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灵枢识》在线阅读 > 正文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灵枢识》 作者:不详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诸本无篇字。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阴经受清气。阳经受浊气。故名篇。

    夫一人者

    (止)

    其合为一耳

    张云。察之一人。亦有乱气。况天下乎。故推于一人。即可以知天下。然则人己血气本不一。而不一之理则一也。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马云。凡人身之气。始时受谷气者。六腑也。其腑为浊。继而谷气化为精微之气。从上而出。则受此精微之气者。五脏也。其脏为清。张云。人身之气有二。曰清气。曰浊气。浊气者。

    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二者总称真气。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指入者为天气。出者为谷气。

    清者注阴

    (止)

    命曰乱气

    甲乙作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是。张云。喉主天气。故天之清气。自喉而注阴。阴者止藏也。咽主地气。故谷之浊气。自咽而注阳。阳者六腑也。浊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

    清之浊者。自外而入。故下行。

    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则乱气出乎其中矣。汪云。本经俱言阳清阴浊。此言阴清阳浊者。

    盖以脏阴而腑阳。脏清而腑浊也。

    浊者有清清者有浊

    甲乙二者当作中。

    气之大别

    (止)

    内精于海

    张云。大别言大概之分别也。上文以天气谷气厘清浊。而此言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其所行复有不同也。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浊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浊中有清。故胃之清气。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浊。故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以为血脉营卫。而其积气之所。乃在气海间也。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

    何太阳浊甚乎

    诸本无太字。甲乙。浊、作独。

    手太阳

    (止)

    独受其浊

    张云。手太阳小肠也。小肠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谷。清浊未分。秽污所出。

    虽诸阳皆浊。而此其浊之浊者也。故曰。独受阳之浊。手太阴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为清气之所注。虽诸阴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此即上文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

    下注于经之义。足太阴脾也。胃司受纳水谷。而脾受其气以为运化。所以独受其浊。而为清中之浊也。志云。

    空窍者。皮毛之汗空也。手太阴主周身之气。走手空窍。以司呼吸开阖。应天之道也。小肠受盛糟粕。济泌别汁。化而为赤。下行于十二经脉。应地之道也。脾为仓廪之官。主输运胃腑水谷之精汁。故诸阴皆清。而足太阴独受其浊。

    清者其气滑

    (止)

    调之也

    张云。此又以针下之气。言清浊阴阳也。清者气滑。针利于速。浊者气涩。

    针利于迟。阴者在里。故宜深而留之。阳者在表。故宜浅而疾之。其或清中有浊。浊中有清。乃为清浊相干。

    当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数以调之也。志云。以数调之。与逆顺篇之无失常数同义。简案、逆顺肥瘦篇曰。血浊气涩者。深而留之。

    血清气滑者。浅而疾之。与本节之义不同。马张以表里解之。似牵强焉。岂本节阴阳字互误耶。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不详作品集
峨嵋拳谱诗人玉屑卷八字入门永乐大典金匮要略浅言素女妙论实践应验断语八百条中说洪昇戏曲选唯识二十论铁关刀难经古义徐仙翰藻瑰宝苑 《医源》真诠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孙子集注杂病广要产后十八论西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