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智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曾国藩的做人绝学(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智慧全集》 作者:陈浩

第5章 曾国藩的做人绝学(1)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曾国藩是一位在做人方面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他能够在战场上躲过明枪暗箭,在官场上步步为营、节节走高,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因此,曾国藩的做人绝学和为人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卓之志,金丹换骨

  曾氏名言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译文:人如果能自己立志,则做圣贤、做豪杰,有什么事不能做到呢?还何必要借助于别人的力量呢?

  做人从哪里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向,是使人紧张起来、站立起来的东西,好比一棵树的躯干。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全是被志向所照亮的。没有志向也就没有人生的方向。

  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偏见,必然会越来越卑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洁。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奋勇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稀里糊涂,没有追求,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他认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境界人人都可以达到。

  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了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坚信终有一天,自己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引来九州的震动;他相信自己会像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树一般,有朝一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写给好友刘蓉的信中,曾国藩更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宏图大志:“此间有太常唐先生,博闻而约守,矜严而乐易,近着《国朝学案》一书,崇二陆二张之归,辟阳儒阴释之说,可谓深切着明,狂澜砥柱。又有比部六安吴君廷栋、蒙古倭君,皆实求朱子之渚而力践之。国藩既从数君子后,与闻末论,而浅鄙视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若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辱知最厚,辄一吐不怍之言,非敢执途人而龊龊不休如此也。”

  曾国藩说“志之不立,本之拔矣”。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曾经说过:“人生绝不该随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其如此,我们应自立自强,努力做众人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他之所以说得好,是因为他说得全面、朴实,说得现实,我们可以做得到。当然说的和曾国藩最为接近的是王阳明。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王阳明说的“根”和曾国藩提到的“本”就是一个意思。因此,要成就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确立志向。

  换句话说,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人无志向,则柔弱无刚。王阳明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不确立,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没有方向,随波逐流,又怎么能有所成就呢?

  古代有个寓言故事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固不如蜀鄙之僧哉?”可见,只要确立了志向,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也一定能实现目标;反之,尽管条件优越,如果一味贪图安逸,没有志向,反而一事无成。

  曾国藩认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人生当有人生之志,为学当有为学之志,修身当有修身之志。关于人生之志,曾国藩有从“雉卵变蛟龙”到“国之藩篱”的自信。关于为学之志,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关于修身之志,曾国藩一生着力效法标准人物。即使后来和太平军决战时,他仍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名家重新估计,命儿子曾纪泽画其图像,悬于壁间。他还做《圣哲画像记》一文,作为终身效法的标准人物,以使自己的人格更臻于完善。他于文中写道:“古之君子,盖五日不忧,五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俯不怍,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于祈,何所为报?”

  曾国藩正是抱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基本人生信条,才从“朝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成为一位“中兴依赖,几人而已”的封疆大吏。有志者,事竟成。志向是对人的一种召唤、一种诱惑、一种刺激。但愿它能唤起你潜在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曾氏名言

  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则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译文:古时的圣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用言语教化人,这是用善教人;用德行感化人,这是用善养人。这些全是与人为善的事情。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源自《孟子》。曾国藩继承这个思想并为之做了详尽的解释:“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孟子注重的是虚心听取各种意见;那么在曾国藩那里,取予两件事成了相互推动、永不停止的一个过程。

  同时,曾国藩还把这确定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他在日记中写道:“九弟来久谈,与之言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而且在他权力所及之处,他还力图将这个原则化为必须遵守的制度。“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是曾国藩做人的一个准则。因此,曾国藩的周围人才济济,他的事业兴旺发达。

  曾国藩与人为善的事俯拾皆是。因此他的幕僚多把曾国藩尊为老师,极为崇拜,纷纷效法,奉为楷模。所以,才有他的幕府如水渠之说。这些幕僚皆深受曾国藩的影响,或效其坚忍,或师其勇毅,或明其大道,或法其坦诚。

  曾国藩取人为善的事例也屡见不解,如听人之谏、采纳僚属意见婉辞皇帝意旨,等等。大事如此,小事亦能如此。如免“进场饭”一事,更能说明曾国藩的取人为善。

  曾国藩遵循父亲的教诲,天不亮就起床,随后即用早餐。在东流大营时,欧阳兆熊及李肃、程尚齐、李申甫等人认为晚睡早起实在太辛苦了。曾国藩知道后,戏称早饭为“进场饭”。在湘军克复安庆后,欧阳兆熊置酒为饯。在席间,欧阳兆熊婉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早晨起得太早,也太辛苦了,不如‘进场饭’就免了吧。”曾国藩笑着答应之。

  免“进场饭”这件事尽管小,但可见曾同藩取人为善的姿态。他最初在京师时,也对他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倚才傲物,所以得罪了一些人,后来他躬自检悔,觉得“与人为善”是不树敌的第一妙招,而“取人为善”是完善自己的绝好药方。

  按照儒家的思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任何有德的行为,任何与人为善、取人为善的行为必然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你真是一个有德之人,就不会孤独无助,一定会有与你同行的人,拥有朋友,有很多拥护你的人。

  不得不说,德性是具有磁性的。随着时间的历练,有德之人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准了,那么他就等于把人生的道路走对了。而路走对了,想不成功都难。

  勇于担当,挺身入世

  曾氏名言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译文:君子立志,有为大众谋求幸福的器量,有内圣外王的事业,而后方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完美无缺的圣人。

  曾国藩一直主张积极入世,心中充满着对国家、对人民的使命感。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时刻等候着国家的召唤和委任。曾国藩办事妥当与否,姑且不问,但他勇于承担,挺身入世,这种精神,却是值得借鉴的。

  造物主对每一个物种的职责都有安排,如蜜蜂的天职是采花造蜜,猫的天职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职是张网捕虫……而我们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天地的精英,同样有与生俱来的职责。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拥有了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员应当拥有的权利,它不需要什么前提条件。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权利因为责任而存在。上天在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相应的责任,这也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只有在履行责任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享受权利。承担责任是人的天职。

  生于人世即行人道,立于天地间就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是理学倡导的观点。如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似乎就是曾国藩平生缩影。

  曾国藩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说“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能够有所作为时,曾国藩自己也说真正的圣人君子的行为准则在于责任,并且以此训导天下人。世道之所以变乱,是因为上上下下的心中充满了物欲,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自私成风,给社会带来危害。当灾难来临,他们四处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力气来为拯救天下做点儿事情。于是,那些有责任感的人站出来改变这些坏的现象,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关心他人,提倡社会责任感,反对自私自利,挺身承担各种困难。于是,人人都仿效他们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性深受众人认可。薛福成认为曾国藩有建树的原因不光因为有强烈的责任感,更是由于宏毅的个性。

  正是因为这种以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和胸怀,使曾国藩出类拔萃、坚强谦谨,志向上坚贞脱俗,处理公务、待人接物都鲜有差池,写过的书籍卷稿人人看来皆有获益。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他心中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把自己应做的所有事情都当作责任来对待。

  李群曾经做过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经理。他并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等着各销售组长来报告情况,而是每天一定抽出两到三个小时去店中转转。看到货物缺少或是摆放不整齐时,他都亲自动手整理,而不是叫来员工整理。他的助理问他为什么非得自己亲自动手。他说:“我是经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责任。超市内的事情都是我的责任。”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的权力有多大,而取决于他承担了多大的责任。为富不仁者之所以被人唾弃,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者之所以被人赶下台,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责任感。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钱、为了生存。工作还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选择,是人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既然有了责任,就要将它承担起来。推卸责任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需求,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大学》中记载这样一段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为国君,要做到仁;身为臣子,要做到敬;身为子女,要做到孝;身为父亲,要做到慈;和国人交往,要做到信。

  自己是谁?该负什么责任?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什么事情该做?哪些利益不该得到?这一切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能够“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应该停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谈得上“止于至善”。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我们扮演着诸多的角色,在任何一个方面,我们都必须做到最好。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人以机巧,我以诚愚

  曾氏名言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译文:天地之所以长久,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圣贤的德业之所以能广大长久地施行于天下,都在于一个“诚”字。可以说,诚影响着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不诚,就没有一切。

  曾国藩把人心诚伪作为人的基本品格来认识,认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和他交往,才能有信誉可言。此为其一生必备的做人绝学。

  曾国藩认为,天地之所以运行不息,国家之所以存在建立,圣贵的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都是因为一个“诚”字。若世上人人欺人,人人被人所欺,世必乱。

  人必须虚怀若谷,心地坦荡,毫无私心,然后才能真实无妄。所谓诚,就是不欺骗。人之所以欺骗他人,必定是心中怀着私物。心中别有私心,不敢告人,必然编造谎言骗人;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必欺骗人呢?

  诚,就是不欺骗;不欺骗,就是心中无私;心中无私,就是至虚(虚怀若谷)。因此,天下之至诚,就是天下无私,天下才称之为天下。现实中,与人交往之初若未能得人心,不要着急,尽可以继续以诚待人,多做交流。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能了解你的心意。真话不妨多说,但是不可以攻击他人的隐私,尤其不能背后诋毁他人的短处。言多必失,是指在没有思维过滤下做出了错误举动。

  曾国藩说,我们应该永远诚心待人,虚心处世。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终有顺理成章的那一天。一个人虚心、踏实,终有为大家所理解的那一天。真正有诚之人必是心怀坦荡之人,是不会因为流言而改变自己初衷的人。

  “诚”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被认为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诚”是曾国藩修身、求才、治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他借以团结一批封建文人、巩固官位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企图“复礼”、实行“礼治”的重要保证和理想途径。这正是魏征所说的“君子所保,唯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的意思。

  人无诚则不立。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不能没有诚信。诚信是一种智慧。一个诚信不欺、一诺千金的人往往容易得到认可,获得帮助。

  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资本。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岛村芳雄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富商,他仅在几年时间内便迅速富了起来。人们问他:“您在短时间内成为富商的秘诀是什么?”

  岛村芳雄说:“诚信。我是从一毛钱的诚信起家的。”

  当年,岛村芳雄筹集资金,设立丸芳商会,开始绳索贩卖业务。

w w w.x iaoshu otx t.NETT 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做情绪的主人职业精神执行力曾国藩智慧全集做最好的管理者别找借口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