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曹操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宁我负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曹操全传》 作者:雅瑟

第16章 宁我负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一 奸雄本色 起疑心错杀伯奢

  在曹操眼中,一切自欺欺人的口号都是虚幻的,在一个战乱的年代里,倒不如正大光明地袒露自己的想法和抱负,来一次酣畅的奋斗,这才是真正毫无矫饰的曹操。

  曹操的个人信条也是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的意见再明自不过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是他走向成功可利用的条件,世界何其简单!

  在那样一个推崇儒家忠孝仁悌的时代,曹操竟然能够赤裸裸地提出如此狂妄的观点,即便放到现在,也是难以让人理解的,正如此,才成就了他的奸雄角色。

  董卓把持朝政,篡逆之心尽人皆知。曹操心中激愤,又刺杀董卓未成,只好逃出洛阳,准备逃回家乡。途中落到中牟县令陈宫手里,陈宫被其救国除贼的大义所感动,弃官随他共谋大事。

  走到成皋的时候,天色渐晚。曹操对陈宫说:“此处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我们今晚在他家中休息,怎么样?”陈官答应了。二人于是入见伯奢。伯奢说:“我听说朝廷遍行文书,到处抓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呢?”曹操告诉伯奢:“要不是陈县令,我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伯奢拜谢陈宫说:“小侄若不是使君,曹氏就会灭门了。使君请放宽心在此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完就起身进入内堂。过了好一会儿,出来对陈宫说:“老夫家无好酒,待我前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说完,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官对坐,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说:“吕伯奢和我不是至亲,此去可疑,应该去窃听一下。”于是悄悄潜入草堂后,听到有人说:“绑住后把它杀了,怎么样?”曹操对陈宫说:“我们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和陈宫一起闯进去,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都杀光了。到了厨房,却看见绑着一头猪准备要杀。陈宫说:“孟德,我们误杀好人了!”二人急忙连夜出庄而去。

  路上正好碰见伯奢骑驴买酒回来,看他们行色匆匆,说:“贤侄与使君何故要走?”曹操说:“背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说:“我已吩咐家人宰一头猪款待二位,你们还是跟我回去吧。”曹操不理,策马便行。行了没多远,忽然拔剑又回转,假装叫伯奢说:“后面来的人是谁?”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死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又杀了他,这是为什么啊?”曹操说:“伯奢回到家,见杀死这么多人,岂肯罢休?若率人来追杀我们,必遭其祸。”陈宫道:“知道了还要杀死他,这是大不义啊!”曹操却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体现自己本色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先是落魄,想向友人乞得一份食宿,不料发生了误会,曹操将这家人误杀了,手段已非常残忍,到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的情况下,还把对友人赤胆忠心的伯奢给杀了,难怪陈宫看了也觉得毛骨悚然。

  曹操的行为让人费解,但从性格上来说,曹操是个功利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做。其实,曹操开始只是想得到一餐饱饭,但杀人之后就已经变为确保个人人身安全。因此,他必须再杀吕伯奢,这也符合他作为奸雄的特征。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是一句十分务实的话,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压力和挑战。这样看来,“主观为自己”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曹操却更进一步:主观客观都要为自己!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行事原则。对曹操来说,只要目的是神圣的,手段是高尚还是卑鄙都无所谓,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也因此,他是决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造成危害的,无论是从保全声誉,还是从保全性命的角度来看,他都有杀害伯奢一家的理由,这正应和了古人“无毒不丈夫”的说法。

  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多从人性出发,一般不失良善;而曹操思考问题则是从需要出发。正是这样一种顽固的思想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副奸雄的形象。

  在曹操的一生中,恶名与美誉总是难以分开,浑然一体的。奸臣的恶名和仁政的美誉都集中表现在曹操的一生中,但曹操却没有被世间的虚荣所羁绊,而是抛开了虚名去做实事,纵然背负“汉贼”和“英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

  二 心狠手辣 为报仇血洗徐州

  兖州处于在袁术占据的南阳和袁绍占据的冀州中间,是群雄必争之地。曹操早在袁绍帐下时就以其作为根据地的打算,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袁术要向北发展势力,必须首先占据兖州。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冬,在金尚逃到南阳不久,袁术便和公孙瓒南北配合,同时向曹操和袁绍发动进攻。公孙瓒还派自己的部将刘备为平原相,帮助青州刺史田楷、徐州牧陶谦,从东面牵制威胁兖州。这时,曹操表面上仍然保持对袁绍的依附关系,同他配合作战。袁绍先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附近)打败了公孙瓒的主力,迫使他向北逃回幽州。

  第二年(公元193 年)初,曹操屯兵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将州治所由昌邑迁往此处。袁术进军至陈留后,网罗那些被曹操打败的黑山军余部和於夫罗的南匈奴残兵,对付曹操。

  袁术屯驻于封丘(今河南封丘县西南),派部将刘详领兵进击。刘详到达濮水南岸的匡亭(今河南长垣县西南)便安营扎寨,开始固守。

  曹操亲自领兵突击在匡亭的刘详军,将其打败后进军封丘,又打败袁术军,并乘胜追击。正好此时荆州牧刘表又切断了袁术的粮道,迫使袁术不得不放弃南阳,逃到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去了。

  曹操大败袁术,解除南面的威胁之后,便准备向东征伐徐州,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徐州牧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人。性情刚直,少而好学。步入仕途后升迁很快,先后做过舒县令、幽州刺史、司空张温参军事等。黄巾起义之后,被任为徐州刺史,奉命征讨黄巾军。董卓专权时,他被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的政治才能一般,对物产丰富、户口殷实的徐州的治理,成绩也不突出。对外只想扩张地盘,捞点便宜,没有大的志向。

  同年五月,下邳的阙宣聚众叛乱,陶谦与其联合,发兵进攻兖州,占据了华县和费县,掠夺了任城郡。曹操为此想对陶谦施以颜色。

  但此时曹操对兖州的统治并不巩固,尚未做好安抚民心的工作,军队需要大的修正补充。因此,他不想大规模出兵东征,但是一件的发生加速了这一进程。

  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战乱,到琅邪(今山东临沂县北)去避难,而琅邪正在徐州管辖之下,曹操考虑到父亲的安全,再加上自己在兖州也站住了脚。于是派人去琅邪送信,告知曹嵩赶来兖州,并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去迎接。

  曹嵩见信后,稍作处理,便率领亲人、家丁,携带大量的金银珠宝上路了。当曹嵩一行走到华县、费县之间时,遭到陶谦部将张闿部众的袭击。而此时应劭还没有赶到,曹嵩一行北洗劫一空。曹嵩的小儿子曹德也被杀死,曹嵩带领爱妾逃跑,想从墙缝中逃走。但是这个妾长得太胖,钻不出去,曹嵩和她很快被搜出,一起被杀死了。其余家丁逃的逃,被杀的被杀。大量的金银财物全部被劫走。等到应劭闻讯赶来时,张闿已经跑远了。应劭害怕曹操怪罪下来不好交代,便转投了袁绍。

  这样一来,曹操更加憎恨陶谦了,而且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东征理由——为父报仇。有了这种心思,于是,曹操不管父亲的被杀是不是陶谦指使的,非要找陶谦报仇不可。

  这一年秋天,曹操留陈宫守东郡,夏侯惇屯于濮阳,安排荀彧、程昱坚守州治所在地鄄城。安排好后方一切,自己则亲率大军东征陶谦,大军所向无敌,连下徐州十多个城池,很快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陶谦率领主力部队前来交战。虽然双方杀得激烈,但曹军还是更胜一筹。陶谦不得不退守徐州治所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西南)。然后派一部分兵力到郯县西南的武原迎击曹军。曹操将这支军队打败,来到郯县城下,陶谦坚守不出。

  曹操攻郯不下,引兵向南攻陷取虑(今江苏睢宁县西南)、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地。这次东征,曹操军队的纪律很差,曹操的复仇心理很强,放纵军队杀掠,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前后共杀死男女数十万人。不少尸体倒伏在泗水之中,情状惨不忍睹。这样的大屠杀,在曹操一生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曹操为什么会进行大屠杀?其实除了那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外,更重要的是要威服天下百姓,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给其他诸侯一个警告,不要随便打他的注意。连给父亲报仇都不忘附带政治意图,奸雄之名,实至名归。

  三 平定济南 曹操用计杀刘康

  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常常计谋百出,令人防不胜防。他兵不血刃就把一场谋反行动平息,而且又干净利落地处理了领导者济南王刘康,这体现了他游刃有余的用计策略。

  曹操在任济南国相的时候,济南王刘康在南面群山中秘密蓄兵、练兵,准备背叛朝廷谋反,早被曹操慧眼识破,并用计将南山的藏兵赚下山,一举歼灭。而济南王刘康也被曹操的兵马困在街巷之中,不能脱身。刘康手下的亲兵,也都一一战死了,只剩下他这个“孤家寡人”在城内苦苦支撑,情况非常危急。

  忽然,济南王刘康听见城外喊杀声逐渐平静下来,以为是藏在南山的兵马已将官兵杀退,挽回了局势,自己马上就要获得胜利。于是一心只等着赵虎、张豹两位将军前来解救。

  不一会儿,就见从西城方向远远有一只兵马急驰而来。待来到跟前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官府的士兵杀气腾腾而来。只见赵虎被缚在马上,低头耷脑,一动不动;张豹的首级被官兵用刀尖挑着,已是血肉模糊。

  刘康见状,急火攻心,“哎呀”大叫一声,扑倒在地。众军士见此情景,一拥而上,争着要上前擒拿,这时却见曹操把手摆了摆,又摇了摇头,众军士也就不敢乱动了。刘康这时无精打采地抬起头,用哀求的眼光看着曹操,似乎要请求曹操放过他。

  曹操拍马来到刘康面前,厉声喝斥道:“大胆济南王刘康!你竟敢阴谋造反。幸亏朝廷早已知晓,如今派遣我前来,就是要等待时机讨伐你,如今你阴谋败露,兵败被俘,你还有什么话说?就算今天不杀你,将来见了皇帝,你如何面对?你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

  曹操越说越激动,他的措辞严厉而刻薄,让人听了无地自容,恨不得死在当下。他为什么出口如此歹毒?原来,这是曹操的激将法。曹操认为,无论如何刘康是皇室宗亲,一代有名的藩王,是皇帝的亲戚。如果只是将他押送到朝廷。万一皇帝心生恻隐之情,看在亲戚的面上不忍杀他,而只是削去爵位,敷衍了事。那他曹操岂不是反而落下个大大的仇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让济南王咸鱼翻了身,自己免不了身受其害。但是如果将他当场处死,皇帝知道了,恐怕以后也会怪罪他。况且,刘康这一家族势力也很大,狐朋狗党数不胜数,如果哪一个要找我报仇,自己也岂不是天天担惊受怕?再加上那刘康并未抵抗他,已经落马,倘若自己亲手把他杀死,自己反倒要落得个嗜杀的骂名。

  曹操这才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话来,分明是要逼着刘康自行了断。这样,上下左右游刃有余,都好交差,而且又除了自己的心头大患,岂不一举多得。这就是曹操心机过人之处,闪念之间,祭出杀招,既达到了目的,又把自己解脱了出来。

  刘康当然猜不透这份玄机,听了这番话,果然仰天长叹一声,自感无颜面对朝廷,说道:“老天不保佑我,让我落得如此下场,还有什么脸面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啊!”说罢,抽出腰间宝剑,往脖颈上一横,立毙当场。

  可怜刘康,放着现成的藩王不做,偏偏心生邪念,得陇望蜀,要争那个皇位。如今落得个身首异处,千载骂名,想想又何必呢?

  曹操使用了一种十分有成效的应变术,当危机的起因与自己密切相关时,就可用这种方法来摆脱危机。

  最具特色的运用,是官场上的激流勇退,以免兔死狗烹结局的发生。春秋时越国的范蠡,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十分熟悉和理解中国古文化中黄老之术的精髓,并身体力行老子所讲的“功遂、身退、天人道”的思想,在国家根基稳固后,及时隐退,以表达他们功成不居的人生哲学,也以此为遁词,明哲保身。

  主动解脱应变术,还可以用于因诺言不慎招致危机时的补救。

  四 逼人代罪 借人头平息众怒

  曹操行事向来目的性很强,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和生命,这也体现出他的强势性格。

  江东的孙策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用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兵3000人开疆拓土去了,而袁术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有心称帝。于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闻听大怒,正好“挟天子以令不臣”,率兵讨伐袁术。并亲自率17万兵马去讨伐,袁术兵力不敌,最终被团团围困于寿春城中。袁术仗着城厚壕深,粮多兵锐,紧闭城门,拒不应战,准备用拖延之计把曹操拖垮,使其不战自退。

  曹操对寿春城久攻不下,17万军士的粮草每日耗费又十分巨大,而自己劳师远征,粮草难以为继,正巧又赶上当时连年干旱,再加上军阀多年征战,百姓无法正常耕种,粮食产量没有保证,所以征粮也十分困难。

  曹操在城外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眼看粮草就要用完,无奈之下,只得写信向孙策借粮,好歹借来了10万斛的粮米,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仍难以满足军队长期的需求。

  寿春城内粮草足可用一年之久,而自己一时难以攻下,加上粮草不济,从许县调粮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曹操为此急得茶饭不思。

  正在此时,粮秣官王垕来到曹操帐中禀报:“丞相,如今兵多粮少,眼看就要无米下锅,我们应当怎么办,请丞相定夺!”曹操看到粮秣官王垕,略一思索,心生一计。

  于是假装神秘地低声对王垕说:“可以将大斛换成小斛分发军粮啊,权且救急之用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王垕连忙说:“这样的话士兵们会埋怨的,弄不好会引发混乱,到时怕不好收拾,还请丞相三思。”曹操坚决地说:“你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办,其他的事我自有办法。”

  王垕领命而出,等到煮饭时间,他按照曹操的命令,改用小斛分发军粮,弄得将士们纷纷抱怨。曹操趁机派人到各营寨去探听风声,果然各营寨都对这种做法怨声载道。没过几天,兵士的怨气、怒气也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哗变。

  眼看形势即将难以维持,曹操于是将王垕秘密召到帐中,对他说:“我想向将军借一件东西,以息众将士的怒气,请你千万不要舍不得呀。”王垕说:“丞相想借什么呢?我一定尽力而为。”曹操说:“我想借你人头示众,以平众怒。”王垕听罢,连忙含冤,说:“丞相,我这么做完全是按你的命令行事,我真的是无罪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是,现在这种情势,如果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你就放心地去吧,你死后,你的老婆孩子我会妥善安置,你就不必多虑了。”不等王垕继续辩解,曹操早就喊出刀斧手将王垕推出门外一刀斩了;然后把王垕的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通告全军:“王垕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众将士看到是粮秣官克扣了他们的口粮,并且已经被军法处置,便逐渐消了怨气。

  曹操趁机让军士饱餐一顿,用以表明粮草充足。然后下令进攻敌军,士兵一鼓作气打败敌人,并从敌军手中夺得大量粮草,安然度过了粮食危机。

  曹操因为粮草短缺问题而士气受挫,迟迟攻城不下。为了顾全大局,用粮秣官王垕这个替罪羊抵罪,平息了众怨,安然度过了粮食危机。在曹操眼中,王垕的死当然不能从常理出发,这是战争的需要,是死得其所。从这里看出,曹操确实有难以让人理解的地方。但是,曹操作为一军之主,能够以杀王垕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也不失为权宜之计,他这也是一种利用诈术扭转局势的做法。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智谋过人,颇有遇事不惊的素质,但同时也展现出他奸诈无比的本性。

  曹操找到了王垕作为替罪羊,其实,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都有可能做别人的替罪羊,当然,你也可以拉别人做你的替罪羊。这是游戏规则,与人性无关。

  曹操的智慧和权谋让他成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曹操也是那个时代将奸险诈伪之术运用得最为登峰造极的一位,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五 权威至上 为树权威好杀人

  曹操求贤心切,从他曾下三道“求贤令”可见一斑。曹操也很能聚人,尤其是有才智的人,不管他们原来如何,只要能拉拢过来,就一定拉拢。这种广纳天下贤士的做法,为他赢得了不少美名。但这么多名人贤士聚在帐下,怎样才能让他们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为自己办事呢?

  起初,曹操还能听进良善之言,但是到了后期,曹操就变得喜怒无常,胡乱杀人,他既听不进与其相左的建议,也听不进忠臣对他的批评,没了早期能够大度认错的锐气,只是想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

  就连那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夜实在死得冤枉。荀彧坚决反对曹操做魏王,曹操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后来,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盒子一看,见空无一物,知道自己已经一无是处,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这位曹操手下的第一号谋士,以他对曹操的忠心,为曹操开创基业出谋划策确实立下了大功,何以一时冒犯了曹操就翻脸无情非要置之死地不可呢?耐人寻味的倒是荀彧劝曹操不要进爵国公的理由,正是为了曹操的荣誉而考虑的。他鉴于天下尚未统一,希望曹操“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要让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这样正当的理由,也能得罪曹操吗?显然不是一条建议就会让曹操如此震怒。只不过此时的曹操认为,自己决定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干成,即便有时欠考虑,也绝对不允许有人冒犯他的权威。

  崔琰辅佐曹操十几年,在选拔“文武群才”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史书上称崔琰“清忠高亮”,说他“量才录用”,而且从不讲情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后来曹操以有人说他“傲世怨谤”而把他杀了,曹操怎会随意相信别人说崔琰的坏话呢?其实,崔琰“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才是招之杀身之祸的根源。

  曹操不仅处理了崔琰,并且还因此而牵连到毛玠。这个毛玠,正是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两大根本方针的那个治中从事。崔琰死时,尚书仆射毛玠因感伤崔琰“无辜”而死,被人告密。好在官员们替她求情,曹操只是把毛玠罢官归家养老了事。比较而言,还算善始善终,值得庆贺。

  曹操常叹息娄子伯说:“子伯出的计谋,我比不上啊。”而且随着声望日隆,曹操渐渐感觉到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威,因而就下令将他杀了。由此看来,谁要超过曹操的威望,触碰了他的权威,曹操就会毫不留情地予以绞杀,杨修之死也是明显的例子。杨修时常能猪出曹操的想法,曹操的一些举动,杨修也能琢磨个八九不离十。这还了得,我的心思你都知道了,我的威严何在?最后用个扰乱军心之罪名将他杀了。

  曹操不仅在军事、政治上处处维护他的绝对权威,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大白天睡午觉,告诉他的宠姬,过一阵就叫醒他。而时间到了这位宠姬却见他睡得很香,不忍心喊醒他,让他多睡了一会儿。岂知这一下,犯了曹操的天颜。这个宠姬弄巧成拙,惹了大祸。曹操自己醒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乱棍打死了。此事联系他因曹植的妻子违反他的家规,身穿锦绣华丽的衣服而被活活赐死这什事来看,倒真是一贯作风。

  我们当然反对曹操的杀人行为,但是作为领导人,维护自己的权威还是必要的。领导者不能太软弱,否则很容易造成上令下不通。有时候必须坚定不移,保持自己的权威。

  做为一个领袖人物,曹操的和蔼可亲和威严有加总是拿捏到位,不漏声色。别看平时感觉有点别扭,但是权威的用处通常表现在下达命令和分派任务上。作为领导者要勇于说“不”,发现问题,当机立断,既有利于解决问题,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如果你认为一个指令完全没有问题,那就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说了就不可以轻易变更。这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影响度,威信的分量。如果一旦改变,再去执行当然效果就差了一大截。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者发令,重于泰山。说到做到,是树权立威的妙法。

  曹操当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权威的重要性,所以他平时就注意给人以威严的感觉,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曹操长期身居高位形成的习惯。

  保持了自己的威严,在无形中造成的大家对曹操害怕和威势,给他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行为有时比语言更重要。领导的身份权威,很多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聪明的领导者尤其如此,所以曹操有诸多惊人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 利益为重 亦敌亦友对刘备

  “朋友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在曹操眼中,别人都是他实现梦想的阶梯。也就是说,是敌是友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会对你热情款待,但是仅限于对自己有用时。一旦对自己没有用处甚至对自己不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与之一刀两断。

  曹操同刘备是同龄人,在三国时期,一个被称为“英雄”,一个被称为“奸雄”。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向,刘备也要匡扶汉室。二人既争人才也争天下,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较量。在曹操看来,刘备政治才能突出,又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确实是个大英雄,有广泛的号召力。所以有一段时间,曹操曾留他在军中。曹操考虑到留着他对自己招揽人才颇有吸引力,所以才没有杀他。

  曹操东征徐州时,刘备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前往救援,被陶谦表举为豫州刺史。陶谦死后,刘备不费吹灰之力接替陶谦成了徐州牧。

  占据淮南的袁术也想扩展地盘,对刘备轻易获得徐州非常不满,曾多次对他发动进攻。曹操为了稳定自己的根据地兖州东部边境的局势,同时也为了利用刘备来牵制袁术和吕布,对刘备采取了拉拢的策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并对趁机对刘备集团逐步进行分化瓦解,融入到自己军队中。汉献帝都许后,曹操特地写了《表麋竺领嬴郡》一文:

  泰山郡界广远,旧多轻悍。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嬴郡,拣选清廉以为守将。偏将军糜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请以竺领嬴郡太守,抚慰吏民。

  糜竺字子仲,东海人,祖上经商,有雇工上万人,资产颇为丰厚。原为陶谦别驾从事,后奉陶谦遗命迎刘备为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家眷被俘。此时,糜竺不仅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刘备,使之得以重振人马,而且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曹操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嬴郡,郡治嬴县,是从泰山郡划出的嬴、武阳、南城、中牟和平阳五县。糜竺却没有接受曹操的表荐,仍然跟着刘备。曹操还同时举荐了糜竺的弟弟糜芳,让他去做彭城相,糜芳也没有到任,可见刘备深得人心。

  袁术虽曾多次派兵攻打刘备,但一直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勾结已投奔刘备的吕布,由吕布出兵打败了刘备。刘备失去了安身之地,不得已而率部投靠了曹操。

  曹操对刘备加以厚待,不仅表荐他为豫州牧,还给他补充兵员,调拨军粮,让他仍然驻屯小沛,对付吕布,二人暂时结成了互为同盟的利益集团。但这种暂时的结盟是非常不牢固的,刘备志向远大,随时都会离开曹操而独立发展。曹操当然知道这一点,而且他还明白,一旦刘备日后成势,必定是自己的大威胁。但是曹操考虑到自己正处于发展壮大的阶段,对刘备这样有影响的人物,只有加以厚待,才会使天下人才聚集,不至于堵了言路。所以,尽管有谋士建议杀刘备,他却没有下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想从下邳北上青州,曹操准备派兵阻截。刘备乘机请求承担这一任务,伺机逃离曹操的控制,曹操便派朱灵等人同他一起带兵东进。

  刘备离开许都以后,程昱、荀彧等人得知消息,赶紧跑来劝阻曹操。程昱说:“您以前不肯杀掉刘备,考虑得确实要比我们深远。但今天把兵权交给刘备,他肯定会产生异心!千万不要把刘备放走!现在放走了刘备,以后必定会后悔!”

  董昭也跑来劝曹操,说:“刘备志向远大,加上有关羽、张飞做他的帮手,将来必定会谋取天下。”

  曹操听了众位谋士的意见,有些后悔,但一来已有令在先,不便更改,二来刘备已经走远,追也追不上了,只好作罢。

  刘备到达下邳后,袁术回逃寿春,不久病死。于是,曹操趁机命刘备率军回许都。刘备早就想脱离曹操的控制,让朱灵等人先行返回,以减少下邳的曹军力量,然后发动突然袭击,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公开背叛了曹操。

  刘备扛起讨伐曹操逆贼的大旗,公开对抗曹操。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归附曹操的昌豨也乘机脱离了曹操。由于曹操尚无恩泽加于百姓,不少郡县纷纷脱离曹操,归附刘备,使刘备的军队增加到几万人。刘备派孙乾前往冀州,与袁绍联合,共同对付曹操。

  这样,刘备和曹操就立刻由原来的依附关系,转化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曹操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势下对刘备采取的不同态度,充分说明了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刘备来投曹操时,曹操听从郭嘉的意见,没有刘备,使他保持甚至是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爱惜人才、广纳英雄的形象。他甚至表荐刘备为豫州牧,让刘备出守小沛,也有效地利用刘备的力量对付吕布,在包围下邳、擒杀吕布的战斗中还直接让刘备消耗兵力,客观上遏制了刘备势力的发展。擒杀吕布后将刘备带回许都,更是为了控制刘备而走出的一着好棋。

  曹操一时不慎放走了刘备,他能很快从失误中清醒过来,并立即采取行动。利用袁绍善谋难断、举棋不定的性格和刘备错误估计形势、放松戒备的时机,果断出击,击败了刘备。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徐州的统治。消除了刘备这个潜在的强敌,避免了以后和袁绍决战时可能出现的双线作战的局面,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结盟与否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同盟关系是非常不稳固的。在上述事例中,体现在利益和盟友的比较上,谁重,就趋向谁。曹操一生这种分分合合经历的可谓不少,在同吕布、袁绍、袁术、张绣、张邈的交往过程中,也都大多经历了由分而合,由敌而友的变化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不定,一切都是围绕自身的利益在转,这也是曹操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可以放过任何人,但不能放走一点利益。

  在现实中,分合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个人、集团乃至国家的分合都以利害关系为准则。曹操始终是以此为准则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雅瑟作品集
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感动小学生故事大全集乔布斯全传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民国枭雄杜月笙曹操全传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世界经典神话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