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灵枢识》在线阅读 > 正文 小针解第三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灵枢识》 作者:不详

小针解第三

    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素问又有针解篇。与此小同。

    神客

    张云。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会。

    在门

    张云。出入所由。故谓之门。

    先知何经之病

    张云。若不能先知。是为未睹其疾。又曰。恶知其原。

    速迟

    马本志。本作数迟。非。

    守四肢

    张云。手之两肘。足之两膝。谓之四关。

    守气

    张云。往来逆顺。至与不至。皆气之机也。

    针以得气

    张云。以、已同。

    气易失地

    张云。毫厘之差。即失其气之机也。

    气不下也

    张云。补泻不得其法。虽竭尽血气。而病气不应也。

    小者逆也

    张云。气去故脉虚而小。

    平者顺也

    张云。气来故脉平而和。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张云。此与针解篇。皆释九针十二原之义。但此以气口言虚实。彼以针下气至言虚实。义虽若异。然互有发明。皆当察也。

    徐而疾则

    (止)

    徐出也

    张云。此二句释义。其用似反。当针解篇者为得。针解篇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以下

    张云。言已退也。

    然

    史云。音必。满貌。张云。音弼。诗曰。威仪。

    然

    史云。吁往切。狂貌。志云。、惚也。简案、、恍同。恍惚、又作惚。不分明也。志为是。(字典然失意貌)

    邪气之中人也高

    张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风寒邪之中人。其气必高而在上。

    浊气在中

    (止)

    在中也

    张云。水谷入胃。其清者化气。上归于肺。是为精气。若寒温失宜。

    饮食过度。不能运化。

    则必留滞肠胃之间而为病。此浊气在中也。简案、溜、张读为留非也。所溜为荥。难经作流。知溜、流古通。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张云。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

    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则经气行而邪气出。乃所以取阳邪之在上者。简案、志注十二原篇云。陷脉额颅之脉。显陷于骨中。故针陷脉。则阳之表邪去矣。据此则取之上之上字。与下文阳明合对。殆为稳贴。但以颅额之脉为陷脉者。未见所本。俟考。

    针中脉则邪气出

    张本。邪、作浊。据十二原。作浊为是。

    阳明合也

    张云。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肠胃。故能取浊气之在中者。

    夺阴者死

    (止)

    五往者也

    张云。夺脏气也。尺之五里。尺泽后之五里也。手阳明经穴。禁刺者也。

    正言也

    张云。即如上文取三阳之谓。

    尺寸小、大、缓、急、滑、涩

    简案、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论疾诊尺篇云。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此云小、大、缓、急、滑、涩、者。乃兼寸口之脉。与尺之皮肤而言也。

    在于终始

    张云。终始本经篇名。

    持心也

    张云。释前文观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者。皆主持于心也。

    内绝

    张云。脉口浮虚。按之则无。是谓内绝。不至脏气之虚也。

    无气以动故静

    张云。外者阳之分。阴气既虚。复留针于外以致阳气。则阴愈虚而气竭于内。无气以动。故其死也静。

    外绝

    张云。脉口沉微。轻取则无。是谓外绝。不至阳之虚也。

    阴气有余故躁

    张云。阳气既虚。复留针四末以致阴气。则阳气愈竭。必病逆厥而死。阳并于阴。

    则阴气有余。故其死也躁。

    五色循明

    马云。六节藏象论。岐伯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则循明当作修明。张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能使五色循明。盖色明于外者。由气盛于内。

    故其声音亦必彰大。与平生异矣。简案、仍张注循明。不必改字。志云。声与平生异者。散败之声也。恐误。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不详作品集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中说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金匮要略浅言宅经铁关刀奇门演卦走马急疳真方徐仙翰藻西池集杂病广要洪昇戏曲选诗人玉屑卷炮炙全书孙子集注老子帛书峨嵋拳谱唯识二十论鬼谷子序言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