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星月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曼陀罗】0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星月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11章 【曼陀罗】04

  敬礼马尔巴上师

  密宗白教的大宗师密勒日巴,修持独步古今,在西藏被称为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的第一人。

  这个伟大的佛教圣者,一生的经历犹如海啸波涛,动人心魄。他出生于公元1052年,七岁时就死了父亲,他的亲戚们夺走了他们全部的田园与家产,使他的母亲、幼妹和他受尽了人间最悲苦的磨难,他的妹妹最后甚至成为流浪街头的乞丐。

  密勒日巴长大后为了复仇,到远方去向当时最伟大的咒师学诛法咒术,后来他用这些咒术杀死了许多敌人和亲戚,甚至以降雹的咒术,鼓起暴风和冰雹,摧毁了家乡的收成,所屠杀的生灵不可计算。

  很快的,密勒日巴开始从咒术觉醒,对自己做的罪业感到忏悔,他发愿要修习正法来寻求人生的解脱。他先拜在红教一位叫雍登的喇嘛修习“大圆满法”,可是因缘不能契合,他竟毫无觉受。于是在雍登上师的推荐下,去参访噶居派的大译师马尔巴为上师。

  马尔巴在还没有见到密勒日巴之前,就知道他将成为西藏最伟大的佛法导师,为了考验他,马尔巴给他许多非人的待遇,不断给密勒日巴无理的虐待与屈辱。最有名的一段是命令他一个人到山上盖房子,盖好了就拆,拆好了又盖,不知道总共盖了多少栋房子,到最后连马尔巴的妻子都看不过去,偷偷拿钱叫密勒日巴逃走。

  密勒日巴逃走了,又回到师父的身边,继续坚忍的苦行,那时马尔巴的用意是,要透过严格的锻炼,来清净密勒日巴的业障,坚强他的身心与意志,将来才会成大器。最后,马尔巴将无上密法的全部灌顶与口诀都传授给密勒日巴,马尔巴并特别做了一个祈愿,愿密勒日巴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

  密勒日巴果然不负师恩,他离开师父,一个人在山洞里连续打坐十一个月,得到菩提道的初步证悟。然后他在定中看见家园的情景,知道母亲已死,白骨无人埋葬,妹妹则沦为乞丐,于是回家超度母亲,找到了妹妹,对于苦难的人间生出最坚决的出离的决心。

  他发下一个重大誓言,要到人迹鲜至的山洞修行,不到彻底证悟,绝不下山,于是独自一人在白崖马齿窟中,连续禅修十二年,除了食用野生的荨麻维生,别无食物,衣服也都裂成碎片。因为长年吃荨麻的缘故,他全身都变成绿色,有一次被猎人看见,还以为是一个鬼。

  这样断除一切人间的纠葛,不断努力修行,终于使他证得大道。

  枕在母亲的骨头上

  最近,重读了张澄基先生翻译的《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仍像第一次读时动人心魄,但感受有一点不同。密勒日巴的生平,即使不是修行的人读来,也必然会热泪盈眶,前面的一段是我摘出来的生平简介,其实,在他的传记部分,令人动容落泪的地方很多。

  例如,他在深山修行时,妹妹去探望他,发现他的生活竟比乞丐还要可怜,正巧她来见哥哥时经过一个叫布林的地方,见到大译师巴日在开法会,法座上的垫子有几层高,头上有堂皇的大伞遮住太阳,五色绸缎向四方飘荡,小喇嘛徒弟大吹法螺,饮酒喝茶,热闹成一团。

  他的妹妹琵达就对他说:“哥哥!你所修的这个法是一个教人口无吃身无穿的法,实在可耻,使得我无颜见人。别的不说,你的下身都没有一点东西遮住,多难看呀!现在请你拿这毛巾做个围裙吧!”“你看看别的学佛的人!看看巴日大译师那位老人家。下面坐的是几层厚的垫子,上面张的是大宝伞盖,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又喝茶,又饮酒;他的学徒和弟子口吹法螺。集会的大众围绕着他,献上的供养不计其数。这样才对大众和亲戚朋友都有利益,大家自能心满意足。所以我看他是修法人当中最好的修法者。你看看有没有办法在他手下做个学徒,就是做一个最小的喇嘛,也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否则,哥哥啊!你这个法和我这个命啊!我们兄妹二人怕活不长哟!”说着悲痛地流下泪来。

  密勒日巴回答她说:“你以为我没有吃的,没有穿的,那样勤苦修行,是因为我找不到吃的,找不到穿的缘故,那就错了。我所以那样苦修的缘故,一来是因为我怕三恶道的痛苦。二来是因为我看轮回就像投活人入火坑一样的可怕。俗世的散乱纷杂,世人的争名夺利,一切世间八法,对于我就像病人呕吐出来的臭食一样可憎厌而令我恶心。我一见这些,就像看见被杀死的亲生父母的血肉一样,心中说不出的难过。三来是因为马尔巴上师对我的训示是:舍弃世间八法和散乱,不顾衣食与别人的议论,要住在无人的深山中,弃绝今生的希望和念头,专心精进修行。所以我之想要勤苦修行,也是为了遵守上师教训的缘故。”

  例如,密勒日巴口述他回乡探视母亲的一段,也是极其动人,他说:

  “走到近门处,看见一个似乎是土和破烂衣服裹在一起的大土堆,上面长满了野草。我用手拨开土堆,发现里面有一大堆人骨头。起先心里感到一阵迷惘,忽然想起,这是母亲的尸骨!悲哀扼住了我的喉管,心中一阵剧痛,竟昏倒在地上。一会儿醒来,立即想起了上师的口诀,就观想把母亲的神识和自己的与口传上师的智慧心融合在一起。我将头枕在母亲的骨头上,身、口、意连一刹那都不散乱地印入大手印三昧。如是经过七昼夜,亲眼见到父亲和母亲都脱离了苦趣,超升到净土中去了。”

  “七天以后,我从三昧定起。仔细思量,所有轮回一切法都毫无实义,世间的一切,实在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想就把母亲的骨头作一个佛像,把《正法宝积经》供养在佛像的前面。自己则决心到护马白崖窟去,不分昼夜地拼命修行;如果心不坚持,为世间八风所动,宁愿自杀也不愿为其所诱惑。如果心中起了丝毫求安逸快乐的心,愿空行护法断取我的生命。这样屡次的对自己发誓,下了决心。”

  密勒日巴与六祖慧能

  《密勒日巴尊者传》里,类似这样动人的片段,俯拾皆是,尤其是他所作的诗偈优美无比,都是修道的心法流露,是从光明的法身心地中任运流淌出来的心声,更值得一再读诵。

  张澄基先生曾把密勒日巴尊者在密宗的地位,与禅宗的六祖慧能相比。一是他们都是朴实、坚苦的实践者,带着浓厚的人情味。二是他们说法平直,易为一般众生所吸收。三是他们都是伟大的导师,传承弟子中有许多得到殊胜成就。四是他们都痛快地表示自己是薄地的凡夫,因刻苦修行而成就,不是什么佛与菩萨的化身示现。

  所以,我们读《六祖坛经》和《密勒日巴尊者传》,都像读着动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诗,使我们因高山景行而生出无上的悟道之心。刚刚我们说到传承,一般修行佛教的人,认为密宗才有严格的传承,其实不然,六祖慧能也仍然传承了五祖弘忍的伟大教化,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代宗师,只是禅宗不谈报身、化身,认为要直趋法身,因此对传承很少谈起。

  密宗却是不同,密宗的皈依有内皈依、密皈依、密密皈依三种。

  内皈依是除了皈依佛法僧,还要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

  密皈依是自身气、脉、明点,在受大灌顶之后,先修生起次第,再修圆满次第。

  密密皈依则是皈依自性的法、报、化三身。

  所以在密宗,除了佛菩萨亲自指导和灌顶的祖师,必须上师的加持与回应,才算有圆满成就。上师与弟子的因缘就变得十分重要,许多密宗的上师都发愿,希望弟子的修行能胜过自己,像马尔巴对密勒日巴的祈愿就是。其实禅宗也是如此,百丈禅师就曾经对他的弟子黄檗禅师说过:“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读《密勒日巴尊者传》,最感动我的就是他与老师马巴尔之间的因缘,他把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上师,从修法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圆寂的刹那,都是念念不忘师恩。

  密勒日巴生前说过十万首诗偈,绝大部分的开头都是“敬礼马尔巴译师前”“敬礼具相马尔巴师”“敬礼恩师马尔巴前”“大悲慈父马尔巴”“敬礼大恩马尔巴师”“敬礼大恩父马尔巴尊师”“敬礼胜士马尔巴足”“敬礼传承诸上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了密勒日巴如何感念他的师父。

  当我们读到密勒日巴在洞中修定,点了一盏酥油灯在头顶上,灯不点完,身体不动,也不下座,这样过了十一个月,坐垫永远保持温热,深深体会到他的成就是自己奋力修行,但如果没有马尔巴的教导与加持,密勒日巴的成就也不会那样快速。

  因此,每次我读到“敬礼马尔巴上师”时,都感觉像朝阳露出第一线曙光,有如阳光普照、彩虹示现,令人感动不已,而想起自己上师的恩情。

  帝洛巴与那洛巴

  我们再来看一段白教祖师帝洛巴和那洛巴的故事。那洛巴就是马尔巴的上师,也是密勒日巴的传承师祖。

  那洛巴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修持,曾被任命为那澜陀佛教大学的副校长。有一天,他在讲经的时候,金刚亥母化成一位穿着破烂的老太婆来到他的前面。

  老太婆问他是否了解自己所说的佛经?他说他了解每个字的意义,老太婆就欢喜地跳起舞来。

  那洛巴心想,我只说了解字面的意义,老太婆就欢喜地跳起舞来,如果说我也了解经文中的意义,她一定会更欢喜!于是他就向老太婆说:“我也懂得经文中的意义。”

  不料这么一说,老太婆就披发掩面地大哭起来。这使那洛巴十分不解,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那金刚亥母化成的老太婆就说:“你说你懂佛经中每一个字的意义,我觉得你对了,因而高兴。但你说你懂佛经的真实义,那就不对了,所以我伤心!现在懂得佛法真实义的,只有我的兄弟帝洛巴一个人!”

  当时那洛巴首次听到帝洛巴的名字,就产生无比的敬仰心,决心向他求教。

  那洛巴四处寻访帝洛巴,终于打听到帝洛巴在某一座庙里,他立即赶到那座庙,在厨房里见到了帝洛巴大师。当他看到帝洛巴瘦弱的身形,身上穿着围裙作业,完全不像一位有修为的高僧的样子,他大感失望,甚至没有上前问讯,就转身离开了。

  后来又有一次机缘,那洛巴在河边看见帝洛巴,见他抓起一条活鱼放进嘴里一口咬死了,那洛巴看到这种无故杀生的行为,心中更觉反感。

  他的心念被帝洛巴知道了,忽然开口问他:“你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说着把那条咬死的鱼丢入水中,鱼竟活活泼泼地游去。然后帝洛巴说:“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那洛巴耳闻亲见了这一切,即时有了领悟,他便要向帝洛巴拜师求法。帝洛巴竟一言不发,不顾而去。

  帝洛巴在前面走,那洛巴跟在后面,一直走到一个市街上的一座三楼顶上,那洛巴跪在帝洛巴面前,虔诚地求他收为弟子。

  “你是真有诚意吗?”帝洛巴命令道:“那么,你从这楼顶上跳下去!”

  那洛巴立即站起来,义无反顾地跳下楼去,跌落在街心,全身的骨头都像碎了一样。

  帝洛巴走下来问他:“疼吗?”

  那洛巴说:“很疼!”

  帝洛巴扶他起来,只念“嗡嘛呢贝咪吽”,那洛巴便全身复原了,后来,那洛巴经过十二次艰苦的考验而成为大成就者。

  一切佛菩萨的具体呈现

  在密宗里,像帝洛巴与那洛巴这样动人的师徒故事不胜枚举,最主要的是标示了一种重要的观念,上师就是法的代表,是本尊的象征,是一切佛菩萨的具体呈现。

  我们礼师、求法、修行佛道,是不是也有那洛巴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呢?

  虚云和尚年谱

  对于佛教禅宗的研究,从古以来没有衰微过,但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古代,而且有把禅宗的祖师们神化的倾向。使禅师神化,并认为古代才有高僧,对于禅学研究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失。因为,即使在民国以后,中国也有极富人味的高僧,像虚云和尚、来果禅师、月溪法师、慈航法师,甚至不久前才圆寂的广钦老和尚,现在犹当壮年的圣严法师,都是人格风范、苦修实证,令人十分仰佩的。

  其中尤以虚云和尚对于清末民初禅宗的重振与发扬,地位最为重要。

  虚云和尚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世寿活了一百二十岁,出家岁月一百零一岁(他在十九岁出家)。

  虚云和尚生前所遭遇的苦难极多,但由于他对佛教的信心,及自己深奥的禅定,都能感天动地,转危为安,在《虚云和尚年谱》里有详细的记载,可以说是历来对虚云和尚最完备,乃至对高僧最完备记传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由追随虚云数十年的在家弟子岑学吕从他生前开始随记,一直到圆寂后才完成,史实成分相当可靠。

  就以四大高僧为例,弘一大师有《弘一大师年谱》,太虚大师有《太虚大师年谱》,印光大师有《印光法师年谱》,但都没有这一本年谱来得动人心魄、感人至深。这是由于后面的几种年谱很少涉及到真正修持的经验与开示,也没有虚云的生平那么风涛变幻、恢宏活泼。

  当我们看到他修习禅定,时常一定就是十天半月,能不兴起追随之心?当我们读到他为了救拔母亲,从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为时三年,几度昏死,能不为之感动落泪?当我们看到他沦入敌手,打落牙齿和血吞,满口冰雪在心头的气概,能不生起浩然之心?

  他的一生是一则近代禅宗最美丽的传奇,肩挑天下众生、荷担如来家业,用他的情怀与人格来证明:即使在最苦难败坏的年代,禅宗的修行仍然是有希望的。

  我读《虚云和尚年谱》,曾数度掩卷落泪,它感人的不是文笔,而是一个不折不扣大丈夫的生命。

  近年,对禅学的兴趣与修行又逐渐蓬勃,我认为初学的人与其从语录公案入手,还不如先读《虚云和尚年谱》,而对禅定有心得的人,来读这本年谱,犹如鱼游大水,更能得其所哉!

  心的恒河

  佛陀对弟子阿难及大众开演了自性的认识,大家都因而开悟了自己的本心,就像很久以来失去乳育的婴儿,突然遇见了慈爱的母亲。

  但这时,在座的波斯匿王仍然不能明白佛陀所说的道理,他站起来对佛陀说: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生,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我从前没有受过诸佛的教诲,只见过修外道的迦旃延、毗罗胝等人,他们都说这个身体死后就灭亡断绝了,这样就叫做涅槃。我现在听见了佛的说法,感觉非常疑惑。到底要如何才能证明我们的心性,确实是不生不灭的?我想在这里集会的初学的人,也一定希望知道这个道理,可不可以请世尊再说明白一点?)佛陀就对波斯匿王说:“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你的身体现在是这个样子,我问你,你的这个身体,是会像金刚一样永远住在世间而不朽呢,还是会变坏呢?)“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波斯匿王说。(世尊呀!我的身体最后一定会变坏消灭的。)佛陀又对大王说:“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你没有变坏消灭过,怎么知道一定会变坏消灭呢?)“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世尊呀!我这个无常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消灭,但是我自己观察现在和从前,时时刻刻都在凋谢变迁,新的不能留住立刻有新的生起,永远不能停止,就像火变成灰,渐渐地消失殒灭,我知道消失殒灭是不息的,所以我敢确定这个身体,将来必然衰败灭尽。)

  每一个刹那都在变灭

  佛陀说:“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正如你所说的,大王,你现在年龄大了,人也衰老了,你的容貌和幼年时代相比又怎么样呢?)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令颓龄,近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世尊!我童年的时候,皮肤肌肉都很细润光滑,长大成人以后,血气充满。现在我的年纪大了,由于衰老的关系,形色干枯憔悴,精神昏沉愚昧,头发白了,脸皮皱了,恐怕很快就会死了,怎么可以和年轻时代相比呢?)

  佛陀对大王说:“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你的容貌身体,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衰败朽坏的吧?)

  波斯匿王说:“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世尊呀!身体的变化是在暗中推移,我实在不觉得寒暑和时间的变迁交流,不知不觉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说是少年,容貌已经比十岁时衰老。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衰老得多了。到现在六十二岁,回忆起五十岁的时候,也比现在强壮得多。世尊呀!我看时间的暗中推移使人衰老,其中的变化,不是十年二十年的变化,而是一年一年的变化。也可以说不是一年一年变化,而是每月每日每分每秒,刹那刹那,短到一个念头与另一个念头之间,不曾停止的变化,所以我断定我的身体,将来一定会变坏而至于消失。)

  看着恒河的是同一个你

  佛陀接着问波斯匿王说:“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你看到身体的变化迁改从不停止,而悟到你有一天一定会衰败灭亡,但在变灭的过程里,你可知道身体里有一个不灭的东西存在吗?)

  波斯匿王合掌对佛陀说:“我实不知。”

  佛陀就开示他:“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我现在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大王!你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恒河的水?)

  波斯匿王说:“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祭拜天神,经过恒河,那时就知道是恒河。)

  佛陀又对大王说:“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如你刚刚说的,二十岁时老于十岁,一直到六十岁,日月岁时每一刹那都在迁移变化,那么你三岁时看见的恒河,到你十三岁时来看,它的水又怎么样了呢?)

  王说:“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河水还和我三岁时所看见的,一点也没有不同,一直到现在六十二岁了,也没有不同呀!)

  佛陀说:“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你现在因为头发白了、脸皮皱了,自伤老大,你的脸必然比童年的时候还皱,等于换过一个身体,但是你看着恒河的还是同一个你,那个看着河的自性的你,和童年可有不同吗?)

  王说:“不也,世尊。”

  最后佛陀下了这样的结论:“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你的脸虽然皱了,但是那个可以看见东西的精神的你,也就是可以确知是你的自性,它从来没有比从前皱,会皱会变化的就会因迁化而灭亡,不皱不变的自然就不会迁化与灭亡,是原来就没有生灭的自性,你何以引用断灭的观念,相信此身死后就一切完全消灭了呢?)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了这段话,深信身体消灭以后,舍掉一个生命还会投到另一个生命里,因此和参加盛会的大众,非常踊跃欢喜,从来没有过的那样的欢喜。)

  毎每七年就是一次轮回

  这一段经典出自《楞严经》,我加了标点,并译成白话。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来介绍这一段经文呢?那是因为有许多人对我问起自性的问题,并对自性存在与否充满了疑惑。是呀!每一部佛教经典都告诉我们,人除了身体、意识、思想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它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不可以体会得到?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佛教的整个体系都站在自性不灭的基础,因为自性不灭才有了轮回的观念,才有了因果业报的观念,也才有往生净土的观念。当然,要像古来的禅师一样见性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但是不因为我们没有见性,就说我们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回想,从幼小的时候到现在,其实我们的身体、意识、思想都已经改变,甚至没有一个细胞和从前一样。我们即使看见从前的自己,也认不出是同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自己童年的照片,几乎难以辨认,仿佛隔世了。

  依照近代科学家的研究,人的细胞每七年更新一次,亦即是每经过七年,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个细胞和从前相同,如果身体的舍弃与再投生就是一个轮回,那么轮回不必等到死后,我们每一个七年就是一次轮回了。

  这些观念,我们从《楞严经》的这一段经文,可以清楚认知到,自性是存在的,否则我们怎么知道看河的是同一个自己呢?既然“从前的我”已不存在,我是从何知道那从前的我也是我呢?再把时空拉长一些,未来的我仍然是我,我死了,那个能自知是我的自性会不会消失呢?从过去的推理就能知道,我的自性并不会消失。

  看见内在自性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看河的经验,尤其是在故乡的河,我们每一次回乡看见故乡的河,感触都非常不同,其实身体的变化更大,但看河的我的自性是没有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不只是外面有恒河,我们的自性就有一条心的恒河,永远不在时空中变灭。

  自性不会因外在的变化而消失。

  在禅宗的公案里,都是在谈自性不变不失的见解和体证。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个代表性的公案。

  有一个和尚来何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

  智门禅师说:“莲花。”

  和尚又问:“出水后如何?”

  智门禅师说:“荷叶。”

  这真是奇怪的事,莲花没有出水时是莲花,出水以后怎么反倒成为荷叶呢?那是因为莲花或荷叶只是一株莲花的表相而已,如果我们不能彻透表相看到内在自性的生命,就对自性难以理解。一般人看见莲花荷叶是不同的,可是禅师看见的莲花荷叶并没有分别,那是因为他从自性的内在生命看到了莲的本质。

  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深刻相信,人人有一不生不灭的自性呢?只要能信自性是人人本有,努力从内在世界去追寻,相信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伟大的禅宗祖师一样,不必在死后,就在今生,便能见到我们的自性,从自性中觉醒,那将使我们“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有情菩提红尘菩提淡品人生宝瓶菩提天心月圆如意菩提紫色菩提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清凉菩提星月菩提在云上随喜菩提拈花菩提凤眼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