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幼 学 琼 林(1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 作者:佚名

第37章 幼 学 琼 林(17)

  注释①喝雉呼卢:也作“呼卢喝雉”。卢、雉:古代赌博时骰子掷出时的两种“彩色”。五子全黑为卢,为最旺采;三黑为雉,为次旺采。形容赌徒为了求旺一面掷骰子一面叫喊的情景。②穿杨:《战国策·西周策》里记载楚国养由基的故事。在百步之外射穿选定的某一片杨柳的叶子,以此形容射箭技术很高明。③贯虱:《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之事。箭能从虱心穿过,形容其射技十分高明。④樗蒲:古代的博戏。起于汉魏,盛于晋。以掷骰决定胜负,看掷得的骰色而定。⑤双陆:又称“双六”。古代的博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棋子称“马”,黑白各十五枚。两人游戏,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走完者胜。大概始于汉代,在曹魏时期流行。⑥橘中之乐:相传古时巴邛有一户人家的橘园,秋后结了两个比斗还大的橘子。剖开后,里面竟然有两位老人在下象棋,谈笑自若。其中一老人还说:“橘中之乐不减商山。”⑦陈平:汉初人,相传曾为刘邦六出奇计。汉高祖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包围了七天七夜。其中冒顿妻阏氏兵在一侧,陈平查到阏氏性妒,于是做木偶美人,舞于城上,阏氏望见,以为是真人,害怕攻破城后,冒顿会纳其为妾,于是退军,白登之围旋即被解。⑧孔明: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发明了木牛流马运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木牛即今小车之前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译文善于掷骰子赌博的称作喝雉呼卢;善于射箭者能百步穿杨,射中虱心。樗蒲这种博戏与后世的双陆有相似之处,橘中之乐是指曾有两位老人在橘中谈笑对弈象棋。陈平曾经造了一个木偶美人,利用匈奴阏氏的妒心,化解了汉高祖白登之围;诸葛亮造了木牛流马,帮助刘备运送军粮。

  原文公输子①削木鸢(yuān),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yáo)②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注释①公输子:古代著名工匠,又称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曾经用木头制成像鸟的飞行器,即木鸢,用来窥视宋城,在天上能飞三日而不掉下来。②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载: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他曾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龙,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但却都没有点眼睛。众人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译文公输般削竹木为鸢,飞上天空三日还没有落下;张僧繇在安乐寺壁上画龙,点了龙睛后,龙便飞腾而去。但是过于奇巧的技艺,对世人并没有好处,日常所需的各种工艺技能,则可供人利用而有所助益。

  讼狱

  原文世人惟不平则鸣①,圣人以无讼为贵②。上有恤刑③之主,桁(héng)杨雨润④;下无冤枉之民,肺石⑤风清。虽囹圄⑥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注释①不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②无讼为贵:《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③恤刑:用刑慎重不滥。④桁杨雨润:本意为桁杨像细雨润物,后比喻贤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犹如细雨滋润万物。桁杨:古代的一种刑具,枷在犯人的脚上或脖子上。⑤肺石,传说为古代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百姓可以站在石头上面控诉地方官员,因为色赤并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⑥囹圄:牢狱。

  译文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百姓,用来喊冤的肺石则冷冷清清。虽然幽禁之苦能帮助人们弃恶从善,牢狱可能就是福堂;上古的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成为监狱。

  原文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①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②之惨。狴犴(bìàn)③猛大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注释①鼠牙雀角:《诗经·召南·行露》中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何以诉我讼”的诗句。后来用“鼠牙雀角”作为争讼之辞。②抢地吁天:以头碰地,口呼天。形容状况极为凄惨。③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善于守门,长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

  译文和人结怨打官司可以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但是犯人诉讼冤情则有“抢地吁天”的惨状。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棘木外面长着针刺但里面却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审理案件。

  原文乡亭之系有岸①,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赎,上当原情定罪。囹圄是周狱,羑(yǒu)②里是商牢。桎梏(gù)③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léixiè)④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注释①乡亭: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为岸。②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商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于此。③桎梏:古时用来锁住犯人手脚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④缧绁:也作“累绁”,拘捕犯人时用的绳子,引申为囚禁。

  译文乡亭的监牢有“岸”,朝廷的监牢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违法犯罪;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服过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钱赎回,所以上面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桎梏是用来拘捕犯人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好人。

  原文两争不放,谓之鹬(yù)蚌(bàng)相持①;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②。请公入瓮③,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好讼曰健讼,累及曰株连。

  注释①鹬蚌相持:古时寓言,蚌张开壳在海滩上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轻而易举地都捉住了。②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而死了。后来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③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来俊臣和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喜欢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假意问他:“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将囚犯丢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瓮中,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于是来俊臣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

  译文双方互相争执而不相让就是“鹬蚌相持”,无故受到牵连则是“池鱼受害”。“请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周兴自作自受,“下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好打官司称为“健讼”,因事受到连累则称作“株连”。

  原文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①。徒配曰城旦②,谴戍③是问军。三尺④乃朝廷之法,三木⑤是罪人之刑。

  注释①嫁祸:移祸于人。②城旦:修筑城墙,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谴戍: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④三尺:也称“三尺法”。古时候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⑤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的颈、手、足上。

  译文帮助别人解除诉讼,称为“释纷”;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称“城旦”,充军到边境守边的称作“问军”。“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铐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种刑具。

  原文古之五刑,墨、劓(yì)、(fèi)、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上古时削木为吏①,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②,古人之诚信可嘉。

  注释①削木为吏:古时候削木头作为狱吏。相传古时民风淳朴,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开庭审理时,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自己就抱着木吏到公庭。②纵囚归狱: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释放回家,规定他们来年秋天再归狱接受死刑。结果第二年秋天犯人们果然都按时归狱。后来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

  译文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隋代以后的刑法则是:笞、杖、死罪、徒、流。上古的时候削木为吏,犯人能够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审,今天这种古朴的淳风在哪里呢?唐太宗贞观六年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规定第二年秋天再归狱受刑,结果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诚信实在值得赞许。

  原文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①;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②。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③,德教为先。

  注释①何易:何易于。唐时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②卢奂:唐时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赞之曰:“报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③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译文“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对唐代益昌县令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则是百姓对唐代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由此可见,治理乱世要以刑罚为重,这好比治病的良药;振兴太平则要以道德教化为先,这如同强身的美味食品。

  释道鬼神

  原文如来释迦①,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②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鹫岭③、(qí)园④,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

  注释①如来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尊称他的圣号。②老聃李耳:老子,道教的始祖。春秋时的思想家,著有《老子》。③鹫岭:也称鹫山、灵山,即灵鹫山,是佛说法之地,在中印度。据说佛常住在那里。④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停居之处。

  译文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名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灵鹫山”和“祇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

  原文沙门①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篯(jiǎn)铿(kēng)②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③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注释①沙门:梵语音译“沙门那”的简称,就是僧侣、僧徒。②篯铿:即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商代被封于彭城,传说活了八百岁。③许逊:东晋人,曾跟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是旌阳县令,后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全家四十二口人在南昌西山同时升天。

  译文和尚和僧侣开始以“释”为姓,源于东晋僧人道安;中国有佛教开始于东汉明帝。传说中的篯铿就是封于彭城的彭祖,寿高达八百岁;东晋许逊本来是旌阳县令,传说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天,鸡犬相随。

  原文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曰上方、曰梵刹①,总是佛场;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伊蒲馔(zhuàn)②可以斋僧,青精饭③亦堪供佛。香积厨,僧家所备,仙麟脯,仙子所飧。

  注释①梵刹:梵的意思是清净,刹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挂经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应当竖幡以告众人。后来泛指佛寺为梵刹。②伊蒲馔: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饭,是用伊兰、菖蒲做的。③青精饭:用南烛叶煎汁浸米,煮饭,颜色为青色。道家认为经常服用可以养颜延寿。

  译文梵语“波罗蜜”就是汉语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家所说的仙人居住的地方。“上方”、“梵刹”,都是佛教活动的场所;“真宇”、“蕊珠”都是誉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舍给僧人;用南烛叶煎汁浸米做成的饭,也可以供养神佛。香积厨是僧家所必备的斋厨,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熟食。

  原文佛图澄①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②作戏术,吐饭成蜂。达摩③一苇渡江,栾巴④(xùn)酒灭火。吴猛⑤画江成路,麻姑⑥掷米成珠。飞锡挂锡⑦,谓僧人之行止;导引胎息⑧,谓道士之修持。

  注释①佛图澄:天竺僧人,《晋书·佛图澄传》载:佛图澄曾用钵装水,烧香念动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②葛仙翁:葛玄,三国吴方士,晋葛洪的从祖父。相传能够念动咒语将从口中喷出的饭变成蜜蜂,再张口,蜜蜂又飞入口中变成饭。③达摩: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传说达摩过金陵的时候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想回江北,但没有船只,于是便用一根芦苇渡过江。④栾巴:后汉人,传说他通晓道术,汉桓帝赐酒给他,栾巴竟然不饮而向西南喷去,有人告他对皇帝不敬,皇帝召其问之,他说:“成都有火灾,故喷酒灭火。”派人查证,成都果然报告发生火灾。噀:喷。⑤吴猛:晋代道士,相传曾用扇子在江上画出一条路,自己走过去,然后路就消失了。⑥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⑦飞锡挂锡:佛家语。锡是僧人的锡杖,上面有环,是僧侣随身带的物品。僧人远游持锡杖,投宿时不以杖着地,必挂起,故称“挂锡”。⑧导引胎息:都是古代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

  译文天竺僧人佛图澄显神通,焚香念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三国道士葛仙翁作法术,张口吐饭能变成蜜蜂。天竺僧人达摩可以脚踩一根芦苇渡江,后汉人栾巴则能用嘴喷酒灭掉远在成都的火灾。晋代道士吴猛可以用羽扇划开江水变成路,神话中的麻姑则能把米扔在地上变成珍珠。“飞锡”、“挂锡”,是说僧人的出游和停留;“导引”、“胎息”,是说道士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原文和尚拜礼曰和南①,道士拜礼曰稽首。曰圆寂②、曰荼毗(pí)③,皆言和尚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女道曰巫,男道曰觋(xí),自古攸分④;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

  注释①和南:梵语音译,也作“婆南”。为僧人合掌问礼,即“稽首”、“敬礼”。②圆寂:佛家语。称僧尼之死为“圆寂”。③荼毗:梵语音译,佛家用语,意思是焚烧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后,将尸体火化就是“荼毗”。④攸分:有区别。

  译文和尚双手合十行礼叫作“和南”,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叫作“稽首”。“圆寂”、“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羽化”、“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女道士叫作“巫”,男道士叫作“觋”,古时候就这样划分;男僧人称作“僧”,女僧人称作“尼”,从来就有这样的区别。

  原文羽客①黄冠②,皆称道士;上人③比丘④,并美僧人。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⑤;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注释①羽客:道士能飞升成仙,因此用“羽客”、“羽人”来称呼道士。②黄冠:道士戴的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头制成,颜色多为黄色,所以称“黄冠”。也是道士的别称。③上人: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为僧众之师的高僧。南朝以后则多作为僧人的尊称。④比丘:佛家称在家修行的男僧是和尚。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作沙弥;到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才能成为比丘。⑤施主:佛教对向寺院施舍财物的世俗信徒的尊称。

  译文“羽客”、“黄冠”,都是道士的誉称;“上人”、“比丘”,是对和尚的赞美。“檀越”、“檀那”是佛家称呼施主;外炼金丹,内修精气的道士,想做长生不老的神仙。和尚谦称自己,说自己无父无母,像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捡到的婴儿,所以称为“空桑子”;道士念经,仿效神仙的声音,所以称之为“步虚声”。

  原文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①,故有菩萨②之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故有龙象③之称。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

  注释①神祇:天地神灵的总称,在天是神,在地为祇。②菩萨: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还未成佛时候的称号,后来泛指所崇拜的神像为菩萨。③龙象:佛教用语。龙象是大力之象,用来比作诸罗汉中勇猛且有大力者。后用来指高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黄庭内景经汉帛书周易秦律贵妃艳史演义大明奇侠传希利尔讲世界史庄子讲读石点头狄公案黄帝内经灵枢弟子规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六韬山海经儿童小说散文四字经玩偶的幽灵——外国奇情故事集诗经注译雅歌中国童话百篇·一孔子家语