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潘石屹的坎》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市场坎:公关营销,突出重围(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潘石屹的坎》 作者:金振业

第21章 市场坎:公关营销,突出重围(4)

  潘石屹说:“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个人无法确切地判断这次危机的强度有多大,什么时候可以过去,经济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我个人的经验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是非常不足的。对我们公司来说,所有战略的调整都是采用最保守的方式。同时,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听别人的建议。这几天,公司董事们的建议,同行们的建议,学者、专家们的建议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其中提到的SOHO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用最保守的方式就是牢牢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量,把握这根金融危机中的生命线。在所有的房地产企业中,潘石屹旗下的公司现金流是最充足的,这为他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提供了保障。

  坎外真经

  1.反周期营销,顺利过冬

  经济危机的确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经济危机也是企业创建品牌的最佳时机。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时机,进行发周期营销,那么企业一定可以顺利度过经济危机寒冬。

  经济危机虽然造成了整个市场环境的恶化,不过一扇窗关闭,一定会有另一扇窗打开。经济大环境的一路疲软让企业部分的成本大大降低,而消费者在危机中又增加了许多新的需求,同时,竞争对手的习惯性退缩又为企业的发展空出大片的市场空间……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作为企业在繁荣时期难遇的福祉。

  如果企业能够在经济的寒冬出门狩猎,采取反周期营销,就能为过冬储备更多的能量,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1957年,发生了二战后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汽车产业在这次危机中遭受重创。由于市场萧条,各大汽车厂商纷纷缩减产量。然而,丰田汽车却在这个经济的寒冬采取了相反的措施,他们不但没有缩减产量,反而加足马力,将自己的产品销售扩大到了美国市场。通过仔细的市场调查,丰田为美国人量身打造了一种坚固耐用、造型新颖,同时价格低廉的汽车,结果一经推出,便立刻卖断了货。

  这次反周期营销,不仅让丰田顺利地度过了经济危机的寒冬,同时为丰田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之后,丰田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便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商。

  这只是反周期营销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越是非常时期,越是非常机遇。其实,潘石屹也是一位反周期营销的高手,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潘石屹就顶着危机推出了现代城,若干年后,他建起了他的SOHO帝国。面对比亚洲金融危机规模更大的全球金融危机,潘石屹依然没有放缓自己的脚步,他逆势推出的三里屯SOHO取得了非常良好的销售业绩。可以说,反周期营销是企业顺利度过经济寒冬的利剑。

  2.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命脉

  现金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不言而喻,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之时,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在任何时候,现金流都是企业的命脉。

  经历大起大落的史玉柱,他的第一次失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现金流的断裂。当时,冒进的史玉柱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建造72层的巨人大厦,妄图建造当时中国第一高楼。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在建设过程中,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百般腾挪,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巨人破产。史玉柱后来回忆说,当时只要巨人能拿出1000万元就能让工程继续下去,也许还能让巨人支撑到转机来临的一刻。但是,由于与银行关系不够紧密,同时对保健品业务抽血过量,最终导致史玉柱借不来周转的钱,只能无奈地宣告破产。2006年7月,史玉柱在接受《世界商业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企业最怕现金流上出问题,亏损不一定会破产,但现金流一断就完蛋了。”

  对于房地产这样的高投入行业来说,现金流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旦现金流断裂,带来就有可能是企业的覆灭。所以潘石屹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视现金流是有道理的。

  第十九道坎:涨价风波,被疑借机炒作

  2008年8月,正当国家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际,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大部分地产商都纷纷选择了降价促销,以此来回笼资金。然而,在八月即将结束之际,潘石屹又语出惊人,称SOHO中国从2008年9月1日起,将对旗下所有在售项目全面提价。

  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对于潘石屹涨价的评论漫天飞舞,褒贬不一。潘石屹陷入了一场房地产“涨价风波”。对于潘石屹来说,涨价究竟是一场房地产市场低迷时刻的突围措施,还是潘石屹的又一场公关营销呢?

  2008年8月,在首都北京举办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然而,奥运会的炫目辉煌并不能掩盖此时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房地产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陷入了销售低迷,大部分房地产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紧张局面,为了回笼资金,地产商希望通过降价来获得销售量。而且奥运会结束之后,传统的房地产成交的“金九银十”即将到来,人们纷纷猜测,房地产商应该会大规模降价来促进成交。果不其然,地产龙头万科在降价,富力在降价,建业在降价……然而,就在这一片“降声”中,有一个声音却打破了沉寂,显得异常响亮夺人眼球。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宣布,公司将在9月1日其对旗下所有在售项目全面提价。此语一出,业界为之震动。由于房地产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潘石屹的这个言论甚至可以说让整个社会都震动了一下。对于涨价的原因,潘石屹解释为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潘石屹所建的项目使用的钢材价格上涨了70%,水泥价格上涨了30%,潘石屹希望用涨价了抵消建筑成本的提高。

  潘石屹逆势而行,在这个关口祭出涨价大旗,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业界人士,各路专家,广大消费者和网友纷纷发表意见。不过,由于立场不同,大家对于潘石屹此举的评价也各异,可谓是褒贬不一。

  很多房地产商和一些专业人士就支持潘石屹的涨价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个公司的项目都是不一样的,其他公司在降降价,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也要降价。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潘石屹旗下的项目多集中于商业地产,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有着明显区别。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住宅地产的需求大幅降低,但是对于商业地产的市场需求受到的影响却比较小。因为,决定商业地产长期发展的主要是零售行业的繁荣程度,其租赁市场并没有受住宅楼市影响出现明显波动。购买高端商业地产的投资者往往资金实力雄厚,而且,潘石屹的项目全部都在北京,北京每年零售业增长势头很好,这对潘石屹的高端商业地产影响很小。因此,潘石屹的提价并不是完全的毫无根据。时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在其新书《任我评说》的发布会上就对潘石屹的涨价行为表示理解,称“提价很正常”。

  而且,潘石屹逆势涨价的行为,甚至被很多地产商,尤其是中小地产商认为是自己的福音。由于人们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在房地产商普遍降价的环境中,都倾向于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因此,普遍的降价其实并没有带来成交量的大幅上升,房地产商的资金回笼依然没有实现。而潘石屹的逆势涨价似乎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房地产市场依然未达到见底的程度,房价依然会继续上涨,因此消费者以及地产投资客们应该赶紧购买。

  不过,总体而言,由于潘石屹此举过于耀眼,他遭到的讨伐声居多。潘石屹此举,被质疑是借机炒作,只不过是为吸引众人眼球的又一次公关秀而已。在很多人看来,潘石屹关于涨价的原因分析根本站不住脚,作为巨额盈利性质的房地产行业,房价早已脱离成本,以建筑材料涨价为由在低迷的市场中涨价根本不为众人所接受。而且在整个房地产行业普遍降价的环境中,潘石屹逆势而行,被认为是典型的销售策略,让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升值,促使一些人跟风投资。

  从客观来讲,潘石屹的涨价言论并没有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出现转机,相反,它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由于涨价风波的关注度很高,人们对于购置房产更加谨慎。商业地产的销售虽然一直趋于平稳,但是住宅地产受风波影响,出现了降价狂潮。

  更让那些讨伐者以口实的是,2008年9月1日,潘石屹的楼盘没有实际地进行提价销售,反而还有一些比较前期的售价降低了,而且潘石屹的不少楼盘都出现了打折销售的情况。一时间,批评的声音更是接踵而至,似乎大家都认定潘石屹的涨价言论只是他啊导演的一场公关秀,甚至是一场闹剧而已。

  面对这些评论和质疑,潘石屹陷入了一场“涨价风波”之中,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潘石屹这回又该如何度过危机,并再一次营销自己呢?

  潘石屹的战术

  1.信心满满,将“涨价”到底

  面对来自外界的质疑,潘石屹泰然自若,好不慌乱。因为他对自己的涨价信心满满。一来是自己经营的主要是高端商业地产,它的需求并没有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少;二来是长期以来,潘石屹有比较牢固的客户群体,在这些客户群体中有不少是山西的煤老板,这些煤老板的收益并没有金融危机的而受到影响,手中有钱的他们,也希望在金融危机之时,找到一个让自己的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投资房地产成为他们的选择;还有就是,潘石屹自身资金充裕,这让他没有需要通过降价赢得销售量来回笼资金的压力。因此,他对自己的涨价可谓是信心满满。

  潘石屹通过自己的微博向社会传达出将“涨价”进行到底的信号。甚至在潘石屹看来,在全国范围内,涨价的绝不止自己一家。国家权威机构得到的数据显示,2008年1~7月份,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楼盘价格是上涨的,并不是SOHO中国一家在涨价。

  “没有任何部门,也没有任何领导给我们打招呼不让我们涨价。其实在三里屯SOHO销售的过程中,前面已经几次提价。”

  潘石屹表示,“这次的价格涨幅是一个合理的幅度。从我们接触到的客户来看,市场的反应还是非常正面、良好的。”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潘石屹涨价的决心。

  2.趁热打铁,再放豪言

  对于一些媒体和公众对于潘石屹涨价的指责和质疑,潘石屹一一作出了解释澄清。由于SOHO中国的销售部门2008年9月1日处于全体休假状态,所以,9月1日当天,并没有及时涨价。SOHO中国项目的涨价是从2008年9月2日才全面开始的。对于打折言论,潘石屹称,这是一种一贯的销售手段,打折不等于降价。2008年9月2日SOHO中国旗下产品销售价格的上调,销售状况稳定。

  对风波解释完之后,潘石屹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趁热打铁,向上海证券报再放豪言,将投百亿元资金入市抄底。他所称的“抄底”意为在房地产市场短期低迷的情况下,手中握有资金者已经迎来最佳入场时机。潘石屹称,未来一年左右,SOHO中国将再斥资百亿元寻找投资项目,而2008年初至今,SOHO中国的项目投资额已经达到90亿元。

  坎外真经

  1.不做大多数,就冒大风险

  收益总是和风险并存的,收益越大,风险就可能越大。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就不能做大多数。潘石屹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一直以来都声称“永远不做大多数”,而不做大多数的结果就是他必须冒比大多数人更大的风险。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喝了也根本不能解渴。在这样的思维的束缚之下,在大海中用尽了淡水,迷失了方向的船员全都渴死了,唯独那个跳下海喝个够的人活了下来。他没有做大多数,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赢得了生存的希望。

  在中国房地产业界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但“永远不做大多数”的潘石屹无疑是最会吸引人眼球的。别人都争相拿地,而他却只做房地产下游;大家都警言慎行,而他总是语出惊人;大家都无奈降价,而他却逆势涨价……

  其实,他所做的这一切,他都是冒着风险的,但是他要获得成功,获得别人没有的收益,他就必须去冒这个险。不做大多数,就意味着不按常理“出牌”,甘冒风险需要技巧、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更需要勇气。

  不做大多数,是一条冒险之道,也是一种营销之道。因为人们记住的也正是这些少数人。物以稀为贵,大多数可能生活安逸,但终难成为焦点。而做少数,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要经历更多坎坷,但是最终成为英雄,成为焦点的就是少数。所以,不做多数,也是一种营销之道。

  2.商人“表演”的营销之道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金振业作品集
潘石屹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