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经史百家杂钞》在线阅读 > 正文 卷二论著之属二 争臣论(韩愈)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经史百家杂钞》 作者:曾国藩

卷二论著之属二 争臣论(韩愈)

  【 原文】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亻朁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 译文】

  有人问我韩愈,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是有道德的士人了吗?他的学问广博,见闻丰富,却不想让别人知道。效法古代有道德的人,隐居在晋的边境地区,晋边境地区的人,受他的道德薰陶,因而成为品行完善良好的,将近千人。朝廷大臣听到后,向上推荐,皇帝任命他担任谏议大夫。人们都以为这很光荣,但阳城脸上却没有露出喜色。在谏议大夫官位上己经五年了,但看他的德行仍和没有做官时一样,他岂是因为富贵而改变志向的呢?”韩愈回答他说:“这正是《 周易》 上所说‘长期专守一种道德节操,对于男子来说是危险的事,如何能算成是有道德的士人呢!( (周易• 蛊》 卦的上九艾辞说:‘不在官位上侍奉王侯,力求使自己的行为清高。,《 赛》 卦的六二艾辞就说:住的臣子能够历尽艰难,效忠于君王,是由于不顾自身的缘故。,这也是因所居的时代不同,因而遵守的道德行为也不相同。如果像《 蛊》 卦的上九交辞说的,处在不被任用的境地,却实行不顾自身安危尽忠君王的节操,以及像《 赛》 卦的六二艾辞上说的,身在臣子的职位上,却把不侍奉君王当作高尚思想的表现,那末,贪求官禄的祸患就会产生,讽刺官吏失职的歌谣就会兴起,这样的志向是不能做榜样的,而他的过失最终也是免不了的。现在阳城在谏议大夫职位上,日子不能认为不长了;听到天下政事的得失,不能认为不熟了;皇帝对待他,不能认为不优厚了。但是他却没有一句话谈到政事,看待政事得失,好像越国人看待秦国人的肥胖和瘦小一样,毫不关心,引不起高兴或悲哀。问他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傣禄,回答说,相当于古代下大夫的品秩。问他朝政如何,回答说,我不知道。有道德的士大夫,真是这样的吗?况且我听《 孟子》 书上说过:有官职的人,不称职就应该离去;有进谏责任的官,不能进谏就应该离去。现在阳城自认为尽到进谏的职责了吗?能够进谏而不进谏和不进谏而又不辞职,都是不可以的。阳城难道是为了要拿傣禄而做官吗?古代有人说过:“做官不是因为家境贫穷,但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家境贫穷。’说的就是为傣禄而做官。这样的人,应该辞去尊贵的职位而去担任卑贱的职务,放弃富裕的生活而安心过贫寒生活,例如做看守关门、敲打梆子一类小吏就可以了。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做过管理畜牧的小吏,但也不敢怠于职守,一定说:做好出纳计算管理工作,不出差错。一定说使牛羊长成,达到指标。像阳城那样的品秩傣禄,既不低下也不贫苦,是很明显的,他却这样行事,难道是可以的吗?"

  有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那阳城是厌恶谤毁皇上的,厌恶臣子张扬君主的过错而且以此来换取自己名声的人,所以虽然进行了规谏并且议论了政事的得失,却不让人知道。《 尚书》 上说:‘你有好的谋略,就到里面去告诉你的君主,你就在外面照此推行’。并且说:‘这些好谋划,都是我们君主的美德。’那阳城的用意,也是这样的。”韩愈回答说:“如果阳城的用意真是这样,那末更是所谓糊涂了!入朝向君主进谏,出朝不让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城所应该做的。阳城原来是一位平民百姓,隐居山林草野之中,君主赞赏他的操守和道义,提拔他到谏议大夫这个位置上来。官职既然用谏议做名字,理应有相称的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天下的人,后代子孙,都知道朝廷有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进谏的耿直忠臣,皇帝有不滥于封赏,从谏如流的美德。这样,在山野中隐居的贤人,听到后,产生仰慕,整理好衣带,盘结好头发,想着到朝廷中来,申述他们的治国意见,使我们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圣贤,伟大的名称,得到弘扬,永远流传。像《 尚书》 上所说的情况,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子所应该实行的。况且依照阳子的想法去做,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吗?就是往这个方向引导了。

  有人说:“阳城不追求名声而人们知道了他的名声,不追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不得已才起来做官,但他坚守自己的道德不改变。你为什么责备他那么重呢?”韩愈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不是追求名声、追求被任用的。而是担忧世道不太平,人民得不到治理,因此得到了道德修养,不敢只是用来进行自我修养,一定要用来拯救天下,勤奋努力,从不懈怠,到死为止。所以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回家,连席子还没有坐.暖,就急着离家;墨子回家,连烟囱还没有冒烟就要出门。那二位圣人、一位贤人,岂不知道安逸是快乐的吗?确实是因为敬畏天命而悲伤平民穷苦呀!天授给圣人贤人才能,难道只是让自己有多余暇罢了?实在是要用圣人贤人多余的才能来补救众人才智的不足。耳朵、眼睛对于身体的功能,耳朵负责听而眼睛负责看,听清是非,看清危险平安,然后身体才能得到安全。圣人贤人,相当于世人的耳朵、眼睛;世人,相当圣人贤人的身体。况且,如果阳子不是贤人,就应该通过替贤人服役来侍奉皇上;如果阳城真是贤人,那末,本当敬畏天命而怜悯百姓穷困,怎么能只顾自己消闲逸乐呢?

  有人说:“我听说《 论语》 上说过,君子不想凌驾在别人之上,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成直率。像你的这一番议论,直率倒是直率,只怕有伤你的道德修养而且浪费口舌吧?喜欢毫不保留地揭发别人的过失,这正是国武子在齐国被杀的原因,你也听说过吗?”韩愈回答说:“君子既然处在一定的官职上,就要想到以身殉职;没有得到官职,那末就要考虑写文章来阐明自己的道德主张。我是要阐明自己的道德主张,并不是自认为耿直而强加于人。况且,国武子是因为没有能够遇到道德完善的人,而又喜欢在昏乱的国家中毫无顾忌地说话,因此被杀。《 春秋外传》 上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能接受别人毫无保留的批评。’这是说他能够听取批评并能改正的呀!你能告诉我说:‘阳城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难道阳城将来不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吗?”

xiaoshuotxt。com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国藩作品集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箴言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日记冰鉴曾文正公嘉言钞曾国藩:冰鉴(全文及翻译)左手挺经右手冰鉴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经史百家杂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