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4章 生前身后事 (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作者:杨林

第54章 生前身后事 (4)

  当年的皇太孙朱瞻基即位后,汉王朱高煦终于还是起兵反叛了,企图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朱瞻基率兵亲征,俘获了朱高煦,将其废为庶人,锁絷在西安门内逍遥城中。当时向朱高煦宣读问罪诏书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就是后来在正统和景泰年间名震一时的民族英雄于谦。朱瞻基去看朱高煦时,他竟然仍恶性不改,伸出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朱瞻基大怒,命力士把他罩在铜缸下烧死。朱高煦想仿效父亲朱棣“奉天靖难”,却落得死于非命,因为他已经不具备朱棣当时的机会与条件。可笑的摹仿,只会得到可悲的结果。

  早在朱棣夺位前夕就已经酝酿的这场立储之争,直到他死后两年才得以最后解决,不能不算是这位皇帝一生中的一大失算。

  朱高煦的叛乱,很自然地会使人想起二十多年前朱棣的谋叛,其实区别就在一处囚室,一临金殿。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上说:“虽然,高煦之后,宸濠,反者踵起,岂前车之鉴,不足以慑天诛,抑靖难之风,若或贻以家法,寘盖观于汉庶人之变,而叹蜾蠃之类我也。”这是在嘲讽朱棣的始作俑。谈迁的《国榷》则评述道:“文皇帝矫虔大宝,开端觊觎。高煦乘其材勇,乐祸而敢战,焉称兵。事成曰靖难,事败曰贼,尤而效之,所必至也。……由今言之,煦盖效父者,奈何独蒙恶声哉?”谈迁编《国榷》是在明亡以后,所以话也可以说得痛快淋漓。朱高煦是失败者,也便是乱臣贼子,人人都可痛骂的。谷、谈只是借他作陪客而已,实际上大家对朱棣起兵及杀戮建文遗臣一直是心怀不平的,一有机会,便要喧宾夺主,针对朱棣做一番文章。

  枭雄多病身

  人们很难想象,朱棣这样的一代枭雄,却是个体弱多病之人,尤其到了晚年病魔缠身,更给他带来了难以言状的痛苦。朱棣年轻时身体似乎就不大好。洪武十九年(1386年)他二十七岁时曾患过一场大病,史书中说是瘕病,即腹中有硬块,经过许多名医诊治,总不见效。御医戴思恭奉太祖朱元璋之命到燕王府为朱棣诊治,看到诸医所开药方,均是对症良药,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效果,于是问朱棣平日在吃饭方面有什么嗜好,回答说嗜生芹。戴思恭恍然大悟,由此得知病因,投以一剂。夜晚朱棣暴下,排出许多细蝗,从此病愈。这大概不是瘕病,而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由于病态颇显,所以当朱棣受到诸王攻讦时,常常能以装病避其锋。“靖难”起兵前夕也以装病召回诸子,又计擒张昺、谢贵。

  夺位登极后,朱棣已经年过四十,又过于操劳,身体更是每况愈下,两条腿常常感到痹弱不支。诸医大都以为是痿症,屡治不效。有个叫盛寅的江南名医曾经治愈宫中太监痼疾。朱棣在西苑较射时见到这个太监,非常吃惊,本以为他已经病死了,知道为盛寅治愈,立即派人把他召到便殿。盛寅为朱棣诊过脉后说:“上此风湿也。”朱棣深以为然,对他说:“我北征出塞,动至经年,为阴寒所侵而至。” 服药后果然见到效果,盛寅也因此而被授为御医。

  朱棣年轻时对患病并不十分在意,或者说在戎马倥偬之际,也不允许他过多地注意。随着年龄的增大,原来一些隐疾渐渐冒了出来,不断地折磨他,再加上宫廷中优越的条件,他也开始注意起养生之道来。他对左右说:“人但能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病自少。如神仙家说服药导引,亦只可少病,岂有长生不死之理?近世有一种疲精劳神佞神求寿,此又愚之甚也。”

  侍从的太医院御医蒋用文很赞同朱棣的见解:“保之之要在养正气耳。正气完,邪气无自入矣。”再问起医治的缓急,明代刺绣《药师经》蒋用文主张固本而不要急于求治,认为太急恐伤其本。

  这一年朱棣四十八岁,算是中年之时,虽然身体有病,还能应付,但是十年后,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一场大病,使他不但身体骤然衰弱下去,而且对神仙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甚至影响到他晚年的性情。

  关于朱棣这次患病的情况,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述。人们只知道礼部郎中周讷从福建回来,说福建人祭祀南唐的道士徐知谔和徐知诲,非常灵验。朱棣遂命周讷前往,迎二徐的像和庙祝来北京,分别敕封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德微洞元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崇福洪恩真君”和“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溥济高明宏静冲湛妙应仁惠护国佑民隆福洪恩真君”。并在北京建洪恩灵济宫,以祭祀二徐。也有的记载说,这是因为一个叫曾辰孙的道士为朱棣诊治时曾祷之二徐真君而有效,又说梦见二徐真君授以灵药才治愈了朱棣的疾病。这位热衷于戎马生活的皇帝可能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北征回师后患病的。他这次北征后迟迟没有回南京,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九月才动身南下。第二年二月便有建洪恩灵济宫的敕令。

  此后,朱棣每逢有病,便派人前去洪恩灵济宫问神,掌管庙中香火的庙祝遂将所谓仙方献上。但因仙方药性多热,服后痰塞,气也不顺,使朱棣变得脾气暴躁,以至于失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件小事就会引起朱棣一阵暴怒,大臣们都很担心,但又不敢直言相劝。有一天袁忠彻入侍,对朱棣说,这些症状“实灵济宫符药所致”。朱棣立时大怒道:“仙药不服,服凡药耶?”袁忠彻跪下哭泣,两个内侍也跟着哭起来。这一哭朱棣更加恼怒,立命将两个内侍拉出去打了一顿棍子,并说:“忠彻哭我,我遂死耶?”袁忠彻跪着移至台阶下,过了好一会儿,朱棣的怒气才渐渐消去。早年与父亲袁珙同效劳于燕王府的袁忠彻算是与朱棣相知甚厚的近臣,因而敢进直言,所以朱棣这次虽然震怒,但也没有惩治他。

  敕令建造洪恩灵济宫一事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从朱棣历来尊道意在利用的思想和态度看,他对二徐真君的封敕或许只是因为道士医治好了他的疾病。

  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之后,朱棣便基本上不再临朝视事,当时的一些记载中说他“风痹病发”,只得由太子朱高炽受朝。对于朱棣来说,疾病缠身的晚年确实是十分痛苦的,尤其当他因力不从心而感到事业的追求变得渺茫时,脾气愈发暴戾。

  史书中对于朱棣的健康情况很少记述,其实他的病情直接关系到他晚年的心理和许多做法。三大殿火灾后朝中发生迁都之争,朱棣表现得十分暴躁。主事萧仪被杀,言官柯暹等人被谪交阯,险些酿成大狱。当时柯暹等人上言请止巡游,认为朱棣离宫太久,引“龙不离渊,虎不离穴”为喻。朱棣当面诘问,柯暹等人以《易经》中“龙虎风云”相对。朱棣当时虽然无话可说,但还是将他们谪降了事。平息事端的是户部尚书夏原吉。阁臣杨荣也是个能息事宁人的人,他常在朱棣左右,每当朱棣发怒时便婉言劝解,起到一定作用。

  朱棣这种心理还充分表现在他晚年的北征上。迁都北京后当年冬天,他执意要兴师北伐,事情遭到夏原吉等人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一是考虑国储不足,二是“圣躬少安,尚须调护”,请求遣将出征。这位六十二岁的皇帝却置群臣意见于不顾,坚持率师出征。这时他已经是一个病人,但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想要去完成统一北疆的事业。实事求是地说,朱棣晚年的北征并无成效,出征逾月不见敌踪,人马困顿,他却意犹未已,劝谏他的人均遭谴责,不敢再讲了。太监沐敬却不顾谴责再三劝谏,被朱棣骂为“反蛮”。他回答说:“固不知孰为反蛮也。” 朱棣被激怒了,让人将他推出斩首。沐敬毫无惧色,终于使朱棣为之感动:“我家养人若皆得此人,岂不诚有益邪?”

  刑杀大祸起后宫

  朱棣六十一岁时,宠妃王氏病故,使朱棣异常伤感,不久便病倒了。

  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后宫生活并不和谐,皇后徐氏早在永乐五年(1407年)便已病故。她是一个聪明而孝顺的人,但并不是一个美女,在世时常规劝朱棣与民休息,多施仁政,广求贤才,对新旧官员不要有不同对待。“靖难”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寿暗通朱棣,南京城破时被朱允炆所杀。朱棣要为他追赠官爵,徐氏不同意。后来朱棣还是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其子徐景昌袭封,其子孙家族墓地就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镇的鲁家滩村西。徐氏说追封增寿非其所愿,因而不向朱棣道谢。她还曾将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们召进宫中,劝她们说:“妇人之事夫,哪里仅是提供衣食那么简单?一定要能对丈夫有所助益才行。朋友的话可听可不听,而夫妇之间言语婉顺易入。我日夜侍奉皇上,常以生民为念。你们也要勉力。”又采辑《女宪》、《女诫》,编成《内训》二十篇,颁行天下。她死后,朱棣痛哭不已,追谥她为仁孝皇后,此后也没有再立皇后。

  据说朱棣在徐氏病故后,曾属意于徐氏的妹妹徐妙锦,但徐妙锦坚决反对朱棣起兵夺位,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政治上的反对派。她曾说过,建文帝不应出逃或自焚,而应当坐在殿上以待,看燕王如何,每说到此时,常常痛哭失声,自然不肯嫁给朱棣。朱棣遭到拒绝后威胁说,不嫁给天子,还想找什么样的女婿呢?于是徐妙锦发誓终身不嫁,当下铰去满头青丝,出家于南京聚宝门外王姑庵。徐妙锦并不是祝英台和刘兰芝,甚至也不是在金兵薄城时毁家纾难的李师师。在明代皇后的三龙二凤冠她抗婚出家的动机中,羼杂着诸多政治和个人恩怨的情绪因素。例如,她大抵是从正统观念出发,对朱棣持激烈的否定立场;例如,她的父亲徐达实际上是被朱元璋以蒸鹅赐死的,她的长兄徐辉祖也因抵抗燕师入城而被削爵幽禁,郁悒而死;例如,她也可能会从姐姐那里发现一个表面堂皇的姐夫的另一面,等等。而所有这一切深层次的情绪积累,都因为浸渍了皇宫内外过多的鲜血而膨胀发酵,促成了一个贵族少女的终极选择。为了逃避充满血腥味的宫廷生活,她义无返顾地走进了青灯古佛的庵堂。

  姿质浓粹、善吹玉箫的恭献贤妃权氏,甚得朱棣欢心。关于这位朝鲜妃子,明宫中有过不少传说。从元代起,朝廷每年都要让朝鲜进献美女,明代相沿不改。洪武时,后宫中就有不少朝鲜嫔妃,朱棣本人就是朝鲜人妃所生。到了永乐时期,仍然不断下诏派人到朝鲜选秀女入宫。由于有一半的朝鲜血统,所以朱棣对朝鲜及朝鲜女子的情怀特殊无足为奇。朝鲜亦或许因为有外甥当大明天子之故,终明之世忠顺不贰。他喜爱朝鲜女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从小习于朝鲜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方面。譬如朝鲜的泡菜,是每餐必不可少之物,而他人仿制,总不如朝鲜人自制来得地道。此后权妃的得宠,以及巡幸必从,主要就是因为有她照料,朱棣的饮食起居能“惟意所适”之故。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选秀女,于是朝鲜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秀女,以备进献。但最初所选,黄俨以为无美色,甚为不满,并对当事者加以挫辱。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报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如有姿色,一皆采择。如有隐匿或有针灸、断发、贴药多方规避者,论如律。”对于各地所选的女子,黄俨都要亲自过目。

  这一次被选中的共有五人: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十八岁;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十六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岁。上路之日,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朝鲜人在描写这些女子被选入京时写道:“九重思窈窕,万里选娉婷。……辞亲语难决,忍泪拭还零。惆怅相离处,群山入梦青。” 这五位淑女入宫后,权氏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她们的父兄也都被授予食禄而不任事的官职,不过这些俸禄要由朝鲜王廷代发,因为他们离京师实在太遥远了。五女之中,朱棣最宠爱权妃。朱棣初见她时,问有何所长。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窈渺多远音,朱棣大为高兴,立刻把她选拔在众妃之上。宁王朱权曾写宫词描绘道: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鱿鱼窗冷夜迢迢,海峤云飞月色遥。宫漏已沉参倒影,美人犹自学吹箫。

  朱棣曾命当时宫中的女官王司彩与权妃同辇而行,她很熟悉权妃,也写宫词歌咏道: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

  可惜这位权妃享年不永。永乐八年(1410年),权妃随朱棣出塞北征,于回师途中死在山东临城。朱棣极为伤心,将她葬在峄县,命令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他曾打算将来把她迁葬于徐皇后陵中,但不知为何后来并未有此举。权妃墓至今犹存,当地人称“娘娘坟”。因为思念权妃,朱棣对她的哥哥更加厚待。在给他授予诰命时,朱棣不禁含泪伤叹,悲恸得说不出话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林作品集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