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6章 洪烛:爱情的毒药与解药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作者:周国平

第76章 洪烛:爱情的毒药与解药

  爱情常常是自私的。自私是爱情的毒药。其实,爱情若能做到无私的境界,就比什么都简单了。文学艺术都热衷于宣扬爱情的最高境界:无私才能无怨无悔。爱情和宗教一样,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爱情的美好以及伤害,也如此。纯属个人选择。情圣成了神话,好像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其实,谁能把自私的爱升华成无私的爱,谁就是情圣。自私与无私,是爱情的毒药与解药。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我感动。观影研讨会上,我大胆预测:《阿嬷的梦中情人》可能是2013年最感人的电影。至少,它表现了最感人的一种爱情。

  爱情是人性里的人性。也是文学艺术最古老同时又最年轻的主题,万古常青。想考察一位诗人的心理年龄,让他写一首爱情诗,就能看出来了。想考察一位编剧或一位导演内心的青春保留多少,就看他在电影里能拍出什么样的爱情。

  爱情首先要感动自己,自我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对方。两个人相互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别人。爱情电影同样如此:编剧必须在感动中写出剧本,必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物与故事所感动,才可能去感动导演、演员,乃至无数观众。由王柏杰、蓝正龙、安心亚等主演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集体的投入,又是集体的感动,浑然天成。我认定这是一部有体温有心跳的电影。

  进入21世纪,所有的文学艺术都面临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洗尽铅华,又回到起点:感动。感人的程度,又成了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创造力与影响力的一项硬指标。感动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征服。观众与读者希望被征服:被真征服,被善征服,被美征服。只要有闪光点的文学艺术作品,我都感兴趣。有了美感,才会让我眼睛闪光。爱情已是最后的神话。如果文学艺术都不扞卫爱神的尊严,当代英雄们就全是无神论者了。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人重新认识梦中情人这个概念。大家一向把它当作常用词,原以为很熟悉,其实还是很陌生。所谓梦中情人,其实侧重于精神恋爱,又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提倡,而被称作柏拉图式的爱情。人类的爱情史,一直充满灵与肉的竞争,精神与物质的博弈。到了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由于唯物论乃至拜金主义大行其道,把情场也演变成了战场或商场,跟物质恋爱相比,精神恋爱成了易碎品。跟物质情人或肉体情人相比,精神情人或梦中情人成了奢侈品乃至稀缺品。

  《阿嬷的梦中情人》,质本洁来还洁去。这种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爱情,我原本以为在商业社会里快要绝迹了。不,它在电影里依然存在,在艺术中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它在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可能。艺术,包括电影,要给人类希望。如果艺术都不信仰真善美,怎么给人类的进步带去正能量?

  没有梦就没有真正的情人。没有情人就没有真正的诗人。有两个互为矛盾又很难分离的关键词,决定人类是爬行还是飞行:一个是“钱”字,一个是“情”字。许多人深知钱为何物,却很少想情为何物?

  经典的爱情都与时间有关。要么比时间长,《阿嬷的梦中情人》可属于向这一类致敬的。要么比时间短,《罗马假日》以完美的瞬间达到记忆中的永恒。

  爱情常常是自私的。自私是爱情的毒药。其实,爱情若能做到无私的境界,就比什么都简单了。文学艺术都热衷于宣扬爱情的最高境界:无私才能无怨无悔。

  爱情和宗教一样,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爱情的美好以及伤害,也如此。纯属个人选择。

  情圣成了神话,好像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其实,谁能把自私的爱升华成无私的爱,谁就是情圣。无私与否,是衡量大爱与小爱的分水岭。

  《阿嬷》在“蛇年最值得期待的几部电影”排在第三位。“梦中情人”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梦想能超越现实,爱情能超越世俗,有无限的可能性。爱情电影就得有本事把日渐坚硬的人心泡软。艺术需要一点“慢”,正如爱情需要一点“傻”。

  梦中情人,好像比情人多几分朦胧美。情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梦。譬如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情人眼里出西施,如痴如醉的情感,会使心仪的女人完美如女神。爱情励志喜剧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求爱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有爱才有梦。追爱其实是在追梦。即使追到了梦中人,也不能丢了梦。否则梦中人还是会跟梦一起丢失。梦会碎,梦中人的心也会碎。

  “有爱最美,有梦必追。”这既是《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经典台词,也是贯穿全剧的潜台词或背景音乐。

  女主人公演落水戏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男主人公编剧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相救,结果两人都差点自身难保,但彼此无怨无悔:“就算不会水,也要下水救你,因为我爱你,哪怕和你一起被水淹也是幸福滴……”

  《阿嬷的梦中情人》主演安心亚,被称为宅男女神,连续三年在《男人帮》中击败性感女神的林志玲。她在剧中哭喊的台词,能把观众的眼泪都给喊出来:“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我会一直等着你,做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为什么呢?你看完全剧就知道了。

  多年文友张弓惊,看了我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而发的微博,留言:“洪烛是个有心人啊。其实,作为一位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应该分析分析,为什么台湾人能够拍出这样色而不艳的爱情片?两岸隔绝多年,到底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我能怎么回答呢?我只能说:彼岸开始拜爱神了,此岸还在拜财神,至少慢半拍。彼岸开始重精神了,此岸还在重物质。艺术是形而上的,商业是形而下的,两者并非形同水火,但必须互补。

  电影本该是梦工场。可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本应高雅的电影也无法免俗,本应成为人类精神氧吧的电影,也变得像缺氧一样缺梦。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梦的梦工场。与此互为因果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看见了许多无情的爱情,纯物质或纯肉体的男女关系。它们比过去的所有爱情悲剧更悲哀,更悲伤:不是在宣布哪一对情侣的生离死别,而是宣判整个爱情的死亡。继尼采高喊“上帝已死”之后,不断有人危言耸听地宣布“文学死了”“艺术死了”,但都不如预言“爱情将死”更让人触目惊心。只有爱情死了,文学才会死,艺术才会死。

  《阿嬷的梦中情人》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与日下的世风反其道而行,高呼着爱情没死,爱情还活着,爱情死不了。正因如此,这部电影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在感动人们的同时,更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在狂奔的路上,弄丢了什么?该把什么找回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爱的能力,还包括做梦的能力。我们不仅不敢爱了,还不敢做梦了。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们。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和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酷的,如同战争!《阿嬷的梦中情人》则告诉我们:爱神不是战神,爱神也有温情。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最终的裁判是时间。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爱情注定意味着心灵的交换,以心换心,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位置。所以它同样追求着平等。《阿嬷的梦中情人》歌颂的是白头到老的爱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两个相爱的人,如果有情敌的话,就是时间。

  那简直是乞讨了。爱情的乞丐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世间万物唯独爱情是无法乞求的,也是无法施舍的。《阿嬷的梦中情人》还告诉我们:越是平等的爱,越是有尊严的。越是有尊严的爱,越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它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怯懦的美。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带来勇气的。美应该是有力度的,具备征服欲的。强者的爱是永远令人荡气回肠的。但是爱情的征服并不是掠夺,在索取的同时要懂得自觉奉献,以维护其平等。千万不能打破平衡。同样,心灵的交换绝不是交易。两者的区别在于,是付出你的部分还是你的全部?是自愿?被迫?

  人在爱的浪巅波谷间,是向神秘与神圣靠拢的境界。没有一点半痴迷半疯狂的感觉,又怎能确证是真正的爱情!它是理智逐渐向感性与冲动投降的过程。即使哲学家与会计师在爱情中也会变成诗人。

  爱情纵然可能令人痛苦和羞惭,但毕竟能获得充实的感觉。没有爱的日子与之相比,则显得一贫如洗。即使活得非常平静,稳定,有条理,隐隐约约也会有缺氧般呼吸困难的遗憾。在《阿嬷的梦中情人》里:那一对青年男女,毫不犹豫选择了带刺的玫瑰,宁肯践踏一片平整如草地的心境。这毕竟有可能携带他们进入一种心花怒放的节日!事实最终证明:经历了再多的风雨,爱情依然美丽。直到他们白发如霜,他们的爱情依然年轻。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 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国平作品集
岁月与性情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碎句与短章周国平自选集妞妞纯粹的智慧周国平论人生闲情的分量幸福的哲学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各自的朝圣路灵魂只能独行守望的距离把心安顿好人与永恒偶尔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