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4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34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1)

  【内容提要】

  本章重点介绍了三种密切联系的心理现象:需要、动机和兴趣。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且人类的需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需要的产生与影响因素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或抑制活动的内在原因。人类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强化等重要作用。兴趣是在动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它具有自身的品质特征,类型多种多样,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着重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兴趣。

  【学习目标】

  1.掌握需要、动机与兴趣的涵义、分类、特征和功能。

  2.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各种动机理论。

  3.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

  4.掌握培养青少年积极兴趣的方法。

  (第一节需要

  当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大脑中有所反映时,人们便产生了不同的各种需要。需要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功能,研究需要的产生与影响,是心理学与行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需要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需要的内涵。

  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喝水的需要;社会秩序不好,会产生安全的需要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其次,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如人渴了需要喝水,这种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龙”使孩子积极向上,这种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再次,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另一方面,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已有需要的满足,人与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从而促使人的活动不断向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需要在个性倾向性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并常以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2.需要的种类

  人类的需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划分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①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它又称生物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如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需要、排泄需要以及性的需要。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的对象和满足方式有根本的区别。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带有社会历史的烙印。

  ②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这些社会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划分

  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①物质需要

  物质需是指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并以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为目的。

  ②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要求,包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需求、对学习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对欣赏的需要、对爱的需要等。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需要的满足要建立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之上,例如人对艺术品的收藏需要,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收藏艺术品的愿望。物质需要不等同于精神需要,物质生活水平低,同样可以有精神上的需要,反之,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未必就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3)根据需要的目的和满足后所产生的结果划分

  根据这种划分方式,可以将需要划分为正当需要和畸形需要。

  ①正当需要

  正当需要是目的或结果有利于(或不损害)社会或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例如,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需要,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后,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是正当需要。

  ②畸形需要

  畸形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是危害社会或个体的需要,它与正当需要正好相反。例如,犯罪分子学习毒品的制作技术,就是畸形的。

  (4)根据需要满足后的后续发展划分

  根据这种划分方式可以将需要划分为一次性需要、周期性需要和上升性需要:

  ①一次性需要

  这类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将会消失并且不会再次产生。比如,小孩子对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感到不满,希望能快点长大成人。小孩子一旦真的长大成人,变成成人的需要自然消失,并且不会再次产生。

  ②周期性需要

  这类需要一旦获得满足,会消失一定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同种需要又逐渐产生,并且需要的强度越来越大,再次满足后,会再次消失一段时间,然后又出现,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比如吃饭的需要,睡觉的需要等。

  ③上升性需要

  这类需要获得满足后,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产生比原来需要强度更大的需要,再次满足后,再次产生的需要的强度又上升一个档次,如此不断满足,不断上升,永无止境,如对金钱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等。

  依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将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些划分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需要,如果以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就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3.需要的特征

  人和动物都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具有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可以是追求某种事物或观念,也可以是避开某种活动或观念。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内容。儿童时期需要游戏、友谊;青年时期需要爱情和职业;中年人需要事业成功和子女成才;老年人需要延年益寿和儿女的亲情关怀。

  (2)个体性

  需要有集体的需要和个体的需要,但需要的满足必须发生在个体身上,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上,例如生理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都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需要都受他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不同于别人的需要系统。因而人的需要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

  (3)多样性与层次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许多不同的需要,有人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运动和活动需要、与别人关系需要、文化需要等;心理学家马斯洛又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层次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及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尽管分类各有差异,但共同点是需要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之分。

  (4)动态性

  人的需要是随着满足对象的范围改变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改变而发展的,原有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精神需要。例如一个幼儿的需要和一个小学生的需要是不同的;饥饿时食物是第一需要,温饱问题解决了,就会产生出更高的需要。

  (5)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因为人的各种需要,无不受当时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但一定要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不能贪得无厌、为所欲为。任何违背法律和道德的需要,必将危害社会。而且,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不是在消极的适应中得到满足,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改造胜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生理需要在对象和获取方式上也与动物有根本性的不同,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它会引起疾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类需要根据对人直接生存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呈梯状排列(图9-1)。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第一层次,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

  处于这一需要层次中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此时,他的整个身心状态和动机行为几乎都是为了满足饥饿这一生理需要,而与满足这一需要无关的其他需要如安全、爱和尊重等,可能会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

  第二层次,安全需要。人们希望稳定、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环境,要求生命、财产等免受威胁和侵犯,这是安全需要的体现。

  处于这一需要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确保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免遭危险的环境之中。这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儿童需要一个生活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否则,儿童就会出现焦虑不安、惊慌失措、寻求安定等行为。因此,父母之间的争吵、斗殴、分居、离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粗暴、体罚等,都会给儿童造成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

  第三层次,归属与爱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希望同他人交往,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维持朋友之间的友谊,渴望获得别人的爱,并努力追求爱情,希望为某个群体或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支持与关照等。

  处于这一需要层次中的人,会强烈地感受到友爱的可贵,希望能有美满的家庭和孩子,渴望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建立深情的同事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会强烈地感到孤独、寂寞,感到在遭受抛弃、拒绝,并且会有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体验。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它包括受人尊重与自尊两个方面,前者是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后者是希望能感受到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如果人的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变得自信乐观,否则就会自卑消极,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全部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可达到需要层次之巅--自我实现。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要描述为“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的人,把自己的潜能全部变成现实的需要。与其他需要层次的满足方式相比较,在这一层次中的个别差异是最大的。不过,由于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能达到这一需要层次的人是非常少的。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这种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是,马斯洛脱离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而且他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尚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

  (第二节动机

  动机是心理学上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与掌握了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提高活动效率,使人们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一、动机的内涵与种类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指引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换句话说,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或抑制活动的内在原因。

  动机这一概念具有三层含义:

  一是活动性。一个人由于需要产生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对他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表现为行为的发生和加强。

  二是选择性。一个人的行为被推动之后,其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相应地忽视了其他的方面,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三是坚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个人必须将其行为维持一段时间,从而表现为坚持追求的愿望和态度。

  2.动机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将动机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当这种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生理性动机便趋于下降。由于人是社会的实体,人的生物学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都将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必然打上社会生活的烙印。例如,母性的动机是一种生理性动机,但是,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与照料,不但有血缘上的关系,而且也因为母亲有照料子女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因此,在人类的个体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是很少的。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