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孝悌是大义(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 作者:翟建辉

第5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孝悌是大义(2)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家庭和睦了自然就会带来福气。如果一家之中,对兄长的话弟弟没有不答应的,对弟弟的请求兄长没有不回应的,如此和气蒸蒸而家庭不兴旺的,从未见过;与此相反的做法而家庭不衰败的,也从未见过。

  可见,曾国藩把“孝悌”作为立家之本,非常重视并且也终身实践传统的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悌”观念。他甚至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他很孝顺父母和其他长辈,和其他几个兄弟都保持着极佳的关系。而他的这些做法同时也给子孙后代起到了垂范作用。他的言传身教使得曾家后代同样相处和睦,并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治家和教子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古人的智慧的成功,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也让我们明白了,兄弟妻子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在于宽容和忍让。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隋朝,有个人叫牛弘,为人忠厚且学识渊博。他有个弟弟叫牛弼,常常酗酒闹事。有一次牛弼酒后射死了牛弘的驾车之牛。牛弘回家后,他的妻子就告诉了他,言语之中非常气愤。牛弘听了之后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说把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的妻子做完之后还是很不甘心,又向牛弘诉说杀牛一事,牛弘还是没问什么,只是说剩下的做成汤吧。过了一会儿,牛弘在看书的时候妻子又向他提起了这件事,他只是继续看书,头也不抬地说:“我已经知道了。”始终没有生气的样子。他的妻子见他这样大度,觉得惭愧,从此再也不提这事了。

  而由于哥哥嫂嫂的宽宏大量,弟弟牛弼也慢慢地收敛了很多。家中上下变得一派和气。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人处理家庭关系的立场,和对“悌”的运用。古人这种本着宽宏大量、亲善友爱的态度来处理家庭矛盾的做法值得现代人学习。

  四、家庭责任不应成负担

  曾国藩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反复提到:“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他一生为官的心理写照。他始终把居家放到做官之上,认为家才是一个人长久的安身之地,而为官只是一个人一生偶然为之的事情,这在他留给子孙的遗嘱上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一致的。他认为官场复杂险恶,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获罪,从而牵连全家。因此他并不要求子孙后代刻意求取功名。他在给次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当他身在官场中沉浮时,也时时作上岸打算。

  曾国藩对家人的管教是很严格的,从流传下来的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古代长兄如父,所以当他取得功名后,思考的就是要替父亲教育好子侄。

  《曾国藩家书》时间跨度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多达30年的翰林院和从武生涯,约有1500封。它们所涉及对象非常多,上至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内容也极为广泛,小至家庭琐事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大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经邦治国的道理的阐述。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从容镇定,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间蕴涵着真知良言,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是他一生主要的活动传记和他治家、治学、治国之主见的生动反映和真实表述。

  曾国藩家书从很多侧面反映了曾国藩身为家中长子长孙对家庭的尽职尽责。也正因为他的谆谆教导,他的家庭也从未给他造成任何负担。他深知“富不过三”,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舒适的生活极易使子孙后代丧失继续奋斗进取的激情和勇气。特别是官宦之家,如果不严格管教,家人就有可能仗势欺人。

  曾国藩治家严格,严禁家人干预地方官员的事务。然而,毕竟不在家人身边,他的父亲及诸弟有时候也依仗权势,干预地方事物。特别是他的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尽管曾国藩家教极严,但其四弟则违教者多、听从者少,在乡最为跋扈,常借地方官员之手杀人。

  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兴起,特别是湘西地方。那些人多是原来参加湘军,被遣散返乡后,参与哥老会的。曾国潢在家乡,不但剿杀哥老会时卖力,而且地方有什么“憎恶”的人,他就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并且凡是他有所请,县官也不敢不服从。有时捆送五六十人,基本没有几个能生还的。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常接到曾国潢的请求,不答应又拗不过他的权势,答应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要他杀人的手令,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有一年,湘乡县城新建一个码头,按惯例是杀猪宰羊,用“三牲”来祭祀,然而在曾国潢的主持下,却杀了16个人举祭。

  曾国潢在乡间为人所恨,曾国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诚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作恶事。咸丰年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他趁弟弟躺在床上睡午觉,曾国藩计上心来,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其弟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国潢对哥哥的这一举动,高声直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闻声反问:“吾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其四弟不仅居乡有所收敛,待百姓的态度亦有所好转。曾国藩治家的成功,使得他在官场上从来没有因为家人的事情而受到牵制,反而其家里人才辈出,各有所长,这可以说是后人为官持家都应当效仿的。

  五、尊重他人,才能受人尊重

  人人都有自尊,而且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尊重别人,即使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即使是一个乞丐,他的尊严都是不容别人践踏和侵犯的。

  尊重他人,首先照顾别人的面子。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不当面揭人家的短处,不背地里说人坏话,不说侮辱人的话,处处对人以礼相待,多理解别人,多关心别人,这样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就会尊重你。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尊重和关爱,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否则,受损失的一定是你自己。

  曾国藩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特别是早年,曾国藩脾气很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说话时也常常出口伤人,不顾及别人的脸面。一次他在家中为父亲祝寿,他的一个朋友也前来助兴。吃饭的时候,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冲突,结果曾国藩对着这位朋友破口大骂,几乎忘了场合和身份。当朋友走后,曾国藩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做得不对,非常惭愧。于是他写信向朋友道歉,并且以后非常注意控制自己情绪。后来曾国藩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无疑是与他注重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脾气、待人宽容与尊重别人分不开的。

  曾国藩常教导家人说:“仁者,即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并借用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导子侄要尊重他人。曾国藩对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张“说人长每长一分,说人短每短一分”。

  他所提拔的左宗棠常因政见不同而对曾国藩横加指责,而曾非但没有怨恨,反而非常欣赏左的才气和能力,写了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表示敬左虚己,而与左宗棠冰释前嫌。后来曾国藩的湘军也多靠左宗棠等人的协助才能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军队,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尊重的欲望和需求。如果你坚持别人先尊重你时,你才被动地去尊重别人,那么你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去尊重别人。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周处,他年少时,纵横乡里,从不尊重别人,还经常欺负别人,以至同乡人都很讨厌他,人们把他和乡里的二害合称为“三害”。一天,同乡人让他去杀乡中两害,实际上是让他和两害同归于尽。他杀了两害后,才知道乡里人的意思。于是从了军。改过自新,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并向乡里人道歉。最后,他得到了人们的原谅和尊重。成为了人所皆知的大将军。从周处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一个人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尊重别人后,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并获得成就。

  俗话说:“欲取之,必予之”,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因为,在尊重他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如果换在你在那种情况下你将何思、何想、何做、何为,这样一想不通也会通,也就能理解人了。理解了别人,也就尊重了别人。

  尊重别人,还要能够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胸怀。对生活中的琐事,不拘小节的人,可能会把这些事不当多大的事,但心胸狭窄的人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斤斤计较。有时还可能争得脸红脖子粗,从而导致失和,搞得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张。因此要想与别人的关系不至于失和,就要知道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学会尊重人,以真诚与热情的态度待人,真心给别人关爱,学会倾听。

  尊重别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眼。尊重人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要从细微处见真情。多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就尊重你。

  这样你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翟建辉作品集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