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村官难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春茶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村官难当》 作者:吴问银

第15章 春茶

  ?

  春来了,房前屋后,山桃花刚放蕊,梨花正吐苞,而最使张卫民意乱情迷的却是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他沿着山路前行,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一直走到林的边缘、崖的边缘、梦的边缘。路在崖边断了,花却在崖下红了。就这么悄然地绽开,一枝枝、一簇簇,伫立在村舍边、山溪畔,是娇羞的、也是热切的,拨开潇潇春雨,撩起蒙蒙晨雾,翘望着春的来路;一团团、一片片,是娴静的、也是野性的,往泉声里躲,往林深处藏,却是藏不住的春色满山流淌。

  马丽雅问他:“你为什么对杜鹃花如此钟情?”

  张卫民以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回答她:“有些人天生就是相互吸引的。在花而言,我爱杜鹃,在饮料而言,我爱茶。就如陶渊明喜欢菊,刘禹锡喜欢莲一样简单。钟情也算一种理由。”

  马丽雅说:“其实喜欢杜鹃者也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喜爱花木,对杜鹃花尤其钟爱。他被贬为江洲司马后,对庐山那铺满山岗的似朵朵红云、灼灼火焰的杜鹃花,甚为倾倒,盛赞它‘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写下了长诗《山石榴寄元九(元稹)》,盛情赞美杜鹃,在描写杜鹃花的众多诗章中,可谓绘形最详,绘色最艳,气势最大,品评最高。绘其形,是‘…千丛相向背,万朵互低昂。照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风来添意态,日出助晶光。渐绽胭脂萼,犹含琴轸房。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因此,‘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后来,白居易从江洲谪所调升忠州刺史时,宁可少带衣物和家什,却带上了从庐山挖下的杜鹃花,千里迢迢,把杜鹃花移栽到了忠州的大地上。在忠州栽下杜鹃等花木,白居易‘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活。封植来几时,高下随扶疏。’春天,杜鹃花成活,白居易写下了一首七律,《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春时树。己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但知烂漫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欣喜移植杜鹃花的成功,也寄托了他自己的信念:在仕途求有作为(‘恣情开’),‘莫怕南宾(权贵)’之妒。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后,在杭州玉泉寺南三里洞下,他又见到了‘深红踯躅(杜鹃花)繁艳殊常’,联想到忠州所栽杜鹃,遂又成一律:‘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深爱杜鹃花,白居易是深深寄托了他自己的情趣和意志的。在白居易的杜鹃花诗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诗人自已的影子,杜鹃花已成了他的红颜知已。”

  说完这些,马丽雅冲他莞尔一笑,说:“你会拿杜鹃花作自己的红颜知已吗?”

  张卫民一时语塞,只好说:“先听我讲一个典故吧。李商隐曾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其实就是杜鹃啼血的故事。 望帝名杜宇,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这个传说在民间派生出美丽动人的故事:杜宇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来,去劝说鳖令。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红嘴)。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还是让我作一只为百姓疾呼的杜鹃鸟吧!” 张卫民作出了回答。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唯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白乐天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张卫民却觉得别有情味。他匆匆前行,寻寻觅觅,为了采摘一片绿盈盈的清静,为了固守那个红艳艳的花期。无论花与鸟,都是他的知己。成彦雄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他愿像这花与鸟,把青春奉献给这山里的人民,要把美丽留给人间!张卫民说出了心中的想法,马丽雅用肯定和赞赏的眼光看着他,边笑边认真地说:“我没有你那宏大的志向,我只想做杜鹃花,美化人们的视野和心灵就行。”

  “你是我心中永远开不败的杜鹃花!”张卫民心中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但没有胆量表露出来。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大地回暖。

  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前普遍开采,“谷雨茶,满把抓”。春茶采摘时间为四十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制也称为“雨前毛尖”。

  茶历来都是“以早为贵”,人们说的“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就是这个意思。五月底春茶结束停采五六天,再采为夏茶,采摘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八九月间,秋芽萌发,采之则称为“秋茶”。秋季萌芽多为养树而不摘,于是便有“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之说。跟经验丰富的老茶农后面,张卫民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

  在每年茶季正式开始之前,高岭村照例都要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送人情茶及茶季工作事宜。

  今年张卫民刚接触此项工作,不是十分了解,就叫唐松拿来去年的送人情茶名单,不外乎县直部门、帮扶单位、乡领导及乡直部门领导,茶叶基本上是高德标茶厂采购,价值八千多元。今年因为新结识了一些单位及领导,所以张卫民把去年年底给钱的单位及相关领导的名单草拟了一下,然后在会上宣布让大家讨论。

  最后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大家通过了张卫民提议的方案:县领导一级,价一百二十元左右;县直领导、帮扶单位领导及乡书记乡长二级,价一百元左右;其他应送人员,价六十元以下。根据大家议定的名单,对个别领导四斤外,其余一律两斤或一斤,虽然总体上数字比去年有了攀升,但价格上进行了控制,统计下来,保持了和去年相近的支出。

  在会上张卫民还宣布除上级安排急办的工作外,一律向茶叶工作倾斜,茶季村干部不必正常上班,搞好自家的茶叶生产及帮助群众销售茶叶,茶季村部二楼用作办公,一楼除李月英的计生服务室外交由县云尖茶叶开发公司使用,不开伙食,来人接待到各个干部茶厂,伙食费不作村里报销。村公务用茶根据需要在各个干部茶厂及县云尖茶叶开发公司所办茶厂采购,由他和雷鸣负责及时送达。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

  山村三月闲人少。茶是山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人们一门心思扑在茶叶上。手尖眼快的采茶小妹,一天能够采摘二三斤,如果年岁较大的山民采摘,弄不好一天还摘不到一斤呐。雇人的工钱约十八元\/斤,还管吃管住。家中劳动力少的或家中茶园多的农户四处雇人,主要是抢季节,南风吹,茶头疯长,一长大就卖不上价。采茶时,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能带头,尤其是春茶,采摘要求更加严格。鲜叶要轻采轻放,用竹篓盛装、竹筐贮运,防止重力挤压鲜叶,确保鲜叶质量。一般情况下,留叶的多少,以茶树刚好不露枝干为宜。

  在茶园里,只见那些采茶姑娘媳妇们胸口挂着一只滕箩,两只手上下翻飞,在茶树上穿梭不停,人们很少说笑,专心致志地采茶。即便有一些说笑的,但手脚却不停。张卫民也学着采茶,但那么小的茶头不时从指缝中漏掉,引来姑娘媳妇们一阵哄笑。

  鲜叶采回来后,最关键的是加工。根据徐萌提供的书上介绍,绿茶制作的基本工艺是由杀青、揉捻(造型)和干燥加工而成,但火候的把握十分复杂…

  采制茶的学问这么高深,使张卫民对小小的茶叶不得不另眼相看,也深知茶农的艰辛。

  张卫民在各个茶厂之间穿梭,看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他在心里祈求和盼望着:今年高岭的茶叶是个丰收年。

  东风褪去残冬,

  一川春红。

  绿,

  再次把大地梳笼。

  纤纤玉指翻飞,

  啄下,

  枝头上碧玉嫩翠,

  满山春,

  叠进轻巧的竹篮。

  笑声漫语,

  交汇入,

  那一串串清丽的莺啼,

  如烟的江南雨,

  又把这清明淋透。

  龙越诗人描写采茶姑娘的诗歌让张卫民十分的感动,那是一种怡人的劳动场面,似一曲江南小调,能打动人的心胸,令人十分的神往。

  在那碧绿青翠的茶园里,云雾在身边缭绕,姑娘舒展着双手在茶树上采茶,就像在弹拨着一曲古筝,是《高山流水》抑或是…张卫民说不出这其中的美妙,只觉得人与自然界和谐地融为一体,人在画中走,有时劳动也是一种享受,眼前的情景肯定就是。

  春忙的时候,学校照例放了几天假。张卫民到学校去看,一个人都没有。黄老师夫妻家里也种不少茶,他们利用这几天时间忙着摘茶,一旦复课,就必须请人。但马丽雅呢,难道她回省城家里去了吗?张卫民心里充满了疑问。

  在黄老师家的茶园里,张卫民看到了马丽雅,只见她两只纤纤玉手在茶树上左右翻飞,一撮撮细小的嫩芽轻轻的飘入胸前的茶箩里。她全神贯注地摘茶,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

  还是刘婶眼尖,冲张卫民喊了一声:“张书记,下来看看呀。”张卫民应了一声,一边拿眼睛看马丽雅,只见她停下了手中的劳作,也正看着他,眼中满是惊喜。

  张卫民说:“今天我帮你们家摘茶,出义工,你可要管饭哟。”

  “这算什么?你张书记来还没有饭吃吗?”刘婶笑着说。

  “刘婶,不能管饭,他可不会摘茶,谁知是不是来蹭饭的?”马丽雅故意激他说。

  “那咱们比一比,我可是农村出来的老把式,13岁时插秧还得了全村民组第一呢,那些姑娘小伙子也比不过我的。我就不信比不过你这城里人。”张卫民找刘婶要茶箩,要和马丽雅赛一赛。

  “她开玩笑的,你可别当真。怎么敢要你摘茶,有机会帮我们销点就行了。”刘婶笑着推辞。

  “那不行,我还真不服气呢。今天一定要比一比。”

  “比就比,看你粗手粗脚的样子,一定是输定了。”马丽雅进一步激将起来。

  “好,你们比,张书记,我把茶箩给你,我先回去做饭,你们十二点以前回来吃饭。”刘婶将茶箩递给他,然后下山了。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马丽雅狡頡的一笑。

  “黄老师呢?这片茶园就你们两人吗?”张卫民问。

  “清早就到大山里去摘茶了。你说的不对,现在这片茶园就‘我们’两人。”马丽雅笑盈盈地看着他说。

  “这几天没看见你,我还以为你回家去了呢?有好几天假怎么不回家去看看?”

  “我喜欢这里,不想回家,一回家父母就给我介绍男朋友,挺让人烦的。”马丽雅皱起了眉头。

  接着马丽雅告诉张卫民她在大学里处过一个男朋友,两人相恋三年,那个男孩子有海外关系,非要她到海外去,而她却响应校团支部号召到农村支教三年。大学毕业前夕那个男孩说不动她,只身一人到海外留学去了。一开始还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不变心,隔三岔五地写信,后来渐渐没了信息。

  “我父母怕我受这事影响乱了神经,千方百计地给我介绍对象,我对那些不经世事的毛头小子一点好感都没有,我喜欢成熟的男人,有男人味的男人。”马丽雅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张卫民一眼。

  “我的那位男朋友长得很像你,从第一眼见到你,我就感觉你是一个稳重、有品味、有追求的人,我打心眼里喜欢你。”马丽雅说出了这话,一副很释然的样子,低着头半天不语。

  “可是我是有家庭的人,爱是自私的。虽说我也喜欢你,但我必须对家庭负责。”张卫民很惊讶于她的坦率,但他却有些畏首畏尾,一来怕再次伤她的心,二来他必须亮明自己的态度。

  “我只是说喜欢你,并不是要和你结婚的。我知道你有家庭,你们很幸福,我不会做可耻的第三者的。做个知已总可以吧,和你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有了依靠,内心特别充实,也最开心。”马丽雅用一种乞盼的眼神看着他。

  张卫民没有点头,忽然吝啬起来。

  “我们还是比赛吧!”他岔开了话题。

  白天,茶园里是最喧闹的,夜晚,茶厂是喧闹的。

  下午四五点钟,采茶的队伍下山来,身后斜披着一抹霞光,她们来到茶厂,将箩筐放在茶厂的秤上,称出重量再除去箩筐自身的重量就是鲜叶的重量,也是一天的收获,她们称得十分的细心,然后看着茶厂老板在本子上登记好,有的看了再看,有的问了又问:“没有错吧?”直到万无一失才放心地离去,离去前把箩筐中的鲜叶倒入茶厂摊青的薄筛中,老板这时用手将它们散开,均匀地分布在筛中,不能太厚,以免烧叶。如果摘得不匀净,有老叶、茶果或是大小不一的,老板一边安排人翻捡,一边埋怨几句:“明天注意了,你今天的鲜叶质量要打折扣的,第一次算了,给你提个醒,明天再这样,你送人家茶厂吧。不然我就不能按这个价了,我请人翻捡还要工呢。”采茶的姑娘或妇女一阵脸红,辩解一句:“顺手带下来的,没那么好,明天注意就是了。”赶紧走人。

  从鲜叶进门的那一刻起,一股淡淡的清香渐渐浓郁起来,慢慢充满了屋内。张卫民抓起采茶姑娘箩筐内一把鲜叶,放在鼻前一闻,“啊,太美妙了”,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香味呀?只觉得比兰花还香,仿佛兰花的淡雅的清香中含有一种玫瑰的味道,沁人肺腑,让人心襟摇荡,情不能自己。茶叶就是由它们加工而成,现在鲜叶都这么香,这么诱人,何况加工出来的茶,由此及彼联想起来,自然对那加工的茶叶心生神往。

  好茶待佳客。茶厂也不吝啬,拿出最好的茶来招待张卫民,张卫民深知新茶不能多喝,容易上火,但也耐不住诱惑,泡上一杯,看那绿色的茶叶在杯中慢慢绽放,犹如美丽的兰草花在杯中盛开,端起茶杯,轻轻啜一口,初入口有一丝丝的苦涩,细品之余,又是微微的甘甜。碧绿的茶汤上方,是袅然而升的隐隐烟雾,把茶的清香带入鼻息…

  到茶叶生产加工五六天后,鲜叶的价格是一天一个价,有时价格顶多维持一两天,有时一天都有两个价,鲜叶少的时候还稍稍提一点价。茶厂多的好处显现出来了,茶农的鲜叶十分的紧俏,张三不要李四要,而且他们还要挑选那些自认为是关系户的茶厂才卖呢。

  茶厂为了保证货源,每年在年初的时候也找到一些自认为关系不错的茶农,对他们允诺:“你今年的鲜叶一定要送给我,按市场价,不亏待你的。”对茶叶大户,茶厂还买一点东西上门拉关系,以示热络,加深感情。对那些不十分本分喜欢连根拽的茶农,茶厂都不喜欢,对他们送上门的鲜叶,总是推辞不收,以促使他改进摘茶方法,只能掐,不能拽,否则茶叶就有黑根,很难看的。

  资金实力雄厚的茶厂当场支付现金,买进鲜叶,加工后卖出干茶,赚取其中的利润,然后再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去。当然雷鸣、唐松、钱有财他们没有这个实力,不过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与送鲜叶的群众讲好:半月结一次账,如果是亲戚就等茶季结束结算。但所有茶厂都登记好鲜叶的数量并载明当天的日期和价格,茶叶加工出来后,他们就盘算卖什么价格才能赚钱,不能贱卖呀。

  在茶季的中途,每逢收鲜叶的时候,总听见山上有人喊:“雷鸣书记,你今天茶厂什么价?”“唐文书,今天还是昨天的价吧?”“钱主任,我今天摘百丈崖的,你给什么价?”有的干脆头一天晚上就打电话问清楚了,哪个茶厂的价高,就往哪个茶厂送,当然关系好的也不在乎一两元钱,而一些老百姓为了每斤鲜叶多卖五毛钱,硬是走了十多里山路,跑到邻村的茶厂去卖。张卫民很不解,后来一想他们晚上也没事,摘茶回来就休息,当然想多赚两元钱了,再说山里人走十多里山路不算什么,一两个小时就能行。他们的执着也就打动了张卫民,茶农赚钱确实不容易呀,他决心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多挣一点钱。

  茶季的前十天,茶树向阳的地方的茶头多一些,许多阴山的茶树刚冒头,茶农一天只能采摘一斤干茶,量很小,茶厂也拿出看家本领制作一点高档的毛尖,作镇厂之宝,给人观摩品尝,其实也就是做做广告,招揽生意。此后的鲜叶供不应求,很长一段时间鲜叶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三十元一斤的样子,茶农自然十分地高兴,往年顶多卖二十元一斤,这是因为增加了三个茶厂,价格一下子提高了。

  正在茶农们高兴的当口,一场黄沙暴来了,受北方强冷空气袭击,刮了一天的大风,下了两天的黄沙,天空是黄色的看不见太阳,空气中充满呛人的味道。这是一场多年罕见的春灾,风夹着黄沙铺天盖地而来,骄嫩的茶头被打蔫了,有的成了焦黄,有的黑了边,茶农们心痛呀,但这是天灾,人们只能祈求快点过去,尽量减少损失。

  黄沙暴肆虐了两天,茶农们损失惨重,因为沙暴过后的持续低温,茶树不再发头,错过了卖高档茶的大好季节,等天气回暖时候,鲜叶的价格已经降下来了,每斤的价格在20元左右,而且还是一天一个价地往下跌。雷鸣说:“今年老百姓苦了,茶叶减产不少。”

  张卫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也只有在心里默默祈祷了,同时他劝说村干部的茶厂大量收购鲜叶,他承诺帮助销售,保证全村茶农在大灾之年不降低收入。

  各个茶厂也铆足了劲,在最旺盛的时候,一晚上加工干茶三、四百斤,每个人脸上面露黄色,张卫民知道那是缺少睡眠的原因。雷鸣在加工的鼎盛之际,为同瞌睡斗争,总是放一瓶白酒在身上,困了喝上一口,提提精神。加工的师傅也来上一口,并且一支接一支的抽烟,抵御春季夜晚的寒冷和困乏。师傅们可以在加工完之后就去睡觉,但雷鸣却不行,他还要给茶叶打包,或送到县城,或人家上门来买,都需要他陪着,中午还留客户吃饭喝酒,一天睡不上两三个小时。

  开弓没有回头箭。雷鸣、唐松、钱有财他们虽然苦点、累点,但还是有利可赚的,一说到茶,他们困乏的脸上还是露出了一丝欣喜之色。

  高岭茶自古有名,“茶不出村卖”,茶农从来不急销售问题。但这几年周边县市大力发展有机茶园,产量大幅提升,从四面八方纷涌进龙越县,已经占去了龙越县茶叶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四十。而且他们茶叶上市早、价格便宜、制作精细好看,很适合年轻人的需求。

  因周边茶叶的冲击,这几年到高岭买茶的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不时看到一辆辆小轿车飞驰而来,但都是购一些高档公务茶送人,所需量极少,而且一看价格有的人怕上当受骗,是空手而回。

  高岭茶叶与外地茶叶巨大的利润差迫使一部分茶商(其中就有高德标的茶厂)铤而走险,从外地调运一部分鲜叶,加工后与本地的干茶混合在一起,在外形上无法分辨,一般人也品尝不出来,这样一斤高档茶的利润可以赚上一倍。村里收购鲜叶在三十五元一斤的时候,外地的鲜叶只卖十五元一斤,这样外地茶的成本在七十元一斤,而本地茶的成本在一百五十元一斤,所以一些茶商为经济利益所惑,掺杂使假,以图暴利。这样败坏了高岭茶的名声,使得人们望而却步,不敢轻易购买,以防上当。

  如果送到县城或者外地去卖的话,人们更不放心,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高岭茶叶是供不应求的,从来是不出山的,现在你这茶叶肯定是假的。所以高岭茶叶走进了死胡同,也陷入观念的误区,必须尽快解套,大力宣传,严防掺假,注重信誉,才能重新树立品牌,维护形象。

  针对销售的严峻形势,雷鸣、唐松、钱有财他们心急如焚,因为如果每天加工的茶叶不销售出去,那么一天积压上百斤,几天下来,成数百上千斤,如果卖不出去,欠老百姓几十万呀,那就不得了。另外,龙越县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年在茶季的时候把一年的茶叶全部买好,复一次火,用粗扬铁桶装好,要喝的时候抓一点,一直喝到下一个茶季。所以过了茶季,高岭的茶叶就无人问津,再也没有人来买。作为茶厂,必须在茶季的时候将茶叶全部卖空,这样取得信誉,也赚取一些利润,为下一个茶季打下基础。

  张卫民和雷鸣他们商量,一定要走出去,再也不能在家坐等了,该出手时要出手,先把一些老客户请来,然后上门服务,上门宣传,结交新客户,确保高岭的茶叶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张卫民带头行动起来,从他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入手,一个一个宣传,一个一个做工作,带他们上门来看来品尝,让他们加深对高岭茶的印象,希望这茶叶像那美丽的罌粟花,让人上瘾,今年喝了来年还想喝,一喝忘不了。

  张卫民和雷鸣又带着样品去跑相关单位,把样品拿给他们看,请他们品尝,然后向他们承诺保证质量。

  县人大办公室的主任说:“你们村的茶叶质量好,我们往年也在那买,只是这几年价格太贵了,我们人大是个穷单位呀,招待的公务茶只能在六十元以下,不过看你们这么热心地跑来,加上和这几年一些山区村送来的茶叶比较,感觉还是你们的好,这样吧,七十元的茶叶你们送六十斤来。”

  雷鸣说:“七十元的茶叶还要等一段时间,像样品中最差的至少还要一百元。”

  “那过两天要晴天的叶子,你送来,价格也可以向上浮一点,一定要质量好。”

  “这个您放心,我们肯定要保证质量,你们是老客户,今后还要靠你们大力支持。”张卫民一边称谢,一边说。

  后来张卫民跑县交通局,他们购买了高档的茶叶五十斤,县物价局购买了一百多斤…

  公务茶工作随着茶季的延伸也在不断的进行,张卫民有时和雷鸣,有时和唐松,总之是保持两个人一起去送茶,按照事先拟定的名单一个一个送到。送公务茶是以山区特产联络感情,使领导喝过后加深对高岭的印象,按照中国有句古话:“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到时找他们搞点扶贫资金时应该可以好说话,至少先混了个脸熟。对那些既收了茶叶,但又“不见鬼子不罢休”的人,那就只好送点卡或现金,让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别忘了高岭村。

  村里送茶叶给县领导的时候,他们非常高兴,虽然他们不缺茶叶喝,但他们一听说是高岭的茶叶,都欣喜地收下,并表示感谢。在领导来说,他们是决不会收贫困村的钱的,所以只有以茶为媒,以茶攻关,让他们既得好处,又不失面子。到年底批条子的时候,找他们在报告上批几个字,一般不会推辞的。赦爱民副县长就很高兴,当张卫民把茶叶送去时,他夸奖张卫民能干并说了许多鼓励他的话。

  在茶季的进行当中,不时有县里的公司或外地客户找张卫民买茶,张卫民都带他们进村买茶,他们也都很满意,并表示第二年再找他买。这样他前后为这几个茶厂(包括县云尖茶叶开发公司刘国生及高德标)销售茶叶五六百斤,帮他们联系销茶一千多斤,当然雷鸣和唐松困难些,张卫民支持也最大,帮他们销得也最多。钱有财是三个人合伙,又系承包村里茶厂,所以公务茶在他那解决得最多,这样大家都很满意,只是帮高德标销得最少,大概是二十斤。

  按照唐松在茶季之前对张卫民的说法,每帮他销售十斤茶叶,他就要送一斤,算作酬谢,被张卫民拒绝了,张卫民说:“这样不就让老百姓说我与你合伙做生意了吗?我不缺钱花,我帮你们是工作,如果你们真感谢我,我可以收你们三两斤茶叶,但不能这样算;如果不帮你们,你们的茶叶我也要喝,毕竟这茶叶是你们家自产的。”

  张卫民这么一说,唐松兄弟都很高兴,称他真是个好人。后来他对待雷鸣、钱有财也是这样,他不要他们的茶叶,只是说:“现在我在这个位置上,你们送茶叶给我一是尊重我,二是有求于我,现在你们困难,我又在村里干,茶叶只要够喝就行了,所以不要你们额外多的,但今后我离开了村,你们再送茶叶给我,那时我帮不上什么忙了,你们再送茶叶给我,那就是真感情了,说明我张某人还有值得大家记住的地方,我也就万分感谢了。”他们都说:“一定,一定。”

  张卫民时时这样想:只要有一份心思,多帮人做点事,既然做了,也就不指望别人感恩了。

  但张卫民对高德标很不满意,高德标有一次一下收购邻乡群众一千多斤鲜叶,加工后干茶一时处理不掉,找到乡里求救,朱宏宝指示张卫民帮他销售一些,张卫民说可以考虑考虑,但高德标一直也没有吱声,另外他这茶叶不是正宗的高岭茶,张卫民也不能瞞人,所以就没有主动上门。这件事被高德标怀恨在心,时不时在外散播张卫民和唐松合伙做茶叶生意的坏话。

  一些群众信以为真,其中一位村民组长对他说:“张书记,听说你今年茶季赚了不少钱?”

  张卫民知道是高德标捣的鬼,但又不好跟他理论,他相信谣言不攻自破,谁知高德标的话还是有不少听众的,他也拉拢了一批人,这些人看他支持唐松发展,既眼红,又无奈,心里自然也滋生对他的恨意。

  一次张卫民联系人到唐松家买茶,高德标和他的侄子在门口看着,看到他们大袋小袋地往车上装茶叶,一装上百斤,高德标和侄子高强脸色十分难看,张卫民知道他们心里十分怀恨,唐松这个茶厂就在他们茶厂边上,抢了他们很大一笔生意,这个茶厂是他支持唐松兄弟建起来的,他们自然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尽量回避见他们,跑到房间里喝茶。

  而且张卫民记得唐松有一次跟他说:“如果不是你张书记来这个地方任职,不是你支持我办茶厂,我是不敢趟这浑水,高德标是什么样的人,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他是老虎吗,你这么怕他,我看也只能是纸老虎。你干起来,我倒要摸摸他这个老虎屁股。”张卫民的话给唐松很大信心,他才坚定决心干下去。

  送走客户,这时天下起大雨来,人们纷纷进屋避雨。唐松开始把刚才的交易情况登记在册,然后算了一下,说:“张书记,那个人称是你的朋友,非要我便宜一些,我只好在鲜叶的基础上加了一点加工费,别看卖了那么多茶叶,也只赚了二百多元,要是外人,那个价格我是不卖的。”

  张卫民说:“你薄利多销,打牢基础,为来年服务呀。人家饭店开张还要先请人吃一顿,算是广告费,先赔后赚,你这没赔就算赚了,别人心不足蛇吞象。”

  唐松说:“我就是听你的,所以第一年我的价格比隔壁的低,他恨死了,我这茶厂不是办一年,而是永远长久地办下去,我会以质量取胜的。再说我兄弟及父母的茶叶在一起就有两三百斤,如果收不到鲜叶,我就加工自家的,把自家的茶叶卖个好价钱也行。”

  张卫民和唐松聊着聊着,不觉过了一个多小时,这时雨停了,他告辞回家。好几天没回家了,儿子又生病发烧了,他决定回家一趟。他的摩托车就停在唐松茶厂与高德标茶厂交界处,当他推起摩托车准备发动车走时,发现车胎瘪了,而且前后胎全部瘪了。

  张卫民很奇怪,刚才还骑得好好的,怎么现在前后胎全部瘪了?他只好请人来修。

  唐明说:“肯定是高强干的,你想刚才有雨,屋外没人,他趁着下雨把你的轮胎戳穿了。”唐松也说:“我想也是他,他刚才看我们卖了许多茶叶,心里不快活,想趁机报复一下。你的摩托车正好停在外面,这下被他算计了,下次您把车放屋内,看他还怎么害人?”

  修车的人很快就来了,在轮胎上摸了许久,也没发现钉子,后来打开轮胎一看,有两个洞,像是用锥子钻的,修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打了两个靶子,唐松说要给他报销,反正不能让他出钱。张卫民问多少钱?修车的师傅说四块钱,张卫民给了他五块钱。

  唐松拿钱给张卫民,他推辞不收,并笑着说:“你真要给我,就给我轮胎钱,我这两个轮胎是新胎,一个二十多块,现在戳了两个洞,今后肯定会漏气,尤其是夏天,经常会瘪胎的,你要赔就一起赔。”

  唐松说:“你是说我赔不起吗?我赔你。”

  张卫民认真地说:“我不是那意思,我知道这几十块钱不算什么,干吗要你掏呢?我可以在办公经费中报销呀。我这摩托车虽说是私人的,但大都是为了工作,有时下乡,一下坐三个人,超重一百多斤呀,损耗很大,谁找你们要了?只要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

  茶季结束了,虽说今年受了灾,但几个茶厂都很红火,老百姓的收入也较往年有了很大的增长,是“减产不减收”,高岭茶农的口袋比往年鼓了一点,他们在上缴两税时候的热情也很高,乡财政所在村里只收了三四天,就收到了全年的百分之七十五,剩余的部分村里全部垫付了,另外陈昊所在的西岭村也不甘示弱,高岭村前脚与乡政府结清账,他们后脚也借钱结清了账,所以两个村是并列全乡第一名,乡政府发来喜报,祝贺他们在全乡两税清收工作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并奖励四百元。

  茶叶给张卫民带给了快乐,茶季的忙碌使他过得又累又充实,为老百姓销售茶叶使他体现了做人的价值。高岭茶在带给张卫民享受的同时,给他很深很高的启迪,高岭村的茶叶发展道路还很漫长,未来的任务更加繁重,需要他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然而,为了群众的利益,他乐意去迎接这种挑战,一种不服输的犟劲在体内爆发,他知道自己将会取得胜利。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问银作品集
权力:执行局长犯罪悬疑小说馆:救赎着陆村官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