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7章 心理健康(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47章 心理健康(5)

  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⑦性心理教育

  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⑧升学择业以及生活等方法的指导

  即学生在面临升学、择业等重大事件时,给学生认建设性的意见,以使学生有一个最佳的发展空间。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

  行为矫正法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在行为问题学生矫正的诸多方法中规范程度较高。

  针对行为问题的学生需展开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①消除情绪障碍

  行为问题学生因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的嘲笑和歧视,对教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理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对此,教师必须首先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采取情感沟通技术,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以教师自己的“耐心”、“信心”和“爱心”去融化学生的“戒心”、“担心”和“冰心”.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集体的气氛和力量,使行为问题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接纳,使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经此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增强他们的信任感。

  ②消除意义障碍

  青少年受认识水平所限,往往会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领会道德要求,但不一定立刻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道德要求。这就造成了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的意义障碍,可以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好坏、美丑,重新激起上进心。

  ③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控制或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书刊、影视、同伴等,都是必需的。但避开诱因只是暂时的,而且是比较消极被动的,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但要达到治本的目的,最终是使这些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他们自觉地与外部环境作斗争的能力。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总的来说,上述三个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发展需要不同,因而也可以提出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应根据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中侧重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时可以选择如下方法: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个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个别辅导也是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方法,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2)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心理辅导老师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有独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普遍开展。

  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发展性教育,则所有学生都有受教育权。为了能够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于是班级心理团体辅导便成为最重要的辅导形式,采用这一形式是一种高效的措施,而这也并不排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进行心理咨询

  它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应技术,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或问题做出分析、建议和辅导。学校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把来访的学生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对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医疗卫生部门联系就诊。

  心理咨询是一条个别辅导的途径,具有突出的个别化特点,更适宜于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是对上述各种团体辅导的途径的一种补充。其适用对象是:需要解决个体较为复杂或紧迫的问题;个体尚缺乏在团体中参与活动的心态(或怯于在团体中言语,或难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其言行常被团体拒绝);其症状需要高度保密者。

  (4)开展专题心理辅导

  专题心理辅导,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形式有:

  ①团体心理讲座

  参加者主要是有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学生,通过讲解和开展活动,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由各类问题引发的一般性困扰,内容以个体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②小组心理辅导

  小组人数一般以5~10人为宜,他们多为同年级里有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学生。由于小组规模小,又有共同的问题,因此成员交互作用大,辅导的针对性更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辅导,一般要活动多次,每次时间以一节课为宜,由教师担任组长,也可由学生推荐组长,教师则在一旁引导、启发。其适用的对象是:需要解决一些人的共同性问题;需要与他人分享经验、看法;需要与他人彼此了解,以培养合群性;需要与同龄人交往,学习社交技能。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之一的专门课程,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一门课程。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从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来看,这种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主要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初期,这种方式也比较易于为教师所掌握。

  另外一种形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3.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从组织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教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科技性活动、体育性活动、文艺性活动和劳动等,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既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来看,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实践上来看,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利于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发展创造力;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总之,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为了提高在课外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要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坚持主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系统性、有效性等原则,设计好活动内容。其次要把握时机,激发动机,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及时总结。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由于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无论是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塑造还是消极的心理素质的矫正,都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做到既能正确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也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时,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转变其错误观念,形成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2)情境熏陶法

  教育或教学情境(氛围)是软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自觉、有计划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民主、和谐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氛围)。

  (3)情绪感染法

  人类的情绪、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和学生是有情绪、情感的,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

  (4)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的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常常以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效仿榜样。研究表明,学生模仿最多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同学。教师对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影响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意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力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以具有当代理想人格的领袖、伟人、科学家等为榜样,激励、鞭策广大学生。另外,可选择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模仿。

  (5)讨论法

  在团体讨论中通过自我表达、相互反馈,可以增加对自我的了解和信心,并在其中学会如何与人互助合作。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发言。为此,教师应少说、多听,并要作全面的点评。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允许保留。在讨论中,特别是分组讨论中,学生间分享的不仅是思想,还有彼此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进同学间的相互接纳、信任和理解。

  (6)行为实践法和意志磨炼法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困难、挫折作斗争中磨炼的结果。为此,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的集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矫正盲目、固执、鲁莽、犹豫不决等不良性格,不断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

  (7)思想澄清法

  思想澄清法旨在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标、感情和过去的经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该方法不是灌输某种价值观,而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学会反省自己,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作抉择的能力。

  (8)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例如,一个三年级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拒不完成作业,社交技能差,老师利用代币做强化物,成功地培养了该学生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上课注意听讲,完成阅读任务,参加课堂讨论等。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9)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以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其作用是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为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机会;让其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

  2.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3.什么是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哪些?

  4.心理咨询应遵循哪些原则?

  5.简述心理治疗的典型方法。

  6.结合当今青少年生活环境,谈谈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