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于丹趣品人生》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4章 代后记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于丹趣品人生》 作者:于丹

第64章 代后记

  泽道法师:很赞同你的观点,在一个点上相遇、碰撞,然后达到平衡,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知足常乐。这个知足常乐,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我有三餐,粗茶淡饭就足矣,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这需要综合考虑、考量。比如说,你的学生在北京一定能有所发展,但要拼命努力才能达到,可是她的身体有局限。而以她的能力和水平,放在一个小城市里面,就游刃有余。在大城市只是一颗星星,在小城市也许就是一轮圆月。两者之间的选择没有定论,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要考虑自己内心的追求,然后做出取舍。不该取时拼命想取,该舍时舍不下,这只会拖累你。

  于丹:不舍不得。

  泽道法师:有所得必有所失,有舍才能取。什么都想抓在手上,最后往往会付出代价的。

  于丹:今天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当然要去把握,每个人都要谋求自己的发展。但在追逐过程中,是否能偶尔停一停,放缓脚步,让心多一些松弛呢?

  在这本书中,我提到了大文人李渔的一个故事。他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座亭子,名叫“且停亭”,意指“暂且停一停,休息一下”。亭柱上有李渔题的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他想劝诫世人,在为名为利的道路上忙忙碌碌,走到一个清静之地,不妨停一停,歇一歇。“亭”字加单立人为“停”。人在途中就是要赶路,自然没有错,但见到亭子要知道进去避一避雨,遮一遮阳,喝一口水,打一个盹儿。“亭子”能够提供的,就是给疲惫生活的人一个短暂的栖息地。

  可惜的是,路边有很多“亭子”,人们却熟视无睹。

  我写这本书,并非让大家放下所有工作,去享受闲情逸趣,而是希望在个人发展的路途中多一份心思,去发现路边的“亭子”,且停下来,听听琴,品品茶,观一眼山水,再继续步履轻盈地上路。

  泽道法师:一涨一落,一盈一亏,都是自然规律,如同月亮的圆缺一样。如果每天抬头,看到的都是八月十五的圆月,也就没有今天普天之下赏月的盛况了。如果生活每天都如圆月一样饱满充实,人生也就少了许多乐趣。天地之美,在于它的阴晴有变,月亮之美就在于它圆缺有时。中秋月圆,往后就一点点亏蚀,似乎有些遗憾,但缺失也是一种美。一朵云彩飘过来,将月亮遮住了,若隐若现也是一种美。人生亦如此,会有波折,会有起伏,是一种循环,要学会自我调节。

  于丹:是啊!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太阳圆满、热烈,给人以进取心;月亮在朔望之间的盈亏不定、圆缺有时,却能给人以平常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阳火太盛,被太阳照射太多,月亮底下的静思太少,所以不肯止步。

  泽道法师:当下之人为何显得浮躁呢?根本原因就是小聪明太多,而没有大智慧,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形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形烦恼和纠结又涌上心头,情感得不到慰藉,心灵无所依托。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理想和现实,该如何统一,如何得到升华?很少人去思考。

  佛学常提到“无常”这个概念。一切都是无常的,就像月亮,今天圆满,明天就亏缺了。世事变化莫测,瞬息无常,以六根对外界的六尘,都不够圆满,除了这些,自己还需要培养一颗独立于天地之间、物化之外的心。无论你千变万化,上下更迭,我心始终都有航标,都有人生理想与目标。佛教讲的无常,其实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可我们的心不能随风飘扬,要有一个风向标,要有一个定海珠,要有一个指南针。

  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无常之有常,以不变应万变,准备好当变化的波涛涌来时,用什么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于丹:如何应对无常?东方智慧一直讲求“心”的修养。在这一点上,儒、道、释是完全相通的。儒家讲“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观看自己的本心;道家讲“心斋”,讲“坐忘”,人一生的历程是“乘物以游心”,可以“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也是心的滋养;佛家讲通过“觉悟”看见自己的心。儒、道、释交集的点就是“养心”,以心应万变,应无常。当今时代,人的大脑足够发达,有许多聪明才智,但心不够通达。我们太信任理性逻辑,反而将心智的力量看低了。我一直想了解,如何才能提升心灵的力量呢?

  人对时间的感受颇有意思。很多人对未来有十分清晰的规划,对过往的记忆如数家珍,清晰明了,唯独对当下是混沌的、茫然的。但是,时间就在混沌茫然中瞬息过去了,变成了一段记忆。如何能让大家珍惜当下,在人生匆忙劳顿、忧愁苦病中,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呢?

  泽道法师:人应该有理想,有寄托,有信仰,或者培养一种良好的志趣。信仰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信仰一句话,比如“发展是硬道理”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情趣也有很多种,譬如阅读、品茶、弹琴、练习字画,都可以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你信仰什么,或者培养了什么志趣,内心都会得到一种调整,都会从有限向无限发展。信仰是无限的,艺术也是无限的。人烦恼无助时,把心寄托给它,有什么痛苦,就可以与它对话了。

  每个人寄托的对象不同,自我调适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烦恼了,弹一弹古琴调调性;有的人忧愁了,读一读书静静心;有的人痛苦了,会用忙碌的工作来填充自己,或者喝酒解压。寄托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吸毒,就是坏的。

  于丹: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此庞大繁杂的人群,有贫富之差,有地域之距,有老幼之分,有男女之别,如何找到一种简单的方式,让他们能有所寄托,能发现路边的亭子呢?

  泽道法师:你可以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信仰一个主义、一种主张,甚至信仰一种图腾、一个物件、一句话。这都是一种信仰。

  于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善良、公平、正义笃信不疑并且去身体力行,也是一种信仰,信仰人性中的良性价值。

  泽道法师: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个物件、一句话,其思想体系是不完整的。比如说善恶,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讲求做人要心地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但是,当一句话、一个物件不能降伏其心,不能驾驭烦恼时,又该如何呢?

  这就需要更丰富的思想体系和更广大的智慧来支撑。所谓信仰,“信”就是相信,“仰”就是仰慕、崇拜。仰慕什么,崇拜什么,是值得思考的,是需要甄别的。

  于丹:拜金就是崇拜了过于物质的东西。

  泽道法师:这种崇拜是短暂的。真正的信要求终极,相伴终生。信仰可以是一种具象的偶像,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信仰智慧,禅就是一种智慧。禅集儒释道三家精华,能让你从两极二元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是不二法门,是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相信真知真见、正知正见,相信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不要迷信,更不要邪信。既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也要有哲学的辩证法。

  一个人从生到死,从因到果,从起点到终点,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贯穿这个因果律。所以因果是符合科学方法论的。此因必须符合此果,此果必须追寻到此因,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前因后果,因果循环。相信因果就是相信科学,相信因果就是相信智慧。一个人的智慧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因果的认知度。

  很多人都相信当下的因果,对因果的追诉期认知不够。比如说建筑商承包建一栋房子,房子建好之后,通过验收,似乎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现在有关法律规定,承建商要在若干年内对这栋房子的质量和安全负责。有了这个追诉期,建筑商就要十分小心了,不能偷工减料,因为质量隐患会牵连他的人生。

  因果追诉期的长短,会影响到人们对当下的认识。水域污染、环境污染的后果,可能要过了三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有因必有果,问题没有解决,就会一直跟随下去。

  于丹:您讲到了一个当下和长久的关系。有长久的信念,当下就会笃定,心中就有底。当下许多人仓惶忙乱,只因对未来不明晰。

  回到我们开始所谈的有关速度的话题也是如此。为什么要一直提速呢?是因为未来目标模糊,或者说,只有一个目标,没有过程,想一步就超越,就到达。没有过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能看到过程中的意义,就会降低速度,从容赶路,享受过程的乐趣。

  人们不愿意降低速度,是因为眼里只有终极目标。比如许多家长不断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名牌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吃多少苦都认了。为了上名校,未来找一份好工作,将童年、少年时代所有的成长乐趣都放弃了。

  人生之路,事业之路,不断提速,为了尽快达到目标,路边风景都被忽略掉了。但是,过程本身没有意义吗?

  说一说对我自己启发很大的一段亲身经历。2010年4月份,我去北欧讲学,本来应该从瑞典到挪威,再到芬兰,之后还要飞到希腊。结果在瑞典时,刚好遇到了火山爆发,所有航班都取消了。随后的行程就出现了问题。我问主办方,我们还去挪威吗?那边的演讲、采访活动都安排好了。他们说可以的,挪威和瑞典很近,坐飞机一个小时,坐火车也就七个小时。于是我们就改坐火车。火车启动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像是穿行在一部风光纪录片里。我举着相机,左照照,右照照,眼睛忙不过来,手一直停不下来。

  到了挪威,从首都奥斯陆到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又是七个小时的行程。我让当地的朋友买了一张地图。一到火车站,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标上“早上8点11分从奥斯陆发车”,用相机拍下这个车站。一路往前走,一路拍风光,每停一个站就下去,拍一下站牌,在地图上画一个圈。刚刚穿过一个春光明媚的湖泊,忽然就到达一座零下二十几度的雪山,冒着寒冷冲下车拍照。刚刚跳上车,车门就关了,真是有惊无险。

  在下午3点多钟璀璨的阳光中,列车轰鸣着到达了卑尔根。看着地图上被我画了那么多圈圈,标注了那么多时间,还有沿途的风光照片,我想,如果按照既定行程安排,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旅行呢?只是一个意外的火山爆发,航班停了,我才会改乘火车。之前如果有人说,你愿意用十四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来替换两个小时的飞机行程吗?我一定会说,对不起,没有时间,我要赶路。但是这一次,我发现了坐车的乐趣。

  到达卑尔根后,我们又被困住了。火山灰越来越严重,哪里都去不了。被取消了讲学活动的日子,忽然变成了大把奢华的流光。当地有一座叫弗洛伊的山峰,我就说,我们去爬山吧!当地陪我的人很奇怪,说这座山大家都是坐缆车上去的,我说没有关系,因为此时此刻的我有大把的时间!山上只有一条小路,我沿着溪水往上爬,走走停停,拍拍风景和路牌。就这样,本来乘缆车20分钟就可以上去的山,我花了四个小时才爬到山顶,然后再沿着溪流坎坎坷坷地下到山脚。

  那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会儿是阴雨连绵,一会儿是阳光普照,都在游历中感受到了。当地有一种山妖吉祥物,山中随处可见它的雕像,咧着大嘴,竖着大耳,蓬头垢面的,但是非常可爱。我一路上闲闲的,几乎和大大小小每一座山妖像都拍了照。

  回国后整理照片,回味无穷。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这次是最精彩的。就是因为这是一次被意外改变的行程,因为我有大把的时间,有空闲出来的心境,才有如此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每天去一趟机场,看看航班什么时候能起飞。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影机随机采访,抓拍到我,问我滞留在这里有什么感受?我说挺好。记者又问,你难道没有工作吗?我说,工作现在无法做了。他说,你为什么不着急?我说,知道着急没有用,就不妨把这段时间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假期。我给记者讲自己“度假”的感受,讲去过的峡湾,格里格的故居,爬过的山,吃过的奶油鱼汤,看维京人的木头房子,还讲到一座古老的教堂,上面有四条龙。

  在大家的印象中,龙在西方是被妖魔化的。但在那座有500年历史的木质结构教堂里,居然刻有四条龙。不亲自到这里,怎么能知道呢?过去中国人都知道易卜生,到这里才知道他是如何写作的;中国人都了解格里格,到这里才知道他在哪里作曲;中国人都爱吃三文鱼,到这里才看见它们是如何被捕捉和加工的。突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了一些全新的人生体验,难道不是一个美好的假期吗?后来电视台报道说,一个中国作家在机场高调宣传了中国人的乐观哲学。

  什么是当下之心?遇到了不可抗力,就焦虑、困扰吗?就疯狂地给不同的朋友打电话求救、诉苦吗?这次体验,就好比被迫进了一个亭子,让自己放松,且歇了一歇。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于丹作品集
于丹-游园惊梦论语力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