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华为教父任正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管理智慧:“任氏管理法”(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华为教父任正非》 作者:刘世英

第17章 管理智慧:“任氏管理法”(1)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管理就像放风筝,线粗了,风筝飞不起来;线细了,风筝又容易挣断。因此,管理是一门艺术。

  拿破仑说:“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只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任何管理都打上了管理者的烙印。任正非就是华为,华为就是任正非。任正非,这个华为“舵手”,以独特的个人魅力,驾驶着华为这艘庞大的“轮船”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

  “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华为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技术优势,更得益于任正非卓越的管理,这种管理法可称之为“任氏管理法”。卓有成效的管理使华为成长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排头兵”。

  “中西合璧”的企业管理理念

  美籍华人学者成中英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的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如果中国企业家来一个“中西合璧”,即西方的管理与中国的智慧完美结合,中国企业会更加优秀。

  业界人士常说:任正非更像是一个西方企业家,只不过对中国智慧有更深的了解。任正非的管理很有特色,在华为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智慧的痕迹,又能看到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这种中西合璧的管理理念,既照顾到中国市场的特殊要求,又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一箭双雕”,为华为凯歌高奏打下了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左传》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欧阳修作《伶官传序》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大凡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比尔·盖茨谈微软的成功之道:“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柳传志谈联想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20世纪80年代,通信产业在全球方兴未艾。对中国等后发展的国家来说,要进入这一领域,绝非易事。从选择进入通信行业那天起,任正非就一直战战兢兢。

  1998年10月26日,中国宣布将加入信息技术协定,这就暗示着中国政府不再为本土电信企业提供“护身符”,要想生存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去打拼了。此时,中国电子工业企业100强的总合,也只及IBM的1\/5。这场“暴风雨”的杀伤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怀着焦灼的心情说:“(中国电信工业的)幼苗还能否长直,不能不令我担忧,就像孩子要与狼搏斗,没有母亲的帮助一样。”此后,他积极准备,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开始艰难的攻关。

  2001年,任正非提前预测到了中国电信业的“冬天”,他告诫华为人:“在当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看到可能会出现的危机。”果然,“冬天”冷得出奇,幸亏他早已备好“棉衣”,才使华为人“暖和过冬”。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意味深长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发展的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

  任正非对每个员工都灌输一种危机感:在高科技行业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正是如此,华为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在华为人中广泛流传:一只山猪正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着獠牙,狐狸看见了,惊奇地问:“现在又没有猎人追杀你,为什么要磨牙,何不躺下来好好休息?”山猪答道:“真要等到猎人追杀我时,我再磨牙恐怕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则关于美国渔民的故事也在华为员工中流传:美国某地的渔民,以前日子过得很惬意,有装备好的大船,人们收入不错,没有市场竞争,他们过着懒洋洋的生活。后来越南渔民很羡慕,也来这里捕鱼。初期的越南渔民,设备简陋,产量低,但他们不舍昼夜,几年来他们添置了新的大船,仍然辛勤工作,结果美国渔民被彻底淘汰出市场。

  这两则故事教育华为人,时时刻刻都要有深重的忧患意识!

  生存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发展。

  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盲目地显示自己,忽略生存之本,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也是立不住脚跟的。万国证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万国证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创办人管金生拥有法国文学、商业、法律三个硕士学位和金融学博士学位。他创立的万国证券以不断创新的气魄,一时名声大振。在鼎盛时期,管金生是多家世界大银行和证券公司CEO们的座上宾。但是,好景不长,在1995年2月的“3.27”国债期货交易中,万国证券一次性亏损20亿元。短短的八分钟,曾经辉煌的证券帝国就瓦解了。管金生折戟沉沙,从此退出中国证券舞台。这一事件正是喜欢冒险、大胆创新的证券奇才的“杰作”。最后,“朽木已无回春之力”,万国证券只得落个被并购的命运,这就是今天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

  万国证券的悲剧可以说给任正非打了一针“清醒剂”。1997年3月,任正非给正在起草《华为基本法》的专家组成员送去了《头号证券大王是怎么垮台的》一文,并亲自写下了“以历史为镜”。

  面对跨国巨头的技术垄断,民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市场的压力,残酷的竞争,失败的个案接连不断……这就犹如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驾着一艘小帆船,惊涛骇浪,生死未卜。此情此景,任正非的心一直提到了嗓子眼儿。一个永恒的话题萦绕在心头: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对于任正非来讲,长期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活下去,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

  “我们首先得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是是否拥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低成本。没有低成本、没有高质量,就难以参与竞争,必然衰落。”

  任正非自称,他“没有远大的理想,思考的是这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他反复强调“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对于任正非处世的低调,或许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华为追求的不是显赫一时的名声,而是长久的生存发展。他对华为的员工说:“我同你们在座的人一样,一旦华为破产,我们都一无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须在持续生存中才能产生。”

  2001年春天,任正非到日本“取经”。期间,他与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聊起日本的企业和政府。竹内伦树提到“死亡曲线”理论,即任何企业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就会衰落,这是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谁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延续下去,谁就将面临死亡。

  华为积极拓展生存之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瞄准业界最佳。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有强大的竞争力,进而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这也是华为得以生存的理由和生存的价值。

  其实,任正非的成长经历也使他认识到了生存的首要价值。在多子女的家庭里,赶上“大跃进”和“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父亲挨批斗,全家一直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严格的食物配给制,使他理解了活下去的道理。从部队转业以后,生存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不适应社会现实,受骗上当,走投无路创建华为,几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简陋房中,为省钱捡小商贩卖剩下的菜叶……这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也让他真正领悟了生存的价值。

  《华为基本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到世纪之交,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许多民营企业难逃“富不过三代”、企业家生命终结之时即是企业终结之日的历史宿命,很难实现“百??老字号”。要成为一家“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一两代人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持久的努力;单靠企业家个人智慧,也很难实现传承,它需要形成一套标准的、可操作的规范,实现价值认同。

  任正非说:“华为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行为,抓住机会,奋力牵引。”但是随着华为的迅速壮大,企业的弊端日益暴露,难题也开始出现。要融入国际化的潮流,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最初,让任正非费心的是如何建立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华为的营销体系上,日益庞大的营销队伍,尾大不掉,管理起来很困难。同时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激励,也成为问题。

  1994年,任正非命令营销副总裁张建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张建国牵头设计了“销售人员奖励分配方案”,开创了华为业绩评价的先河。但随着市场的扩张,营销人员急剧膨胀,张建国所制定的销售人员激励措施已不适应新的需要。

  1995年年初,华为在全公司范围内大规模推行ISO 9001标准,但重整后的业务流程体系,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如何定位又成了问题。为了发展的需要,公司对工资分配进行重新设计,但是,问题马上出来了:分配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提的都有,改革小组无所适从。

  对于这些问题,任正非听了人民大学彭剑峰等教授的讲课非常受启发,认为这正是华为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于是就委托几位教授帮助华为总结经验,建立一套管理大纲。

  1997年3月27日,《华为基本法》诞生。这是中国企业的首创,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正非起草《华为基本法》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改变人,使推动华为的动力长期稳定运行并不断优化,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最终成为世界级企业。《华为基本法》的出台使华为从“机会主义”的价值认识中走出来,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核心能力。

  但是,在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基本法那种独特的语言模式,并不能跟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因此,必须遵守通行的商业价值观。

  这部“基本法”基本上是根据任正非的个人思维来进行的,是按照他的个人思维和价值取向格式化的。因此,随着华为的大发展,这部基本法很快就显现出了漏洞和不足。不符合商业自然规律,可操作性差。

  基本法需要与时俱进。任正非也曾说过:“《华为基本法》真正诞生的那一天,也许是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之时,因为《华为基本法》已经融入了华为人的血脉。”基本法需要形成制度,而制度就要管理越来越细化,类似的老板语录应该越来越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建立起制度体系,人治色彩逐渐淡化,保证了传承,为华为加入世界市场进行博弈准备了条件。

  无为而治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韩非曰:“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这里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老子“无为”适合于上层,运筹帷幄,指挥整个企业;孟子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合于中层;法家紧盯现实的利害得失,则更适合于基层,扎扎实实做实事。

  任正非在华为实行分级管理、区别要求的原则。对于高层管理者,要求以“道”治理公司,达到“无为而治”,即有统观全局的本事;对于中层管理者,则实行“中庸之道”,上通下达;对于基层管理者,则要以“法”为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身体力行,有效监管。

  2000年,任正非以“无为而治”为题,组织副总裁以上的干部进行考试。任正非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基本理念:管理者的作用不再是依靠个人的英雄行为,而是推动和完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

  任正非说:“慢慢淡化企业家对它(企业)的直接控制(不是指宏观的控制),那么企业家的更替与生命的终结,就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了。长江是最好的‘无为而治’,不管你管不管它,都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希望华为能摆脱来自人才、技术、资金的限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他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每年不再到所有国内的30多个区域办事处视察工作,而是将这项任务交给了董事长孙亚芳以及“CXO”(什么都管的部长)们去完成。而他则开始了“环球旅行”,把自己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海外。

  创业期过后,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他号召全体员工向用户服务中心学习,把精益生产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每一个思维。他告诫华为人“不要老是想做出惊天动地的变革,而要从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地把任务完成。”

  这种上层务“虚”、下层务“实”的管理,既明确了分工,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夯实了基础,为华为的快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只改良,不革命

  年轻时,任正非对华罗庚的“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的话记忆非常深刻。这句话意思就是,应将复杂的过程简化,而不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他提倡“只改良,不革命”。也许人们会说,任正非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但是这也是残酷的商场竞争使然,在商海里拼搏,一不小心就会“翻船”。他自称“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进步。”

  任正非提倡员工一定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地进步,把小事情做好,而不只是关注大问题。他主张“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的原则,一旦工作有一点小小的改进,就会得到赞扬和鼓励。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世英作品集
马云正传华为教父任正非谁认识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