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延安岁月(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作者:叶永烈

第13章 延安岁月(2)

  美国R.特里尔所着《江青全传》,这样描述了江青跟陈云谈话的情景:

  尽管带着怀疑,1938年的三四月间,蓝苹还是提出了申请,要求转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她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躲避党校的那种僵硬的政治学习。陈云接见了她,这是一位工作有条有理的实干家,后来成为北京制定经济政策的高级领导人。陈云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蓝苹在讲话时犯了一个错误,她总是喜讲连自己也不怎么懂的马克思主义,生怕这位不懂艺术的陈云认为她只知道戏剧。再说,蓝苹的性子也太急,她带着自己的行李去见陈云,好像她当天就想进鲁迅艺术学院似的。

  正在这时,一座“靠山”给蓝苹帮了忙。康生从苏联回来了,而且成了党校的代理校长。在中国,从同一个地区来的人彼此有一种亲近感,他们常常是互相帮忙。如果在一个很大的群体中,有少数几个人来自同一地区,他们会像兄弟姐妹一样。蓝苹和康生也是如此。

  从山东得到的信息说,蓝苹的母亲曾在康生家做过女佣。不管康蓝的关系始于何时,有多么亲密,在青岛时,康生曾引导蓝苹参加左翼活动,并把她引见给情人俞启威。

  蓝苹去见康生。他们用诸城口音交谈,谈过去,谈山东。可能他们的关系还较为暧昧。过了不久,蓝苹不仅进了鲁迅艺术学院,而且当上了教学助理。

  有人曾听蓝苹说:“有康生这位可靠的朋友,就没有敌人能伤害我了。”陈云没有像康生那样为蓝苹开后门,他很不高兴的是,康生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程序,在鲁迅艺术学院为蓝苹找了位置。不久,在一次校内演出结束后,陈云就找到了批评蓝苹的机会。

  后来,陈云和蓝苹在政治上有了交往,但是彼此一直互无好感。陈云和康生也是多年的仇敌。

  细细查考,可以发现,陈云批评了江青,此事最初出于江青之口。因为在美国露克珊·维特克所着《江青同志》一书中,有类似的记载。众所周知,维特克的《江青同志》一书,是她在“文革”中来华采访了江青后写的,这一细节显然是江青向她说的。

  维特克这么写道:

  她(笔者注:指江青)到“鲁艺”申请入学时,接见她的是当时的组织部主任陈云。

  她知道陈云个人掌握着入学许可的一切权力,她苦心惨淡地要给他印象:

  她如何真挚地想在“鲁艺”学习马克思主义。她不能使他觉得这女子的兴趣只在演戏。她对陈云说,她把日用必需品都装在箱子里带来了,她是这样渴望进这个学校。她这场表演,大概使陈云相信对组织部的任何决定她都乐于接受,所以当场准许她入学(现在她把当年如何拼命当做笑话说,然后又急忙加了一句说,当时自己真是为了学习)。实际上,陈云从来没有捧过她的场。准她进“鲁艺”后不久,他曾到学校看她演戏,对她出演的戏,批评苛刻,使她难堪。

  据陈云秘书刘家栋回忆,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对于江青和毛泽东的婚事曾提出过不同意见:

  1939年(笔者注:据笔者查考,江青和毛泽东结婚在1938年11月。有关考证,见笔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江青传》一书),在延安发生了一件影响不小的事件,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江青结婚一事。那时候,毛泽东同志已是我们党主持日常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由于毛泽东同志所处的领导地位,加上党内外对江青有着很多反映,导致这一婚姻问题成为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讨论议题。

  记得就在这一年春季的一天,当时的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胡耀邦同志,带着另外两个同志来到中央组织部,找陈云同志反映问题。他们在陈云同志的窑洞里谈了两个小时左右。等他们走后,我曾问陈云同志,什么事情谈了这么久?陈云同志说,他们反映部队很多干部反对毛泽东同志和江青结婚。

  1978年7月,我在北京见到陈云同志时,问他还记得这件事吗?他说还记得。他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正是初春,天气还挺冷,他们都还穿着棉衣棉裤,因为坐在火盆旁,一边烤着木炭火,一边交谈,听胡耀邦等3位同志反映问题。

  陈云同志身为组织部部长,对当时的很多人的情况,有着比较多的了解。由于工作性质决定,还容易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反映。他就是根据自己对江青的了解,根据党内军内广大干部的意愿,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了不同意毛泽东与江青结婚的意见的。

  但是,在中央书记处讨论时,多数同志表示同意毛泽东同志和江青结婚,只是附有一个条件,就是结婚后,江青不得干预毛泽东同志的政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就坚决服从中央书记处会议决议。这反映出,陈云同志既坚持了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又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决议。

  几十年以后,我才知道,康生在毛泽东同志和江青结婚的问题上,起了极坏的作用。

  康生妄图通过江青来影响毛主席,以达到他的一些个人目的。康生用尽了心机,恰恰使他成为害党害国的千古罪人。

  当时,对毛江婚恋,反对最力者是张闻天和刘少奇,此外还有王明、博古和王若飞。最为支持者是康生。陈云早已讨厌“大明星”蓝苹,但是他并不溢于言表。

  大量读书·不断写作

  在延安,环境相对安定,陈云得以大量读书,不断写作。他写了一系列关于组织建设的文章。其中,最为着名的是1939年5月30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所发表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被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

  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陈云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员的6项标准: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

  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

  五、群众模范;

  六、学习。

  后来在1989年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当时是在台下听讲的学生。

  宋平曾这样回忆当年听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讲演的体会:

  我印象最深的是听陈云同志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抗战开始,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来到延安,他们向往共产党,但对党的性质、纲领并不甚了解。我当时已经入党,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一些问题上也若明若暗,还不能说思想上完全入党了。陈云同志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项标准,第一项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他说,不是每个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人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的。仅仅愿意抗日是不够的,共产党员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怎样才算奋斗到底呢?陈云同志风趣地用上海话说,就是要奋斗到“翘辫子(死)”。由于我们党始终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教育自己的党员、干部,使大批革命青年从民族的觉醒提高到阶级的觉醒,在世界观上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团结一致,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于干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陈云提出了任用和提拔干部的标准:

  “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

  陈云还说,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从哲学中总结出15个字

  1942年,延安开展着名的整风运动,历时3年。1942年5月,延安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中央总学习委员会,领导整风运动。陈云是总学委的成员之一。

  在延安,毛泽东曾三次对陈云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陈云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把主要干部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

  陈云非常推崇毛泽东的哲学论文《矛盾论》和《实践论》。

  薄一波曾经说:“陈云把他学哲学的体会精辟地概括为两句话:‘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陈云在1987年7月17日跟中共中央负责人谈话时,这么回忆起当年在延安的学习情况:

  那时,中央组织部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一共6个人,有我、李富春、陶铸(当时王稼祥的政治秘书)、王鹤寿、陈正人、王德,还有几位旁听的“后排议员”。学习小组不要很多人,大体上都要处在同一理论水平。学习方法是,规定每周看几十页书,然后讨论一次,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意见都可以争论。

  我们从1938年开始学习,坚持了5年。先学哲学,再学《共产党宣言》,然后再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那时我们读的书,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着作外,还有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也读点别人的着作。毛主席《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经过学习,陈云深有体会地在延安整风中提出了15个字,即: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比较、反复。

  这15个字,成为陈云的行动总则,成为他的座右铭。

  1990年1月24日,陈云在与浙江省党政军负责人谈话时,作了这样的回忆:

  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15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这样论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么,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陈云总结道:

  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陈云在延安时形成这15个字的思想,成为他思索、考虑问题的原则。我在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时,她说:“这两句话15个字,后来成为陈云一生的写照。”

  1962年2月8日,在“七千人大会”结束的翌日,陈云在向出席会议的陕西省干部讲话时,明确地阐述了“交换、反复、比较”这6个字的含义。

  此外,陈云还写了许多着作。例如:

  《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1939年5月);

  《党的支部》(1939年6月10日);

  《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1939年6月10日);

  《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1939年12月);

  《巩固党在大后方及敌占区秘密组织》(1940年10月1日);

  《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1940年11月29日);

  《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1943年3月10日)……

  当上红色“掌柜”

  自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以来,毛泽东非常满意,曾对刘少奇、任弼时说:“陈云同志不妄言、不虚夸,实事求是,人才难得。”

  1944年,已经当了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忽然奉命向彭真移交工作。彭真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

  在刘少奇的房间里,陈云当着刘少奇的面,向彭真移交:中共有多少党员,多少干部,有多少张“党表”(亦即“党员、干部情况登记表”,其中包括入党志愿书),多少小册子……陈云移交一清二楚。

  陈云有过多次工作调动。这一回调动工作,对于他却是至关重要的:中共中央调他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当了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着作,成为组织工作的专家,可是,这一回却完全“改行”,去做经济领导工作。

  毛泽东为什么调动了陈云的工作?那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和日伪军加紧了对陕北红区——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使中共的财政经济处于空前的困难之中。毛泽东注意到陈云在领导陕北的生产自救、自力更生运动中颇有成绩,于是,便调他主管财经。

  不料,这一次工作调动,却使陈云在经济领导工作中“定位”。陈云细细钻研经济工作,竟然成了中共党内的经济专家,以至博得“党的理财能手”的荣誉。

  陈云找到了两本国民党政府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细细钻研起来。陈云说,他对经济工作不太懂,找这些书来读,为的是能对中国的经济情况有所了解。

  陈云上任不久,便于1944年12月3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作了《陕甘宁边区的财经问题》的发言。这可以说是陈云对财经问题的最早的理论文章。

  陈云说:“1941年以来,陕甘宁边区就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处于封锁的环境。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和西北局确定的边区财政经济工作基本方针,就是‘自力更生’四个大字。”

  陈云还说:“我们以发展生产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与国民党当局用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来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是一个明显的对照。前者达到丰衣足食,后者弄得民穷财尽。这两种办法谁好谁坏,何去何从,中国人民自然看得清楚。”

  陈云提出了这样的方针:“平定物价,调剂市场,购进必需品,抵制奢侈品,发展边区生产和贸易。”

  接着,1945年2月1日,陈云在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工作检讨会上,作了题为“怎样做好财政工作”的讲话。

  陈云指出:“财政工作是什么方针?是生产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

  陈云还说:“财政与金融、贸易的关系,基本上是金融、贸易为了财政,这是大政方针。但有时财政要服从金融、贸易。”

  陈云告诫他的部下,人人要做红色“掌柜”。他说:“我们是‘掌柜’态度呢,还是出纳态度?每一个同志,局长、科长、科员,都要有‘掌柜’态度,当家的态度,应该把责任心提高到这个程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主动或被动的问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叶永烈作品集
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学生必读名家:一百个问号之后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奇怪的“病号”白衣侦探出没风波里陈伯达传蹦蹦跳先生小灵通三游未来哭鼻子大王邓小平改变中国钱学森传毛泽东与蒋介石江青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她,一个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