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孝悌是大义(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 作者:翟建辉

第4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孝悌是大义(1)

  曾国藩箴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箴言解读

  孝顺和友爱是一个家庭的祥和的瑞兆。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上或许并不能全部得到应验,但唯独在孝顺和友爱上做得到则能够立刻获得吉祥欢庆,做不到的则会立刻有灾祸降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一、对父母都没有孝心,还何谈其他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在礼仪中固不可少。古人对孝非常重视,百善孝为先。百姓以孝治家,君主则以孝治天下。地方大臣举荐人才时也以孝悌作为人才的标准之一。不孝在封建社会也是一项很重的罪名,如果父母把子孙告到公堂说他们不孝顺,那么轻则这些子孙会受到皮肉之苦,重则被斩首示众。

  而在当今社会,孝顺也是获得别人尊重和敬仰的首要条件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爱护的人会真心爱谁。“乌鸦反哺”,“狐死首丘”,甚至连动物都知道回报生养恩情,那么人作为高级动物更应该孝顺父母。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舜,是黄帝的后裔。他的父亲又聋又瞎,因而性情非常暴躁。

  而他的母亲则十分贤淑,舜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幼年的生活过得相当美满。但是,后来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不久就离开人世,只剩下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然而,自从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父亲的性情变得越来越坏。再后来,父亲娶了继室,生下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从此,他的父亲对这位继母更加宠爱。然而,他的继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觉得舜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常常看他不顺眼,就常在丈夫面前说舜的坏话,而舜的父亲信以为真,便常常责打舜。

  而舜的弟弟为人傲慢,对舜也很仇视。即使如此,孝顺的舜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仍然百般孝顺,对弟弟也很友爱。

  可继母和弟弟还是怕他会分去大半家业,想把舜除掉,一次又一次设计陷害他,而舜每次都设法避开祸害,而且从不介意。还承担了全家的劳动工作,在历山耕种。据说当他20岁那年,他的孝行传遍千里,连上天都感动了。天子尧通过地方官吏的推荐而得见舜,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并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观察他对内对外的为人。舜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媳妇的义务,并照顾弟弟,不能因为出身高贵而破坏家庭的规矩。他还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严格,一点也不迁就他们,使他们为人更家敦厚谨慎。最终,舜的孝行和品德感动了继母和弟弟,并使他父亲也感到悔恨,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和和睦睦的生活。因为舜的品德和能力,尧最后禅让给舜。

  国家在舜的治理下一片太平。

  就如曾国藩所说,孝顺和友爱做到了会立即得到回报。上面舜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曾国藩本人也非常重视孝悌。他对长辈非常孝顺,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还反复告诫家人说,如今人们都将“学”字看错了,如果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会发现绝大多数学问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于“孝悌”这两个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到十分便是十分“学”;所以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应当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他的意思大概是学问是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在家庭中,应当在孝顺和友爱两方面下工夫。做到了使长辈没有一时不安乐,没有一日不顺适了,而后做到使兄弟妻儿都感受到和睦和恩爱,这样家庭才会秩序井然,彼此和睦相处。

  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家中长子长孙,并且为官最高,权势最重而骄傲自满,责骂他人。相反,他从不以辈分和身份压人,而是把自己看作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与父母亲族、兄弟姐妹相处和睦,处处以宽厚行事,以身作则,使得曾氏家族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成为了百年而不衰之家族。根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有名望之人才240余人,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出现,而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其长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承荫出仕,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清代末年,在与沙俄谈判中,凭着其坚强的斗志和谈判艺术,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其次子曾纪鸿是着名的数学家,还精通天文、地理,着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并且计算出了第100位的圆周率。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当时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曾孙辈则多出国留学,成为了着名的学者,各有专长。

  父母是一个人的源头和根基,不孝顺父母无异于舍本逐末,截源断流。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不伟大的子女,而没有不伟大的父母。我们应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用我们的一生来回报他们。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语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只孝顺他自己的亲属长辈,不只教导自己的子孙。而是大恩于人,大怀揽天,最能包容和爱民,不仅孝养自己的长辈而且同样孝养别人的长辈,不仅抚养自己的后代也善待别人的后代。

  曾国藩一生以孝悌为先,在家庭内部以身作则。一部《曾国藩家书》就是现代最好的家教教材。在家庭外部,曾国藩也尽可能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尽可能帮助那些向他求助的贫困的族亲。从下面摘录自他的一封家书的几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他的两个弟弟不同意他资助族戚之后,他劝说自家兄弟的苦口婆心。

  致温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初十日]

  “……所寄银两,以四百为馈赠族戚之用。”

  “……兄己亥年至外家,见大舅陶穴而居,种菜而食,为恻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谓曰:‘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

  南五舅送至长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甥妇来京。’余曰:‘京城苦,舅勿来。’舅曰:‘然。然吾终寻汝任所也。’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饥寒之况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则大舅、五舅者又能沾我辈之余润乎?十舅虽死,兄意犹当恤其妻子;且从俗为之延僧,如所谓道场者,以慰逝者之魂而尽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我弟,以为可乎?”

  “兰姊、蕙妹家运皆舛。兄好为识微之妄谈,谓姊犹可支撑,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爱,纵彼无觖望,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

  “欧阳沧溟先生夙债甚多,其家之苦况,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丧,不能稍隆厥礼。岳母送余时,亦涕泣而道。兄赠之独丰,则犹徇世俗之见也。”

  “楚善叔为债主逼迫,抢地无门。二伯祖母尝为余泣言之。又泣告子植曰:‘八儿夜来泪注地,湿围径五尺也。’而田货于我家,价既不昂,事又多磨。尝贻书于我,备陈吞声饮泣之状。此子植所亲见,兄弟尝欷久之。”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妇孤儿,槁饿无策。我家不拯之,则孰拯之者?我家少八两,未必遂为债户逼取;渠得八两,则举室回春。贤弟试设身处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

  可见,曾国藩的家人当时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俗话说,皇帝还有几门子穷亲戚。曾国藩也是农家子弟出生,虽然他后来入朝为官,使家人可以不愁衣食,但他的那些农村的穷苦族亲还是挺多的。而曾又是非常注重孝悌之人,为人方面也非常热忱。因而看到那些不如自家的,甚至有的当面向其哭泣的族亲时,肯定也是非常伤心的。所以愿竭尽所能周济他们。

  在现在社会,“穷亲戚”可以说是一个贬义词。一个人被别人称为是穷亲戚,肯定会觉得非常没有尊严。而那些祖祖辈辈在农村的人一旦走出农村,走进城市里面以后,很多都开始看不起来自老家的那些“穷亲戚”,觉得他们很麻烦。其实他们哪里就变得很高贵了呢,最多是钱多了一点。当然绝大多数人在进入城市之后还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原来的乡土亲友的,对他们来说这是在回报乡土的养育之情。这些人是会感恩的人,他们并没有因为身份或者金钱上的变化就使心灵变得扭曲。

  三、孝悌还包括兄弟友爱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之一。“孝悌”本身包含两层意思:“孝”和“悌”,即善事父母和尊敬兄长。孝与悌是相互联系的,是为了适应古代的家庭宗法制度而由孔子提出的关于如何管理好家庭的思想。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从而提出了一个与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这个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理论,在我们看来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单位,唯有家庭关系安定和睦了,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发展,国家也才会长治和久安。

  孟子也说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曾国藩家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他对“悌”的重视。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写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七]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翟建辉作品集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