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唐太宗李世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安民、抚民(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唐太宗李世民》 作者:何君

第14章 安民、抚民(2)

  民为邦本和静为农本是太平盛世的根本条件。

  贞观二年,太宗又提出以农为本的重要思想,老百姓的生活,与君主命运息息相关。“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太宗对大臣们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我为天下人父母,如庄稼歉收,人民就非国家所有。现在粮食丰收,只能勤俭节约,一定不能奢侈。我常赏赐天下的人,使他们富贵;下令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家家户户都去耕种,就能够富足;教育他们学会礼节和谦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这就是高贵。只要天下都这样,我不听音乐,不去打猎,乐在其中了。”

  唐太宗“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

  为了贯彻以农为本的思想,贞观二年,他曾对地方官说:“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唯以安养为虑。”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下诏:“自登九五,不许横役一人,唯冀遐迩休息,得将存养。”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唐太宗说:“治国与养病无异,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

  唐太宗就是这样时时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与民休息”。

  身为一朝天子,唐太宗善于为百姓着想。有一次,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城中百姓饥饿困乏。而当时的国家粮仓却是堆得满满的,隋文帝非但不允许开仓救济,还把百姓赶到别的地方去逃荒。隋文帝爱粮却不爱民,这其实是害民之举啊。”的确,到隋文帝的晚年时,国家的储积粮食已经可以供给全国食用五六十年了。

  接着,太宗又说:“而隋炀帝仗持这样的富裕,豪华奢侈,荒淫无道,怎能不灭亡。父子二人丧失国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治理好国家,仅想着装满朝廷的仓库,而不积蓄于民又有什么用呢?常言道:百姓的用度不够,国君的用度必然不够!其实,仓库的储粮只要能够防备荒年,又何必劳烦储蓄呢?”看来唐太宗做事情的确是十分重视顺应民心。

  太宗还曾对侍臣说道:“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而秦始皇营造宫室,人们纷纷指责批评,这是为什么?我想原因就是在于,前者符合了百姓的心愿,顺从了天意,而后者则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缘故吧。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所以,当材料都已备齐准备修造一座宫殿时,突然有人提醒朕不要犯秦始皇一样的错误,于是朕立即停止了宫殿的修造,因为朕知道凡是不得民心之举,都是违背天意、大逆不道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侍臣说道:“扩建修饰宫殿屋宇,游玩观赏池台,这是帝王所希望的,而不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敝。孔子有一句可以终身实行的话,恐怕就是仁恕之道吧!自己所不情愿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劳累疲敝的事,确实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居于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处理事情都设身处地,真诚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顺应民情。”

  有一次在与侍臣的谈话中,太宗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论述了对天下百姓实行仁义的重要。他说:“树林茂密鸟就栖息,水面宽阔鱼就游动,仁义积聚百姓自然归顺。人们都知道灾害可怕,因而畏惧、躲避,但却不知道实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应当记在心里,使它继续发展下去,如有片刻的松懈怠慢,离仁义就已经远了。犹如饮食供养身体,常使肚子吃饱,才能够保其生命。”身边的大臣王珪听了这些话后,连忙叩头说:“陛下能通晓此理,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太宗不只把这些话放在嘴上说说,现实生活中他也按照这些话去做的。大到行军打仗,小到娶婚论嫁,他都是从不扰民,不害民,不强加于民,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的治理天下。

  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一女,此女容貌美丽,堪称万里挑一的绝代佳人。文德皇后访寻到后,把其留在后宫,作为妃嫔。太宗看重此女,封她为充华,发出诏书,准备嫁娶。此时,虽然诏书已经是发出了,但是手拿册封的使者还尚未出发。

  魏征听说了这件事后,他非常着急,因为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爽,怎么能再嫁给太宗呢?于是他急忙进宫见太宗。

  太宗问他为何这样匆匆忙忙,他说:“陛下身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常常说要抚爱百姓,应以百姓的忧虑为忧,以百姓的欢乐为乐。并且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都是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君主住楼台亭榭,就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就想到百姓应该没有饥寒交迫的担忧;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些都是国之君主应当经常想到的道义。”

  太宗回答:“对啊,魏大夫说这些做何?”

  魏征说道:“微臣听说郑氏的女儿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许配给了别人,而陛下聘娶她也没有询问细节便匆匆行事,这事要传到全国各地,这国君之道义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了吗?虽然微臣对此事细节还不太清楚,但是身为陛下的辅佐之臣,对君王的一举一动,都要记录下来,万一因此事损害了圣上的美德,臣岂不是玩忽职守,没有尽到臣下应该尽的职责。所以,臣不敢隐瞒事情,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太宗听了魏征的话,非常吃惊,同时也非常后悔。他后悔当初做事考虑不仔细,匆匆忙忙地就下了决定。于是,他深深地自责的同时,亲自写诏书,要求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的行动,并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旧夫。

  这时,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人说道:“郑氏女到底是否许配给陆家,谁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谁都无从晓得,怎么能说是强娶呢?再说隆重的礼仪既然举行,怎么能中途停止。”

  太宗认为此事虽小,但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到皇帝在民众中的形象,为了慎重起见,他把陆爽本人召上殿来亲自问话。

  陆爽说道:“我的父亲陆康在世时,与郑家来往,有时互相馈赠资财,当初没有婚姻交涉。外人因不知道实情,妄自猜想,便传出了这种说法。”左右大臣们再次劝太宗娶郑女。可是太宗还很犹豫,他没有匆忙决定。他觉得陆爽的话里好像总有些什么问题,好像有意在回避些什么。于是,他又招来魏征,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魏征笑道:“陛下这回果然是考虑周全了,没有贸然行事。”

  太宗满是狐疑地问:“如果说那些大臣们劝我聘此女是顺从旨意的话,那么陆爽为什么也要这样说呢?”

  魏征答道:“依微臣之见,陆爽是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了。”太宗说:“此话怎讲?”魏征说:“当初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相中辛处俭的妻子,萌生爱意。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他下令把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丢了妻子不说,还常怀恐惧之心,担心头颅不保。现在,陆爽也一定认为,陛下虽然今天宽容了他,成就了他,但日后唯恐暗加谴责贬官,所以才再三表白,强调与此人并不瓜葛。臣想他的本意可能就在这里。”魏征果然厉害,他一语道破了太宗心中的谜。太宗笑着说:“看来,天下人还不了解朕的居多啊,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是朕?好,我要让天下人看看,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他立即发出诏书,诏书中说:“现听说郑氏之女,过去已经接受别人礼聘,先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因对此事没有详经核查,这是我的疏忽,也是有关官署的过失。授充华的计划从今起停止执行。”此诏书一下,很快这件事便传遍了天下,人们纷纷称颂太宗的仁爱、贤明,以君治国之道。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这些话说明唐太宗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强大力量,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爱护百姓,使社会安宁。

  唐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全国的民户还不到300万,只有隋朝的三分之一。从洛阳到山东几千里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唐太宗虽然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身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他亲眼看到强大的隋王朝被造反的农民推翻了。所以,他当了皇帝,总是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他经常对他的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啊!”

  正是由于唐太宗以民为本、爱民如子,才建立了流传后世的贞观盛世。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君作品集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