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王小波十年祭》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6章 思维的乐趣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王小波十年祭》 作者:李银河

第36章 思维的乐趣

  艾晓明

  《思维的乐趣》是王小波的第一本杂文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l版,1997年1月山西第1次印刷)。他的小说系列《时代三部曲》(花城出版社,1997年5月第l版)赶在他45岁生日时印出,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发给了前来参加王小波作品研讨会的与会者,而这已是他去世的一个月之后了。在会上,不少人对王小波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他的杂文,而不是小说,因为他的小说在他生前只有1\/3发了出来。他的杂文近两年来则散见于《三联生活周刊》、《东方》、《读书》、《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和报纸专栏,为他贏得了广泛的读者。有读者说,《生活》上没有了王小波的专栏,还能是原来的面目吗?另有读者给《南方周末》编辑部写信说,自己不是专家学者,开了一家电器铺,但很喜欢读王小波先生的杂文。可惜以后再也读不到这种文风犀利睿智的文章了,对他的去世深表哀婉。

  王小波的杂文,第一是可乐,像他的小说一样,有许多句子令人笑煞。一些艰深的问题,他用最平常好笑的话来说。所以有读者说,参加完了他的追悼会,满怀悲痛,回去翻他的书,又哧哧发笑,好像不正常一样。有篇题为《印证弗洛伊德》的文章,把弗洛伊德比作止痰丸。止痰丸一说出自古人一首咏雪的歪诗:夜来北风寒,老天大吐痰,一轮红日出,便是止痰丸。王小波的意思是,弗老先生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点歇斯底里,换句话说,有痰气,得自己明白这一点。然后他又讲了另一则轶事,以前在街道王厂里干活,有个师傅说有病要请假,这病是看天蓝色,看地土色,蹲在厕所里任什么也不想吃,这叫装骚鞑子(北方土话,意思是活宝)。作者是要拣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逗乐吗?你接下来看就会发现最奇妙的反转,他说的是:在这些小事上,我们很容易达成共识(蹲在茅坑上食欲大开,这岂不是有病吗),大问题就不是了。法国人在《马赛曲》里唱不自由毋宁死,辜鸿铭的良民宗教,简直就是高唱若自由毋宁死。许多中年人“文革”时下乡虚耗了青春,他们偏说青春无悔!总而言之,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有种种扯歪理的毛病,绕着圈子要说坏事变好事,弄得是非难辨,香臭不知,这就叫做有痰气。如果引证弗洛伊德,就叫受虐狂。这篇文章的结尾最好玩,有痰气的人一听到别人说自由、体面、尊严,马上就怒火万丈,对此,作者好言相劝道:“——你就是真有这种毛病,也不要这个样子嘛。”一位写作课的教授把这篇文章当做范文来念,觉得寓幽默反讽于这种家常的口语里,最可见作者从容优雅的表达力量。

  虽说文章可乐,有的读者可不这么认为。所以王小波的杂文给他自己惹了不少麻烦,还遭了有本“说不”的畅销书的臭骂。的确,王小波的杂文涉及不少特别重大的问题,如《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古遗风》、《论战与道德》、《科学与人文》、《我看国学》,他的观点尖锐直率,不留余地,令一些人恼怒。以他对传统文化的意见为例,这是近年来讨论甚多的话题,假如从学理层面开展起来,开题就不知得扯多远。王小波说他读研究生时也乱看了一回《四书》等经典,喜欢孔子鬼头鬼脑,不喜欢孟子凶巴巴的没绅士风度,这么读书就如“春风过驴耳”。而他做的中西比较立论在,人家牛顿、爱因斯坦之类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这为孔孟所无。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那么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他讲个故事说:二战期间有个将军深入敌后,遭到敌人围堵。而他的随从竟咳嗽起来,将军就给了他一块口香糖;随从说:不好吃,没味道,将军说:当然没味,我早嚼了两小时啦。结论是: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谈到知识分子的职责,王小波说得特别多的是思索和创造。面向未来,取得成就,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他针对的是依据现世利害来圈定思想,或者把智慧活动限定在种种界限之内,还有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缺陷——乐于做道德的精英,而不是思维的精英,能在社会上说道德是非,却没有一流的工作成果。他讲了这么个故事: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风俗,给君王送好消息的人有好报,送坏消息的人喂老虎。结果呢,跟君王讲复杂的道理固然不易,问题是信使们(学者)早晚也就变得滑头起来。所以中国的学者素来有卖大力丸的传统,喜欢作妙语以动天听。王小波赞叹不已的是这样的人,例如他的大学数学老师,老师说,我教的数学也许你们一辈子也用不到,但是这些知识是好的,就因为它是好的,所以我要教你们。在另一篇《向科学学习什么》的杂文中,作者从他学数理化的经历,谈到科学的本质,“五四”以来人们一直说倡导科学和民主,而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相通之处呢?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讲的就是这个,他说科学最美好的素质是平等,科学以理性为权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别人的结论,这个原则是不变的。而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上面说煤球炼钢,你炼出了牛屎块也得说好。他是说,除了学习科学的内容,还要学习科学的素质,那也就是爱平等、爱自由、爱智慧。

  王小波的不少杂文一次次提到过去那个反常识的年代,他分析当时人们的日常经验,以新鲜的结论唤起我们共有的记忆。《思维的乐趣》中他描述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这种经验很多人都有,但不是都能够忠实地记忆它,依据它来给出关于这种生活的判断,我们习惯的是从坏事里看好事、好事里看坏事这种弯弯绕的思辨方法,所以总是被种种歪理骗倒,自己去喊“青春无悔”。王小波的论述方式是:坏就是坏、好就是好,让我们先言尽于此。至于如何变的,是另一个问题。他尊重经验,崇尚理性和智慧,把低智、偏执、思想贫乏看做最大的邪恶。他尊重的经验包括父辈的遭遇,他说,父亲在老年时告诉他,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快乐是什么呢,是那些科学和艺术上罕见的创造。可是在我们以往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从来不培养对这种快乐的乐趣,只培养对它们的仇视。《有关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说的是插队时以人代替驴送粪以及吃白薯干的事。换一种角度,这是个忆苦思甜的题材,王小波借鉴法国年鉴学派历史著作的方法,分析这种物质生活现象里包含的文化心理机制——“把枪口对准自己”、“存天理,灭人欲”,结果,人、驴子、猪都深受其害,分析过程很有趣,也启迪另外一种对待经验的态度,不是抒情怀旧,而是用理性认知的方法。

  《思维的乐趣》这本书只收了王小波近年来所写的一部分杂文,以上说到的文章有的在这本书中,有的没有收入。而书中谈及他从事同性恋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国外留学的衣食住行随感,他对小说的看法也都很有意思。这本书市面上不好找,好在花城出版社已决定出版王小波全部遗著,包括他的杂文随笔集,这对读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1997年5月23日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银河作品集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王小波十年祭两性关系李银河性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