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于丹趣品人生》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5章 代后记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于丹趣品人生》 作者:于丹

第65章 代后记

  北欧之旅,因为有大把从容的时光,让我有机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我有一种顿悟,且停一停竟然如此美好。原本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在瑞典一天要接受六个采访,还有大学演讲。到了挪威的卑尔根,我的朋友——胖胖的Rune,每天早上过来接我,坐到车上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去哪儿?我说随便,他就拉着我们四处游玩。中午他又问:吃什么?我说随便,他就带我们去吃午饭。吃完午饭又去游玩,然后就是吃晚饭……很长时间,我一直都在追究生活的意义,但这一段日子毫无意义,却很有意思。

  什么是生命的意境呢?就是意义和意思的匹配。当然,如果被困上一两个月,我也会觉得单调无趣,但恰好是一周。一周之后,我又可以回来继续寻找自己的意义。

  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力量,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是否也愿意让自己停留下来,给自己一次享受过程美景的机会呢?

  泽道法师:有人问,平常人的幸福在哪里?我对他们说:在平常心。有平常心才能享受平常人的幸福。平凡人无法享受平凡的生活,只有不平凡的人才能享受平凡的幸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大学生到乡下写生。时值秋收,看到农民收割稻子,一垄垄、一道道,斜阳远眺,他拿起画笔,内心充满了欢悦。一位老农挑着稻谷走过,他说,老人家,你真是太幸福了。老农说,我都快累死了,有什么幸福?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平凡人总为生病、工作、孩子升学而担忧,根本无法体会日常生活细节的快乐,也就享受不到平凡的幸福。只有提升到不平凡的境界,懂得以平常心处世时,内心才会变得饱满,才会幸福泰然。

  于丹: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大家都承担着许多责任,有工作,有家庭,总是忙忙碌碌的。如何才能用一种从容之心,去体会平凡之中的快乐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出租车司机。一年冬天,我外出打车,司机师傅很是彬彬有礼,上车后发现车内干净整洁。行车时听见有蛐蛐的叫声。我问司机,大冬天车里怎么会有蛐蛐叫?他就从怀里掏出一个蛐蛐罐给我看。是一个漂亮的葫芦罐,金属口罩着丝网,里面有一只眼如蓝宝石的大蛐蛐,身形漂亮,叫声响亮。他说,这是我的灵物,晚上睡觉带在身上,出车也带在身上。每天能听见它的叫声,心里就很快乐。接着他又递过来两个核桃,色泽幽红,像雕刻出来的漆雕核桃,底平顶尖,很是漂亮。他说,这样的核桃我有十二个,每个核桃我都用小木头块做了一个座,搁在家里,不时拿出两个把玩。一路上,他又和我讲了许多他种花养草之事。他的种种爱好都不奢侈昂贵,但却乐趣盎然。我对他表示钦佩,他谦虚地说,我就是一个开出租车的,文化程度不高,就是想过得快乐一点,让日子多一点乐趣。我遇到堵车不烦,拉不到客人也不恼,因为有这些东西陪着我。

  他的话让我深思,一个最最普通的草根百姓,在平凡日子里平凡地劳碌,却不失乐趣。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但是,大多数时候,我坐出租车时听到的都是抱怨:车份儿钱增加了,收入低了,干这一行多么辛苦……那位养蛐蛐的出租司机面对的是同样的处境,却没有抱怨,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泽道法师:我们刚才讲的,还是要回归到心。用什么来养这个心?是用汽车来养,用书本来养,还是用性情来养?每个人养心的东西不一样,寄托物不一样。总之,这个养心之物,要容易获得,而且成本要最低。

  于丹:说得真好。成本要最低!

  泽道法师:因为成本低,所以容易找。像刚才你所举的那个例子,核桃能花多少钱呢?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能够养你的心。要是用豪华汽车来养就麻烦了,一种档次的汽车玩厌了,就想要更高级的汽车;用别墅来养也是可怕,因为别墅也要养,住别墅要养别墅;用名利来养心,就更是没完没了。

  养心的方式有很多种,诗歌、绘画、阅读……都可以用来养心。买几本书花费不了多少钱,练习书法也花不了几块钱,学唱几个小曲不需要花多少钱,但都可以养好心。

  于丹: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月清风,也许就是您说的这种成本最低的“养心之物”,成本最低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喝酒不一定要喝最贵的。白酒中的茅台,红酒里的拉菲,一瓶动辄几千上万,但是未必能养心。喝茶也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我在书中写看山观水、烹水煮茶、听琴辨音,就是要让人们找到一个最低成本的养心方法。

  泽道法师:此外,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远和近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你寻找的东西太远了,不适合,成本太高;太近了,天天看也会厌倦的。最好是远在天边,要有所企望;又要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于丹:月亮正是生命中可远可近的东西。抬头仰望,可以进到你的心里,可要去追逐,则遥不可及。

  泽道法师: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苏州灵岩山上有一座馆娃宫,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所建。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本是越国人。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失败后,听从大夫范蠡的计策,将西施送入吴王的宫中做卧底,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潜伏”,西施就是“潜伏”的祖师爷。既然受命于越国,自然要千方百计折腾吴国。但是吴王特别喜欢她,为她在馆娃宫中修建了赏月亭、玩花池。

  传说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赏月,西施突然向吴王提了一个请求,说月亮太遥远,自己整天抬头赏月,很累很辛苦,有没有办法不用抬头也能见到月亮?吴王说,好,我去问一问大家。第二天吴王就此事询问大臣。一位大臣出了一个主意:挖池引月,种竹引风。于是就挖了玩月池。这样西施抬头看月,低头也能见月了。过了一段时间,西施又不满意了,对吴王说:有没有办法将天上的月亮抓在手上呢?吴王于是又召集大臣想主意。一位大臣出了个点子,叫“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把池水捧在手中,月亮不就映照在手上了吗?

  于丹:这个故事比喻得好。人们欣赏美好的生活,总觉得很遥远,但若能找到一个引月在手的办法,不就离自己很近了吗?事实上,在我们羡慕别人生活的时候,别人也在欣赏我们的生活。

  我曾经读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牧羊人,每天都在河边放羊,他衣衫褴褛,日子过得很艰苦。每天傍晚,他都坐在河边眺望远处一座金灿灿的房子,想象着房子里住的人,过的奢华的生活。

  这个想法一直诱惑着他。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看看那座房子。他朝那座房子走去,一直走到第二天清晨才到达。他环顾四周,一片荒凉,只有一座破破烂烂的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他走进房子,见里面有一个人正在劈柴。他问道,这附近那座金灿灿的房子呢?那人回答道,方圆十几里地只有我这座房子啊,哪有什么金房子?牧羊人说,不可能,我每天傍晚都看见一座美丽的金房子浮现出来。听到这话,那个人诧异地问道,你从哪里来?牧羊人指了自己来的方向。那个人说,你找错了,那个方向才是幸福之邦,我每天清晨都在这里眺望,看见一条金色的河流。那里应该是幸福之河啊!不信你看——牧羊人抬头一看,不禁瞠目结舌,在晨曦之中的确有一条金光闪闪的河流。

  牧羊人恍然大悟,河流依然是那条河流,房子依然就是现在这所房子,不过是阳光和他开了个玩笑——朝阳升起时,河流映成金色;夕阳西下时,房子染上了金色。这正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生活的写照。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才知其味。人不能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而是要从身边寻找,找到最低成本的方式来滋养自己的身心。

  泽道法师: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活在当下”。寻求快乐有两种渠道,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向外求索,能不能获得快乐?当然能够。但是,快乐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而且是短暂的。如果你调转方向,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常说心路历程,但这一路上的景致却少有人关注。我们早已习惯向外,就像我们的眼睛,长出来就是向外的,耳朵听的是外面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是外面的花香……总之,我们的感官都是向外的。什么时候能够将眼光折返回来,观照内心,将心灵之门打开,就会发现风景更胜,更为无限。无限风光在心中。

  于丹:相信内心有无尽的风景,并且不断在创造,这个过程就是一条心路。

  泽道法师:你刚才讲到那位出租车司机手中的核桃。核桃是物质的,但用心去打磨时,就会发现此核桃已非彼核桃了。核桃已经超越原来的物质有限性,变得无限了。它的无限就是在磨者的心。

  于丹:心在核桃上。

  泽道法师:我们每天磨核桃,核桃每天都会变化。这种变化是无限的。生命中,一定要找一个无限的东西,才能支撑我们的心灵。艺术能有止境吗?当然不能,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的艺术造诣已登峰极顶了。极顶了的东西,是无法承载个人的欲望,填满个人的内心的。我们寻找的东西一定要有张力,似有似无,既远又近,才能与人心相配。

  生命有限,理想无限;资源有限,精神无限;个人有限,众人无限;身命无常,国运无疆。我们要在这些有限和无限之间获得平衡。

  于丹: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这样一种有限中的无限,找到一些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限的心性。亭子是有形的,但穿过亭子的清风明月是无边的,是可延展的。一杯茶是有形的,但喝茶时那种“人归草木之间”的感觉是无限的。琴是有形的,曲是有长度的,但曲中的境界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内观,就能将这颗心调出来。

  心的力量,可以与头脑的力量构成一种平衡。头脑给我们理性,帮助我们抉择,帮助我们做判断;心则给我们信念,让我们有幸福感。头脑决定了意义,心灵带来意思。当意义和意思相遇并且平衡时,生命的意境就产生了。

  泽道法师:对。丰富的是人生经历,与经历相伴的是心灵的感悟。

  你书中所讲的几个方面,比如琴与茶,都很好。我常和大家谈茶。茶这个东西,可以无限地放大,也可以无限地缩小,将它当做山野就是山野,当做文化就是文化,当做道就是道,当做精神就是精神。泡一壶茶,一两个人,娓娓道来,与茶对话,就会发现茶中有无限的语言。

  茶道中有种说法叫“一息尚存”,茶采下来就与母体分离了,要经过发酵、晒青、蒸青、烘培等工序,再压成条,然后封存起来,不让它呼吸。其他东西经得起如此折腾吗?但茶可以,并且“一息尚存”。将茶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后,好像又复活了。辨别茶的好坏有一个标准,就是泡下去之后,还有一点点绿色素,说明茶“一息尚存”,还有生命。如果茶泡下去毫无生色,那就只是茶的“尸体”了。

  于丹:微妙就在于“一息尚存”。

  泽道法师:制茶、泡茶、品茶,也是在学佛。学佛就是学“活”,生活的“活”。生活、干活、灵活,都是活。很多人学佛之后就不会生活了,变得枯燥、呆板了,这就是没有领悟真谛。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件事,都与“活”有关,比如炒菜,能不能炒得鲜美,全在一个“活”字。

  于丹:是的,任何事情都要讲“活”字,比如普洱茶,我喝过八九十年的陈年普洱。尘封如此之久,在紫砂小壶里冲泡开之后,依然是“活”的。

  泽道法师:紫砂壶也要养,用心才能把壶养活,养得光润通透。

  于丹:珠圆玉润一般。

  泽道法师:用道德养,用智慧养,用文化养,用艺术养,养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紫砂壶,养过之后,包浆出来,壶就好像有了生命力。比如佛珠,为什么会闪闪发光?也是养出来的。普通的木头,寻常的玉石,不断地养,就能养出生命来。

  于丹: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灵性,要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

  泽道法师:串珠戴在手上,常会看到变化。每天有变化,每月有变化,每年有变化,总是在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呢?因为它和你的生命合而为一了。

  于丹:一串佛珠,一个核桃,一把紫砂壶,所有的一切都有灵性。人心的灵性如果能够转移到物上,物就被激活了。如此看来,世间有多少生命和性灵陪伴着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养壶、养琴、养核桃,养世间万物,个人生命的延伸就变得无边无际了。

  生活需要载体,生命需要契机。所以要特别与师父进行这场对话,作为新书的后记。我想用这本新书,触摸传统文化中一些有形的载体,让更多的朋友身处其中,去感受无形、无限的体验。

  2011年中秋夜

  于江西宜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于丹作品集
论语力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趣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