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延安岁月(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作者:叶永烈

第12章 延安岁月(1)

  陈云用12个字、4句话来概括干部政策。他说:我现在来讲干部政策,只想用12个字,分成4个问题来解释: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

  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陈云回到延安不久,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便在1937年12月9日至14日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对于陈云来说,已经很久没有参加政治局会议了。在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改组中共中央书记处,由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周恩来、张国焘、博古、项英9人组成中共中央书记处,不设总书记。

  另外,会议还决定,陈云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那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延安城内西山半山腰的一座小四合院里办公。这座四合院有三孔窑洞,两间平房。陈云这个南方人,头一回住进了窑洞。

  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为李富春。整个组织部,在那时只有十几个干部。组织部设有秘书处,秘书长为邓洁。组织部干部科的科长为王鹤寿。

  陈云的小女儿陈伟兰回忆说,父亲陈云有一种很善于识别人的眼光:“他只要跟这个人谈三分钟,就大概知道他是哪种类型的人,适合搞什么工作。”陈云具备这样独到的眼光,使他很适合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就在这时,陈云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支持毛泽东呢,还是支持王明?

  王明在回到延安之后,俨然以来自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颐指气使,凌驾于毛泽东之上。

  陈云虽然跟王明在莫斯科共事了一年多,但他并不支持王明。

  陈云在回到延安之后,是相当谨慎的。尽管陈云在莫斯科多次见到过斯大林,跟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也很熟悉,但是他绝无王明那种“钦差大臣”的派头,很尊重毛泽东。

  1938年武汉失守前,王明曾写信要陈云去汉口,陈云拒绝了。不久,博古回延安,陈云对博古说:“王明应回延安与毛主席一起工作。”博古说:“王明讲,延安的中央书记处人数并不比国民党统治区的多,延安发电不应用中央书记处名义。”陈云当即报告了毛泽东。以后,中央给长江局的电报就不用书记处名义,改用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康生、陈云共同署名,即“毛、洛、康、陈”。

  1941年10月8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讨论王明的错误时,陈云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陈云发言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因为长征中遵义会议后的行动方针是毛泽东出的主意。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王明回国后自以为政治上高明,对中央不尊重,犯了许多错误。我素来对王明是尊重的,但对他武汉时期的许多做法不同意。陈云也检讨了自己,是20世纪30年代王明路线的“坚决执行者之一,应负一定责任”。

  1942年元旦,陈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新年团拜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成立20多年,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有成功,有失败,现在看来,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同志。

  当时,从四面八方,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涌向延安。这些人一到延安,头一件事就是接受组织审查。所以,那时中共中央组织部担负着非常繁重却又异常重要的任务。

  陈云曾这么说及当年各界奔赴延安的盛况,也说起了各色人等纷来延安所造成的“复杂”局面:

  我说今天许多人归向了共产党,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我记得1932年在上海开办一个学校,训练工人干部,只讲6天,学生也只有6个。今天我们抗大就有几千个学生,再加上陕公、鲁艺、党校,在延安就有1万多个学生。1万个跟6个比一比,相差多少?

  所以我说10年以来,人心大变,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艰苦,不远千里而来延安。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仍旧是络绎不绝地来,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几千里外都来了。主要是革命青年,也有大学教授,有工程师,有一个75岁的老头子也来了。西北旅行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等等。

  这些人不见得是在外面没有饭吃,要到延安来吃小米。从这种情况看来,复杂是复杂的,但是到底是复杂好还是简单好呢?从前办学校只有6个学生,倒很简单。今天各种各色的人都有,复杂得很。我看要干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复杂情况。

  陈云于1938年9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题为“论干部政策”的演讲。这一演讲,可以说是集中反映了陈云对于组织工作的见解。

  陈云的演讲,明明白白,思路清楚。陈云说:

  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有一句这样的话:“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

  陈云用12个字、4句话来概括干部政策。他说:

  我现在来讲干部政策,只想用12个字,分成4个问题来解释: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

  陈云的12个字、4句话的意思是:

  了解人,就是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分析其本质好坏,用其所长。陈云说,分配干部时往往能听到许多不好的话,说明我们有些同志总是看到别人坏的多,看好的少;使用干部也有这种情形,今天看他表现好点就把他抬上天,明天表现得差点就一下打到地下去。对于一个人没有基本的估计,用人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用人要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挥,短处得到克服。

  气量大,就是必须善于用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陈云说,孙中山领导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气量大,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要。共产党是先锋队,要领导广大的后备军,要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它周围必然是复杂的。如果怕复杂,只有几个人,不要发展才简单,但革命一定不会成功。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

  用得好,就是使干部敢说话、敢做事。陈云说,要人敢说话,就不能给人戴大帽子,不能把每个微小的错误都提到原则的最高度。要能善意地、诚恳地批评人,态度要好,还要指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要人敢做事,就不要怕下级犯错误,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爱护人,就是要做到:提拔干部时要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提拔后要多方帮助;对干部一切不安心的问题都要很耐心很彻底地解决;对关系干部政治生命的问题处理起来要很郑重很谨慎;对干部要实事求是,不要“抬轿子”。

  陈云的讲话,反映出他能够很辨证地看待当时组织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比如,当时发展中共党员,怕发展那些“有胡子”的,以为这样的人“背景复杂”。

  陈云很直率,以自己为例,加以说明: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背景就非常复杂。我先是相信吴佩孚的,后来相信国家主义,后来又相信三民主义,最后才相信共产主义,因为经过比较,认识到共产主义是最好的主义。

  我们说这种人复杂是复杂的,但他从自己的经验中真正了解共产主义,本质也是纯洁的。青年是纯洁的,但纯洁的不仅仅是青年,老头子也可以是很纯洁的。

  陈云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7年,他能够记住的干部名字不下3000。陈云还调阅了大量的干部档案,对于党内干部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需要重新起用许多干部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常征询老部长陈云的意见,称他是“活字典”。

  做干部工作要“不怕麻烦”

  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要亲自处理许多复杂的干部历史问题。

  陈云不断收到一封封“上诉书”,他总是一一认真处理、答复。也常常有“不速之客”,不顾卫兵的劝阻,闯进陈云的窑洞,向陈云当面“上诉”……

  陈云曾很坦率地说起面对“不速之客”的感受:

  我住在那个山上,有时候也烦得很,刚刚看文件,就会有人来找你。到底会不会他呢?很犹豫。可是,设身处地想一想,人家热心来找你,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所以还是应该会一会。有时候正在写一件东西,一个不速之客,事先不打招呼就跑进来了,你不能还是直挺着腰板坐在那里不睬人家,只得放下笔来,倾听他说话;谈话的时候,还要聚精会神,耐心地郑重地解答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人家的要求。如果花了几个钟点,替一个干部把事情办好,也还是值得的。做干部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不怕麻烦。

  陈云很认真地处理一起起干部问题。其中有一起“复杂”问题,陈云是这样处理的:

  有一男一女,有人告发他们,说男的是托派特委委员,女的是托派分子。他们到这里来读书,要求进党校,进训练班,便来找我想法子。但是人家已经控告了他们,于是我就照实告诉他们:有人说你们是托派。这年轻的一男一女听了我的话,马上惊异得哭起来。

  我便保证替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来的时候一跳一蹦的非常活泼,走的时候都哭了回去。

  后来只花了两个星期工夫,查清他们不是托派,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很值得吗?

  在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刘家栋自1938年5月起担任他的秘书,成了陈云的第一任秘书——在此之前,陈云没有秘书。

  据刘家栋回忆,那男的叫丁秀,解放后曾任中共鞍山市委副书记;那女的则是北平女师大附中的学生。

  陈云约他俩谈话,当面告诉他们:“有人说你们是托派。”

  陈云以为,像这样的事,应该正面与本人讲清楚。

  两星期后,陈云经过调查,查清他俩不是托派,做了结论。

  事隔几十年,这一对男女在回首往事时,对刘家栋这么说:

  “当初,要不是陈云同志亲自审查,问题不会那么快就澄清。要是落在康生手中,这一辈子就完了。”

  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很关心那些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尽心尽力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刘家栋回忆了陈云和一对知识分子夫妇这么一段曲折而有趣的故事:

  1939年的一天,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发来了电报。电报说,重庆的着名外科医生何穆和他的作家妻子陈学昭,经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介绍,前往延安,请为他们安排工作。

  陈云同志见了电报,对此事很重视。等何穆夫妻来到延安后,陈云同志亲自接待,与他们两人谈了话,安排他们继续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何穆到了中央医院,搞外科工作;陈学昭去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事写作。在生活上,也对他们采取了优待政策。但是,那时延安生活条件很差,就是优待,也比他们在重庆差得多。他们两人又都是江浙一带人,生活习惯上和陕北差距还是很大的。

  他们刚来时,积极性还是挺高的。陈云同志对此很高兴,还抽空找他们谈谈,做些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好好干。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个人在感情上发生了矛盾,互相告状,闹着要离婚。陈云同志再三给他们做工作,连着两次找他们谈话,劝解他们之间的矛盾。陈云对他们两人说,总要凑合一年看看吧?

  经过做工作,两人不提离婚了,但感到生活不习惯,他们要求回重庆去,实际上还是感情矛盾没有解决好。陈云同志又找他们谈话,希望他们留下来工作。并说:“你们两人来了,我们欢迎,如果一定要走,我们也欢送。你们出去以后有什么困难,愿意回来,我们随时欢迎。”陈云同志和他们谈这番话时,我就在旁边听着,我心里挺受感动的,认为陈云同志真正是大将风度,话说得入情入理。

  1939年8月10日,陈云、李富春同志给中央书记处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何穆又提出来要出去休养,我们与之谈了三次无结果。他提出的问题是:(一)无医生;(二)医生工作的适当条件。而最近原因大概是由于恩来同志手臂未弄好给以刺激。我俩谈无结果,提出:(一)允许暂时出去给以任务(请医生、买器具,弄一个好医院);(二)书记处有位同志与之谈或可留下,不出去。”此信经洛甫、尚昆同志签名阅过,尚昆同志还提出“请恩来同志谈一次”,周恩来同志也签了名。从此信中可看出我们党的组织和领导同志帮助他俩的诚心。

  他们坚持要走,陈云同志就介绍他们回到重庆。尔后,他俩慢慢恢复了感情,和好了。1941年,我还没有调离中央组织部时,两人又一块儿回到了延安。陈云同志还是同他们谈话,欢迎他们回来,并依照诺言再次给他们安排了工作。陈云同志以自己的耐心帮助、教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知识分子的信任、热情、关怀。这件事,使广大知识分子很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之间流传的佳话。广大知识分子通过这件事,看到了我们党对待知识分子是真心诚意的,坚定了他们为革命多做工作的决心。何穆和陈学昭更是如此,他们终生为革命做出了优异成绩。何穆上前方了,他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很大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前夕,担任过白求恩医院院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卫生部顾问。陈学昭一生从事写作,解放后曾为浙江省文联的负责人。

  批评了“大明星”蓝苹

  在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所遇到的种种“复杂”人物之中,便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女明星。

  此人在上海时,艺名叫做“蓝苹”。1937年8月,她从上海来到延安,改名“江青”,意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蓝”,便是蓝苹之“蓝”。

  江青,虽说当时不过24岁,却确实是个“复杂”的人物:她不仅已经有过3次婚姻,有过3个前夫,即黄敬、唐纳、章泯(如果把她在山东时的“小丈夫”裴明伦算进去,该是有过4次婚姻),而且加入过中国共产党,中间又失去组织关系,来延安时并无正式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

  江青于1933年2月在山东青岛经当时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1933年8月,因黄敬突然被捕,她仓促逃往上海,从此失去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

  江青在上海,加入左翼教育团体“晨更”工学团,做小学教员。“晨更”工学团的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徐明清。

  据徐明清告诉笔者,她在上海曾介绍江青加入了共青团。

  又据孙达生(当时化名宋介农)告诉笔者,在上海,左翼教育联盟的中共党团组织曾准备批准江青重新入党,由他出面与江青作了两次谈话。准备要作第三次谈话,并正式通知江青入党,江青却在此时被捕入狱,也就没有重新入党……

  江青一到延安,便要求恢复她的中国共产党党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过,江青到延安时,陈云尚在新疆,还没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江青的党籍问题,是由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郭潜(后改名郭华伦,笔名陈然,在台湾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任副主任)负责处理。

  这时,江青的入党介绍人黄敬已抵达陕北,为江青提供了党籍证明;另外,徐明清也已来到延安,证明曾介绍江青加入共青团。这样,郭潜经过两个月的审查,确认江青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于是,江青进入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编入第12班。

  江青是在从中共中央党校要求调入鲁迅艺术学院(当时简称“鲁艺”)时,去找陈云的。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叶永烈作品集
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江青传白衣侦探小灵通三游未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出没风波里蹦蹦跳先生钱学森传她,一个弱女子中学生必读名家:一百个问号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哭鼻子大王中国科幻小说经典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奇怪的“病号”邓小平改变中国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陈伯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