:

  1.有深层次的孤独感与无助感,意识缺乏清晰度,自我察觉降低。

  2.情绪压抑,你说自己不会投入地笑、投入地哭,正是这样一种情绪的压抑状态,你对情绪的感觉能力大大地减弱了。

  3.对环境存在隔膜感和不真实感,类似于一种轻度的、非病理性的人格解体,活着好像是两个人。白天,维持着一个社会角色,还能机械地完成必需的社会活动、工作、基本的人际交往;晚上,回到私人领地,内心一片茫然,冲突、挫败感与创伤经验搅和在一块儿,彼此强化。一部分自我渴望宣泄,寻找寄托,甚至自暴自弃;另一部分自我又努力忽视、否认、压抑这些情绪,将它们打入无意识领域,结果造成顽固性失眠。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通过失眠来转移内部焦虑,也通过失眠来惩罚自己。

  你的问题是,你身体上接受了离婚的现实,但你的内心、情感、情绪仍旧生活在那个难言的婚姻中,你需要在内心也举行一个离婚仪式,和过去说拜拜。判断一个女人是否走出了分离状态,其标准是看她是否重新拥有了愉悦的心境,是否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兴趣,是否允许别人再靠近她,是否再度拥有了追求爱的能力。如果你是个有情感依赖的人,你需要让情感能力在这次分离中快速成长,学习在自己内心中寻找幸福感与快乐感,补偿和消除早年遗留的心理情结。这样,离婚实际上给了你一个很好的机遇,再现与完成你与“ 母亲”的分离过程,自此以后,明媚的阳光会永远照耀着你。

  如何拉回在网上偷情的他?

  我结婚5年,老公一直背着我在网上和别的女人聊天。我发现,他聊的有一些感情宣泄和肉麻露骨的内容。老公在我面前表现得很传统,很有责任感,他认为网聊是私密空间,希望我不要干涉,对我查他的电脑非常愤怒。他的行为是品质问题,还是所谓的宣泄压力?这是不是我们婚姻中的潜在危险?

  首先我们要想一想,人性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在你面前,这个传统的、有责任感的男人,是否意味着在生活的所有层面他都是传统的?人们可能一直生活在一种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建构了物质与欲望的世界,以为世界本真就是如此。我们在文化与精神上也建构了道德、秩序,以为人本真就是喜欢规则的生物。佛说“ 知觉到的东西其实是幻影”,这很像心理学。其实,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你的男人,你能知觉的是他在你内心的投影,这个投影是你的观念、经验、情绪、假定等决定的,因而是你自己的。

  人既是欲望的产物也是关系的产物。对你的欲望、与你的关系,决定了你先生是个负责任的谦谦君子,但对网上女子的欲望与虚拟关系也决定了他是个浪漫多情、露骨肉麻的男人。人们对婚姻的痛苦源于情爱文化中诸多糟糕的假定,这些假定过于完美,以至于成为婚姻幸福的毒药。如果我们有勇气接受,婚姻是我的,但我不是婚姻,我有比婚姻更多的东西。

  那么,前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每个人都需要隐秘的快乐,只是男人与女人的方式不同。在情爱关系中,男人喜欢追逐,女人喜欢被追,都是快乐,这构成一种关系。

  你需要思考,你的个性或行为色彩是否压抑了你先生天性中的东西,逼迫他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去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三个层面:

  一是用婚姻道德去强调自己的权利—你娶了我,就属于我。不过,这样做有时会让男人觉得,婚姻就是牢笼。二是研究他的聊天记录—读出他隐秘的需要,在情爱生活中创新,给他欲望的出口,让他失去网聊动力。三是宽容—有些快乐如果你不能给他,他自己从虚拟世界中获取,这等于是帮了你的忙,心怀感激就可以了。这样做,你的心会变得开阔与坚定,他也会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天。

  爱情需要守卫

  丈夫执意要跟初恋情人见面,我该怎么办?

  首先,我想知道你的丈夫去和他的初恋情人见面对你意味着什么,你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人们的思维总是活跃在一种对存在事物的不断释义中。这种内心诠释看起来像是为了找到事件的真实,但心理学认为,这种内心诠释更像是在发明或建构事件的真实。当然,要想让你对丈夫约会初恋情人视而不见,或睁只眼闭只眼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就摆在那儿,你所爱的人正在为别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许多人接受恋爱是自私的、独占性的、排他的的观点,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爱一定是唯一的和终生不渝的。

  恋爱中的人几乎都有一个私人领地,都有情感的界线,这些内心禁忌代表着你所接纳的情爱规则。如果你的内心认定你丈夫的行为有些越界和违规,那么,你要让他明白你可忍耐的边界在哪里。心理医生喜欢在爱的泛性和专一性的冲突中和稀泥,并努力把这种对立的不相容变为一种并存的合理。

  我们首先要引入“ 边缘”的概念,把一个明确的边界变得模糊,划出一个灵活的、多样化的地带,让你对相同的问题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和看法。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你需要在内心承认,你丈夫对初恋情人的怀念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事,是人对情感的一种道德责任。

  同时,你也要清醒地知道,情爱是最容易死灰复燃、旧账新算的,这是情欲的本质。在表面上,你要流露出你对事态的担心,装出一副痛苦的样子给他一些心理压力。同时你也要呈现出对他的足够信任和亲昵,给他信赖和自由决策权,以此拔高他的道德责任感。你还需要在这种双重态度中作快速的摇摆,让你的男人处在一种“ 水深火热”中而晕头转向、找不到北。婚外情是需要有压抑的情欲和膨胀的自我作背景的,把你的丈夫折磨得没有了余力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做法。

  找一个容器装载情欲

  我原来以为自己在爱情方面是个很传统的人,可在跟男朋友同居的时候,也发生了与别人因情不自禁而偷情的事,我觉得自己很糟糕。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关系现实中,在这种关系格局里,偷情要算是一种文化禁忌,它等同于对情感纯洁性的背叛。大部分时间人们都生活在内心现实里,对他人关系的浪漫幻想是人面对现实的精神动力,所以偷情的欲望普遍存在。没有人可以用理性去控制内心的欲望,理性只是帮助人合理地表达欲望,而被表达出来的已经不再是欲望的本质。情欲在内心的非现实层面任意地与可心人演绎爱情,可以幻想与任何人做爱。女人是这样,男人更是这样! 因此,偷情更像是人的一种内在情感体验、一种自慰般的爱情。它活跃在人的潜意识里,每个人都会在一生的某个阶段被迫面对它。偷情可能是人类永远难以解决的情结,越想压抑它,它越旺盛,越可能被实现。

  女性对偷情持有的态度与男性截然不同。大多数知识女性对偷情都抱有浪漫的联想,态度既坦诚又大胆。尤其是女性在25 岁到35 岁这个年龄段,在青春荷尔蒙的分泌和情欲活跃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奇迹不会发生呢?但女性对偷情的向往大多节制在精神层面,两性间情愫的朦胧感更有利于女性的想象。相比之下,男人的态度就要暧昧得多,如果他们是偷情的获益者,他们会持批评的态度来避嫌;如果他们没有从中获益,他们又会衍生出奇怪的愤怒。心理研究表明,用坦诚与接纳的态度来谈及偷情的人,往往是对偷情没有欲望的人。我们还可以从某些男人对自己女友偷情的态度中看到当今社会文化的倾向,对待偷情的态度显然是男性对待自我的态度。男人对偷情的恼怒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恼怒,男性很自然地以为,不能完全满足自己所爱的女人是一种人格失败。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真正地做到满足另外一个人。因此,对偷情的宽容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宽容,获益的还是自己。

  说到偷情,就要涉及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 道德”。情欲似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容器去装载,人的道德意识就是这样的一个容器。

  你的容器是什么样,你的情欲表现也大致会是什么样。当人类道德的容许度大时,任何形式的情爱都是美丽的花朵,让路人驻足赞叹;当容器不够大时,情爱的溢出虽不道德但却是必然。溢出来的情欲会像摆脱束缚的自由精灵,在夜幕的掩蔽下偷偷地痛并快乐着。偷情,哪怕只是精神上的,也能使生命由此而超越,情感由此而新生。

  婚姻是“自我”走向完形的过程

  电影《非诚勿扰》里葛优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台词:“ 婚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有人说,这代表了冯小刚导演本人的婚姻观,或者是代表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男人们的婚姻观。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同时也作为一个大概与冯小刚导演同龄的男人,您是怎么看待婚姻的?

  “ 婚姻是我的,但我不是婚姻。”婚姻主观地说是一个人自我实现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一生中没有体验过婚姻,或者没有体验过与一个“ 非我”构成一种生活与情感的整体是很遗憾的。对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婚姻曾经是生活的必需,没有婚姻人难以在现实中活着,是因为曾经国家的福利都是针对婚姻来设定的,没有婚姻被看成是不健全的、不成熟的、对社会不安全的,所以也是要被人异化的。虽然婚姻在现代人这儿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必需,没有婚姻也可以有房子,有性伴侣,但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没有婚姻仍旧是一种生命的空缺与丧失。《非诚勿扰》中的“ 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的确要算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出生的人的一个真切地描述。对于我们这样一批人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的性禁忌与压抑的年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活到有强烈的性意识或者性需要的年龄是60 年代中期与70 年代后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意识基本处于无性状态,文学、电影、艺术到处充斥着阶级色彩,没有丝毫性别色彩。所有未婚的男女亲密都是违法,所有的性幻想都是不道德。人们甚至没有自己取悦自己的权利,自慰看成是一种需要严肃治疗的疾病。那个时候,男女结婚之前彼此不知道对方到底为何物,结婚自然是一种错,电影《芙蓉镇》表达的正是那个集体性压抑的年代。人们可能仅仅因为需要合法的性生活就会选择结婚,人们仅仅因为要逃离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就选择结婚,人们仅仅因为希望被他人认为是正常而选择结婚,当然人们也会因为能够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而选择结婚,人们还可以为了改变不良的政治面貌而选择嫁给完全不喜欢的人。那时候爱只是一个满足性渴望的代名词,我对你有欲望,同时你对我也有意思那就是爱,如果异性身体间发生点儿什么,婚姻就是唯一的合法的解释。

  “ 将错就错”应该是50 年代出生的人们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不仅仅是婚姻,也包括职业、居住、社交环境、政治态度……那个时候,人们可以决定的东西基本没有,婚姻也必然是不得不的。试想一个完全没有爱与性体验的人必须走进婚姻才有权尝试这些,必须有将错进行到底的决心才能把两个蒙着盖头走到一起的人“ 甜蜜”地连接在一起。60 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们可能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语言,因为在他们懂得要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金钱的欲望一直是和性欲望紧密地联结着,甚至中国的经济改革的速度远没有性开放的速度来得更猛烈。对这群人来说,性与爱的实现变得与物质的满足同样重要,感情不能达成、性生活不和谐成为婚姻分裂的重要原因。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让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充满着对多样化性爱的向往,他们缺少50 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种随遇而安、将错就错的心理能力。这个年代的人到了婚恋时期— 80 年代末、90 年代中—就创造了对严肃婚姻的集体反叛。对50 年代的人来说只有精英分子或者艺术家才敢于追随重构恋爱的潮流,六七十年代的人管他阿猫阿狗都敢于去体验婚外情。

  婚姻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婚姻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情爱方式,多元化的生活必然存在多样化的爱情。面对社会,我们就需要承认婚姻首先是男女性爱中的一种法律关系,不是爱情关系。从心理学来说,婚姻是一个“ 自我”走向完形的过程,当生命可以全然地和一个人分享,正是生命回归到原初时—母亲的怀抱—那种透心的愉悦。生命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最终又回归到母亲的怀抱里,死亡正是生命回归母体的象征。看看古人修的墓,长长的甬道连接一个半圆的衾( 阴道与子宫),棺木正放在其中,这是生与死同时。那么理想的婚姻就是彼此互为母亲的怀抱,在婚姻中人是可以从理性、成熟、道德化退行到婴儿的随心所欲、自我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符合心理原则的婚姻应该是:

  1.双方互为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在怀抱里各自都能以本真的方式直呈自己,而不需要考虑是否不完美。

  2.双方可以在互助形式下如愿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并能真切地欣赏并愿意体验对方选择的生活方式。

  3.伴随美好的情爱关系,双方也能保持一种全然接纳的朋友式的关系,并通过认同、平等、尊重来实现互补、互助与深度分享生命。

  这就是我在这个年龄向往的婚姻。

  2000~2009十年女性的情爱变迁

  爱是永恒的,爱谁是社会的。

  性是永恒的,怎么做爱是社会的。

  婚姻是永恒的,什么时候结婚是社会的。

  还记得2000 年的新年前夕,夜里10 点在昆仑饭店的旋转餐厅,我和几个男女朋友喝着咖啡等待新千年的到来。当时的氛围很热烈,充满着一种对未来的期待。美国来的黛蒂( 黑人、混血儿)在和我们讨论关于离婚与婚姻的严肃性问题。她32 岁还未结婚,她说:“ 你爱谁是自由的,婚姻却是严肃的。”黛蒂是基督教徒,她认为婚姻是人与耶稣的契约,“ 爱谁是人性,婚姻是神性”。朋友吴天问她:“ 中国没有宗教,婚姻是跟谁的契约呢?”她回答:“ 跟社会的契约,双方承诺为社会抚养合格的孩子。”她比较激烈地说,“ 婚姻不是要保护爱情,是为了人类的孩子们,美好的婚姻是人类婴儿生长的摇篮”。与黛蒂的想法不同,当时中国刚从一种类似性禁十年女性的情爱变迁忌的文化中脱身出来,每个人心底都涌动着一些模糊的欲望,很渴望再谈一次恋爱。从1995 年开始,中国敦厚的情爱伦理被深圳、黄冈、巴丁街站街的姑娘们击得粉碎。上百万打工者在物欲和性欲的双重压力下,冲破了中国农村最传统的风俗文化,向世界展现了古老中国的人性。那时也流行着一部日本电影《望乡》,很多年轻的日本女人为了帮助家人,也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远赴海外从事色情业,这部电影为这一群人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金钱欲望与性欲望在心理层面是同一种动力。在20 世纪最后10 年,中国正处在一种被脱敏的环境中,那时的婚姻与爱情有三个特征。一、同庚结婚,男女相差3 岁以内是主流。社会总让同一年龄的人共同度过幼儿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学校设置),所以恋爱与婚姻大多在同龄人中进行。

  二、婚前没有性体验,非婚的性被视为非法,婚姻是实现性欲的合法途径。爱情几乎都是指向婚姻的,不指向婚姻的爱被称为“ 玩弄感情”。结了婚却不知道怎么做爱是那个时代新婚之夜的主旋律。三、婚前男女没有独立生活经历,一个美国的孩子,18 岁离家,35 岁结婚,她\/ 他要在社会上独立的生活15 年左右,每个人都有成熟的社会关系与独立处理生活的能力,婚姻生活是为了实现情爱。那时的中国婚姻更像是为了生活。

  进入新千年后的10年,婚姻在年龄上已经有了极大的展延性,一位岁的伟大学者取了一位28岁的美丽女士,成功男士纷纷钟情于青春女性。

  婚前的性体验也丰富多彩,原因是社会上充斥着性的信息,男女的性需求被过度催生。独立生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开始独自在社会上打拼,恋爱不再需要中间人。我有一个朋友在德国公司做高管,人不错,但硕士毕业都10年了,36岁还没有嫁出去。她买了一套大房子,楼下是中式的厨房,楼上有一间西式厨房,我问她为什么需要两个厨房。

  她说没有爱人只能做饭玩喽,恋爱喜欢西式的( 纯净与恬适),婚姻却需要中式的( 多少有些油烟味)。

  这10 年情爱的特征也有三点。第一个特征是婚姻越来越艰难,平均婚龄越来越短。离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人想在短暂的生命中体验几种人生,重新单身是成本最小的。心理学界的男人离婚率可能是最高的,心理学界的女人离婚率又可能是最低的。前者总是能“ 逃出生天”,后者更善于经营“ 绩优股”。第二个特征是婚外情,在这10 年主体的人都是70 年代出生的,他们的依恋期充满饥渴( 没有吃的、喝的),青春期面临中国的经济发展、物欲的刺激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所以在成年期就饱受内心分裂之苦。一方面社会性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传统伦理与道德感对深层自我的约束,两者交织在一起,他们注定得不到婚姻的祝福。普遍的婚外情现象不是国人道德沦丧,其实是为了找到为自己而活的感觉。人从一种大我走向小我必定要经历一种类似“ 涅槃”的过程。在性行为上,女性主动索取的意识更强,传统的传教式般的性已经被更多的创造性性行为替代。记得90 年代我参加福特基金支助的性治疗医生培训,看到口交行为有强烈的恶心感,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似乎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调情。第三个特征就是男女做爱的频率明显少了,在家的时间也明显短了。想想在过去,人们唯一不用花钱就能得到的快乐就是和配偶做爱,现在人们对物欲的渴求大于对性的渴求,我们的社会太过精彩,每天都有新体验,而做爱多少有些千篇一律。

  这10 年中国人的情爱可能是全球最为混乱的。中国人经历了20 世纪年代的脱敏,2000 年后的狂乱,接下来接力的1985 年以后出生的女性们,她们在依恋期被完美地满足( 独生子女:爱被满足;物质丰富:物欲被满足),青春期都经历着世纪变革和情爱自由,她们的情爱更为理性,婚恋更为淳朴,她们可能喜欢一种“ 只取所需”的生活方式,对性与爱并不像老一代的人那样追求“ 利益最大化”。在观念方面:身体是自己的;爱情高于性,婚姻高于爱情;晚婚,或婚姻不等同自我,婚姻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自在,不会因为婚姻放弃自己主张的生活。再过10 年,我们也许会看到中国人的情爱又回归到纯美、朴实的境地。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子勋 作品集
你在为谁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